分享

侧锋与古代书法

 骑着乌龟找马 2013-01-29
           唐以前书法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大量使用侧锋。也许有人对此表示怀疑。没有查证就没有发言权,我可以明确地说,答案就在古代碑帖中。这些年来,通过认真研读大量晋唐碑帖,如钟繇、二王法帖,张旭、颜真卿碑帖,南北朝隋唐其他书家的碑帖、墨迹或墓志铭等,此外还将汉代碑帖墨迹,宋代李建中、林逋及“宋四家”作为参照,最终在在比较研究中发现,唐以前书法使用侧锋确实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虽然他们的书作留传下来已是凤毛麟角,但在一些碑帖中也有精彩的体现——由于笔墨纸之间的相互抗衡,不仅锋能振动,且能开合,又能跳跃,还能绞转。尤其是王羲之、王献之,无论是楷、行、草书,点画全用侧锋法,唐张旭、颜真卿亦是如此。

   魏晋书法,堪称笔法的最高境界——点画线条绞转、裹束、衄挫的往复掺揉,线条无论起收行进,处处挣扎而又通透,这正是侧锋最高妙之处,中锋、偏锋难以做到。除此以外,遍观历代书法,能反映这种笔法最高境界的作品,当代没有,明清没有,唐宋也罕见。王羲之,则是魏晋优秀笔法的集大成者。以王羲之《十七帖》拓本为例,虽辗转勾摹镌刻,但每一个点画非侧锋难为之。其实已有不少古今书家发现了问题。清倪苏门就说:“羲、献作字,皆非中锋”而“岂拘拘中锋为一定成法乎?” 清杨守敬则更加肯定:“大抵六朝书法,皆以侧锋取势”,他说:“试观二王,有一笔不侧锋乎?惟侧锋而后有开合、有阴阳、有向背、有转折、有轻重、有起收、有停顿,古人所贵能用我以此” ;他甚至认为,“若锋在画中,是信笔而为之,毫必无力,安能力透纸背,且安能有诸法之妙乎?” 白蕉也认为:“侧笔取势,亦从合得浑来。风竹相迎相亚,忽迫忽避,是钟王得意处,是魏晋之韵。”

   唐代书法,是对魏晋笔法的继承。尽管唐楷法度谨严,但整个书法家群体笔法上仍大量使用侧锋。以颜真卿《勤礼碑》、《忠义堂法帖》为例,通过认真的分析与比较,颜真卿书法几乎都是运用侧锋书写。可见,唐代笔法与魏晋南北朝书法是一脉相承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书写工具、书写姿势与书写习惯的相对稳定。当时的人们都习惯于席地而坐,悬空书写。而更重要的是传承有序。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中附《传授笔法人名》说:“蔡邕授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授于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之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文传终于此矣。” 也许有人会说这又是文人墨客杜撰出来的,此说之真伪暂且不论,但有一点应该明白,当时交通、印刷术不够发达,书法传承自有它内在的规律。

   然而,这种规律却被人为打破,侧锋的传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因为从唐安史之乱后直至宋太祖登基,政局不稳定,持续了二百余年的战乱。由于缺少了书法自然繁衍的良好环境,以至于笔法几近失传,所以古人才感叹:“文传终于此矣。” 那么,宋代书法与晋唐书法又有何区别,它能否延续晋唐书法传统呢。

   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曾云:“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 这里所说用笔,其实即指笔法。这句话,除了透露出他对书法的自信外,或许还能从中读出两点信息:一是黄庭坚认为“古人”的笔法比当时好,二是当时像晋唐人那样真正懂笔法的不多。说得具体些,宋代书法侧锋的使用已不如唐朝那么普遍。宋代书家中,侧锋使用比较好的,尚有宋初李建中、林逋和“宋四家”等为数不多的书家。“宋四家”中做得最好的,是苏轼。黄庭坚曾这样评价东坡的书法:“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 苏轼学养深厚,超然物外,作书既得晋韵,又深谙唐法。他厚重的点画,非侧锋难以表现。但即使是苏轼这样的宋代大家,就笔法论,其好的书作也只能和李北海相比肩。至于其他宋代书家,普遍用笔不足在于,虽然也用侧锋,但笔锋的振动、绞转不够,其外在的表现是线条的张力不够。而且,侧锋之法由于笔法误解或失传的原因,使用率降低,一般书家书写时十有六七已然不错矣。清代书家朱履贞说:“学书要识古人用笔,不可徒求形似……法不得,则虚积岁月,用功徒然。工夫浅,则笔画荒疏,终难成就……” 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由于笔法缺少明师的口传手授,以及审美趣味的改变,侧锋单一而少变化,宋代书法已与晋唐书法逐渐拉开距离。

   宋代是晋唐书法与明清以后书法的一个分水岭。由于笔法传承上的式微,宋代书法仅延续着晋唐笔法的余韵。虽然以宋四家为首的书法大家,凭着自身的才情,将尚意书风推到了极致,虽然,宋代书法对后世的贡献还有众多的法帖,为后世学习古典笔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食粮,但毕竟真正懂侧锋的书家不多,这在南宋尤其明显。

   宋末元初,出现了赵孟頫那样的书法大家,他身体力行,书宗晋人,推动了元代书法的复古风气。虽然他懂得笔法的真谛,而且非常努力,追求笔笔有来历即笔笔侧锋,但毕竟时过境迁。由于与晋唐笔法缺少直接的师承关系,他笔下的侧锋其实已有些笔不达意,缺少张力和意韵。元代书法虽然想全面复古,但整体就笔法论,也不能和宋代书法相提并论。

   进入到明代,中国的书法明显走下坡路。虽然也使用硬笔,但由于当时笔法理论提倡中锋的原因,用侧锋的人越来越少。尚可称道的书家,有张瑞图、董其昌等,而他们侧锋的运用又与宋元书家拉开了距离。
清代以后,受前代书法理论的影响,加上羊毫等软性毛笔的逐渐普及,侧锋的运用更加少见。侧锋用得好的,仅八大山人而已。有趣的是,八大山人侧锋的水平不仅为清代所罕有,甚至超过了整个明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