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4.1 )

 五象之鹰 2013-01-29
 
 

六、半身麻木

    刘俊士医案:林某,女,50岁,1985年7月13日来诊,左半身麻木已一年,左半身汗少,平时好叹息,气短。两便尚可,纳可。两脉细软无力,舌质稍红,但无苔,证属气血两虚,薯蓣丸加减。山药30克,当归15克,桂枝9克,熟地15克,甘草9克,大豆卷9克,党参9克,川芎9克,白芍12克,麦冬12克,大腹皮9克,桔梗6克,阿胶珠15克,防风9克,9剂。1985年7月24日,服上方无效,上原方加稀签草30克,6剂。1985年11月13日,因他病来诊,谓服上方15剂后病已愈,左半身已不麻。(《古妙方验案精选}1992:88)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按语:半身麻木,中医认为是风,考虑到病人年大体弱,必须扶正祛邪,故在补肾补气的基础上,加桂枝、防风等以祛风,加桔梗以宣肺气。 
     
七、脱肛

    姜彩兰医案:李某,男,69岁,1984年8月23日初诊。患者脱肛两年余,初病时,便后尚能自行回纳,就诊时病情加重,便后难以自行收复,且咳嗽、下蹲、行走或用力过猛均可脱出。伴见腰膝酸软无力,头晕耳鸣,心慌气短,消瘦,精神倦怠。舌质淡白,脉沉细无力。辨证:气血两亏,中气下降。拟薯蓣丸加黄芪、升麻、陈皮治之。处方:薯蓣30克,当归12克,桂枝6克,生地12克,神曲9克,豆黄卷12克,川芎12克,麦冬12克,白芍6克、白术10克,杏仁12克党参15克,柴胡6克,桔梗12克,茯苓12克,阿胶15克,干姜9克,白蔹10克,防风10克,甘草3克,大枣5枚,升麻10克,黄芪30克,陈皮10克。水煎服,日服1剂,早晚各1次。   

    服药74剂后,病情明显好转,便后肛门脱出较轻,能自行收复。其他证候亦随之减轻,舌脉正常。并服补中益气汤巩固疗效。调理月余,其病不发而愈。随访至今,病未复发。(山东中医杂志1987;(6>:23)

    按语:导致本病的原因甚多,但发病机理,不外虚实两个方面。虚证多由中气下陷或肾虚不固所致;实证多由湿热下注肛肠而成。而老年脱肛,多责于虚。故《临证指南医案》说:“老年气血已衰……易脱肛。故用薯蓣丸加升麻、黄芪、陈皮,使方中寓有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举陷。治疗老年脱肛,疗效可靠。


    八、产后腰痛 

    王占玺医案:平某某,女,30岁。患者平素脾虚胃弱,经常纳谷无味,食欲不振,有时一餐只进一两稀饭,故日渐赢瘦,自觉头晕,心慌短气,四肢疲乏无力,睡眠不好。怀孕后食欲更减,虽服胃蛋白酶合剂、干酵母片和中药开胃健脾药,但效果均不显。产后二十天发现腰髋疼痛,日轻夜重,兼有麻木痰胀疲乏之感,于1981年10月21日来诊,查其腰骶椎无侧弯,腰大肌和臀部环跳穴有明显压痛,但按压时不向下肢放射,走路蹒跚,疼痛剧烈,初步诊为“产后腰髋痛,性质待查,以薯蓣丸原方剂量配丸一料,结合局部按摩,治疗十天后疼痛大减。服药一个月后,纳差食少,头晕心慌乏力明显好转,继服两个月,饮食大增,自觉体质逐渐强壮,体重增加,腰髋疼痛和其他诸症已消失痊愈。(《张仲景药法研究》1984:751~752)

    按语:素体虚弱,产后感邪;用薯蓣丸扶正以祛邪,正治之法。


    九、圆翳内障(老年性白内障)

    姜彩兰医案:姜某,女,76岁,1984年11月13日初诊。患白障(双侧)12年,近3年来病情加重,头痛头晕,视物昏蒙不清,两眼仅有光感,心烦不安,动时心慌,四肢酸软无力,食欲不振,面黄消瘦,舌质略红: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病人虚损之体,脾胃虚弱,中土不运,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故见眼疾。拟扶正祛邪之薯蓣丸加减治之。

    处方:薯蓣30克,当归12克,桂枝6克,干地黄12克,神曲12克,豆黄卷12克,川芎9克,麦冬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杏仁10克,党参15克,柴胡9克,桔梗10克,茯苓10克,阿胶15克,防风12克,甘草3克,大枣5枚,枸杞子15克,菊花10克,石斛12克,日服1剂,分早晚两次服。

    服药25剂,头痛头晕好转。继服55剂,食欲增,四肢酸软无力明显好转,视力有所恢复,能视眼前手动。舌质正常,苔薄白,脉沉细。此时病人已符合手术指征。动员患者去眼科手术治疗。病人考虑年老体弱,谢绝手术治疗,继服前方65剂,诸证明显好转,体力恢复,自行停药,随访一年余,未见复发。(山东中医杂志1987;<6):23)

    按语:本病属于祖国医学“园翳内障”的范围。多因年老体弱,肝肾两亏及气血不足,目失濡养,或兼脾胃虚损,中土失运,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所致。亦有因肝经湿热上攻,或痰湿、湿热郁阻于目内脉络而成者。然前者临床常见,且以视物昏蒙,日渐加重,瞳神变为纯白,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沉细无力为主证,故用薯蓣丸加枸杞、菊花、石斛以补虚祛邪明目,其效显著。
      
酸枣仁汤

    【方药】酸枣仁二升(12克)甘草一两(3克)  知母二两(6克)茯苓二两(6克)川芎二两(6克)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十七)   
    【解说】本证为肝血不足,心失其养所致,为母病及子之候。夫“肝藏血,血舍魂”,人寤则魂舍于目,寐则魂藏于肝。虚劳之人,肝血不足,肝气不荣,而魂不得静藏,心神亦不得安宁,令人虚烦不眠。治当养肝血、疏肝气、摄肝魂、宁心神为法。本方以酸枣仁养肝之阴血,使血充而魂潜;川芎疏肝之血气,茯苓宁心之神气,知母润心肝燥气,甘草缓肝之急气,皆所以求肝之治而宅其魂也。临床凡属心肝血虚之患,皆可以本方出入化裁之。


    【运用】

    一、不寐
    赖良蒲医案:何某某,女,32岁。1936年仲冬,因久患失眠,诸药不效。形容消瘦,神气衰减,心烦不寐,多梦纷纭,神魂不安,忽忽如有所失,头晕目眩,食欲不振,舌绛,脉弦细,两颧微赤。此乃素禀阴虚,营血不足,营虚无以养心,血虚无以养肝一心虚神不内守,肝虚魂失依附,更加虚阳上升,热扰清宫所致。议用养心宁神法,以酸枣仁汤加人参、珍珠母、百合花、白芍、夜交藤,水煎;另用老虎目睛五分研末冲服。连服13剂,使能酣卧,精神内守,诸证豁然。(《蒲园医案》1965:116~117)

    按语:肝血不足,心失所养。其辨证要点是失眠伴多梦、眩晕、脉弦细。正为酸枣仁汤所主之证。


    二、脏躁(焦虑性神经症)

    丁德正医案:李某某,女,24岁,已婚。1980年5月7日诊。患焦虑性神经症已五年,诊前月余症象加剧。自谓“病重危在旦夕。”故惶恐焦虑,紧张万分,烦躁不眠,悲泣不已,频呼“救命”。诊时,惶惶然频频询问:“我是心脏病?治不好吧?”余虽再三解释,然其惶惧焦虑之情,终难尽释。患者肤瘦面觥,双颧微红,间或午后潮热,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头晕,目昏,肢体麻木,爪甲枯白凹陷。
    诊为肝阴不足。予酸枣仁汤,服药25剂,焦虑惶惧及虚烦不眠之象大减;继服20剂,虚烦止,夜寐佳;焦虑尽失。后于上方酌事增损以制丸,嘱续服8个月以资巩固。据访,现健康如常。


    三、忧郁

    丁德正医案:梁某某,男,28岁。1976年4月27日诊。患者精神沮丧,垂首向偶,频频太息,且啜泣不已。唤其就诊,潸然泪下。言:“我已变笨,成为废物,徒为家人之累赘。且耳已聋,目已昏,爪甲枯白。命既如风中残烛,治之复何益哉?”据查,患忧郁症已四载,曾屡服疏郁悦神一类药物,罔效,形容枯槁,面白而惨,唇舌色淡,脉弦细,虚烦少眠。此乃肝血虚所致。盖肝血虚,肝气失养,则“将军之官,,一反其气急多动,志坚刚强之性,而为怠惰志馁,懦怯抑郁之态。治宜补肝血。予酸枣仁汤,服15剂,忧郁减半;且肤有润色,虚烦少眠之象亦减。继服20剂,忧郁消失,夜寐转佳,后以上方制丸,嘱续服六个月以巩固之。随访至今情况良好。
   
四、恐惧(精神分裂症妄想型)   

    于德正医案:张某,男,38岁。1968年12月5日诊。患者被推入诊室,惶恐不安且颤抖不已。时而东张西望,欲伺机逃走;时而嘘唏长叹,以头撞壁,欲寻自尽。家属代诉:患精神分裂症已十年,自认为遭亲属及他人陷害,时有被捕被害之虞。曾长期服氯丙嗪及化痰安神类药品,病势时轻时重。肤略瘦而多灰垢,面觥多青,眩晕,烦躁不眠,舌质淡红,舌苔中后稍有灰浊腻略干,爪甲枯白扁平,脉弦细。此乃肝血虚损,魂失所养而浮越,复为浊痰乘间袭其舍而致也。予酸枣仁汤加枳实、胆南星各9克以助茯苓化痰清舍。俾肝血充,则浮魂得养而必敛;浊痰祛,则舍清而魂可归宅。服药30剂,被害妄想开始动摇,惶惧及虚烦不眠之象亦大减;且肌肤渐洁而有润色,舌上浊苔亦去。于上方去枳实、胆南星,加龙齿30克。又服40剂,被害妄想消失。夜寐佳,神情怡然。后以上方制丸,嘱续服10个月以巩固之。至今已17年未复发。


    五、肢颤幻听(肝豆状核变性精神障碍)

    丁德正医案:尚某某,女,23岁,未婚。1981年1月5。日诊。患肝豆状核变性已七年,头部与右侧肢体皆震颤,手足强直拘挛,并发精神障碍,性情急躁,虚烦不眠,幻听颇重。自谓为人所嘲讽与辱骂,惶惧焦虑,坐卧不安,常且哭且詈。肌肤瘦削而干枯,面色萎黄,有黯紫色斑,双目干涩而昏,有棕色“角膜色素环。”爪甲枯白扁平,舌淡红,舌边有青色斑点,脉细涩。此乃肝血虚挟瘀之候也。予酸枣仁汤,加红花3克,郁金9克,以助川芎活血化瘀,通肝调荣;并加龙齿、灵磁石各30克以镇敛浮魂。服药25剂,幻听大大消失,虚烦不眠之象亦减;继服30剂,幻听尽失,夜寐亦安。且肌肤略润,面部黯紫色斑及舌边青斑渐退。肢体震颤及手足拘挛亦稍减。上方去红花、郁金、龙齿、磁石,又稍事加减,迭进150余剂,病告痊愈。随访至今,情况良好。(以上四案见河南中医1987;(1>:21)

    总按:据丁氏家传经验,酸枣汤用于各种精神障碍症之属于肝阴(血)不足者,有良好效果。


    六、夜游

    张孟林医案:乔某,男,11岁,学生。1982年10月14日就诊。患儿经常夜间不眠,不自主地运动,自语不休,有时睡着后突然起床,下地走动,不抽筋,不跌倒,家人不知所然。白天除精神疲倦外,意识清楚,学习尚可,纳食正常,二便通畅。无其它反常,近因发作频繁,用西药镇静而症状不能控制,故来求治于中医。证见体质尚可,意识正常,舌质淡红,脉数。此乃心阴不足,心气有余所致之夜不安而动,治宜滋阴养血,宁心安神。
    方以酸枣仁汤加味:鲜猪心一具,炒枣仁12克(打),知母9克,茯苓10克,川芎、甘草各6克,米泔水煎,每日午后、傍晚各服1次,1日1剂。服上方5剂,症见减轻,已能安睡,偶尔复发,时间亦短,舌脉已和,故守服5剂,症状控制,随访3月尚安。
    
七、惊风

    张孟林医案:陶某,男,7岁。1983年9月17日就诊。患儿近半年经常夜间抽风。近日白天亦发。四肢抽动,上肢为重,每次数分钟,不吐白沫,神清疲倦颈软,舌淡红、苔黄腻,口苦,脉弦细。此乃肝胆湿热,扰乱心神,治宜利胆静心。方以酸枣仁汤加味:人宝(人胆结石醋泡三天以上可用)15克,炒枣仁10克,知母、茯苓、川芎各8克,甘草6克,煎后加藕汁15毫升。3剂。复诊:服药后尚可,白天惊平,夜仍有复发,故再服10剂,晚上亦平。


    八、狂证

    张孟林医案:鲍某,女,12岁,学生。1982年9月9日就诊。患儿精神失常半年,被迫停学。据其母说考试不及格被其父责骂两次,其后到处乱跑,哭骂不休,夜不睡觉,神志失常,大小便不避人群,服药不效。舌淡苔腻,脉律紊乱,此乃情志内伤,心神紊乱,故以酸枣仁汤加味:炒枣仁12克,知母、茯苓各9克,川芎、甘草各6克(甘草用朱砂拌),3剂。
    复诊:服后症状改善,哭闹妄动减少,坚持服10剂症状控制。故原方茯苓改茯神,甘草不在用朱砂拌,服30剂症状全控制,可照常上学。


    九、低热

    张孟林医案:李某,男,10岁,学生。1983年4月16日门诊。患儿低热三月,经多次检查原因不明。平素心烦失眠,近周尿涩淋痛,尿检有少量白细胞。口苦尿黄,舌红苔薄黄,脉数。此乃心火亢盛,治宜清心养血。方以酸枣仁汤加味:莲须(米水泡)10克,盐水炒枣仁、知母各9克,茯苓10克(石膏水浸),川芎、甘草各6克,3剂。复诊:服药后口苦消失,尿痛减轻,脉已平缓。.继续服5剂,诸症全愈。(上四案均见陕西中医1985;(7):316)

    总语:张氏认为,酸枣仁汤以枣仁为主君,其形象心能补心,其色红能补血,其味酸能敛神,配伍它药有补心敛津,益肝利胆之效。加减适当能治各种原因引起的不眠虚烦证。如儿科应用此方,加茯神名茯神枣仁汤,主治小儿心气不足;加浮麦名浮麦枣仁汤,主治小儿多汗;加猪心名猪心枣仁汤,能补心宁神;加人宝名人宝枣仁汤,能利胆止惊;加莲须名莲须枣仁汤,能清心火,安心神;加朱砂名朱砂枣仁汤,能镇痫而止狂。总之此方加味适当,应用灵活,收效颇佳。
     
十、胸痹(冠心病)

    蒲辅周医案:林某某,男,52岁。心前区绞痛频发,两次住院,心电图不正常,确诊为冠心病。睡眠不好,只能睡3~4小时,梦多心烦,醒后反觉疲劳;头痛,心悸,气短,不能久视,稍劳则胸闷,隐痛。脉沉迟,舌边缘燥,中有裂纹。由操劳过度,脑力过伤,肝肾渐衰,心肝失调,治宜调理心肝:酸枣仁15克,茯神9克,川芎4.5克,知母4.5克,炙甘草3克,天麻9克。,桑寄生9克,菊花3克。
    5剂药后睡眠好转,头痛减,脉微弦,右盛于左,舌同前。原方加淡苁蓉12克,枸杞子9克。再诊,睡眠好,心脏亦稳定,未犯心绞痛。脉两寸和缓,两关有力,两尺弱,舌正无苔。原方去知母、天麻、桑寄生,加黄精12克,山萸肉6克,山药9克,5剂。桑椹膏每晚服15克。并制丸药,滋养肝肾,强心补脑,以兹巩固。
    丸剂:人参、白术、菊花、茯苓、茯神、麦冬、广陈皮各9克,枸杞子、山药、山萸肉、苁蓉各15克,川芎、远志各6克,生地、黄精各30克。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重9克,早晚各服1丸,温开水送服。(《蒲辅周医疗经验》1982:207)

    按语:胸痹屡发,从心肝血虚而治,何也?以虚烦,失眠,稍劳疾加诸症断之,以酸枣仁汤治之者,正求其本也。


    十一、胃痛

    权东园医案:邢某某,女,38岁。患胃脘疼痛,连接胸胁,剧痛难忍,并伴有呕吐黄绿色苦水。脉弦有力。辨证为肝气犯胃,曾用大、小柴胡汤治之无效。考虑到病久即虚,同时患者又伴有失眠症状,故改用酸枣仁汤治之:酸枣仁10克,甘草3克,知母6克,川芎3克。先煎酸枣仁,后入诸药,再煎分二次服。2剂。
    二诊:患者服上药2剂后,胃脘胀痛减轻,呕吐黄水减少,亦不再失眠。继用上方,连服8剂后,诸症消失,病告痊愈。(《古方新用》1981:75)
    按语:(原按)《金匮要略》云:“夫肝之补,补用酸。”本方为治虚劳虚烦不得眠之证,该患者胃痛连及胸胁,并口吐黄绿水,故知为肝胃病变,又因病久必致虚,故用之而获效。


    十二、头痛

    许彪医案涨某,女,40岁,工人。左侧头痛七、8年,重时牵连前额。每于劳累,情绪不佳或月经前后发作。近年来头痛发作频繁。并伴心烦易怒,耳鸣多梦,口苦咽干,头晕目眩,纳呆食少,大便干,小便黄。舌尖微红,苔薄白,脉细弦。证属肝郁挟风上扰清阳,心神不宁。治当疏肝宁神,养血熄风,拟酸枣仁汤加葛根、白芷、柴胡、白芍、钩藤治疗。服药18剂而痊愈。(云南中医杂志1987;(2>;21)
    按语:据许氏经验:本方加葛根、白芷治肝郁挟风之头痛,疗效肯定。瘀血明显者,加红花、当归、丹参;风重者,加蜈蚣、钩藤、防风;肝郁重者,加当归、白芍、柴胡。
十三、面痛(三叉神经痛)   

    贾美华医案:李某,女,62岁。1976年7月6日诊。三个月前患右面颊部带状疱疹。疱疹脱痂后,三又神经分布部位疼痛,一日发作十余次,经抗生素、苯妥英钠、针灸及中药治疗鲜效。刻诊:形体瘦弱,面色萎黄,痛苦面容,右侧面颊部皮肤粗糙,眉毛稀落,右面颊部阵发性闪电样针刺般剧烈疼痛,且痛止时有胀感,眩晕耳鸣,口干苦,心烦易怒,夜寐不宁,食不知味,尿黄便干,舌红少苔,脉弦滑。此肝血不足,虚阳上扰,右面颊部络脉因丹毒蚀伤后筋脉失养不和之象。予酸枣仁汤加味治之。处方:酸枣仁、川芎、茯苓、知母、白芍、菊花备15克,甘草5克。共服药15剂,疼痛止,余恙亦瘥。(四川中医1989;<2>:38)

    按语:(原按)足厥阴肝经的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口唇,相当于现代医学三叉神经分布区。带状疱疹病毒蚀伤肝经经络,肝之阴血不足,失其条达之性,三叉神经区脉络郁滞不和,故而疼痛如斯。方中酸枣仁、白芍,起酸收之用;川芎、菊花,有辛散之能;四药重用,相反相成,可达到补肝之体,遂肝之用的目的。且酸枣仁汤平调土木,济益经络,三叉神经得养,面部络脉和调则疼痛止定。


    十四、自汗

    蒲辅周医案:许某某,48岁,女。患者素有头晕,目眩,多汗,一星期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当时血压80/20毫米汞柱。经医务所大夫急救,很快即醒,是后仍有心慌,气短,头晕,目眩,嗜睡,汗多,以夜间汗出更甚,食欲尚可,二便及月经正常。曾经针灸治疗过2月余,并服过归脾汤加续断、巴戟天、牡蛎、浮水麦、枸杞子、小茴香等,未见显效,脉两尺沉细有力,两关弦数,舌质正常无苔,认为属肝热阴虚,肝阳不潜,兼心血不足,治宜滋阴潜阳,兼养血宁心。酸枣仁汤加味:酸枣仁、白蒺藜、女贞子各9克,珍珠母(打)、石决明、龟板(打)各12克、知母、川芎、炙甘草各3克,怀山药、牛膝、地骨皮、茯神各6克。
    药后诸症见好,汗出大减,尚有心慌及疲乏感,饮食及二便正常。改为丸剂,以滋阴养血为主而缓治之。柏子仁(炒)、干地黄各60克,麦冬24克,枸杞子、玄参、地骨皮、炒枣仁各30克,当归、石菖蒲、茯神、炙草各18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重9克,每日早晚各1丸。以后渐愈,恢复正常。(《蒲辅周医案》1975:50)

    按语:汗为心之液,肝为心之母。汗出过多,损耗心阴,子盗母气,致肝血并损。心肝阴血不足,阳失潜藏,鼓动阴液,则汗出不止,形成一恶性循环。此循环中汗出为标,心肝血虚为本。故以酸枣仁汤滋肝养心以治其本,加女贞子、龟板、山药、牛膝、地骨皮、珍珠母、茯神、白蒺藜等滋养肝肾,潜阳熄风。俾水充涵木,阴充阳潜,则其汗自止。


    十五、鼻衄   

    王侃医案:李某某,男,42岁,干部。1980年12月15日初诊。患者素体虚弱,遇事心小胆怯,易于惊恐。十天前因夜行受惊,即于当晚寐中鼻衄,此后时流时止,每于惊恐胆怯时衄即发作,近一周来,头晕心悸,不能熟寐,常于梦中惊醒。曾用西药止血消炎剂和中药清热凉血剂治疗,效均不著。见其面色萎黄,鼻衄不止,掌心发热,舌边尖红,脉弦细。血常规及血小板计数正常,出血时间为30秒,凝血时间为2分30秒。辨证为心胆气虚,肝不藏血。宜滋阴养血,安神镇惊,酸枣仁汤加味:酸枣仁(先煎)20克,知母12克,川芎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五味子12克,龟版胶(烊化)10克,3剂,水煎服。
    二诊(12月18日):服上药1剂后衄止,服3剂后,余症大减,但夜间仍觉心虚胆怯,舌尖红润,切脉小弦。药中病所,效不更方,依上法去龟版胶,加朱砂(另冲)2克,以安神定惊。
    三诊(12月20日):服上药2剂,诸症悉除。出血时间为1分30秒,凝血时间为2分30秒。为巩固疗效,服朱砂安神丸一盒以善其后。3月后随访,病未复发。(陕西中医1984;(10>:45)

    按语:(原按)本例外受惊恐,伤及心肝。心伤则神无所归,致惊悸而不寐,肝伤则疏泄失职,血不归藏,血出鼻窍而衄矣。肝胆为表里,肝伤胆亦虚,故易胆怯惊恐。方用酸枣仁汤,旨在养肝镇惊。方中以酸枣仁养血安神。佐川芎行气活血,使血归藏,魂居胆壮,鼻衄自止,茯苓宁神,炙甘草培土缓肝,知母清热除烦,龟板胶滋阴养血,五味子之酸甘,收耗散之气阴以护肝胆。诸药相使,切合证情,直达病所,故获良效。
     
大黄麈虫丸

    【方药】大黄十分(蒸)(7.5克)黄芩二两(6克)  甘草三两(9克)  桃仁一升(9克)杏仁一升(9克)  芍药四两(12克)  干地黄十两(30克)  干漆一两(3克)  虻虫一升(9克)  蛴螬一升(9克)别虫半升(4.5克)水蛭百枚(9克)
    【用法】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重3克,每服一丸,温开水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原文】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麈虫丸主之。(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十八)
    【解说】本证为“干血劳”,过饱、过饥、忧郁、暴饮、房事、疲劳过度诸因素,均可损伤人体脏腑,耗损元气,渐至劳伤。劳伤既成,经络气血运行迟滞,瘀血内留,日久而成“干血”。干血内结,新血不生,则面、目、肌肤等俱不能荣,临床以形体赢瘦、两目黯黑、肌肤甲错、腹满不食为特征。瘀血内停,自当化瘀为法,然瘀由虚起,劳先瘀成,故临证不宜猛攻,宜用丸剂以缓图之,并酌加扶正之品。大黄廑虫丸用大黄、廑虫、桃仁、干漆、水蛭、虻虫、蛴螬活血通络逐瘀在先,以地黄、芍药、黄芩、杏仁养血润燥清热于后,俾润以濡其干,虫以动其瘀,通以去其闭也。本方专治虚劳而有瘀血干结之证,属“缓中补虚”之剂,临床用于久病正虚而内有瘀血之候。

    【运用】   

    一、胁痛(早期肝硬化)

    岳美中医案:张某某,男性,49岁,机关干部。1968年秋出现肝区疼痛不适,食欲减退,疲乏消瘦。1970年1月突发高热,体温达40“C,昏迷24小时,伴有呕吐、抽搐等症状,经驻京某医院诊断为肝昏迷,抢救后转入某院住院治疗。入院检查:肝肋下4.5厘米,血压11056mmHg(14.66/7.47kPa),黄疸指数14单位,谷丙转氨酶220单位。经治疗症状缓解出院。1个月后,又因高热,昏迷,肝区疼痛,恶心,腹泻入院治疗。此后即常常反复发作,屡经中西医药治疗无效。于1972年发现脾肿大,体有肝臭味,肝区疼痛,经某医院确诊为早期肝硬变。于1972年10月来诊:脉大数有涩象,面黧黑,舌边尖红有瘀斑,目黄,胁痛。肝炎虽然多数由湿热为患,但日久失治可以有多种转归,或肝肾阴虚,或脾虚肝乘,或阴损及阳,或气阴两虚。当求其本以治,不可概用清利湿热之剂。此例病久入络,结合舌瘀、面黧黑、胁痛、肝硬、脉有涩象等,诊为血瘀气滞而肝硬。处以大黄廑虫丸,日2丸,早晚各服1丸,并用《冷庐医活》化瘀汤,日1剂。药后体力渐增,疼痛渐减,药病相符,遂以此法进退消息,计服廑虫丸240丸、化瘀汤180剂,其间间服柴芍六君子汤加当归、瓦楞、橘叶,1年后肝脾已不能扪及,肝功化验正常,面华神旺,恶心呕吐消失,纳佳食增,胁肋疼痛基本消失,至1974年4月基本痊愈,恢复工作。(《岳美中医话集>>1984:71)

    按语:肝硬化、脾肿大,见脉涩、舌边尖有瘀斑,乃久病入络在血,用大黄廑虫丸合化瘀汤,令瘀消结散,病渐向愈。


    二、臌胀(肝硬化腹水)

    白炳森医案:王某某,男,47岁。1975年7月19日诊。患肝炎5年余,前年见胁痛、腹水、鼻衄、肌衄,经诊断为肝硬变腹水、脾亢,治后症状好转。近2月来又右胁刺痛,腹胀,纳呆,鼻衄,面色晦黯。查两胁拒按,肝肋下二指,剑突下五指,脾肋下五指,血小板5万。舌体胖大色紫黯有瘀点、苔厚腻,脉沉弦滑细。  用大黄廑虫丸,早晚各1丸,配服三甲散(穿山甲、龟版、鳖甲等各份)。
    服药后泻下棕褐色粘冻状大便,污气逼人。1月后诸症悉减,腹胀消退。查肝脾缩小二指,血小板8.3万。连服2月后改服归脾丸、逍遥丸、三甲散,半年告愈。随访多次,未见复发,并可参加体力劳动。(浙江中医杂志1988;(4>:177)
    按语:《医学入门》:“凡胀初起是气,气下走则阻塞血行,久而成水。”本例素性躁急,肝气郁滞过久,脾胃受损,遂成血瘀气滞痰凝,故见右胁刺痛,肝脾肿大。既有瘀血,新血难以生成,纵有生成,然脉络受阻难以运送,故面色晦黯,肌衄,鼻衄。大黄廑虫丸缓中补虚,去瘀生新,药中肯綮,故疑难之疾迎刃而解。


    三、肝瘾(多发性肝癌)

    李颂华医案:刘某某,女,25岁,洪都拉斯华侨,住院号52089,1989年2月11日入院。患者去年10月起肝区胀痛不适,呈阵发性加剧,伴呕吐,消瘦。曾在当地作CT等检查诊为“多发性肝癌”,并于12月行肿瘤切除术。但因开腹后见病灶广泛,且与腹主动脉粘连,难以手术而终止。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肝区疼痛呈刀割样,需常服止痛片,故回国寻求中医治疗。入院体检:形体消瘦,肝区叩击痛明显,肝大肋下3厘米,舌暗、苔白,脉弦。实验室检查:麝浊8单位,麝絮(}H}),锌浊18单位,谷丙转氨酶正常,澳抗1:512。血液流变学提示高粘滞。B超:肝右叶上下斜径14.3厘米,左叶大小9.1厘米×5.9厘米,右后叶见一包块,大小8.9厘米×9.2厘米,边缘不整。西医诊断:1.多发性肝癌。2.乙型肝炎。中医诊断为症瘕,证属瘀血内结。服用大黄廑虫丸(由本院制剂室生产),每次8克,一日三次,并辅以养肝护肝的中西药。服用2个多月后,肝区疼痛基本消失,停服止痛片。消瘦、乏力、呕吐等症状明显减轻,肝肋下未触及。实验室检查:麝浊4单位,麝絮(+),锌浊14单位,谷丙转氨酶正常,澳抗1:64。B超:肝右叶上下斜径12·7厘米,右叶10.0厘米×5.1厘米,包块缩小至7.9厘米×8.0厘米。病情好
转稳定出院。一月后回院复查稳定,带药回国,追访一年病情稳定。(新中医1991;<11>:14)

    按语:(原按)本例肝癌病人服用大黄廑虫丸效果显著,能在短期内改善症状,肝脏和肝癌缩小,肝功能和HAA明显好转,提示对症瘕一类血瘀者,本方的破瘀作用可消症瘕。
  
四、黄疸(总胆管坏死性肝炎后结节性硬化症)

    汪达成医案:钱某某,女,63岁,干部。1993年12月3日初诊。1992年10月因形寒发热,巩膜肌肤黄染明显,谷丙转氨酶急剧升高至1000u以上入住某医院,经治疗无好转。转某院普外科行剖腹探查,术中见大量胆汁性腹水,肝脏呈肝炎后结节性肝硬化,肝门部有一肿块,质硬。因无法切除而关闭腹腔,“T”形管引流。术后愈合良好;但黄疸、低热依然。于1993年9月2日保留“T”形管出院,继续西药抗感染治疗。现经介绍请汪老诊治。诊见巩膜皮肤一身悉黄,色晦暗,胃纳极差,时有恶心,右胁疼痛,呻吟不止,小便深如红茶,大便少。右上腹保留引流管尚通,一日约400ml绿色胆汁。舌苔薄白、根微黄,脉弦细。病理报告:总胆管少许坏死组织,肝炎后改变。辨证属湿热阻遏中焦,肝胆失于疏泄,乃致气血瘀滞。治法:疏泄肝胆,清利湿热,调气活血。处方:柴胡10g,小青皮6g,广郁金15g,金铃子10g,延胡索10g,茵  陈15g,泽泻12g,蒲公英15g,猪苓30g,炒川柏12g,黑山栀10g, 大黄廑虫丸(包)5g。守方1月余。

    1994年1月15日诊时,病情大有转机,食欲渐增,胁痛明显减轻,大便基本正常,小便亦清,引流胆汁日减。汪老嘱闭引流管观察3日,后无异常而拔除。其间再以原方加减进服。24日患者步行至医院诊治,面色如常人,精神振作,舌脉正常,纳食,二便正常,病情已趋恢复。再以前法加减调治,随访至今已恢复工作,一切如常。(江苏中医1995;<9>:3)

    按语:(原按)本例在某医院治疗,医者已束手无策。汪老认为久病黄疸,湿热瘀浊郁于肝胆,非疏通泄达,清热消积同时配合祛瘀生新不可。故其运筹帷幄,始终处以疏泄肝胆,清热利湿及活血祛瘀之大黄廑虫丸为剂,收效较佳。


    五、脑瘤

    唐丽医案:患者,男,60岁,1988年2月就诊。于8年前患脑垂体瘤,近8年来,每于秋冬季节即发周身刺痛,如坐针毡,畏寒肢冷,欲加衣被而不解,必至来年夏季方可缓解。曾服通脉四逆汤、桂枝汤不效。诊见畏寒肢冷,周身肌肤疼痛不可近,神疲懒言,面色觥白,舌胖大而暗淡,脉沉细涩。此肾气亏损,瘀血内停。遂让病人做甲皱微循环检查为微循环I。障碍,支持瘀血阻遏脉络是本病的主因。即给予金匮肾气丸日一剂,大黄廑虫丸日一剂,以小剂量去瘀生新,达缓中补虚之目的。一周后来诊,告知其初服药后,腹痛,便溏一次,第二日即无此现象。现身痛已减,继服前药。半月后来诊,身痛已除,面色红润,畏寒大减,继服前药1月,复查微循环瘀血之象有明显改善。(天津中医1988;(6):38)
    按语:《直指方》云:“人之一身不离乎气血,凡病经多日疗治不痊,须当为之调血”。可资临证参考。

 

    六、劳伤

    聂印医案:陈某,男,40岁,工人。1984年12月13日初诊。三个月前因强力负重不慎将腰扭伤,当时经按摩、服药治疗好转后上班。此后,每逢劳累、负重、或说笑,稍不留心即突然腰痛不能活动,俯仰及转侧受限,行走困难,甚则呼吸、咳嗽均感疼痛难忍,每次务需卧床数天疼痛方可缓解,一月数次,遂邀余诊治。自述腰部经常有冷感,两下肢膝关节以下有时麻木,舌淡苔白,舌边有瘀斑,两脉寸关弦紧,尺脉沉涩。此病与《金匮》的“劳伤”相近,宜攻补兼施,给服大黄廑虫丸,每次一丸,日二服。一周后,腰疼消失,至两周后腰部冷感,下肢麻木均明显减轻。继服一周,以资巩固。追访半年余,再未复发。(福建中医药1986~(3)。63)

    按语:持重努伤为“劳伤’’常见原因,多有瘀血内存,适大黄廑虫丸治之。
     
七、腹痛(出血性胰腺炎后遗腹腔包块)

    汪达成医案:朱某某,男,30岁,干部。1993年6月25日初诊。患者于10天前因左上腹部疼痛日益加剧伴恶心呕吐,发热39.5℃,至上海某医院就诊。当时白细胞24X 10。/L,血清淀粉酶1269u,诊为重症出血性胰腺炎。{主院经氟哌酸、甲硝唑等药治疗,l周后发热退而出院。刻诊:左上腹疼痛依然,左下腹有·拳大包块,大便溏薄夹有粘液。汪老认为其腹痛腹块为湿浊蕴毒停滞,热结成瘀积聚。治法:清热化滞,祛瘀消瘕。生地10g,赤芍tog,丹度10g,柴胡10g,川芎5g,马齿苋30g,生麦芽15g,败酱草15g,枳壳10g,厚朴6g,制川军6g,延胡索10g,金铃子10g。7剂。   
    7月2日二诊:服药后腹痛及压痛有所减轻,但左下腹包块依然。原方去柴胡、制川军,加大黄廑虫丸6g(包),连服半月。半月后再诊,包块缩小,腹痛若失。遂停服煎药,改服大黄廑虫丸每日2次,每次3g;沉香化气丸(浓缩丸)每日2次,每次10粒。连服2月后再诊时,大便成形通畅,精神食欲正常,腹痛亦失。“B超”复查:左下腹包块消失。现已恢复工作。(江苏中医1995;(9>:4)
    按语:(原按)此例为出血性重症胰腺炎,发热腹痛且有反跳痛,触诊及“B超,,均证实已有包块,形成腹膜炎,失去手术时机。经西药处理,发热虽退,但仍有复痛等症。汪老认为此出血性胰腺炎有炎性渗出物,干着死血流蓄于腹腔内,既不能手术,当须促其自身吸收消散,故用大黄廑虫丸、沉香化气丸活血化瘀,理气化滞。用药柔中有刚,不图强攻,缓缓削之却成大功。


    八、腹满(胃肠神经官能症)

    高永祥医案:尚某某,女,34岁,1986年5月就诊。自述半年来腹胀满难忍,晨起较轻,下午加重,入夜尤甚。每至下午恐惧腹胀而拒食。常需他人按揉腹部数小时缓解。诊视其腹平坦,并无胀满压痛,肝脾不大,肝功正常,X线钡餐透视均无著征。某医曾诊断为胃肠神经症。查其脉沉而涩,舌质淡兰。嘱用大黄廑虫丸,每次1丸,日二次。一周后,自觉腹部松快,再服20日病愈。随访一年未再发作。(黑龙江中医药1988;(5>:33)
    按语:本案属瘀血症,系血瘀经隧,气机失畅之故。血属阴,夜亦为阴,阴邪旺于阴分,故晚间胀重。按揉腹部,血得温则行,再借其揉按血行得畅,其证缓解。尤在泾曰“腹不满,其人言我满,外无形而内实有滞,知其血积在阴而非气壅在阳也,故日为有瘀血。”用大黄廑虫丸治疗,有良效。


    九、便秘(回盲部增殖型肠结核)

    高永祥医案:吴某某,女,18岁,1987年6月就诊。自述半年来经常便秘,大便干如羊粪状,其色黑便出困难,3~5日不解。腹部胀满,且痛。不欲食,体重日减,骨瘦如柴,肌肤甲错。月经已八九个月未至。偶而下午低热,脉沉细,舌质溃烂。X线钡剂注肠透视诊为回盲部增殖型肠结核。治以逐瘀生新。嘱服大黄廑虫丸,每次二丸,日二次口服,一月后,大便如常,二日一行,食欲略增,身体渐复,体重增加,继服一月,腹满消失,肌肤柔润,月经来潮。X线复查,回盲部通过正常。(黑龙江中医药1988;<5):3 3)

    按语:本案脉证所现颇系阳明蓄血症。唐容川说:“旧血不去,则新血断不能生,,,血不生不能濡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致便干人体消瘦,肌肤甲错,新血不生,血海干涸,月经不至,故用大黄廑虫丸治疗。
     
十、头痛

    唐丽医案:患者,男,30岁,工人,初诊日期1987年4月20日。无明显诱因而致头部阵发性剧痛五个月,经检查排除外伤、肿瘤、高血压、动脉炎、五官科疾患等。做脑血流图为血管波动性供血不足。诊时其诉头部剧烈疼痛,为钝痛,固定于头顶及头后部。每当发作时痛苦不堪,寝食不安,观其面色晦暗,形体消瘦,舌瘦小少津,脉弦细涩。此为瘀血所致,久病入络,脉络瘀阻,不通则痛。学习叶天士治气血瘀痹之头痛,每用虫蚁搜逐之法,今取其意投以大黄廑虫丸每日一付。服药后患者无便溏、便次增多现象,即增至每日二次各一付。服药三天后患者自觉疼痛较前减轻,服药半月后疼痛完全缓解,寐安,纳佳,面色转华,做脑血流图示恢复正常。一年后随访,未再复发。(天津中医1988;(6):38)

    按语:疼痛缘于气血不通,初病在经,久病在络,取大黄廑虫丸(虫药居多)以搜逐络脉之邪,祛除络脉瘀血也。


    十一、中风偏瘫

    屈哲医案:文某,女,57岁,农民,1974年11月16日午夜抱其小孙孙撒尿时,忽觉头目眩晕,手足痿软,不能自控,遂同其孙一齐摔倒床下。往诊见其口眼向左喁斜,右侧上下肢瘫软,胸胀气粗,欲语不能,脉沉细涩。家属说晚饭时,曾和邻里发生口角。辨此乃大怒伤肝,气机郁滞,而使脉道不通,血瘀脑中。因予理气开郁,活血通络法。   
    方用:大黄15g,黄芩10g,芍药lOg,廑虫12g,杏仁12g,桃仁10g,生地12g,干漆6g,虻虫6g,水蛭6g(研分冲),蛴螬lOg,枳壳6g,乌药12g,细辛3g,全栝蒌30g,甘草9g,二帖,嘱其一日夜服完。
    17日下午二诊:患者口已能言,下肢已可屈伸,再于前方中加全虫9g,僵蚕9g,鸡血藤15g,桑寄生15g。嘱其再服3帖。
    21日三诊:口眼稍正,下肢扶之能步,上肢亦可活动,.唯头晕,腹胀又增,脉弦涩而细,查血压20.O/12.OkPa(150/90mm}{g)。于前方中去细辛、生地、白芍,加木香10g,陈皮10g,杜仲15g,菊花10g,厚朴9g。服5帖。
    28日四诊:诸证皆去,只觉乏力呆食,予逍遥散增损5剂而愈。(河南中医1992;(1>:18)
    按语:《内经》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此案即因郁怒伤肝,气滞不行而致血瘀脑络。方用大黄廑虫丸加理气解郁药,于疏利气机中行血祛瘀,故而奏效。


    十二、消渴

    唐丽医案:患者,女,55岁,工人,初诊日期1988年1月29日。糖尿病患三年。就诊时只觉口干渴,多食、多尿不明显。大便干,伴阵发性胸背刺痛,舌紫暗,苔白腻,脉弦缓。查血糖149mg,尿糖(}H+),24小时尿糖定量30g。心电图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参其脉证,考虑为瘀血所致。胸背刺痛亦为瘀血之征。故给予大黄廑虫丸一付每日二次。服药后口渴较前减轻,大便不干。服药一周后查尿糖阴性,两周后查血糖正常,且自觉胸背痛亦较前明显好转。嘱其出院后继续服药以巩固疗效,两月后复查心电图较前明显改善。(天津中医1988;<6>:38)
    按语: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指出:“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体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名为血渴,瘀血祛则不渴矣。”目前,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其效果已经临床证实良好,实验研究方面亦硕果累累。
      
    十三、不寐

    张胜荣医案:郭某某,女,37岁,1987年3月5日初诊。自诉失眠四年余,心中烦乱,恶梦纷纭,纳少便干,月经量少色黑有块。面色晦暗,舌黯有瘀点,苔黄脉涩。证因劳伤过度,导致心血暗耗,气血运行失调,血脉离经而成干血之候。遵先师之法,祛瘀生新,缓中补虚,予大黄廑虫丸,每日四丸(早晚各二丸)。药后三天,病人来述:四年来第一次夜寐变实,心中沉静。嘱其继续服药。前后共服大黄廑虫丸50丸,睡眠正常,月经量均多,色初黑后红,舌质由黯变淡。考虑其瘀血已去,当补其虚,而投以滋补肝肾,养血安神之剂,前后共15剂而愈。 (北京中医杂志1988;<4>:58)
    按语:瘀血内停,久则化热,瘀热上扰于心,则见失眠、心烦、多梦。又见面黯、经少有块,病程既久,已成干血劳之疾,故投大黄廑虫丸而愈。



 

⊙本图书馆所收集的药方均从网上获得,在此向提供者致意!表示衷心感谢!本资料如有侵犯了原作者的版权,请通知本图书馆,五象之鹰也请用药方的朋友咨询医生后再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