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推荐: 最快速安全气功心法
这种方法的适应癥,以“阳虚”或者“气虚”的人為最适宜。所谓“阳虚”的现象,一般癥状,最主要的是怕冷;其次是打瞌睡,食欲不振,精神疲乏,容易感冒,脑力减退,全身酸困,消化不良等等。所谓“气虚”的现象,一般的癥状,主要是自觉气短,打呵欠,胸膈闷,一劳动就出汗,容易疲乏,上下楼梯觉得气急等等。根据上述一般的癥状,辨证“阳虚”或者“气虚”,再照这方法练功。
这种练功的方法,分為三部。一日坐的姿势。二曰练气吐纳。三曰修脉搬运。这三部方法是互相联系的。而“练气修脉”的口诀和关系,右如下图:神于气合←←→捨气从脉 神与脉合︰再就这三个口诀和坐的姿势,分别叙述它的用法,和相互间的联系。如法掌握去操作它,慢慢练习纯熟,循序渐进,逐步进入清静境界,练这种功夫,就算成功了。 坐的姿势︰在未上坐之先,必须照著前述的练功禁忌事项,和练静功的注意事项做好準备。同时,把衣服纽扣,裤带都解鬆,然后再轻鬆愉快地照这方法开始练功。这里所说坐的方式,名叫“跏趺坐”,又分析如下︰ 1)盘腿︰先準备好一个坐凳,用二只见方,前面两只脚高度二寸,后面两只脚高度五寸,使前低后高成為缓徐的斜度。上面再铺上一个薄棉垫子。如没有这种特制的凳子,改用硬板的床上后面铺个垫子也可以的。但不能坐软的沙发或钢丝床。又冬天盘腿,须用一条薄毛毯围復著双腿。夏天用一条布巾復著。把这工具準备好,再开始盘腿。 盘腿的操作,初步练功的人,不宜用“单盘”,更不宜用“双盘”,只宜“散盘”。先把双腿放平,贴著坐凳,同时要把腰腿放得很鬆,随即先蜷盘右腿,把右足的后踵,轻轻抵触“会阴穴”穴在前阴与后阴的中间)。再把左脚蜷盘,同时将左足的后踵,轻轻抵触右足的“跌阳穴”(穴在足脛弯的凹陷中)。一直到练习纯熟了,腿不发麻,再改进為“单盘”,单盘也练纯熟了,再进步到“双盘”。如果在练功中,发觉腿盘麻了,可以左右交换一下。但仍须照旧轻轻抵触会阴穴和趺阳穴。这样盘腿,腰腿会自然放鬆,臀部自然稳坐,不必故意把臀部向后凸出。 2)竖脊︰在盘腿之后,须要把背脊骨调整笔直,不可驼背弯腰,前俯后仰。但,又要放鬆,不能硬劲强直,才合标準。其方法是把双肩微微上耸二三分高,则每一个脊椎骨,自然重迭笔直,鬆紧合度,不会硬劲强直。 3)含胸︰在调好脊柱之后,随即调整胸部,以胸部微微向内陷凹為标準。陷凹的部分限于“羶中穴”与“玉堂穴”之间,即在两个锁骨交接之处与两乳之间,成為三角形的地带,使这胸部的三角地销微微陷凹进去,叫做含胸,这是控制肺部呼吸量的一种主要方式。它的方法,在把两手掌握好之后,放在脐下的同时,把商肘尖微微朗前方“飞开”。即把左右两个肘关节从后面反向正前方分开约二三分,有如雀鸟张翅欲飞的样子。这样,就会很自然地做到含胸的标準。 4)握手︰盘腿、竖脊做好之后,含胸和握手的操作是同时进行的。按︰握手的方式很多,旧说名叫“结手印”,根据内景的经络理论,手三阴和手三阳的气脉远行,都出入循环于“井穴”,并穴又皆在十指尖上,而手部的三阴三阳气脉经络,又统辖于足部的。因此,在练功的时候既要盘腿,又要握手,是控制气脉循经流注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不是儿戏,也不是迷信,它具有生理作用的。 单就阳虚或气虚的练功,握手的方法,应当把掌心向上,手背向地,把左举放在右掌上,或右掌放在左掌上,都可以随意,不必拘执。两掌重迭好之后,顺著自然的姿势,放在肚脐之下,微微摆在腿上,或随自然倚托在小腹外边也可以的。这个握手方法的要点,必须把两个大拇指尖微微接触,接触之后,将大拇指略略向掌心内收,以两指笔直,自觉有一股内劲自然发出,互相抵触為标準注意︰不是故意用劲。照法操作,那股内劲是自然发生的)。 5)垂帘︰所谓垂帘,即旧说把眼皮微微合拢,只留一线微光的方法。按。这种方法,有两种操作形式。一种是把上眼皮向下合,微露一线外光。一种是干脆把眼皮轻轻合上,一点光也不露。初学的人,以采用微微合拢,留一线外光為最合理。因為功夫练到归元的境界,眼会自然的闭合,向内抽缩似的闭著。又因為初学的人完全闭著眼,容易昏沉,念头易生。 6)舌抵上顎︰这种方法操作不当,影响静功很大,千万不可用意识或者著力翘著舌头,向上顎去抵它。应当在自然的规律下,如法操作,舌头自然会向上抵顎,用不著故意或者用力去抵。如果功夫深厚了,舌头还会自动蜷折锁著“鹊桥关”,这种原理在内景功夫有很精细的经络理与气化论的生论基础。有些书籍误载,叫人把舌尖有意地翘起去抵达上领,是不合理论的。 抵舌方法,其要点在轻轻把齿扣拢,同时把上下唇吻合闭拢,舌尖即会自然抵砍上领与上牙朗之间,这才是符合往舌的标準。如果把上下唇微微张开,舌尖则马上会自顎齦之间落下,饺復平直的姿势。 练气吐纳︰练气吐纳即是运用呼吸,一吐一纳,呼气吐气,以锻炼脏腑的内动方法。这种方法分為“顺呼吸”和“逆呼吸”两种。照平常的习惯呼吸,一吸小肚皮鼓起,一呼瘪进去,这叫做顺呼吸;与此相反的一呼小肚皮鼓起,一吸瘪进去,名叫逆呼吸。 修脉搬运︰在未说口诀之前,先要了解什麼是是“脉”?“脉”与“气”又有啥关系?
什麼是“搬运”? “脉”与“搬运”的关系又怎样? 懂得这些简明的概况,练功就有下手处了。 在上坐之后,运用呼吸的方法, “神与气合”的口诀,调息练气,进出吐纳,上下升降,不断呼吸著。如果在练气的当中,把“神与气合”的口诀掌握纯熟了,即会產生一种特别的感觉,感觉在下丹田里因呼吸的升降而產生一团“热气”,这种热气,古人叫做“先天真气”,其意思是与呼吸“后天空气”有分别的。“真气”的象征是一个“热感”,这团热气因呼吸的深、长、升、降作用,会愈聚愈多,聚到了相当的程度,它即会随著一定的道路流行著,这种热气流行的滋味取名曰“脉”,脉所流行的一定路线,名叫“脉道”。综合全身的脉道,即手足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经络”。运用呼吸方法,把这股真气的热流,循著脉道的经络循环流注,周遍全身,周行一个大圈子,仍旧回到丹田里,这种练功方法叫做“周天搬运法”。 了解上述的溉说,下手练习“神与脉合”的口诀,就容易操作了。所谓“神与脉合”和“神与气合”是两个阶段,联系这两个阶段的口诀叫做“捨气从脉”。 上述口诀的意思,是说呼吸吐纳要专心一志地运用“神与气合”的口诀,将调息的基础打好,在调息当中,是第一个阶段。因呼吸作用而丹田里產生了热气,在热气產生以后是第二个阶段。在热气產生的时候,随即放弃“神与气合”的方法,改变為把念头与那团热气合而為一,那团热气在丹田里,因生聚壮满了,而会自然循经流行。再继续把念头与它合一,随著它流行的道路跟著前进。这种方法,叫做“神与脉合”。当热气產生的同时,放弃“神与气合”的口诀,而改用“神与脉合”的口诀,这种交换联系的口诀,叫做“捨气从脉”。也就是说最初把念头集中,随著呼吸一吐一纳,继而丹田產生了热气,则根本不管呼吸了,而要把集中的心念,掉转箭头射向丹田的热气,把念头与那团热气吻合在一起,不要开小差。继续发展下去,则丹田的热气会在经络的道路上,循著生理的自然规律,从丹田内开始流注循环,这时的念头必须跟随著它流走。一直从背后上行到头顶,下至面颊再下入胸腹,仍然回到丹田,自始至终,念头部要跟著它,这样才其是真正做到了“神与脉合”的标準。 在真气发动之后,不论在丹田里酝酿生聚,或者已循著经络道路流行的当中,千万记著,决不可用意识去引它领它。只能跟随著它自然流行,一步一趋,顺应自然,一点也不能勉强或者急躁。这是运用“神与脉合”的要点,名叫“照法”,是“内视”功夫的初步。以做到活泼自在為原则。 有些人面临著这真气的流行,不能顺应自然,而胡乱使用“领法”,妄用意识去当头“领气”,造成不良后果,因而出了偏差。“领法”本来是练气的口诀之一,而有它专门的用处。但,在这样场合,却千万不可使用。因為,初步练功的人,不了解经络道路的方向,和大小交会的岔路,同时功夫太浅,不能控制气机的进退和指挥它分经流注。如果妄用意识去当头引领它,则等于瞎子引路,必然引下悬崖,前途不堪设想了。 咽津导引︰练完一遍功夫,随即把念头与热气分开,或者与肚皮内吸的力量分开,全身放鬆,张开眼楮,把眼珠溜转二三次,眼皮眨动几下,即把口里的津液分成三五口,慢慢地吞下,且须以意识送下丹田。然后再舒手伸腿,用掌在面上随意摩擦,和在腰腿各部轻轻拍动。随意行之,不必拘执。 1泥丸宫:位於头顶上方。
2玄关:玄关者,指在两眼及两眉牵直,前额骨到鼻骨之中间,形势似在十字架中心者,自性佛之所在,灵胎温养处。 3十二重楼:位於喉咙处。 4膻中:位於双乳的中间。 5丹田﹝胎元﹞:位於脐下﹝指内部,非指肚皮﹞,為行法的根源所在 6会阴:為於阴部与肛门的中间,和医学术语相同。 7尾閭:位於尾骨处,脊柱的末端,乃筑基至开关紧要的地方。 8夹脊:指脊柱中间部份,与羶中正相对之处。 9玉枕:位於后脑部颈上凹陷处,两个枕骨中间,在头后盖骨之人字缝合处,為病魔考之处;此处不可见风。 本文来自网上转载 |
|
来自: 昵称11567359 > 《太极养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