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功、静功的练功方法

 藏珍阁 2022-05-27 发布于江苏

山西省中医研究所

绸结按:在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出装的《气功药年疗法与枚治偏差平水》一书中。有头动功,静功的练功强和气功明偏方法,这里大都分照原大摘。只是动功中的太极十三式”。“这摩易筋经”。“华他五禽图。“太阳宗的火花功未录。“太阳宗的火花要求在练功前光用云味金石、苹木药蛛成丹。调以蜜。在病者身上校移区所在的经络划线,然后才施练功。答杂无比,无法推广。因而未予稍录。

练气功不论是用以治疗疾病,或者是保健强身,首先选好适合于自己所需要的练功方法是最主要的条件,其次则须严格遵守禁忌事项,这二者配合好,才能相得益彰,收到预期的效果,否则事与愿违,不易练好,甚至出现偏差。

一、动功的练功方法

动功统摄于气功疗法中,与静功是相对而言的。在相对的基础上,两者的作用不能分割,要统一起来,才能做到"由动入静”,但在练时又要分开来练,才能显示出动和静的作用之不同。这种理论,旧说叫做“动静相因”、“表里相循”。根据这种理论,动功是静功的基础,也是练功夫的入门正路。因此,古时丹道家就为练气功订立了一个动静两腰的原则,并创造了一套“由动入静”、“以静制动”、“用柔济刚”、“行气导脉”等非常精致的动功方法,以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和祛病延年的宗旨。

动功的方式,各宗各派各有不同,并且互有长短,但一致的要点是采用“柔道”。所谓“柔道”,有下述五项内容。

1)“全身要柔,有似婴儿”。这意思是说,四肢百骸、关节肌肉,都要柔软得象婴儿一般,也就是要把全身的筋骨、皮肉、关节等都放松,不可带一点儿僵硬性和拙力。

2)“真气要柔,气沉丹田”,意思是说练动功时要把真气储蓄在丹田里,但要顺应自然,不能勉强硬练,决不可听信把丹田用力鼓得很硬的说法。如果练功只知生硬地练气沉丹田,而不练柔,不体会柔的作用,也不知道怎样练柔,则到头来必然练就一身“外家功夫”的“硬弓劲”,只练了外面的筋骨皮,而未能练内里的五脏六脏。

""相对的是"",既然走不上柔的道路都必然会走到刚的途径上去。我们要弄清刚柔的关系,须知只有柔才可以包括刚,才可以变化成刚,才可以克制刚,才可以引韧伸缩,不折长存,才能做到"主刚",亦即以柔济刚的大用。由此可见,柔中可窝刚,而只练刚的人,其刚中却不能寓柔。

我们了解柔和刚的道理,就会了解到"内家功夫""外家功夫"虽同是练气,但两者又是有分别的,练功的效果也有天上地下之别。据观察,专练"外功"的人和有些现代的运动员,大约在四十岁以后不少人都因脏腑受伤而生病,原因就是由于他们只练外表的刚劲,而不会刚柔相济的练法。

单独说"气沉丹田""柔道"的用法,其概要统摄于"升、降、开、合"四种方法中。这四种方法用于"外表""有象"方面,归纳于"呼吸吐纳",呼吸又分为"反正顺逆"。这四种方法用于"内里""无象"方面,则又归纳于"意识导引",意识导引又分为"分经、归元"两种。统一内外表里的相互关系,分用呼级和反正的吐纳方法,即可发生升降开合的运气 作用。这一系列的操作关镗,完全系于下丹田,也就是说一呼一吸都以下丹田为起止的"处所",一降一升、一开一合都以下丹田为"依归"。分经运行,以下丹田为出发点,导引"归元",以下丹田为归宿地。凡此种种都离不开下丹 田,要以下丹田为统一的总发电机。这些关系说 明了"真气要柔""气沉丹田""活浚自在"的,而不是""生硬执着"的。活泼自在的运用,即内家所谓的"柔遂三昧"。生硬执着的固守,即外家的"硬劲弓力"

3"呼吸要柔,绵绵不断",意即呼吸出入,吐故纳新;不论用反呼吸(即逆呼吸>,还是用正呼吸(即顺呼吸),都毕作到"绵绵不断""若存若亡",都要把呼吸调整得细而长。如蚕吐丝一样,吐纳连续,无有尽止。

4"动作要柔,蛇行蛹动",意即练动功、打架子、一桩一式、一举一动、"挥手抬腿""掉头下腰""伸屈指掌""凹腹吸胸"等所有一切动作,都要做到"柔若无骨"的要求。每个关节、每条肌肉都要松开作柔的运动,亦即做起动来节节贯穿。紧紧连接。一环扣一环,金身大的关节,如肘、臂、股、腿等,动作起来好似蛇行,盘旋天矫,昂头摆尾;小的关节。如脑、指、脊、颈等,动作起来好似蛹动∶蠕嗫迂迟,进而又退。练功者细细体会"蛇行""蛹动"的滋味,则动作要柔的要求就不难理会了。

5"触觉要柔,流水穿堤",意即指对下列两种因素而言∶第一是对外面接触的人物和气候的因素;第二是对内里接触的脏腑经络交会流注的因素。换言之,也就是说把外面拳脚运动、各式架子的操作和内里吐纳呼吸、分经运气的循环两者统一起来,内外一致,则不论触觉到外来人物的袭击或者风寒的侵犯。抑或触觉到内里脏腑的气脉阻碍,都可运用"柔道"的原理和方法运行"真气",对这些内外触觉的病因进行流水般的冲击。这种冲击好似流水瀑潺不断。涓涓不塞,一直对准这些触觉到有阻碍的部位发出以柔克刚的作用,犹如"流水穿堤"一样,使全身气脉通畅,驱除病邪。

动功,正如上述主要以"柔道"为原则。其次,动功则注重阴阳气脉的交会和五脏六腑的分经运气。在"柔道"原则指导下,每做一种架子的运动,则头、颈、肩、臂、肱、肘、腕、掌、指、脊、胛、腰、臀、肌、腱、髀、枢、股、骼、胫、踵、附、趾、胸、胁、助、腹等这些主要部分,都要发生一定的气脉变化。其表现是气脉运行迟速,流注多寡,阴阳变换。经络交会等。初练功的人,一般对于真气运行的体会是自觉有酸、麻、胀、疼、寒、热等感觉。功夫慢慢进步了,则自觉的滋味也随之而发展,从前 的酸、麻、胀、疼,可变为轻松舒适,神清气爽,"如饮醍醐""如灌甘露"。人们即使在工作疲劳以后,专心练一趟动功,疲劳反而会 消逝,精力不仅恢复,而且还会增长。

根据上述两点要求,不论练那一派动功,都会练到很高的境界,即达到所谓外练筋骨皮、坚如金钢、柔似止水、外邪不侵、疾病不生的境界。如果练的火候纯青,全身气脉了如指掌,动念即动,止念即止,打下了静功的基础,则表明工夫已走上"由动归静"的正确道路。这时,如果上坐去练静功,则顺理成章,真可保证所谓"限期取证",意 即 百 病 消除,延年可期了。

古人练功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自利",一个是"利他""自利",就是逝过练功自巴"祛病延年""利他",就是通过练功,为别人治病。古人认为,按照上述要求练功,即可达到"自利"的目的,也可为"利他"奠定技术基础。

下面分别具体介绍几种动功练法。

(一)叫化功

叫化功原是古时劳动人民为了抵抗饥饿和寒冷的侵袭而创造的一种功法,以后被养生家用来专门锻炼肠胃和抵抗寒气,并且非常有效。

一般各种练功方法在饱食或者饥饿时都是不能练的,而唯有叫化功在吃饱之后如法练功可以促进消化,在寒冷侵袭的时候如法练功可以祛寒,尤其是对于慢性消化不良、侵性消化道溃疡症、肠胃神经官能症、大便秘结、腹胀胃满、呃气吞酸、食欲不振等症,古人认为练之有利无弊。兹介绍其操作方法如下

1。先选择平直的门板一块,或者光滑的墙壁;2。全身放松,头、背、臀、腿等全都笔直地贴着门板或墙壁,两脚跟须距墙根约两拳远,两脚相距如肩宽;

3。两腿缓缓屈膝下蹲,上身仍旧贴着墙随着缓缓下降,一直蹲到臀部与脚跟、小腿相接触为度,同时把双掌放在膝盖上,中指把"犊鼻穴"轻轻地扣掐着;下蹲的同时,配合采用吐纳运气的""字诀,动作与呼气要一致;

4。腰背离开墙壁,同时脚跟升起,把全身体重落在脚趾尖上,顺势向前方推去,大腿前移,以平为度。这样则可使腰、臀、背腾空悬着,头部则把后脑支在墙壁上,但须注意全身放松,不可用力,这时的胸、腰、腹部都相应地挺起来成一条直线,这时肠胃恰好即可受到适当的运动。在这动作当中,配合吐纳运气的""字诀,动作与吸气也要一致;

5。照第4项操作,反回原来的蹲势,仍旧缓 缓 地把脚跟落平,肩、背、腰、臀等贴着墙壁。在还原的时候,配合""字诀;

6。这样来回蹲下运动,次数须以自己的支持能力两定,可以35次,也可以810次。不愿练了,则可慢慢贴着培壁站起来。功夫纯熟了,还可采用一种"背山劲"的方法,即用肩在墙上一挺,同时双掌围拢胸前,向前一推, 借 劲 立起来;

7。吐纳运气采用"逆呼吸"法,并采用""字诀呼气外出,但真气反而要下降丹出,肚皮鼓大;""字诀吸气入内,把真气升上应中,肚皮凹缩。

""字系吐纳发出的声音,张口平舌而呼气,发的是喉音。啊字诀,则微微张唇,扣齿而吸气,发的是"舌齿"音。

(二)虎步功

虎步功是峨眉宗的六大专修功之一,外练腰腿,内练肾肝,综观其功用,是专治"下元虚损"的一种动功。

所谓下元虚损的症候,系指阴虚火逆的高血压症、肾虚的腰痛症、因肝虚面导致的血不经营的腿疼症、因阴虚而导致的上重下轻症等。一般人,特别是老年人,多因下元虚损而患各种病变,所以特立这种练功方法,以补助其余动功的不足。多年经验证明,这种功既有其理论根据,又有其显著疗效,值得推广。

虎步功的操作方法,详介如下。

第一式∶自然站立,两臂下垂,手微贴大腿外侧,两眼平视前方,神态自然(因为眼上视则气升,眼下视则气降,所以要平视)两肩肩头抬高二、三分,以便使 脊柱象塔一般笔直,使脊椎骨一个重迭一个地竖立起来,保持自然,不松不紧。两脚分开如肩宽。

第二式∶两手缓缓上提,叉腰,大拇指在后,贴着"腰眼穴"(在背部腰际的凹陷中),四指在前轻 轻 并扰,食指尖贴着"章门穴"(在季肋端)。

第三式;左大腿提起,膝微屈向前,用足大趾尖点在地上,变成虚脚;这时感到小腿肚发胀,最胀的地方叫做"承山穴";同时右腿微微下蹲,支持全身的体重。变成"实脚",这叫做"实相应"的练法。眼睛平视前方。

第四式∶左腿伸得笔直,足尖向下,脚腕绷直,力争成为宣线,向正前方缓慢轻轻地踢去,足掌离地约五寸,这叫缴"疫挡腿"的练法;同时右腿仍然微屈支持着全身。

第五式;左腿搜裆式踢出去之后,随即把足尖向上翘起。

脚后跟似有意朝原来方向一蹬,这个方法名叫"翘剪刀";然后把足尖朝下一点,脚后跟收间,恢复原来足背与胫骨成直线的姿势,这方法名叫"凤点头";接着,再把脚掌向内一转,划个圆圈,再向外一转,反划个圆圈,配合着进行足腕运动,这叫做"反顺太极圈";然后再用翘剪刀的方法,翘 脚 伸睡,准备做第六式。

第六式∶利用"翘剪刀"后踵绷直的姿势,顺势自然下落,先用后踵着地,然后缓慢屈膝大腿顺推向前,同时脚掌配合这种动作也慢慢放平,变成"弓步"。在这动作 的同时,右腿顺势伸直,变成箭步。又在这动作的开始时候,呼吸方面配合着用""字诀,采用"逆呼吸",把气降到丹田。

吐纳运气的时候,必须配合变弓箭步的动作,起止一致,不得参前落后。从此保持着气降丹田,一直操作下去,不用升气的方法,因为要使余身气脉集中在下丹田,弥补下元的虚损。这一点非常重要,是练虎步功的重点,不可忽视。第七式;前弓后髓的步法,不可跨 得太长,只能跨半步。这时微微把前弓后箭前引后仲23次,腰部随着两腿的动作也微微相应地活动;同时大拇指贴着腰眼在腰部向前微送的时候更加贴紧,在腰部向后微退的时候则放松。意识集中在大拇指与腰眼穴的一张一弛、一进一退的相应动作上,细细体会肾脏开合、启闭的滋味。功夫深厚的人,用这种"内视"的方法可以体会出肾脏在内里活动和气机 在 内里循环的景象。

第八式∶将右腿的箭步轻轻朝前一蹬,向前一送,身体借着这股弹力向前微微一探,随即把 右腿 收 回,与左腿看齐,用脚尖点地,如第三式的架子,变成右脚"虚势",左脚"实势",而左脚原来的弓步,与这同时也变成第三式右脚的架子,支持体重。

第九式∶右腿照第四式伸宜,起搜档腿,再继续参照五、六、七式的架子运动。如此左右有交互运动着,一步一步往前。如走路一般,朝前走去,走到尽头,可以向后转再照样练下去,次数多少不拘,因人因时制宜。如果自觉两腿有些酸胀,即可停止。

第十式;停步停功的时候,即从弓箭步的姿势,先将后腿箭步收拢,还原成自然站立,随即把两手放下,同时把丹田气松开。

说明∶。

1""字诀的呼吸方法——口微张,舌伸直放平,六个大牙仿佛咬着一枚枣核似的,同时把"人中""兑端"两穴(属督脉,在上唇沟中和上唇翘尖上)微微绷着,贴着"龈交穴"(属督脉,在上唇内面,门牙的根缝中),随即呼气,发出""字的音。气要呼得均匀,柔细长绵。呼气到最末一刹那,迅速把牙轻轻合拢,同时用舌尖轻轻急速地朝牙上一顶一送,好比汽车的"剥车"似的,这叫做"吹字》法诀,能够把气送下丹田,而且把它播紧。

2、真气沉下丹田之后,不可放松它,既要保持时间长些,又要自由呼吸后天的气。这时最好使用"咬肾齿"的方法,即用反呼吸的""字诀把真气沉在丹田之后,随即把六个大牙齿轻轻咬紧,丹田的真气就不会松弛,后天的呼吸可以自由了。

二、静功的练功方法

静功属于气功的一种,是与动功相对而言的。静功的形式是盘腿静坐握手,闭口垂帘,身体坐着不动,与打拳运气,手舞足蹈的动功比较,它是静功。其实,只这样坐着,还不能说是真正的静功。只有用呼吸吐纳的方法使人体的气脉在体内运行,慢慢地导致"归元",意识集中,到达所谓的清静境界,才算是真正的静功。但很多人在坐着的时候,每年意识不能集中,念头不断涌来,反而比不坐的时候意识更为纷乱,所以这不算真正的静功。

总的说来,静功在治疗和保健方面和动功配合着进行是可以提高疗效的。动功和静功配合的比例,要恰到好处。初练功的人,应当先从动功入手,练过一些时期后再练静功;慢慢地在“由动入静”的规律之下,把动功逐渐减少,静功相应增多;再慢慢地把静功方法掌握好,运用得极其纯熟。练到只用“内功”就能达到“入静”的真正清静境界,则外练的动功可以少练或舍去不用。

静功的练功方法虽多,但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属于保健性的,一类是属于治疗性的。每一种症候,都有一种针对性的练功方法,只能按病施治,不可随便乱练。

没有什么严重病的人,或者身体一般性衰弱的人,以保健为目的,可以采用保健性练功法。这类方法又分为周天搬运法、归一清静法和陲功练法三种。

这三种功法不同,作用也有差别,因此严格来说它们又各有特点和适应症,练时不可用错。兹分述如下。

(一)周天搬运法

这种方法适于“阳虚”或“气虚”的人练。所谓“阳虚”,其症状主要是怕冷,其次是爱打瞌睡,食欲不振,精神疲乏,容易感冒,脑力减退,全身酸困,消化不良等。所谓"气虚"

其症状主要是气短,爱打呵欠,胸膈闷,一劳动就出汗,容易疲乏,上下楼梯觉得气急,等等。

此功练法分为三部1、端正坐势;2、练气吐纳;3、修脉搬运。这三部方法是互相联系的。现循序叙述如下。

1.端正坐势∶在未上坐之先,必须松衣解带,然后再全身放松。坐势采用“踟趺坐”,其坐法如下。

1)盘腿坐——先准备好一个坐凳,二尺见方,前面两只脚高二寸,后面两只脚高五寸,前低后高,呈缓徐的斜度,上面再铺上一个薄棉垫子。如没有这种特制的凳子,可在硬板床上,后面铺个垫子也可。但不能坐软的沙发或钢丝床。冬天盘腿可用一条薄毛毯围覆着双腿。夏天可用一条布巾覆着。

初练功的人不宜用“单盘”,更不宜用“双盘”,只官用“散盘”。散盘做法是先把双腿放平,贴着坐笼,同时要把腰腿放得很松,随即先蹉盘右腿,把右足的后踵轻轻抵触在"会阴穴”(穴在前阴与后阴的中间);接着再把左腿蹬盘,同时将左足的后踵,轻轻抵触在右足的“趺阳穴”(穴在足胫弯的凹陷中)。这样练得纯熟,腿不发麻了,再改为“单盘”。单盘也练得熟了,再进一步练“双盘”。

如果在练功中腿盘麻了,可以左右交换一下,但仍须照旧轻轻抵触会阴穴和跌阳穴。这样盘腿,腰腿会自然地放松,臀部自然稳坐,不必故意把臀部向后凸出。

2)竖脊——在盘腿之后,要把背脊骨调整成笔直,不可驼背弯腰和前俯后仰,但又要放松,不能硬劲强直,才合标准。其方法是把双肩微微上耸二、三分高,使每一个脊椎骨自然地重迭笔直,松紧合度,不会硬劲强直。

3)含胸——在调好脊柱之后,随即调整胸部,以胸部微微向内陷凹为标准。陷凹的部分 限于腋中穴与玉堂穴之间,即在两个锁骨交接之处与两 乳 之间,成为三角形的地带,使这三角地带微微陷凹进去,这叫做"含胸"。这是控制肺部呼吸量的一种主要方式。在具体做时是把两手掌握好之后放在脐下,同时两肘尖做微朝前方"飞开",即把左右两个肘关节从后面向正前方移开约二、三分,有如雀鸟张翅欲飞的样子。这样,就会很自然地做到含胸的标准。

4)握手——含胸和握手是同时操作的。握手的方式很多,旧说名叫"结手印"。根据内景的经络理论,手三阴和手三阳的气脉运行都出入循环于"井穴",并穴又皆在十指尖上,而手部的三阴三阳气脉经络又统辖于足部。因此,在练功的时候既要盘腿,又要握手,这是控制气脉循经流注的一种有效方法,不是迷信,是具有一定生理作用的。

阳虚或气虚者的握手方法是把掌心向上,手背向地,把左掌放在右掌上,也可把右掌放在左掌上。两掌重迭好之后,顺着自然的姿势,适应地放在肚脐下,轻握在腿上,或随自然倚托在小腹外边。其要点是必须把两个大拇指尖循微地接触,并略微向掌心内收,以两指笔直、自觉有一股内劲自然发出,互相抵触为标准(但要注意这不是故意用劲而成的)。

5)垂帘——垂帘是把眼皮微微合拢, 只留一线微光,其做法有两种,一种是把上眼皮向下合,微露一线外光,另一种是干脆把眼皮轻轻合上,一点光也不露。初学的人,以采用微微合拢、留一线外光为宜,因为功夫练到"归元"的境界,眼会自然闭合,会向内抽缩似地闭着。又因为初学的人完全闭眼,容易昏沉,易生杂念。

6)往舌-—硅舌是舌抵上腭,但千万不可用意识或着力翘着舌头抵在上腰,而应当始终保持自然。否则可能影响静功。功夫深了,舌头会自动绻折锁着"鹊桥关"。这是内景功夫的一种自然的表现。有些书籍叫人把舌尖有意地翘起去抵驻上腭,是不合理的。

硅舌方法的要点是轻轻把齿扣拢,同时把上下唇吻合闭拢,舌尖即会自然抵硅上腭与上牙龈之间,这才是硅舌的标准要求。

2。练气吐纳∶练气吐纳即运用呼吸方法一吐一纳,呼气吸气,是锻炼脏腑的一种重要的内功。 这 种方法分为"顺呼吸""逆呼吸"两种。照平常的习惯呼吸,一吸胜皮鼓起,一呼瘪进去,这叫做顺呼吸;与此相反,一呼肚子鼓起,一吸瘪进去,这叫逆呼吸。

周天搬运法采用鼻呼鼻吸的方式。初学的人采用顺呼吸为最方便而又合理,一直练到火候深了,再采用逆呼吸,才容易掌握。

鼻呼鼻吸必须配合"神与气合"。所谓""神与气合",是指把念头与呼吸的一进一出、一吐一纳合而为一,不可分离,也就是说把思想集中,随着呼吸运动。当呼气的时候,气向外而吐出,同时肚皮相应地向内瘪, 念头也随着它瘪进去,自下丹田呼气外出。当吸气的时候,气自鼻孔内吸,下至丹田,同时肚皮相应地向外鼓起,念头也随着它吸气内入,下至丹田。这种吐纳方法叫做"升、降"的作用,以"活泼自在"为原则,而不用"意守丹田"的死守方法。

呼吸要调得细软绵长,不可故意用力拉长和求细,须顺应自然,适可而止。久练自然会这到"若存若亡"的境界。3。修脉搬运∶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又有啥关系?什么是"搬运"?"""搬运"的关系又怎样?懂得这些简明的概况,练功就有下手处了。

在上坐之后,呼吸时要"神与气合",调息练气,进出吐纳,上下升降,不断地呼吸着。如果在练气当中,把·神与气合"的方法掌握纯熟了,即会感觉在 下丹田里因呼吸的升降而产生一团"热气",古人叫做"先天真气",其意思是与呼吸"后天空气"有分别的。"真气"的象征是一个"热感",这团热气因呼吸的深、长、升、降作用会愈聚愈多,聚到了相当的程度,即会随着一定的道路 流 行。 这 种热气流行取名曰"",脉所流行的路线。名叫"脉道"。综合全身的脉道,即手足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经络"。运用呼吸的方法,把这股真气的热流,循着脉道的经络循环流注,周遍全身。周行一个大圈子,仍旧回到丹田里,这种练功方法 就叫做"周天搬运法"

所谓"神与脉合""神与气合",是指两个阶段,联系这两个阶段叫做"舍气从脉"

先用"神与气合"的方法打好调息的基础,这是第一个阶段,即丹田里产生了热气。在热气产生以后,就是第二个阶段,这时即放弃"神与气合",改为"神与脉合"

热气在丹田里生聚壮满后,会自然地循经流行,这时就要把念头也随着它流行的道路前进,这就叫做"神与脉合"

热气产生时,放弃"神与气合",而政用"神与脉合",这种交换联系,叫做"舍气从脉"

整个说来,练功的过程是先把念头筷中。随着呼吸一吐一纳,继而丹田产生了热气,就根本不管呼吸了,而要把心念集中到丹田的热气上来,思想不要开小差。继续下去,丹田的热气会从丹田开始流注循环。这时,念头必须随着它流走,一直从背后上行到头顶、下至面颊,再下入胸腹,然后仍然回到丹田,自始至终,念头都要跟着它,这伴才算是真正做到了"神与脉合"

在真气发动之后。不论在丹田里酝酿生聚,或者已循着经络道降流行,千万不可用意去引它领它。而只能跟随着它自然流行,一步一趋,顺应自然, 点也不能勉强或急躁。这是运用"神与脉合"的要点,名叫"照法",是"内视"功夫的初步,以做到活泼自在为原则。

有些人对真气的流行,不能顺应自然, 胡乱使用"领法",妄用意识去当头"领气", 造成不良后果,因而出现偏差。"领法"本来是练气的口诀之一,有它专门的用处。但在这样场合,却千万不可使用,因为初练功的人不了解经络道路的方向和大小交会的岔路,又因功夫太浅,不能控制气机的进退和指挥它分经流注。如果妄用意识去当头引领,则等于瞎子引路,必然引到悬崖,前途不堪设想。

真气在丹田里产生以后,因为"火候"不足,先期只能在丹田里酝酿着,一直到火候充满,才会因满而溢,就象江河之与湖泽。发生流注调节的作用,才开始向外流动。

在这一阶段,必须谨守禁忌事项的要求,身心二者都要放松,恬然怡静,不能紧张,免除急躁,连欢喜的意识也不能有,只有平淡视之,把念头与它合而为一,活泼自在地顺应自然,跟随着它流注,循环一个大周天。

真气在丹田里发动生热时,或在背后循着 经络上行时,那股热流不可太热,只允 许它有温 暖的成分,如象喝了美酒,微有暖意,所谓"如饮醍醐",令人舒适,不能象烤火或者熨斗烫热一般。这种生热发暖的现象旧说名叫"起火",练功出了偏差名叫"走火入魔"。暖热的大小程 度,旧说名叫"火候老嫩"。如果火候太大,热气过高,必须张口哈气,念""字诀去调伏,声音要逐渐下降。

运用哈字诀的方法是,张口平舌念""字音,气要绵绵不断地向外呼出。如此一经念动哈字音,则热气即会减低,网时胸部的气也立刻下降。 但不可念动多次,只能适可而止,否则热气全消。

所谓大周天的循环,有它一定的轨道。这轨道是循着二十部脉道的经络路线流注运行的。真气在丹田里首先向锁钥壬、督、冲三脉的"阴断库"(即会阴穴,在两阴之间)流注,折而走向"尾闾关"(在尾闾骨第二节中)。热气到这两个地方冲力比较大,动触的感觉很明显。 再 由尾闾关分两支流注,夹脊上行,直上腰脊第十四椎两旁的"栌辘关",由此继续上行,通过背、胛、肩、颈部,直达后脑枕骨棱下的"玉枕关"。初学的人只觉一片热气上升,功夫深的人则分四支上行。上述这段行程,即所谓"逆运法,通三关"

气脉运行至此,其势已缓,故一般练功的过程,在玉枕关通过较慢,而热气亦减小了。再由玉枕关继续上行,越过头顶的"百会穴",同"厥阴肝经"的气脉会合,仍旧前行,转变为肉额颅而颊下注,与手三阳的气脉大会于"祖窍"<两启中心略下些,又名额中、山根,但非天目)。由"月窟"下入目中,复出于"龙官"(在大眼角上下眼睑有穴如垦之处),循鼻两旁夹井灶(即鼻孔),下至上唇,左则转而向右,右则转而向左,在"人中穴"交叉而过,与"壬脉""冲脉"相会(女性则会于"乳根"穴)。这一段的行程,在头而部分,已不感觉热,只感觉是分五条道路自头下面,有如小虫爬行,又似涂抹薄荷冰,感觉也非常明显。

再从此下前项至"挨刀纹"<即项部横纹),循"人迎""气口"两穴(喉结旁)下入"缺盆"(肩窠凹中),与全身气脉大会于"膻中"(两乳之间)。这一段行程。虫爬现象减少,若有若无了。

从膻中分主从二支∶主支由内里直下,归入下丹田,名叫"中脉";从支剧由"乳退"自胸隔下行,入于""""双穴(在脐中两旁微上凹中,非针灸之日月穴),还合于下丹田,入窍归元。这样循环一遍,即是大周天的功夫。此时归元入窍的感觉,则另有一番滋账,微微出汗,神清气爽,轻松愉快,所谓"如灌甘露"即括此。

当真气归元,还于下丹田的时侯、另外觉得有一股潜在吸力把肚皮向里吸紧,很象肚皮已贴着了背脊骨似的;同时又觉得丹田里的真气,有似香烟综绕,悠游自在,荡漾漾,轻飘飘,似动似止,戏涩武沉;又象钟表的摆,左右相应摆动似的,即旧说"句复紫气"

此时,仍然把念头随着肚皮向内吸紧吻合在一起,一点也不能分心动念,既不可炊喜,也不可惊惧,切切实实地跟随着它向里吸入,一直觉得真气已不再向内吸的程度,即把念头集中在吸贴最紧倒地方,这地方不会很大。一般说来只有鸡蛋大,或者鸽蛋大(功夫深了只有豆大)。如此把念头集中在这最后一点,一心一意"定住"在那里,连"佩氲紫气"也不动了,久久练习,功夫即会进步到"清静境界",牙关也会闭紧,眼睛也会内吸,呼吸微细,绵绵不断,吸多呼少,这样已经达到比较高度的休息程度,比睡觉更能恢复精力,收效快而又省事。如果不想继续练了,则把念头分开,全身放松,慢慢起坐,算是练完一趟功夫。

4。收功(咽津导引);练完一趟功夫,即张开眼睛,把眼珠溜转23次,眼皮眨动几下,即把口里的津液分成35 口,慢慢吞下,且须以意识送下丹田,然后再舒手伸腿,用掌在面上随意摩擦,轻扪儿下媵腿,随意走走,不必拘执。

(二)归一清静法

归一清静法适于"阴虚""火逆"的人练。阴虚、火逆的主要症状是怕热、失眠、多梦、烦躁不宁、管怒,面如酒醉,或面色青苍,眼内有红丝,或有白眼膜,黄色昏浊,五心出汗,盗汗,头昏,手足时发微烧,小便每觉余滴未完,自觉上重下轻,或者两腿疲乏等。高血压症患者,也可用此法练功,不过须配合动功中的虎步功一起练习。

练这一种方法的禁忌事项和准备事项,都与练周天搬运法相同,坐的姿势,也全相同,可以照法去做,只有两手"结印"的握手方法有分别。兹条述握手方法和练功法如下。1。两手掌心向下,两掌交叉于虎口,右手大拇指贴在左手掌无名指和小指的歧缝之间,掌心的横纹之上,同时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顺手自然地轻轻挨联着,贴在以左手背上的四个凸起的掌指关节骨和手腕之间的 左手 背上,小指傍掌指关节骨,食指傍手腕。

这样轻轻把手精好,放在小腹之下,或放在盘腿 之上,要舒适自然。练功有了基础之后,两手会逐渐自动握紧,如有一种潜力吸着。再坚持练下去,会自觉两手空空,好似没有形迹,手不存在。这是干万不可惊奇,或者张眼查看,以免分散念头,影响入静。

2。把上坐的姿势、盘坐、竖脊、含胸、垂帘、握手、硅舌等一系列"身相"调粒好之后,全身必须放松,从容不迫,轻松愉快。

3。坐好之后,长呼23口气,只向外吐出,不吸气,使内里的脏腑放松,胸膈舒畅。这时自已能初步体会到轻松输快的滋昧。呼气之后,随即不管呼吸,随意照平常一样呼吸,根本不间呼吸长短粗细和吐纳出入。

4。垂帘的两眼或微微闭合的两眼很轻松自然地用 意 识透过眼帘,以45度角默视盘腿的两膝之间,即默默地""着那一团地方,旧说所谓"牛眠之地"

在观"牛眠之地"当中,虽然那地方空无一物,但在意识集中之下,它会自然地反应出脏腑气脉的盛衰情况。这些情况大约分为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这是脏腑气脉反应的"幻景";由于各人的气脉盛衰不同,所观见的颜色也有差别。一般的人,大多数先观见"檬漆如雾"的白色,或者如天上星子闪动的自光,而又会时时变幻各种颜色。

观见五色之中,以白光为纯正的颜色。久久锻炼,各种颜色退尽,只见白光。白色的程度会由"檬朦如雾"逐渐变成"月光皎洁",仿佛中秋时节的一轮明月,悬照在面前。把意识集中与这白光合面为一,则自觉如皓月当空,遍体清凉,频躁去尽,这已接近"清静境界"了。

6。在观看时,念头千万不可去追求"有光"。当各种光色出现时,更不可去理睬它,或者用力去观看究竞,只能把念头集中平平淡淡地观看它,不管它忽而明显,忽而隐晦,或去或来,变大变小,有光不欢喜,无光也不着急,光来也观,不来而观,始终平清轻松的观着"牛眠之地"

关子这一点,极为重要,关系到练功成效大小。这些光色虽然是"海市蜃楼",都是幻景,但有它反应和影射的物质来源,所以旧说肯定认为它"虽幻亦真"。因为它有物质基础,当然有物质的作用,故能治病保健。练这种功夫下手很难的地方,即在此处,进步的关键也在此处。但经过认真练功,一经入门,得着经验,则一得永得,不会退转,反而进步得快,能很快进入清静境界,获益无穷。

7.观见五色时,在最初第一个阶段,任它如何变幻,不可理睬。接着渐渐地五色退尽,只见一团白色光辉,洋洋滟滟,悬照当前,这表明已进到第二个阶段。这时如果观见白光中有青、赤、黄、黑的颜色忽然出现,则须用“吹”字口诀,对准那些杂色,"撮口抵舌"向它一"",如象平日在生活中吹"纸捻"似的。一吹之后,杂色化去,会仍然只存在白光。但不可多吹和任意乱吹。尤其要注意,如果只有一种“紫色”,颜色鲜明,娇艳,柔和,不似光线强霸,千万不可吹它,它一样能使人入静,得到极好休息。

8.观见白色光辉之后,把念头与它合而为一,意想"光即是我,我即是光”,“光我不二”,“我光如一”。这样,那白光即会与自己的身躯合而为一,先是感到接近的两手、两腿不复存在,自觉“化光、溶化无物”。这样久久锻炼,会逐渐遍及全身,自觉通体光明,空无一物,不知道自己的身躯存在何处,唯觉如象一轮明月,恬静生辉,光艳明朗,文风不动。旧说所谓的,"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就是指此。练到这般地步,即到这“坐忘”或“忘身”的火候,也就是真正的“清静境界”。这时神经系统得到了极好的休息,气、神极易得到恢复,身体自然因此而很快增强了。

9.初练功时,时间不可太久,可由20——30分钟,进步到3040分钟,再进步到40——50分钟,甚至可以再长一些,应依自已的练功程度而定,不可硬性规定,以练功后感到舒适为度。

10.要停功时,只把念头与光色分开,不集中在光上,则光色即会消逝,身躯也会显现出来。

11。收功下坐时导引的方法,与练周天搬运法时 相 同,可参看前述。

12。此功虽然下手很难,不容易得着要领,但一经得手,就很容易上路。即使一时综习不好,观看不见什么景象,但只要能如法观着身心清静,也一样会有功效。这种功夫和炼气搬运的方法不同,它不会发生运气出现偏差的流弊,这是这种功法的优点。

13。在练功当中,念头常常要开小差,不容易集中掌握,杂念纷来,妨碍入静。这时必须使用调伏杂念的方法来驱除杂念,纯洁念头,使它集中,一心一意地观"牛眠之地",或者观面前已发现的光色,这样才能逐渐进步,练到与光合一的火候。当杂念巳来,纷纷攀缘的时侯,可轻轻张口,念一声""字音,杂念即可消散。这个"怀"字音要念"唇舌音",面且要念得轻,以自己的耳朵能微微听见为标准;面且还要念得急,要象机车"剩车"似的。经用这方法,念头即会停止。但不可随时乱念,一定要在杂念纷纷涌来的时机,才可使用。

(三)睡功的练功方法

睡功是一种方便法门,亦即一种调和气脉的方法。对于练任何一种方法的气功来说,都是一种辅助功夫,有病无病,人人可练,操作容易,持久有效。睡功也就是气功家所练的"龟息功"。其方法如下。

1.练功的时间可按照平常的习惯,在晚睡之后或 在 早起之前,或在午睡小憩的当中。随意选择。

2。侧身向左向右,皆随自己的意思,不必拘执。

3.如向右侧面卧,则先把右手的大拇指安置在右耳垂珠后面的凹中,食指和中指贴看右鬓的“太阳穴”,无名指则贴着“祖窍”(两层中心),小指则贴着“山根”(鼻梁尽处凹中)。右掌的虎口接触右脸的颧骨边沿,右肘则屈肱傍着右侧的胸肋,附枕而眠。

4.头部右侧安置平正,寄托枕上。

5.右腿在下,屈膝雕股,有如弓形;其屈曲程度,以适意为标准。

6.左手掌心贴在左股“环跳穴”(在股骨头与跨骨连接处,能转动的地方),肘微屈,肘臂附着左侧胁肋。

7.左腿微屈,仲多屈少,放在右腿的上面,同时右腿的“趺阳穴”(足胫腕部臂上)钩贴着左腿的“委中穴”(在膝后腘中的横纹中央),或者钩贴着左脚小腿肚的“承山穴”(在小腿肚肌肉隆起下端的尽处)或小腿肚外侧的“绝骨穴”(外踝上约三、四寸处,有浮骨如笋,尽头尖处是穴),或者钩贴着左足的后踵,皆可随意。

8.眼睛照平常习惯睡觉一样,轻轻倒合着。

9.呼吸如常,任其自然。

10.全身放松,平心静气,愉快地简!卜普。

11. 睡卧姿势切实作好之后,即把念头集中,寄托在耳根上,用耳朵的听觉,一心一意地侧耳细听呼吸的声音,念头随着呼吸的声音一进一出,与它结合在一起,同时头颈髓着呼吸的声音,一吃一纳,配合着进行微微的一件一缩,与它相应着,以略有一丝丝动意为度,不可太过了。这种功夫名明“听息”。旧说是运用“六根”之一最利的“耳根”以为入静的方法,也是“龟息功”的要点,配合全身关窍的贴触感应,能够使人“恬淡无欲”,自然清静,气脉调和,阴阳扭抱,平衡适度。

12.如果要想翻身,则可由右翻左,要求与右卧一样。久久坚持练功,熟睡中翻身也会自然地做成此姿势。

13.睡功只能左右侧卧,不宜仰卧。气功家有一句口头禅∶“侧龙卧虎仰瘫尸”,意即重视侧卧,而禁止仰睡。他们根据观察,认为"侧龙卧虎"的姿式在生理上有其一定作用。所谓龙虎,还有调伏肝(青龙)和肺(白虎)气脉交叉流注的含义。从近代生理学来看,仰卧睡觉也不合卫生要求。

14.练睡功很容易入睡安眠。如果因练功而有睡意,则应顺其自然,顺势睡去,不必勉强继续练功。如此练成习惯,睡熟醒来,仍旧是原来姿势。

(四)静功十二要点

练静功除遵守上述要求外,还应注意下列十二项要点。1.要有信心,坚定信念,相信气功能治好自己的病,能增强自己的身体。

2. 要有恒心,坚持久练,不可因为中途疗效不显著而停止。

3.要能忍耐腰酸腿麻,专心致志地练下去。

4.要随时随地,无论在生活中或工作中,尽量利用一切可用的机会练习吐纳呼吸,把练功与生活、工作 结 合起来。

5.要善于体会练功方法是否适合自己的需要。例如、自觉某种方法于己有益,则可勤勤练习下去,如果发现于己有损,则应放弃不练。这叫做知其“损益”而“取舍”之。

6.要善于辨证识别各种“功能”的现象。凡因气脉流注、周遍全身而产生热、凉、麻、酸、震擅等感觉,都是练功过程的必然现象,这表明气脉在运行,在与疾病作斗争,对这种自然现象应平淡视之,绝对不可放意去追求,也不要猜想这是好现象或是坏现象,更不可产生恐怖畏惧心理,而应该听之任之,热就让它热,痒就让它痒,麻就让它麻,对这一切都不踩不理,不闻不见,只一心一意照法练功。这样做,则这些“动触”现象自然会被自己“善巧运用”,而变做“温养功夫"的一种资料,对治病保健有益无损。

7,要密行练功。由于各人情况不同,练功得到了益处,也不可逢人就说;即使没有得到益处,也不可胡乱向人问长问短,以免练功发生枝节和障碍。

8.在上坐开始练功前,严要先把姿式如法调整好,要全身放松。

9.要如法调息,使呼吸吐纳合度,"神与气合",若存著亡。

10.要把念头集中,思想不可开小差。在练气的时候,要“神与气合”。在修脉的时候,要“神与脉合”。这些都要相合一体,有似水乳交融。

11.在收功下坐后,/要自行导引按摩。

12.要把口中的津液。细细咽下,不可一口吞下。练静功最重要的一卷是千万不可去追求一切触现象,尤不可听信“动是好现象”的说法,否则由小动而至大动,以至不可收拾,那就后悔不及了。

静功是以入静为目的的,顾名思义,当然以“清静”为初步要求;进一步则以“定住”为“究竟”,连气脉的内动也要它逐渐“归元”、限制它动,甚至“念头”也不能动,所谓“动念即乖”。这样练静功,才是合理的,才会有好处。

三、练功的禁忌事项

关于练功的禁忌事项,以佛道两家理论观点来看,道家所论不离物质基础,又较系统。就拿张湛所著《养生集》来看,就可以看出其轮廓。他说"养生大要,一旦啬神,二日爱气,三曰养形,四日导引,五9言语,六9饮食,七日房室,八日反俗,九日医药,十日禁忌"。从这十点来看,练功是一套整体的东西,也是一套以物质为基础、以生活为对象的科学,而不是空谈的玄理。

其次,就广义的养生禁忌事项而言,皇甫隆间青牛道士封君达的养生法则最有代表性。他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去肥浓,节威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他还有一套很精警的劳动理论,他反对"逸乐",而主张合理的劳动锻炼。他说,"人不欲便乐,乐人不寿。但当莫强为力所不任,举重引强,掘地苦作,倦而不息,以致筋骨疲竭耳。然劳苦胜于逸乐也。能从朝至暮,常有所为,使之不息乃快,但觉极当息,息复为之,此与导引无异也。夫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者,以其劳动有数散也"。他这种理论,是从实践中体会得来,是和逸乐作对比而提出来的。

另外,还有一派主张十二少,十二多。他们认为"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乃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 神怠,多念则忘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焦煎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这种主张对于在疗养期中的慢性病患者。是有补益的。

概括起来说,练气功有下列禁忌事项。

(一)禁忌"预执妄念",意即在练功之前不可事先 即打算"这次上坐,一定要小腹发热,一定要一分钟只呼吸几次"等等,这都属于"预执妄念"。还未着手练功,早已造成紧张局面,对于练功最为不利。

(二)禁忌"着意分别",意即在练功中不可故意去 追 求某些"动触"现象。例如,一旦丹田发热,不可有意识地去分别它;"这热气不很热,或者热得狠""这热气在脐下一寸三还是二寸"",或者"这股热流冲到尾闾关,为啥不上 转辘关",或者"热流上到玉枕关,为啥迟迟不过关"等 等,都属于着意分别,会造成意识紊乱。如果练功者凭一知半解用意去引领这股热流,违反自然的规律,甚至会造成"经络紊乱,出现偏差,导致气机发动,不能自制,形成气窜全身,盘头不下,摇头耸身,扭腰弓背,手舞脚踏,翻打跟头,等等。

(三)禁忌"杂念攀缘",意即在坐功的时候,念头要集中,思想不开小差。有些人练功虽然身体在坐着,但自己的念头却回忆已往,幻想未来,一个连接一个的杂念,一股脑儿都搬出来了,或者发现了丹田热气,即因缘现实而攀想到"某人对丹田如何说法""某本书对丹田又如何记载"或攀想到"丹田已热,应该通三关了"等等,都属于"杂念攀缘"。愈攀缘,则愈支离,愈支离,则神愈散,造成头昏脑胀,气聚"祖窍"(又名山根,即鼻梁根),气不得归元,不仅得不到神清气爽的享受,反而弄得精神疲乏不堪。

(四)禁忌"心随外景"。所谓"外景",意即在坐功当中,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很"作用。例如。耳根听见小孩哭或人叫马嘶等,不闻烦释,鼻子嗅着烟香或邻侧酒肉香,不可起欲食的念头,身上那里发痒或酸麻,不可去搔 抓它,舌尖上翘,津降"华池",不可随时去咽吞它,眼睛垂帘,肴见外面的事物,不可栖心在那些事物上面去,或是闭着眼睛"内视"到某种"光色",也不可栖心在那光色上去,尤其不可发欢喜追求的念头。特别是当"八种动触"景象出现时,更不可去理会它,追求它。这些都属于"心随外景"。若心念一随外景转移,意识就不会高度集中、功夫也就等于白练。

(五)禁忌"入房施精",意即在练功的一定时期当中,应当禁止性生活。尤其是因病练功的患者,更当禁意。

(六>禁忌"大温大寒",意即练功的场所、平时居 住 穿着等,既不可重裘厚褥,过于温暖,又不可单衾短裤,过于寒凉,因为"大温消骨髓,大寒伤肌肉"

(七)蔡忌"五劳暗伤",意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凡此五劳,在日常生活中或者疗养练功中都该适当注意。

(八)禁止"坐汗当风",意即练功时不可对着 风。练 功后,身出微汗,也不可当风。

(九)禁忌"紧衣束带",意即练功之先,需要宽衣解带,不可把身体绑紧,妨碍气脉循着经络的流注贯通。

(十)禁忌"饕餮肥甘",意即练功期中和平时不可 任情大吃天喝。

(十一)禁忌"跋床悬脚"、意即练功采用"平坐"姿式,或平常起居坐在床沿,或者坐在椅凳,需要把脚心 踏实在地,不可悬空吊着,否则会发生脚重腰疼,变做"血痹"的病症。

(十二)禁忌"久忍小便".意即练功当中或平时,不可久忍小便不解。练功前应先解大、小便。

(十三)禁忌"搔抓痒触",意即在练功当中,因气脉流注,身上发现一种"动触",有似小虫在肌肤之间爬行的景况时(这种现象名叫"痒触",尤以头顶下至额颜、面颊、两鬓、鼻旁、唇口一带感觉特别灵敏),不可用手去插抓 痒处,以免妨碍气脉的周流与交会。

(十四)禁忌"卒呼惊悸",意即在练功当中,不可因人卒然呼唤,自己蓦然吃惊。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事先须选择清静的环境,或关照周围的人在练功时不要 来 打 扰 自己。万一偶然遇上了这类事故,自己应当镇静,从容应声,更不可恚恨,发怒。以免气脉紊乱。

(十五)禁忌"对景欢喜",意即在练功时发现了 各种景象、例如"丹田发热""逆行三关"等,不可认为这是"好现象",一味欢喜,故意追求,情不自禁地加功呼吸,因而使吐纳方法失去了自然规律,造成偏差的毛病,尤其是专门练"清净法门"的人,更容易发生"对景欢喜",虽然不会发生象练"搬运法门"那种偏差的毛病,但因一生欢喜心,念头即已"分别为二",而忘掉"归一旨趣",也就是说,就会把原来高度集中的念头分心到那种"景象"上去,影响练功。当念头在集中与分散交替之际,一刹那的时间,原来念头高度集中所显示的那种景象,也如电光一样,眨眼消逝,结果是空欢喜一场,面且还会产生懊恼追悔的念头,引起烦躁不安的情绪,而不能再坐下去,因而功夫也不会有进步。

(十六)禁忌"久着汗农",意即在练"动功""静功"中,有些阳虚的人在初步练功时期每每多汗,汗出湿衣。这时,不可继续穿着汗衣,应该用毛巾擦干汗水,或用热水擦身后,另换干农。

(十七)禁忌"饥饱上坐",意即饥饿或吃饱之时,不宜练功,而应当在饭后二小时以后才可以开始练动功 或 静功。唯有叫化功(参见前节)可在吃饱之后去练,以健运牌胃,消食化积。

(十八)禁忌"天地灾怪",意即当气候忽然变化,出 现狂风、暴雨、迅雷、闪电、骤冷、突热等变化时,不可练功。道家把天地突然发生的不正常的现象,叫做"灾怪""灾怪"对人体有直接的影响,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不宜练功。但据说功失深的气功家,研究一种"内外九气"的吐纳方法,对十二种异常气候的忽然来临,有精细的方法,应付裕如,不致影响正在练功的未完功课(有些人能坐若干天不出定)。此法失传,不得任意试练,以免发生偏差。

(十九)禁忌"真言偶听",意即练功的人不可好奇乱问,盲目乱试。这并不是故弄玄虚,或为了迷信或保守,而是因为各个人的脏肺虚实不同,所患的病也各有差别,所以各个人练功的方法方式,必须切合自己的实际需要,而不可乱间乱试,造或偏差。当一种练功方法练到一定程度后,才可试用另一种方法来代替,否则容易出现偏差。

(二十)禁忌"昏沉倾献",意即在练静功当中不可昏 沉瞌睡,姿势倾斜。这种现象,是练功的障碍,该及时纠正,或者自动起来活动活动,不可勉强再坐,不可让它继续昏沉下去。

(廿一)綦忌"大怒入坐""过乐入坐",因为这 都 会使气脉紊乱,影响练功。

(廿二)禁忌"吐唾无度",意即唾液是一种很好的津液,是练津成精的基本,应细细咽下。当然,病人吐痰,则是另一回事了。

(廿三)禁忌"生疑懈怠"。这意思是与"精进修持"相对而言的,也是练功的人最大的禁忌。有些人只具备五分钟的热忱,最初抱着好奇心理和"试试看"的态度,而缺乏笃信笃行坚持练功的决心。必须指出,只有对缘功坚信不疑,才能逐渐见到效果。(陶熊摘录并做了文字修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