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经后期4

 学中医书馆 2013-02-05

月经后期
  [概述]
  月经周期延后七天以上,甚至四,五十日一行的.称为“月经后期”。如每次仅延后三、五天,或偶然延后一次,下次仍如期来潮的,均不作月经后期论。此外,或在青春期月经初潮后数月内.或更年期月经终止前.经期时有延后,如无其他证候者,亦不视为“月经后期”。
  本病在中医文献中有称为“经迟”、“月经落后”、“经水后期”及“经行后期”的.本节根据《女科秘要》称为“月经后期”。
  [历史沿革]
  本病首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该书在《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温经汤”方下,即有“至期不来”的记载。其后《备急千金要方》、《圣济总录》等在一些方剂下亦载有“或隔月不来.. “或后期而至”,但仍未作为独立的病证来研究。宋代王子亨,许叔微始从病理上加以论述。如《校注妇人良方.调经门.王子亨方论》载: “阴不及则后时而来”,认为月经延后是阴血不足所致。《普济本事方.妇人诸疾.紫石英圆》条载。“阴气乘阳,则胞寒气冷,血不运行……故今乍少而在月后”。又提出阴盛阳虚、胞寒气冷是月经后期的病理,较之前人有所发展。元.朱丹溪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观察,在《丹溪心法.妇人八十八》中提出:“血虚”、“血热”、“痰多。是月经后期的病机.并指出相应的方药,进一步丰富了月经后期的内容。明代薛己、万全、张景岳等更提出了“脾经血虚”, 。肝经血少”.(“气血虚弱”。“气血虚少”、‘“气逆血少”、“脾胃虚损”、“痰湿壅滞”, 以及“水亏血少,燥涩而然”,“阳虚内寒,生化失期”等月经后期的发病机理,并提出补脾养血,滋水涵木,气血双补,疏肝理气.导痰行气,清热滋阴,温经活血.温养气血等治法和相应的方药,使本病在病因、病理,治法、方药等方面渐臻完备。
  综上所述, 月经后期一病在东汉时期即有记载,并有方药治疗,但非专为此病而设。经过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为本病确立了理论基础和辨证治疗原则。这些宝贵经验,至今仍为医家所重视。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病机理有因营血亏虚.冲任不充;或阳气不足.脏腑失于温养,生化不及,冲任不盛;或真阴亏损,虚热内生。水亏血少,冲任不足, 以致血海不能及时满溢,月经周期因而退后,此类属虚。若外感寒邪;或内伤生冷,血为寒凝.阻滞冲任;或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血不畅行,滞涩冲任;或痰湿停积,壅滞冲任,使血海不能如期满溢。亦致月经后期。此类属实。 .
  一、血虚 体质素弱,营血不足;或久病失血,或产育过多,耗伤阴血,或脾气虚弱,化源不足,均致营血亏虚,冲任不充.经血不能按时而下.遂使月经周期延后。丹溪心法。妇人八十八》云: “过期而来,乃是血虚”即指此类而言。
  二。阳虚 体质怯弱,阳气本虚;或久病伤阳;或房室过度,耗损肾阳。阳虚脏腑失于温煦, 因而机能衰减,影响血的生化, 以致冲任不充,血海不能如期满溢,月经因而延后。此即《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所谓:“亦惟阳气不足.则寒从中生而生化失期”者是也。
  三、阴虚 素体阴亏;或久病伤阴.或情志过极,阴津暗耗;或房室不节,损伤肾精。使阴液不足, 阴虚不能制阳,阳亢火动,灼津伤血,水亏血少,冲任不充,月经因而后期。《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说: “其有阴火内灼,血本热而亦每过期者.此水亏血少,燥涩而然”即此类也。
  四、寒凝 经期产后.调摄失宜,或感于风寒邪气;或伤于生冷食物,或误用寒凉药物,寒搏于血,血为寒凝,运行不畅,阻滞冲任.因而月经延后。《女科证治约旨.经候门》云:“如因不慎口腹.恣食生冷,寒凝经脉,致成经迟腹痛之候。”以及如因不慎卫生,坐卧当风.风邪客于胞宫,致成寒凝血瘀之侯。即指因寒凝血滞以致后期者而言。

  五、气滞 素多忧恚,气机郁结,气结则血亦结而运行不畅,阻滞冲任,血海不能如期满溢.因而月经延后。正如《万氏女科.经过期后行》所说:“如性急躁,多怒多妒者,责其气逆血少。”
  六、痰阻 脾气素虚,运化失常,聚湿生痰;或体质肥胖;多痰多湿;或嗜食肥甘,酿生痰湿,痰湿下注.壅滞冲任,有碍血海满盈, 以致月经延后《万氏女科.经过期后行》所说:“肥人及饮食过多之人.责其痰湿壅滞。。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一)临床表现 、
  本病以月经周期延后超过七天,并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为临床特征.可伴见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经量多见量少(亦有量多)。经色可见深红。淡红或黯红,经质可有稠粘、稀薄或伴血块。有的还可伴有胸、胁、小腹胀满或疼痛。
  (二)检查 妇科检查,必要时作妊娠试验以排除妊娠。
  二、鉴别诊断 本病以月经周期连续延后为特点,诊断并不困难,如是育龄妇女月经周期延后.应排除妊娠。若以往周期正常.现月经延后半月以上而有阴道下血,或伴有小腹疼痛者,应注意,与妊娠下血相鉴别(见妊娠疾病附表)。
  [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应根据经色、经量、经质及全身症状结合色、脉,辨其虚实寒热.治疗以调整周期为主,应重在平时。治法应本“虚者补之,实者泄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的原则分别施治.但不可过用滋腻或刚燥之剂,以免损伤阳气或劫阴伤津。
  一、血虚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或小腹绵绵作痛。
  2.全身症状: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或手足发麻。唇舌淡白.脉细无力。
  3。证候分析:体质素弱.营血本虚;或致病因素耗伤阴血;或脾气虚弱,生化不足: 以致营血亏虚,冲任不充,血海不能及时满溢,则月经周期延后。营血不足.血海虽满而所溢不多,故经量减少。血虚赤色不足,精微不充故经色淡红,经质清稀。血虚胞脉失养,故小腹绵绵作痛。血不能上荣于头面,故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黄,唇淡,不荣于四末则手足麻木。血不养心则心悸失眠,舌淡.血不充于脉则脉细无力。
  (二)治疗
  1。治则:益血补冲调经。
  2.方药:可选用小营煎、归地滋血汤等方。
  (1)小营煎(《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阵》):适用于血虚月经后期有以上主证及兼证者。
  当归 熟地 芍药 山药 枸杞 炙甘草
  原治血少阴虚。
  方中当归补肝血;芍药和营养肝;敛阴益血:熟地、枸杞滋阴养血填精;山药健脾滋肾:炙甘草益气健脾。全方滋肝肾.益精血,资血之源.故主血少阴虚之证。血虚月经延后,乃营血亏损,冲任不足,肾为生精化血之所,肝为血之府库.脾为生化之源.故调之重在滋水,重在补脾,本方填精滋血,益气健脾,故亦宜之。

  如因脾虚运化无力,兼见脘闷食少,便溏者去当归之润肠加党参.白术、砂仁益气健脾止泻。心悸不眠者加五味乎、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如兼潮,热,盗汗、心烦者.为血虚阴亏、虚热内生.酌加女贞子、旱莲草、地骨皮以滋肝肾、清虚热。如兼见四肢清冷,小腹冷,腰膝筋骨疼痛者为血虚兼寒。原方去芍药之阴柔加杜仲,牛膝、肉桂以强筋骨,温中补阳.散寒止痛。
  (2)归地滋血汤(《中医妇科治疗学.月经后期》)宜于有上述诸证兼见少气懒言,乏力自汗.四肢不温等气虚证者。
  秦当归 熟地 鹿角霜 党参 白术 桑寄生 枸杞 山茱萸 香附
  原治经行后期,色淡量少;身体瘦弱,面色苍白带黄.皮肤干枯,头晕,时有痛感.耳鸣眼花.心悸不眠.腰酸腿软,四肢清冷,大便燥结;舌淡无苔,脉象虚细。
  方中当归、熟地,枸杞补肝肾,养血,益阴;山茱萸、鹿角霜温肾阳、益精血;党参、白术补气健脾.益生化之源;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治腰酸腿软;香附疏达气机,使诸药补而不滞,全方以补肝肾,益精血为主,佐以益气健脾,有气血双补之效。故宜于血虚月经后期而兼见气虚者。
  二、阳虚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月经周期退后.量少或正常,色黯淡、质清稀,小腹冷痛.喜暖喜按.
  2.全身症状:形寒肢冷一腰膝冷痛。或神疲乏力,蜷卧多睡。或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咣白.舌淡胖嫩,脉弱无力。
  3。证候分析:素体阳气虚弱;或久病伤阳;或房室不节,损伤肾阳。阳虚不能温养脏腑,脏腑机能衰减,血的生化不足.运行迟滞,使冲任不充,血海不能及时满溢,则经期延后.经量减少。阳虚血失温煦、则经色黯淡,经质清稀。胞失温养、血行迟涩,则小腹冷痛,喜暖喜按。脏腑机能衰减,全身器官组织均失温煦,故见面色咣白.形寒肢冷,腰膝冷痛,神疲乏力,蜷卧多睡,溲清便溏等证。阳气虚弱,气失推动.血失生化.血脉不充.运行无力,故舌质淡嫩,脉弱无力。
  (二)治疗
  1.治则:温肾壮阳补冲调经。
  2.方药:可用温肾调气汤、右归饮,右归丸等方。
  (1)温肾调气汤(《中医妇科治疗学.妊娠疾病、妊娠腹痛》):适宜于阳虚月经后期,量少,经色黯,质清稀.小腹冷痛,喜暖喜按,并伴见其他阳虚证状者。
  杜仲 续断 桑寄生 台乌药 补骨脂 菟丝子 焦艾 炒狗脊
  原治妊娠腰酸作胀,少腹疼痛,有下坠感,小便多.脉沉缓者。
  方中补骨脂补命门之火;菟丝子温肾阳.益精气,杜仲、续断、桑寄生温补肝肾,强筋健骨,养血安胎;炒狗脊补肝肾,强腰膝:台乌药温肾散寒。行气止痛;艾叶温肝肾,暖子宫,止痛安胎。全方有补肾助阳,强健腰膝,暖宫安胎之效。妊娠腰酸作胀,少腹疼痛,有下坠感,小便多,脉沉缓。乃肾阳不足,冲任虚寒,气血运行迟滞,不能养胎固胎,故宜本方主治。此处用治阳虚月经后期,亦取其补肾助阳. 暖宫止痛之力。用时可酌加鹿角霜,仙茅、淫羊霍等补肾壮阳之品以加强补阳之效。

  如青春期初期较迟,既潮又周期延后,乃先天不足.肾气未盛,冲任不充所致。上方加肉苁蓉,紫河车补肾阳.益冲任。如小便清长,夜间尿多者加益智仁、桑螵蛸温肾阳缩小便。便溏者加芡实,山药以益肾健脾止泻。
  (2)右归饮(《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阵》)。宜用于月经后期有以上阳虚诸证,兼见神疲气怯,脉沉细者。
  熟地 山药 山茱萸 枸杞 甘草 杜仲 肉桂 附子
  原书云:此益火之剂也.凡命门之阳衰阴盛者宜此方加减主之。
  本方以熟地为主,甘温滋肾以填精;附子、肉桂.温补肾阴而祛寒;山茱萸、枸杞子滋肾养肝;山药、甘草补中健脾;杜仲补肝肾、壮筋骨。各药合用,有温肾填精之功,故治肾阳衰弱诸病。阳虚月经后期兼有精血不足者用之尤宜。
  本方去甘草加菟丝子、鹿角胶、当归为右归丸,其温肾填精之力.较右归饮更强。且作丸服,宜于缓缓收效.对病程较长,阳气更虚者尤宜。
  三、阴虚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期延后.量少,色质正常.或经色跺红、紫红、质稠粘.或有小血块。
  2。全身症状:颧红潮热、盗汗骨蒸。或咽干口燥,或五心烦热,或头晕耳鸣,或心烦失眠,舌光红无苔或苔少,或花剥苔.脉细数。
  3.证候分析:素体阴虚;或久病伤阴;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多产房劳,损伤精血.使阴津耗损。水亏血少,冲任不充血海不能如期满溢,则经期退后,经量减少.
  若阴虚而火不旺,则舌质正常。如阴虚不能制阳.阳亢火动.血为火灼,则经色深红或紫红而质稠粘.热灼血燥,涩滞而瘀.则可见血块。阴虚不能守阳,阳气外泄,则颧红,潮热、盗汗。阴虚生内热,则五心烦热,骨蒸。虚热乘心,则心烦不眠.阴亏津伤,则咽干口燥。阳亢于上.则头晕耳鸣。舌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
  (二)治疗
  1.治则:滋肾养阴,益冲调经。
  2。方药:可选用左归饮加减一阴煎。 .
  (1)左归饮(《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阵》):适用于月经后期,量少,色质正常,伴见腰痠,咽干,舌光红,脉细者。
  熟地 山药 枸杞子 炙甘草 茯苓 山茱萸 、
  原书云:此壮水之剂也,凡命门之阴衰阳胜者,宜此方加减主之。
  方中熟地滋肾水以填真阴. 山茱萸、枸杞子滋肝肾以养血,合熟地以加强滋肾阴,养肝血之效. 山药益阴滋肾健脾.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全方滋肾、养肝、健脾,为纯甘壮水之剂。而无丹皮,泽泻、知母,黄柏等清泄之品,宜于真阴虚而火不旺者。月经后期、量少为虚,色质正常为内无寒热.兼见咽干口燥、舌光红无苔,脉细为阴虚津亏.亦属阴虚而火不旺之证。故宜用本方施治。
  (2)加减一阴煎(《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阵》):宜用于经行后期.量少,色深红或紫红.质稠,伴见颧红潮热,或骨蒸盗汗,或五心烦热或头晕目眩.或咽干口燥,舌红无苔.或花剥苔,脉细数等阴虚火旺诸证者。
  生地 芍药 麦冬 熟地 炙甘草 知母 地骨皮
  原治肾水真阴虚损而脉证多阳,虚火发热及阴虚动血等证而火之甚者.方中生地养阴滋液.清热凉血;熟地滋肾水以填真阴; 白芍养血和阴.平肝抑阳;麦冬养阴清热.润燥生津;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地骨皮清虚热.善退骨蒸;炙甘草调和诸药又能和中益脾。全方重在补阴滋液,清热生津.即壮水制火之意.故主真阴虚损而脉证多阳之证。阴虚火旺之经行后期,法当滋阴清热,此宜用本方主治。
  用时可酌加北沙参以养阴生津,丹皮、黄柏以凉血泄火,当归以养血调经。如心烦不眠者加酸枣仁以养心安神。汗多烦躁者加五味子以补肾养心敛汗。小便热涩者加栀子以清热通淋。
   四、寒凝型 、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期延后,量少或正常,经色黯红,质正常,有血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减。
  2。全身症状:面色青白,或肢冷畏寒,唇色黯红.舌紫而黯.或有瘀点,脉沉紧或沉涩。
  3。证候分析:经行产后,外感寒凉,或内伤生冷.寒邪乘虚侵袭与血相搏.血为寒凝运行不畅,阻滞冲任,血海不能及时满溢,则经期延后,经量减少。寒邪客于胞中,凝血滞气,则小腹冷痛拒按,经色黯红、有块。温则血消而瘀滞稍通.故得热则冷痛稍减。寒邪阻滞于内。阳不外达,则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紫黯.脉沉紧或沉涩,亦寒邪内阻,阳气郁遏,血行不畅之征.
  (二)治疗
  1.治则:温经散寒,活血行滞。
  2.方药:可选用姜黄散或温经汤。
  (1)姜黄散(《证治准绳。女科.调经门》):适用于月经后期,经色黯红,量少,有块,小腹冷痛拒按者。
  姜黄 白芍药 玄胡索 牡丹皮 当归 蓬术 红花 桂心 川芎
  原治血脏久冷,月水不调,脐腹刺痛。
  方中桂心辛甘大热,温通血脉.散寒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调经:姜黄、蓬术破血祛瘀,行气止痛;玄胡索活血行气止痛;丹皮、红花活血祛瘀, 白芍药养血柔肝止痛。全方除丹皮、白芍外,均为辛温之品,合用能温经散寒.破血祛瘀,行气止痛.故治血脏久冷,月水不调.脐腹刺痛等寒凝血瘀之证.月经后期,经色黯红,量少有块.小腹冷痛拒按,亦属寒凝血瘀。采用本方施治,颇为相宜。
  (2)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月水行或不行腹刺痛方论》)宜于有上述证候兼见气短倦怠者。
  当归 川芎 芍药 桂心 蓬术 牡丹皮 人参 牛膝 甘草(炒)
  原治寒气客于血室,以致血气凝滞;脐腹作痛、其脉沉紧。
  方中桂心温经散寒通血脉而止痛, 当归补血调经,又能活血止痛,川芎活血行气,人参补气扶正.助桂、归、芎宣通阳气而散寒邪:蓬术、丹皮牛膝活血散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全方有益气通阳,温经散寒,活血祛瘀之效。故宜于寒气客于血室. 以致血气凝滞,脐腹作痛之证。今用以治寒凝血瘀.月经后期,小腹冷痛拒按.兼见气短神疲者.亦取其益气通阳、温经活血之力,如腹痛甚者酌加蒲黄、五灵脂或延胡索以化瘀止痛,经量过多者去莪术、牛膝之破血祛瘀加炮姜炭.焦艾叶以温经止血。
    五、气滞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月经周期延后,量少或正常。色质正常或色红质稠,行而不畅.或有小血块。小腹胀痛.按之不减。
   2。全身症状:精神郁闷。胸胁胀满不舒,时欲叹息,或胸闷胁胀或乳房胀痛。舌质正常或偏红。苔正常或薄黄。脉弦或弦数。
   3。证候分析:抑郁伤肝、疏泄不及,气机不畅,血为气滞,运行迟涩,冲任欠通。血海不能如期而满,则经期退后,经量减少。内无寒热,则量,色、质正常。若郁巳化热,则色红质稠。血得热则行,故量亦可多。气血滞于胞宫,则小腹胀痛,经行不畅,或有小血块。肝郁气滞,则精神郁闷,时欲叹息,胸闷胁胀。乳房为肝胃经脉所过之处.气机不舒.则乳房胀痛。若巳化热.则舌红、苔黄、脉弦数。
   (二)治疗
   1.治则:理气行滞,活血调经。
   2。方药:可选用加味乌沉汤或疏肝解郁汤。
   (1)加味乌沉汤(《证治准绳.女科.调经门》):宜用于气滞月经后期量少,或有块。小腹胀甚而痛,伴见胸膈满闷或胀痛者。
   乌药 缩炒仁 木香 玄胡索 香附(炒,去毛) 甘草
   原治妇人经水欲来.脐腹疴痛。
   方中乌药、香附理气行滞,木香行气止痛,砂仁和中气行气,养胃醒脾,甘草和中,兼能调和诸药。全方重在理气行滞以调经止痛。妇人经前脐腹疗痛,痛在经前为实.痛而拘急为气滞,.治宜理气行滞止痛.故用本方主之。此处以治气滞所致的月经后期,亦取其理气行滞之功,用时加当归、川芎增强活血调经之力,使气血流畅.则病自愈。如兼见经量过多,经色深红,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者为气邪化热。上方加丹皮、栀子清泄郁热.两胁痛者加青皮、白芍理气柔肝上痛。
   (2)疏肝解郁汤(《中医妇科治疗学.月经疾病.痛经》):治月经后期.量少,色红,有块.小腹胀痛,胸胁胀满,舌红,苔微黄,脉弦涩者。
   香附 青皮 柴胡 郁金 丹参 川芎. 泽兰 延胡 金铃炭
   原治经前或经期腰腹胀痛,月经量少,行而不畅,脘胁胀满,天气即舒,苔微黄,脉弦者。 .
   方中香附、青皮、柴胡、郁金解郁行气疏肝;丹参、川芎、红泽兰活血化瘀;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金铃炭行气止痛兼能清热。诸药合用有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宜于痛经证见月经量少,行而不畅,脘胁胀满.矢气即舒等气郁血滞之证而兼有微热者。月经后期量少、有块,小腹胀痛,胸胁胀满为气郁血滞。经血红,舌质红,苔微黄为郁已化热。脉弦涩,为气郁血滞之征。故亦属气郁血滞化热之证,宜用此方加黄芩、山栀。经量多者去川芎之辛温活血,加益母草、茜草炭,炒地榆以清热止血。

  六、痰阻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期延后,经量或多或少.经血夹杂粘液。色淡,质稠,或平时带多质稠。
  2.全身症状:平素咳嗽多痰,或体质肥胖,或脘闷呕恶,或眩晕心悸,苔厚腻、脉弦滑。
  3.证候分析:脾气素虚.或过食肥甘伤脾,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聚生痰;或体质肥胖.素多痰湿.痰湿流注下焦,壅滞冲任,血海不能满溢,遂致经期延后,量少。如经血与痰浊相杂而下,则经量增多,夹有粘液,色淡质稠。痰湿积于冲任,故平时带下量多。痰湿内停,滞于肺则咳嗽多痰;滞于胃则脘闷呕恶;乘于头则眩晕,扰于心则心悸。苔厚腻为痰湿内盛之象。脉弦滑亦痰湿停积之征。 ‘
  (二)治疗
  1.治则: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
  2.方药:可用二陈汤加川芎、当归、或六君子加归芎汤。
   (1)二陈汤加川芎、当归(《丹溪心法。妇人八十八》):宜用于月经延后,量少质稠.平时带多色白,饮食正常而体不虚者。 . 、
  半夏 橘红 茯苓 炙甘草 生姜 乌梅
  原治经水过多,色淡.属痰多者。 . .
  方中半夏辛温而燥,善能燥湿化痰、兼能和胃降逆止呕;佐以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而痰行,气化而痰化;茯苓健脾渗湿,脾健湿除则痰无由生,乃兼顾其本之法;甘草和中健脾,脾健则湿化痰消;生姜降逆化痰,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陈皮行气消痰;少用乌梅以敛肺气,且与半夏相伍,有收有散、相反相成。全方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故为燥湿化痰之基础方。丹溪用此方加川芎以活血行气, 当归补血调经,共奏燥湿化痰,活血调经之效。故宜于痰湿阻滞,月经后期者。如体质肥盛喜食膏梁厚味者加苍术、香附以燥湿行气。兼热者加黄连。
  (2)六君子加归芎汤(《万氏女科。经过期后行》)适宜于月经后期,证如前,兼见饮食减少,四肢无力或痞满,或短气.或痰多稀白.舌淡苔白.脉滑无力者。
  人参(用党参代)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陈皮 法夏 归身 川芎 香附 生姜
  原治肥人及饮食过多之人,痰湿壅滞、经过期后行者。
  方中党参益气补中, 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渗湿健脾,甘草和中,四药合用益气补中.健脾养胃。陈皮、法夏燥湿化痰.生姜温中和胃,降逆化痰;归身、川芎、香附养血理气调经。全方益气健脾,燥湿化痰,兼能养血调经。肥胖及饮食不节之人.脾胃多虚.易生痰湿,痰湿阻滞血海, 因而月经延后,故宜本方主治.痰滞月经后期,伴见饮食减少,四肢无力、短气,痰多稀白等为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湿聚生痰所致。舌淡,苔白。脉滑无力为气虚兼痰之象,亦可用本方治疗。如平素带多者加苍术、苡仁;眩晕者加天麻,胸闷呕恶者加砂仁;痰多者加胆星、枳壳。
  [预防护理]
  同月经先期。
  [预后]

  木病常与月经量少同时出现,如治疗及时、得当.一般预后更好。但若治不及时.或治而未当.则无论虚实,均可发展为闭经。
  [结语]
  月经后期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具临床特征为月经周期延后超过七天,并连续出现两一个周期以上。本病常与月经量少并见,可导致“不孕”和发展为“闭经”,须予以足够重视。其病机可分为虚实两类,虚者,或因营血亏虚,经脉失养;或因阳虚内寒,‘生化失期:或因阴虚津亏,水亏血少, 以致冲任不充。实者有因寒邪凝滞,血不畅行;有因肝失疏泄.气郁血滞;有因痰湿壅滞,经脉欠通, 以致冲任阻滞。治法虚者补之,滞者行之;营血亏虚者补其血,阳失温煦者温其阳,阴亏血少者滋其阴,寒凝血瘀者温经散寒,气郁血滞者行气活血,痰湿阻滞者燥湿化痰,均应佐以调经,用药无过滋腻或辛燥.更不宜过用攻破,以滋腻伤阳,辛燥劫阴,大攻大破,损其气血也。
  [文献摘录]
  《丹溪心法。妇人八十八》): “妇人经水过期,血少也,四物加参、术。带痰加南星,半夏。”
  。过期色紫有块,亦血热也,必作痛。四物加香附、黄连。”
  “过期淡色来者,痰多也。二陈加当归、川芎。”
  “过期而来乃是血虚,用四物加黄芪、陈皮、升麻。”
  《薛氏医按选。女科撮要.经候不调》;“其过期而至者有因脾经血虚,有因肝经血少,有因气虚血弱。主治之法……脾经血虚者,人参养荣汤;肝经血少者,六味地黄丸;气虚血弱者,八珍汤。”
  《万氏女科.调经章》: “胃主受纳五谷, 长养气血灌溉脏腑,流行经脉, 乃水谷之海,气血之母也。惟忧愁思虑则伤心,心气受伤,脾气失养.郁结不通,肠化不行。胃虽能受而所谓长养,灌溉,流行者皆失其令矣。故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气曰渐耗,血曰渐少,斯有血枯、血闭反血少色淡,过期始行,数月一次行之病。”
  “盖妇女之身,内而肠胃开通无所阻塞,外而经脉流利无所凝滞,则血气和畅,经水应期。惟彼肥硕者,膏脂充满,玄室之户不开;挟痰者痰延壅滞,血海之波不流。故有过期而经始行,或数月而经一行,及为浊为带、为经闭、为无子之病。”
  《邯郸遗稿.经候》; “经水过期而来。有血虚、血寒、血滞、血热。血虚者腹痛,微微身热,宜生气调血,用八物汤加香附,或四物汤加黄芪、升麻、陈皮。血寒者宜四物汤加木香、香附.陈皮。甘草,红花,或用归附丸、艾煎丸。血滞者腰腹疼痛,胸膈.饱满,宜四物汤加醋炒香附、延胡索。腹不痛者为血热,宜四物汤加黄连、香附。过期而来,并痰色者,此痰多血少也,宜补血豁痰,治以川芎、当归、生地合二陈.或加参。芪,阿胶.肥人过期是气虚挟痰也, 以二四汤去熟地加香附、参、芪。或二陈加芎、归、苍,附、南星。(注:二四汤:橘红、半夏、茯苓,甘草、熟地、当归.川芎、芍药)”“瘦人过期是热多血少也,宜四物加归,地、甘、芪,少佐桃仁、红花。”
  。经水过期不调,或一二月不至,或三四月不行,艾煎丸. 醋附丸主之。。
  。若经水过期.骨蒸发热更兼白带者,宜四物汤加杜仲、续断、巴戟,丹皮、柴胡,香附.白术、地骨皮。”
  “经水过期紫黑有二;有气血混并而成紫黑者,有块痛是也;有血热而成紫黑者.腹不痛是也,统以四物汤加连、附治之。。
  《景岳全书.妇人规》: “血热者,经期常早,此营血流利及未甚亏者多有之,其有阴火内灼,血本热而亦每过期者,此水亏血少.燥涩而然,治宜清火滋阴, 以加味四物汤。加减一阴煎、滋阴八味丸之类主之,”
  《傅青主女科.调经》: “妇人有经水后期而来多者,人以为血虚之病也。谁知非血虚乎,盖后期之多少.每有不同,不可执一而论。盖后期而来少,血寒而不足:后期而来多,血寒而有余。夫经本于肾,而其流五脏六腑之血皆归之,故经来而诸经之血尽来附益。以经水行而门启不遑迅阖,诸经之血乘其隙皆出也。”
  《刘奉五妇科经验》: “月经后错是由气血运行不畅,冲任受阻所引起的。多因经期过食生冷,或冒雨涉水感受寒凉,寒邪乘虚侵入冲任,血为寒凝.经脉不通。或因素体阳虚寒盛.影响肝脾肾等脏腑功能,或因长期大量失血;或为重病久病伤血耗阴.以致冲任血虚,血海不能按时满盈。或因肝郁血滞,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滞冲任脉络,均可引起月经错后或稀发。”
  [思考题]
  月经后期的临床特点,诊治月经后期初诊时应考虑些什么问题;在确诊为月经后期时如何审证求因,辨因论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