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屑风 面游风

 学中医书馆 2013-02-06
白屑风  面游风
    白屑风、面游风是一种皮肤瘙痒、油腻潮红或起白屑的慢性皮肤炎症性疾患。因其
发病部位不同又有“眉风癣”、“钮扣风”等不同名称。相当于西医所称的“皮脂溢出
症”和“脂溢性皮炎”。多见于中青年及婴幼儿。其特征为发于头皮、颜面、胸腋等皮脂。
溢出区,红斑上有油脂性鳞屑对称分布,病程缓慢,反复发作。
    追溯本病病名历史沿革,明代《医学入门》首先提及“头生白屑,肺之证也。肺主
皮毛,故因风热而头皮燥痒,生白屑。”明代《外科正宗.白屑风第八十四》亦说:“白屑
风,多生于头面耳项,发中,初起微痒,久则渐生白屑,叠叠飞起,脱之又生,此皆起
于热体当风,风热所化。”阐述了本病的症状及病因病机。清代《外科真诠》载:“白屑风
初生发内,延及面目、耳项燥痒,日久飞起白屑,脱去又生。由肌热当风,风邪侵入毛
孔,郁久燥血,肌肤失养,化成燥症也。”对本病的描述最形象,然对于面游风的记载则
首推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面游风》,“此证生于面上,初起面目浮肿,痒若
虫行,肌肤干燥,时起白屑。项后极痒,热湿甚者津黄水,风燥甚者津血,痛楚难堪。由
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以致阳明胃经湿热,受风而成。”《外科正宗。钮扣风第九十
六》载:“钮扣风,皆原风湿凝聚生疮,久则搔痒如癣,不治则沿漫项背。”指出本病多见
于项背胸之间,古人衣钮扣处,这与本病好发部位完全一致。清《疡医大全》称本病为
“眉风癣”,曰:“初起作痒,搔之流脂,延蔓额上、眼胞者是也。”提示眉间亦是本病好发
部位。    .
    [病因病机]
    由于过食肥甘厚味之品、辛辣炙博之味,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加之外感
风邪,风湿热邪蕴结肌肤而成;或由于平素血燥阴伤,肌肤失养,加之风热之邪外侵,风
燥热邪蕴阻肌肤而成。
    《外科证治全书》载:“湿热甚者浸黄水,风燥盛者干烈。”说明本病因湿热为主引起
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湿性皮损,而风燥所致者则为干性皮损。
    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免疫、遗传、内分泌、神经及环境等多个因素
有关。
    近年研究认为,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可能是导致或加重本病的主要因素,表现在:①
动物实验中利用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可诱发本病类似的病变。②临床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本病有良好的疗效,本病治愈后,致病真菌随之消失。
    (辨病)
    1  临床表现
    1。l  多见于中青年,其次为婴幼儿,男多于女,少数可并发粉刺或酒渣鼻。
    l。2  好发于皮脂腺分布丰富部位,如头皮、颜面、耳后、上胸、腋窝、腹股沟、四
肢屈侧、阴囊、臀缝以及多汗、多毛等处。常先白头部或颜面开始,逐渐发展至其他部位.
    1。3  皮脂溢出症在临床上分为干性皮脂溢出症、油性皮脂溢出症及婴儿皮脂溢出症
等三个类型,其表现不一。
    工。3.1  干性皮脂溢出症  多发于头皮,故又名头皮单纯糠疹。表现为头皮过多或头
皮布有糠状鳞屑,呈白色或灰白色,可局限一处、多处或布满全头,梳发或搔抓时,大
量脱落,犹如麸片,鳞屑略带油性,但毛发干枯,日久可伴有头发脱落.自觉有不同程
度的瘙痒但无明显头皮炎症。
    1.3.2  油性皮脂溢出症  皮脂分泌特别多,尤以颜面、鼻唇沟、头皮为甚,犹如涂
脂,夏季更重,毛发光亮,触之有油腻感,局部皮脂腺口(Hp毛囊口)扩大,并可挤出
白色皮脂栓,常继发脂溢性脱发、痤疮或毛囊炎,多在青春期发病,中老年后减轻,病
程较长。
    1.3.3  婴儿皮脂溢出症  常发生于婴儿出生后数天或数周,头皮可见略带黄色或污
褐色或灰褐色油腻性厚痂,并以前囟及双眉为重,严重时鼻部、鼻唇及前额等处,均可
见油腻性痂皮,其下皮肤潮红。
    1.4  脂溢性皮炎是发生在皮脂溢出症基础上的急慢性炎症,又称为脂溢性湿疹,临
床以基底潮红的皮肤上附有红黄色油腻性鳞屑和痂皮,伴有瘙痒,抓后发生糜烂及渗液,
从而演变为湿疹样变为特征。不同部位和年龄表现不一。
    1。4.1  婴儿脂溢性皮炎  多发生于3个月以内婴儿,好发于头面及四肢屈侧和躯干
部,又称婴儿白屑风。
    1。4.2  头皮脂溢性皮炎  为境界不明显之红斑及油腻性鳞屑与结痂为主,瘙痒较严
重,抓后糜烂、渗液,继则湿疹样变。
    l。4.3  颜面部脂溢性皮炎  最常见于鼻唇沟、眉弓、前额等部。表现为淡红色斑上
覆有油腻性鳞屑。
    1。4。4  躯干及皱褶部脂溢性皮炎  见于前胸、肩胛骨间、四肢屈侧及躯干,境界清
楚或不清楚之淡红斑,此外,腹股沟、腋窝、外阴等皮脂腺分布丰富部位亦常好发。耳
前后表现为潮红、皲裂、易渗液,结痂。
    1。5  本病经过缓慢,自觉有不同程度瘙痒或油腻不适感,可继发或伴发脂溢性脱发、
毛囊炎、淋巴结炎等病变。
    2  诊断要点
    2。1  年龄  多见于青中年及婴幼儿。
    2。2  好发部位  皮脂腺分布丰富部位,如头皮、颜面、耳前后、外阴等部。
    2.3  干性皮脂溢出症  头部糠疹伴头皮瘙痒,头发干枯、脱落,但无明显头皮炎症。
    2.4  油性皮脂溢出症  皮脂分泌旺盛,皮面油腻,皮脂腺口扩大,易挤出软脂,常
继发脂溢性脱发、毛囊炎、痤疮等病变。

    2.5  婴儿皮脂溢出症  头皮略带黄色,污褐色、灰褐油腻性厚痂覆于头皮,并以前
囟和双眉为重.
    2.6  脂溢性皮炎  基底潮红的皮肤上覆有黄红色油腻性鳞屑和痂皮,伴有瘙痒,抓
后糜烂、渗液,易继发湿疹样变.
    3  鉴别诊断
    3。1  白疕(银屑病)  红斑上覆盖有较厚银白色干燥鳞屑,不油腻,具有薄膜现象
和露滴现象,发呈束状,不脱发。
    3.2  白秃疮(白癣)  多见于儿童,至青春期自愈.头皮有灰白鳞屑斑,有继发和
菌鞘,真菌检查阳性.
    3.3  风癣(玫瑰糠疹)  与胸背部脂溢性皮炎相鉴别。前者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
皮损为椭圆形淡红色斑,长轴与皮纹一致,无油腻性鳞屑,瘙痒轻微。
    [辨证]
    本病以脾胃湿热、阴血亏虚为本,以风热外侵为标,证型可分虚、实两个大类。实
则湿热蕴结,风湿热邪搏结肌肤,表现为湿性皮损;虚则阴血不足,津伤血燥,肌肤失
养,临床主要表现为干性皮损。
    1  湿热蕴结证  皮脂过多,皮肤潮红,鳞屑油腻,或见糜烂、渗液、结痂,剧烈瘙
痒,可伴有心烦口苦,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多见于脂溢性皮炎和油性
皮脂溢出症。
    2  风热血燥证  多见于干性皮脂溢出症,患病日久,鳞屑干性或略带油腻性,皮肤
干燥,或见浸润肥厚,瘙痒明显,或伴有毛发干枯脱落,舌红少苔,脉弦细。
    [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1  湿热蕴结证  治宜清热利湿通腑为主。选用茵陈蒿汤加味。常用药物如:绵
茵陈、栀子、生大黄、生薏仁、蛇舌草、土茯苓、生地、黄芩、丹参、苦参、甘草。
    1。1.2  风热血燥证  治宜养血祛风润燥为主.选用二至丸合当归饮子加减。常用药
物如:女贞子、旱莲草、当归、生地、白芍、首乌、桑叶、桑白皮、丹参、葛根、蔓荆
子、甘草。
    1.2  成药、验方    .
    1.2.1  龙胆泻肝丸,每次6g,每日2次(用于湿热蕴结证).
    1。2。2  防风通圣丸,每次6g,每日2次(用于风热血燥证)。
    2  外治法
    2.1  外洗  头皮皮肤损害可用颠倒散洗头;或用茶麸20g,侧柏叶20g,水煎去渣
洗头;或用猪胆汁1个,冲水半盆洗头。
    2.2  外搽  面部皮肤损害可用侧柏叶酊外搽,或颠倒散洗剂外搽,每日2次。也可
用青黛膏搽后扑三石散(用于湿热蕴结证之皮肤损害)。
    2.3  穴位注射  用丹参注射液,取体针穴位(风池、肝俞、胆俞、脾俞、肾俞、足
三里)或耳针穴位(肝、脾、肾、内分泌、肾上腺),每次2穴得针感后体针每穴注入0.5一
lml,耳针每穴注入0.1—0.2ml。

    [预防与护理]
    1  有油脂状淡黄色鳞屑者,可用温水硼酸肥皂或护肤香皂洗涤,每周2次,但忌用
  刺激过强的肥皂洗涤。
    2  少吃脂肪、浓茶、咖啡、甜品、酒、烟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蔬菜、水果、豆
  制品。保持大便通畅,晨起饮一杯淡盐开水。
    3  可常用荷叶、生薏仁、山楂适量煮粥食用.
    4  避免精神紧张,避免情志刺激,生活规律化。
    5  注意皮肤清洁,避免搔抓.
    [古籍选粹]
    《外科正宗。白屑风第八十四》  白屑风,多生于头、面、耳、项、发中,初起微痒,
  久则渐生白屑,叠叠飞起,脱之又生,此皆起于热体当风,风热所化。治当消风散,面
  以玉肌散擦洗;次以当归膏润之.发中作痒有脂水者,宜翠云散搽之自愈.
    《外科正宗.钮扣风第九十六》  钮扣风,皆原风湿凝聚生疮,久则搔痒如癣,不治
  则延蔓项背当以冰硫散擦之,甚者服消风散亦妙。
    《外科大成》  白屑风,由肌热当风,风热之所化也,宜祛风换肌丸.
    《外科大成>>  面游风,初发微痒,次如蚁行,面目俱浮,更兼痛楚,由阳明壅热所致。
    《外科证治全书>)  面游风,初起面目浮肿,燥痒起皮,如白屑风状,次渐痒极,延
  及耳项,有时痛如针刺.湿热盛者浸黄水,风燥甚者干裂或浸血水,日夜难堪.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白屑风》  此症初生发内延及面目,耳项燥痒,日久飞
起白屑,脱去又生。
    [现代研究]
    1  辨证论治  临床诸家对于本病多宗湿性皮损及干性皮损两方面辨证论治,湿性皮
  损为湿热蕴结,风湿热邪搏结肌肤所致,干性皮损则多由阴虚血少、风邪乘虚、局部郁
  热酿而化燥所致。前者多实,后者多虚。李玉兰运用滋阴养血、清热润燥、活血化瘀之
  法自拟方药(生地30g,首乌、丹参、桑叶、生胡麻各15g,阿胶、桃仁、红花各lOg,丹
  皮12g,甘草6g)治疗干性脂溢性皮炎,疗效显著。徐学武等采用茵陈蒿汤加味(茵陈、  .
  栀子、生大黄、苦参、白花蛇舌草、地肤子、蛇床子)配合苦参齿苋汤湿敷治疗湿性脂
  溢性皮炎128例,治愈78例,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
    2  中药外用治疗  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报告以《医宗金鉴》颠倒散方治疗头皮脂溢
性皮炎lOO例,总有效率91%,临床观察发现本方有显著的去头屑、止瘙痒、去头发油
腻之功效。李玉霞等自拟脂溢洗方(苍耳子30g,王不留行30g,苦参20g,明矾lOg,冰
片lOg)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60例,结果痊愈55例,显效5例,总有效率lOO%.胡令
眉以去屑搽剂(皂角、白附子、大枫子、土槿皮、紫荆皮、樟脑、枯矾加酒精浸泡而
成)治疗干性脂溢性皮炎,疗效满意。
    [述评]
    本病病名分类上,承前人所述,白屑风、面游风、钮扣风、眉风癣等虽发病部位不
  同但病变性质实属同一类疾病。参阅有关文献资料,我们认为,将“白屑风”归于现代
  医学“干性皮脂溢出症”的范畴,将“面游风”归于“油性皮脂溢出症”及“脂溢性皮
  炎”的范畴,这种分类方法较为妥当。

    本病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治疗已趋统一。干性皮损多宗阴虚血少、津伤血燥、风燥
外伤论治,辨证多虚或虚中夹实;湿性皮损多宗脾胃湿热、风热外侵论治,辨证多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