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妊娠合并糖尿病

 学中医书馆 2013-02-06

妊娠合并糖尿病

  妊娠期间血糖超过正常范围,即为妊娠合并糖尿病。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原有明确的糖尿病诊断,合并妊娠;②妊娠前虽无临床糖尿病,但有糖耐量低减,妊娠期间由糖耐量减低进展为糖尿病;③妊娠前无糖尿病及糖耐量低减史,妊娠期间血糖增高,合并糖尿病。
  随着糖尿病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胰岛素的合理应用,对糖尿病妊娠者管理的加强,使糖尿病妇女的受孕率由2%一6%提高到与正常人受孕率相近,胎儿及新生儿的存活率也有了显著的增高,而孕妇的死亡率已由5%降至0.4%。但由于糖尿病合并妊娠的病理、生理过程较为复杂,母婴并发症仍然较多,尤其婴儿的死亡率比非糖尿病者孕妇所生婴儿死亡率为高,所以必须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
  糖尿病是一个复合病因的综合病证,它包含在中医消渴病之内。消渴病是指以烦渴引饮、消谷善饥、小便频数、如膏如脂、形体消瘦等为特征的疾病。我国早在《黄帝内经》中,已首先对消渴病的症状、病因、病机均作了详细论述,《素问。奇病论》说:“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此外《黄帝内经》还依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分别列有“消渴”、“消瘅”、“肺消”、“膈消”、“消”、“消中”、“食亦”、“风消”等近十种名称。隋唐时期,对消渴病的概念更加明确。隋代甄立言《古今录验方》载:“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是中消病也;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萎弱,数小便者,此是肾消病也。”
   ‘三消”之名一直沿用于宋代以前。但到金元时期,“三消”已非甄氏所指“消渴”、“消中”、“消.肾”,而是“上消”、“中消”、“下消”三者。至今中医文献中涉及糖尿病的有关论述,最常采用的病名是“消渴病”。在1990年全国首届中医糖尿病学术会议上,专家们建议,西医学的糖尿病与中医学的消渴病在学术交流中可作为同义词使用,消渴病的诊断应采用WH。统一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对妊娠的影响]
  糖尿病对孕妇、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孕妇糖尿病本身的严重程度及其并发症。
  一、对孕妇的影响
  1.羊水过多 糖尿病孕妇羊水过多的发生率为10%。为非糖尿病孕妇的20倍。

  2.妊娠中毒症 糖尿病孕妇妊娠中毒症的发生率为非糖尿病孕妇的3—5倍,尤以已患糖尿病血管并发症者居多。
  3。酮症酸中毒 多发生于妊娠早期及末期,常致胎死宫内,也是引起孕妇死亡的原因之一。
  4.继发感染 为糖尿病孕妇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常见病变部位为上呼吸道、泌尿道、皮肤及阴道。死亡原因可为感染性休克,或感染导致酮症酸中毒。
  二、对胎儿、新生儿的影响
  1.围产期死亡率 糖尿病妊娠者,围产期胎儿死亡率为10%一15%,其中半数死于宫内,另一半死于新生儿,其中呼吸困难综合征为主要死因;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率4.4%,其死亡原因50%为先天性畸形。
  2.畸形 糖尿病新生儿畸形率为8%一20%,为非糖尿病孕妇所生新生儿的2—3倍。畸形范围较广,各器官各系统均可发生,常见的有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畸形。
  3.巨大儿 糖尿病妊娠者巨大胎儿发生率约为15%一50%,10倍于非糖尿病者。引起巨大胎儿的原因是胎儿血糖高和高胰岛素血症,促进了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
  4。新生儿死亡率 至今仍有4%一10%。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其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在糖尿病孕妇的新生儿发生率约为23%一27%,约为非糖尿病孕妇所生新生儿的5—6倍。另外,新生儿的低血糖症也是致死的另一常见原因。
  5.其他 高胆红素血症、低钙血症发生率也较高。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素体阴虚,五脏虚弱 多因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或因后天阴津化生不足。
  2.饮食不节,蕴热伤津 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司,积热内蕴,消谷耗液,阴津损伤,易发消渴病。
  3.情志不调,郁久化火 长期过度精神刺激,或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或思虑过度,心气郁结,郁而化火,火灼伤阴,而致消渴病。西医学认为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思虑过度等,均可引起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加而使血糖升高。
  4.外感六淫,化热损阴 若燥火风热邪毒内侵,旁及脏腑,化燥伤津,可致消渴病。目前认为病毒感染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5.长期饮酒,房劳过度 若长期饮酒,损伤脾胃,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或房事不节,肾精亏虚,虚火内生,灼伤阴津,均可发生消渴病。
  二、病机
  1.阴虚热盛 先天不足,素体羸弱,肾精亏虚;精神郁滞,肝失疏泄,气郁化火,耗伤阴液;饮食失节,过食肥甘,损伤脾胃,积热内蕴,损伤阴液;外感六淫,燥火风热毒邪内侵,累及脏腑,化燥伤津;或素体阴虚,复受燥热所伤,阴愈虚而燥热愈炽,热愈盛而阴液愈耗,终成消渴。此类病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2。气阴两虚 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劳倦内伤,久病不复而致肺脾肾气虚,气虚失于固摄,尿多伤津,津耗加重气虚,气虚不能化生津液,加重阴虚;或因阴津亏耗,气失依附,气随津脱;或燥热伤阴耗气;或于妊娠早期,呕吐不止,饮食少进,致阴液亏损,精气耗散,终呈气阴两虚。

  3。阴阳两虚 禀赋不充,或久病不复,或劳伤过度,致肾精亏耗,阴损及阳,肾阳虚衰;或素体阳气不足,脾失温煦;或过食生冷,伤及脾阳,致脾肾两虚,阳损及阴;或消渴病治疗失当,过用苦寒伤阳之品,终致阴阳俱虚。
  受孕以后,阴血聚于冲任以养胎,致使孕妇机体常处于阴血偏虚而阳气偏亢的相对不平衡状态,随着胎儿发育所需阴血增加,加之胎体渐长,往往影响气机升降。若禀赋不足,或素体阴虚,致脏腑气血偏盛偏衰;或孕后复感病邪,伤阴耗气易发消渴病;或原有消渴病,因孕而阴血愈虚,燥热愈盛,可使原有的消渴病症状加甚。妊娠合并糖尿病,临床多呈现上述3种证型。
  [诊断]
  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结合临床症状而确诊。对于症状不明显或无症状者则完全依靠化验血糖而确诊。
  空腹血糖≥5.8mmol/L(105mg/d1)。口服葡萄糖l小时时≥10.6mmol/L(190mg/d1),2小时时≥9,2mmol/L(165mg/d1),3小时时≥8.1mmol/L(145mg/d1)。葡萄糖耐量试验3个指标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达到标准,或空腹血糖值不正常,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辨证论治]
  一、治疗原则
  应以治病与安胎并举为治疗原则。若孕妇患糖尿病而累及胎儿者,应以治糖尿病为主。若妊娠而加重糖尿病者当以安胎为主,注意补肾培脾,养血清热,开郁顺气。治疗糖尿病,必要时应中西医结合处理。
  二、分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按下面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 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1.阴虚热盛证
  (1)临床见证:口燥咽干,烦渴多饮,消谷善饥,或心烦失眠,大便秘结,尿频量多,舌红少津,脉滑数。
  阴津耗伤。化源不足,不能上输于肺,亦不能充养胃阴,致肺燥胃热更甚,故出现口燥咽干,烦渴多饮;胃热盛而消谷善饥;心火亢则神明不安,故心烦失眠;液少津亏,肠道失润,是以大便秘结;肾阴亏虚,津不化气,开阖失司而多尿;舌红少津,脉滑数皆为阴虚内热之象。
  (2)辨证依据:
  ①口燥咽干,烦渴多饮,消谷善饥。
  ②心烦失眠,大便秘结,尿频量多。
  ③舌红少津,脉滑数。
  (3)治法与方药:
  治法:养阴清热。
  ①增液汤合白虎汤加减(《温病条辨》)
  组成:生地、玄参、麦冬、生石膏、知母、黄芩、黄连、天花粉。
  妊娠早期,呕吐酸水或苦水者,加陈皮、竹茹、半夏、乌梅等和胃抑肝,降逆止呕。胎动下血、色红,伴腰酸腹坠者,加阿胶、苎麻根养阴凉血止血;续断、菟丝子固肾安胎。

  妊娠中晚期,见头晕目眩、心悸怔忡、少寐多梦、颜面潮红等阴虚肝旺证候者,治宜育阴潜阳,加山茱萸、石决明、钩藤、龟甲、首乌。
  ②大补阴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
  本方有滋阴降火之功。用于治疗糖尿病之阴虚血热证。每次9g,每日2—3次,淡盐水或温开水送下。
  2.气阴两虚证
  (1)临床见证:气短乏力,失眠多梦,头晕耳鸣,口干欲饮,大便干燥,尿频量多,舌胖苔白,脉沉细滑。
  消渴伤津耗气,致气阴两虚。心脾气虚则气短乏力,失眠多梦;肾阴亏虚则头晕耳鸣;口干、便燥为阴虚津液不布;气虚失固则尿频量多。
  (2)辨证依据:
  ①气短乏力,失眠多梦,头晕耳鸣。
  ②口干欲饮,大便干燥,尿频量多。
  ③舌胖苔白,脉沉细滑。
  (3)治法与方药:
  治法:益气养阴。
  ①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合增液汤加减(《温病条辨》)
  组成: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生地、玄参、黄精、玉竹、天花粉、山萸肉、枸杞子。
  呕吐不止者加苏叶、陈皮、黄连、竹茹等,抑肝和胃,降逆止呕。
  ②糖尿乐胶囊(《中国中成药优选》)
  本方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作用。每粒1.3g。每服3—4粒,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阴阳两虚证
  (1)临床见证:形寒肢冷,面色无华,腰酸耳鸣,口干喜热饮,纳差便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润,脉沉细。
  脾肾阳虚,脏腑失于温煦,故形寒肢冷,面色无华;肾精不充则腰酸耳鸣;气不化津,津不上布而口子;脾肾阳虚,健运失司则纳差便溏;肾关不固,气化无权则小便清长。
  (2)辨证依据:
  ①面色无华,形寒肢冷。
  ②腰酸耳鸣,纳差便溏,小便清长。
  ③舌淡苔白润,脉沉细。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滋阴补阳。
  右归饮加减(《景岳全书》)
  组成:干地黄、山萸肉、山药、枸杞子、泽泻、肉桂、茯苓、龟甲、菟丝子。
  方中地黄、山萸肉、山药为滋肾养肝之品;泽泻、茯苓健脾利湿;肉桂温阳化气行水;枸杞子、菟丝子、龟甲补肾益精。全方阴阳互补,以达温阳滋肾之效。

  小便频数量多者,加桑螵蛸、益智仁固肾缩尿。大便溏者加补骨脂。脘腹冷痛呕吐清水,加砂仁、生姜、半夏温胃降逆止呕,陈皮、木香理气行滞。
  [西药治疗]
  妊娠糖尿病期间只能用胰岛素治疗。因口服降糖药可透过胎盘,引起胎儿低血糖,且有致畸的危险。早孕期胰岛素也不必作为常规使用。
  妊娠糖尿病血糖控制指标为:空腹血糖80—lOOmg/dl;餐后2小时<120mg/dl;外周血糖化血红蛋白<6.工%。
  妊娠20周后,因体内拮抗胰岛素激素增加,使胰岛素需要量平均增加约2乃。正规胰岛素与长效(或中效)胰岛素配合使用,每日给药不少于2次,以减少昼夜血糖波动,为使血糖控制在或接近正常范围,须经常检测血糖。同时亦须注意防止低血糖发生。临睡前注意加餐。
  如出现酮症酸中毒,可按1972年Sonksen提出的小剂量胰岛素治疗,即刻静注普通胰岛素6U,以后每小时给2--6U,2—3小时调整一次。必须严格鉴别酮症酸中毒与饥饿性酮症。饥饿性酮症一般血糖不高,不需用胰岛素治疗。
  分娩日胰岛素用量须减少1/3,分娩或手术过程中应每1—2小时监测血糖、尿糖,随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产后胰岛素需要量急骤减少,需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以免发生低血糖。
  [其他疗法]
  一、饮食疗法
  (一)膳食原则
  1.饮食控制 妊娠期间,由于胎儿不断从母体中摄取营养,因此热量摄人不宜过严过低。热量按每日每千克体重159U(38kcal),约合碳水化合物350--400g;蛋白质每日每千克体重按1.5-2g计算。脂肪适量,少量多餐。总之,以不出现低血糖、饥饿性酮症.以及孕妇体重增长不超过9kg为宜。
  2.善饥难忍者,可用豆类、蔬菜充饥,尤以南瓜、苦瓜为佳。
  3.忌肥甘、厚味,以防助湿生热。辛、辣、炙博之品,可助热伤阴,加重病情,故亦当忌食。宜用清淡易消化食物。
  (二)辨证配餐
  食物疗法可作为药物治疗之辅助。
  1.阴虚热盛证
  (1)瓜蒌羹:
  鲜瓜蒌根250g,冬瓜250g,淡豆豉、精盐适量。
  将鲜瓜蒌根、冬瓜分别洗净去皮,冬瓜去籽切成片,与豆豉同放锅内加水煮至瓜烂时加盐少许即成。适量食之,连服3—4周。
  方中瓜蒌根能生津止渴,润燥降火;冬瓜清热止渴,豆豉解表除烦。三味合用,其润肺化燥、生津止渴之效更佳。
  (2)菠菜银耳汤:
  菠菜根lOOg,银耳lOg。
  菠菜根洗净,银耳泡发,共煎汤服食。每日1—2次,连服3—4周。菠菜甘温,利五脏,通血脉,开胸膈,解酒毒,止渴润燥。银耳亦具通利五脏,宣肠胃之功。二味为汤,共奏润燥滋阴,生津止渴之功。
  2.气阴两虚证
  (1)知母人参茶:
  知母15g,人参lOg。
  将知母、人参洗净,文火煮汤,代茶饮之。连服2—3周。
  知母苦寒质润,善清肺胃之热,又能滋阴润燥;人参止渴生津,补益元气。合用则清热生津,止渴润燥。
  (2)香菇烧豆腐:
  嫩豆腐250g,香菇lOOg,盐、酱油、味精、香油各适量。
  豆腐切成小块。在砂锅内放入豆腐、香菇、盐和清水。中火煮沸改文火炖15分钟,加入酱油、味精,淋上香油即可食用。适量服之,不宜过热。
  清热益胃,活血益气。方中豆腐味甘性凉,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香菇有益气活血,理气化痰之功。
  3.阴阳两虚证
  (1)鲜奶玉露:
  牛奶1000g,炸核桃肉40g,生核桃肉20g,粳米50g。
  粳米洗净,用水浸泡1小时,捞起沥于水分。将四物放在一起搅拌均匀,用小石磨磨细,再用细筛滤出细茸待用。锅内加水煮沸,将牛奶核桃茸慢慢倒人锅内,边倒边搅拌,稍沸即成。酌量服之,连服3—4周。
  补脾益肾,温阳滋阴。方中核桃能滋肾润燥,双补阴阳;粳米清热止渴;鲜奶甘润益阴,善理虚羸。四味制成药膳食之,可润燥滋阴,补脾益肾,清热止渴,而理久病之体虚。
  (2)高粱枸杞粥:
  高粱米lOOg,枸杞子30g,桑螵蛸20g。
  将桑螵蛸洗净,加清水煮沸后倒出汁液,加水再煮,反复3次,将汁液合起过滤收药液约500ml。将枸杞子、高粱米分别洗净,共放于锅内,加入药液及适量清水,用武火煮沸后,放文火煮至米烂可食。每曰1次,连用3—4周。
  健脾强胃,滋肾温阳,缩尿。方中桑螵蛸甘咸性子,益肾助阳缩尿;枸杞子补肾益精,益阴扶阳;高梁米益脾强胃,补益后天。对久病体虚,脾肾虚损,小便频数之消渴,宜选此膳服食之。
  二、针灸疗法
  (一)体针
  1.取穴:鱼际、太渊、心俞、肺俞、胰俞、金津、玉液、承浆。
  手法:补泻兼施。每次3—4穴,每日或隔日一次。适用于阴虚热盛证。
  2.取穴:内庭、三阴交、脾俞、胃俞、胰俞、中脘、足三里。
  手法:补泻兼施。每曰3—4穴,每日或隔日一次。适用于气阴两虚证。
  3.取穴:太溪、太冲、肝俞、胰俞、肾俞、足三里、关元。
  手法:补泻兼施。每日3—4穴,每日或隔日一次。适用于阴阳两虚证。

  (二)耳针
  耳穴:内分泌、胰、肾、三焦、神门、肺、胃。
  方法:耳穴埋丸,外以胶布固定。每次取一侧耳穴,留5天,7次为一疗程。
  (三)灸法
  主穴:胰俞、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溪。
  配穴:肺热加鱼际,脾胃郁热加中脘,肾气不足加关元。
  灸法:每日灸1次,每次5一lO壮,妊娠中晚期可用艾条悬灸。
  [预防与调护]
  1.孕早期确诊糖尿病者,应检测血压,了解心肾功能,并作眼底检查。如果血压多次测量均在150/100mmHg以上,或心电图示冠状动脉硬化,或肾功能减退,或有增殖性视网膜炎者,均应终止妊娠同时结扎输卵管。
  2.器质性病变较轻或控制较好,可继续妊娠,应全面检查和血液化验,了解病情,在整个孕期认真控制血糖值6.11—7.77mmol/L(110—140mg/dl之间),及时防治产科并发症,适当终止妊娠。
  3.加强产前检查次数。在妊娠前半期每两周检查一次,后半期每周一次。每次都应测尿糖或尿酮体。其间应使孕妇学会自行检测。孕34—36周间住院待产,选择适当分娩时间及分娩方式。
  4.饮食控制。每日热量以125kJ/kg(30kcal/kg)计算,并给以维生素、钙及铁剂,适当限制食盐摄人。如饮食控制能达到上述血糖水平而孕妇又无饥饿感为理想,否则需用药物治疗。
  [疗效判定]
  显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7.2mmol/L(130mg/d1),餐后2小时血糖<8.3mmol/L(150mg/d1),24小时尿糖定量<10.0g;或血糖24小时尿糖定量较治疗前下降30%以上。
  有效: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空腹血糖<8.3mmol/L(150mg/d1),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180rag/a11),24小时尿糖定量<25.0g;或血糖24小时尿糖定量较治疗前下降10%以上。
  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血糖尿糖下降未达上述标准。

参考资料  1  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