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名菜】燕京风味-畜肉类

 yu筱佳 2013-02-08

【杏干肉】

  [主料辅料]

  瘦肉 250克 鸡蛋 50克 番茄酱 25克 白醋 25克 白糖 10克 精盐 5克 料酒 3克 花生油 50克鲜姜片 5克

  [烹制方法]

  1.将瘦猪肉切成铜钱大小薄厚均匀的片,加姜片、料酒2克、白醋5克腌入味,稍风干后,用鸡蛋液拌匀,再风干透。

  2.炒勺上火烧热后放油,待热下入风干的肉片,用小火煸炒至熟,放入番茄酱同炒,待出香味后烹入料酒、盐、白醋、糖和一小碗清水,焖至汁浓即可装盘,晾凉后食用。

  [工艺关键]

  此菜也可以不用番前酱而用糖色,以求菜的颜色透人。

  [风味特点]

  所谓杏干肉并不是杏干与肉同炒,而将猪肉片炒至入味,无论在味、色、形均与杏干相似,其口味是酸中带甜,人口细品,犹如杏干,香润适口,佐酒最佳,为北京的传统凉菜。

  【麻酱腰片】

  [主料辅料]

  猪腰子 500克 黄瓜 100克 芝麻酱 l00克 香油 50克 精盐 5克 料酒 5克 味精 5克 白糖 10克

  [烹制方法]

  1.将猪腰子撕去皮,片去腰臊,横着片成两片,并照此片成大薄片,加入料酒和一半精盐调拌均匀,下入开水锅中氽一下,同时把腰片打散,捞出,待水重新开后,再下入锅中,稍烫即出勺,撇干水分。

  2.将麻酱用香油、味精、白糖和余下的盐泻开,调匀。

  3.黄瓜切片,同腰片一起码在盘中,然后浇上调好的麻酱汁即成。

  [工艺关键]

  烫腰片时要注意,烫到腰片变成深褐色,完全去掉臊味为好,且烫的时间不宜过长。

  [风味特点]

  此菜口感鲜嫩,清香爽口,为北京夏令时节的名菜。

  【晾肉】

  [主料辅料]

  瘦猪肉 1000克 白糖 200克 酱油 200克 味精 3克 绍酒 5克 红粬粉 4克 姜 75克 花生油 1000克(约耗125克) 芝麻油 25克 条面筋 500克

  [烹制方法]

  1.先把猪肉切成宽3厘米,厚1.3厘米的长条,然后从肉条下面0.3厘米厚处,用刀由右向左平片,不要片断,揭开上片翻转过来,照上面的方法仍从0.3厘米厚处平片,反复地将肉片成带形,挂在通风处晾凉,取下来剪成寸段,用温水洗净。条面筋洗净,挤尽水分,切成寸段,姜也切成0.1厘米厚的片待用。

  2.将炒勺置于旺火上,倒入花生油,烧至冒烟,放入面筋,炸成金黄色捞出,再把净勺放在旺火上,倒入开水,放入晾干的肉,水开后把勺挪到微火上,约煮1小时,把肉捞入冷水盆内洗净。

  3.把红粕粉放入盆内,用约1.5公斤的开水冲开,晾5分钟即可。

  4.将勺放在旺火上,倒入芝麻油烧热,放入姜片煽出香味、再下入白糖炒化,放入酱油、绍酒、味精,并把晾凉的红粬水倒人炒勺中,烧开后改用微人,约煨一小时左右,至汤汁将尽,并已发粘时,连汤入大盆内,晾凉即成。

  [工艺关键]

  1.在烹制方法2中,倒入锅中的开水要浸没肉9厘米。

  2.晾好的红粬水入锅前,先用细箩过滤,并以浸没肉为标准,不足时可添些清水。

  [风味特点]

  1.此菜色泽红亮,入口香甜,稍带咸味。

  2.质地柔韧,咀嚼有味,最宜佐酒,是北京冬、春季的时令住肴。

  【白羊头肉】

  [主料辅料]

  净羊头 10个 精盐 250克 花椒 10克 丁香粉 2克 砂仁粉 2克

  [烹制方法]

  1.将羊头放入冷水中浸泡2个小时,用板刷反复刷洗头皮,至颜色极白,再掰开羊嘴刷净口腔及鼻、耳内物,换清水反复冲洗,然后用刀从头正中至鼻骨划一长口,以便煮熟后拆骨。

  2.锅内注入清水(淹没羊头10厘米),旺火烧开后放入羊头,煮1小时左右达到七成熟时取出,立刻拆取头肉与相连的脸肉,捅出羊眼,砍开颅骨,取出脑髓,再切下双耳(挖去耳膜)及口腔上腔软骨,割取羊香,然后将两块带头的羊脸和整只口条泡入凉开水中约1小时左右,使肉质脆嫩,色白、好切。

  3.盐用砂锅微火烘干,挣成粉末,再过细箩,花椒去籽,制成粉,再与丁香、砂仁粉掺和成椒盐佐料。

  4.将泡好的羊头肉沥净水分,羊脸肉皮朝卜,权刀片成薄片,羊舌也片成同样的片。其它眼、耳。软骨均立刀切薄片(羊脑不切),然后按不同部位分摆盘内,撤上椒盐(现吃现撒)即成。

  [工艺关键]

  煮好的羊头,必须趁热拆下颅骨,如放凉就不易拆下来了。

  [风味特点]

  白羊头肉是北京的风味熟食品。人们经过酒店,总可看到卖羊头肉的。而这一行当中经营最早的,要算原在廊房二条摆摊的"马玉昆",迄今约有 200多年的历史,已沿袭了六代人。老北京一提到马玉昆制的羊头肉,无不称赞他清洁卫生,肉片精薄,撒上椒盐吃起来,风味别致。它不仅是下酒的好菜,而且可以卷饼、夹烧饼吃,很受广大市民的欢迎。整个成品,分"羊脸"、"羊眼"、"羊耳朵"、"羊舌"、"羊梯(即上腔软骨)"等部位。不论任何季节,都要经过冰镇,随吃随切。

  【天福酱肘子】

  [主料辅料]

  猪肘子 1000克 大茴香 6克 桂皮 2.5克 花椒 6克 姜 4克 粗盐 40克 黄酒 5克 糖色 10克

  [烹制方法]

  1.将猪肘子洗刷干净,同大茴香、盐、姜、桂皮、花椒、糖色、黄酒一起放入锅中,用旺火煮至出油后,捞出用清水洗净。

  2.将汤内浮油撇去,并把锅底的杂物,用细箩过滤干净。

  3.将过滤干净的汤倒回锅中,再放入洗净的肘子,用旺火煮开,转用中火继续煮4个小时左右,再转入小火焖1小时,待汤汁浓稠后取出,晾凉后,改刀装盘即可食用。

  [工艺关键]

  肘子取出后,将锅里的浓汁刷在肘子上,且要刷均匀。

  [风味特点]

  此菜为"天福号"的名菜。"天福号"位于北京的西单,已有200多年历史。相传当年店主人的儿子,在酱肘子的过程中,不小心睡着了,醒来时,时子早已超过了出锅的时间。但经品尝,其味更佳,一直沿续至今,久盛不衰。其特点是红中透紫,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汁浓味厚,香嫩软烂。

  【酱牛肉】

  [主料辅料]

  牛腱子 500克 精盐 2克 酱油 100克 白糖 15克 甜面酱 50克 料酒 10克 大葱 50克 鲜姜 50克 蒜 10瓣 香油 25克 肉料 35克

  [烹制方法]

  1.将牛腱子顺肉纹切成拳头大小的块,用开水焯透,去净血沫后捞出。

  2.将大葱、姜择洗干净,切成块与蒜、精盐、酱油、面酱、白糖、料酒、香油、肉料一起放入锅中,加入牛肉汤烧开,煮成酱汤。

  3.将牛肉放入酱汤锅中,以漫过牛肉为准煮5~10分钟,改微人炯约2-3小时,保持汤微开冒泡,要勤翻动牛肉,使之受热均匀,待汤汁渐浓,牛肉用竹筷子可以扦透时捞出,晾凉后切成薄片,即可装盘食用。

  [工艺关键]

  1.肉料:花椒50克、大料10克、桂皮10克、丁香2克、陈皮5克、白芒5克、砂仁5克、豆寇5克、大茴香2克、小茴香之克。制作本菜用以上肉料的1/3,用纱布包好,料酒宜用绍兴黄酒。

  2、将剩余的汤卤汁撇去浮油,用豆包布包滤一下,留待酱其它东西时使用。

  3.牛肉要焯透而不宜煮透。

  [风味特点]

  北京最早制作酱牛肉的,是马家的月盛斋,到现在将近250年的历史。制作虽简单,但选料很讲究,鲜肉必须腰窝或腿肉,酱必用三伏老酱,香料也要经过认真选择。尤其重要的是它那一整套传统制作技巧和掌握火候的技巧,以及用了100多年的那锅老卤。故而制成品具有独特的风味,不仅誉满北京,而且名闻全国。

  【马莲肉】

  [主料辅料]

  猪肉皮 1000克 姜片 15克 猪肉皮 300克 花椒 2克 大葱段 20克 八角 2克 小茴香 2克 绍酒 20克 桂皮 2克 味精 1克 酱油 30克 干马莲草 30克 白矾 1克

  [烹制方法]

  1.将干马莲草用开水泡软。猪肉顺着肉纹切成宽6.6厘米的肉条,再横着肉纹切成约长3.3厘米、重100克的肉块(肉厚时可切短些)。然后,拣肥、瘦肉各1块,用1条马莲草绑在一起。

  2.把花椒、八角、小茴香、桂皮一起装入小纱布袋内,连同肉皮、酱油、葱段、姜片一并放入开水锅里。待水将要开时,撇净浮沫,再放入绑好的肉块,并加入绍酒和味精。等锅内水又要开时,再撇净浮沫,移到微火上,约炖1小时,肉烂后先捞入盆内,再将肉皮继续煮2小时,连同小纱布袋一起捞出(肉皮可作他用)。撇去锅内的浮油,添上一些凉水,加入白矾,不断翻搅,使其溶化。接着,将汤烧开,撇净浮沫,把锅端下,晾10分钟(使肉渣滓等沉淀)后,慢慢地将汤倒入盛肉块的盆内,让它凝结成"冻"

  3.吃时,先从"冻"中取出肉块,去掉马莲草,横着肉纹切成厚0.66厘米的片,再把肉冻取出放在盘内,把切好的肉片放在"冻"上即成。

  [工艺关键]

  1.锅中之水要浸没过肉块4厘米以上,开锅后必须撇净浮沫,文火慢炖,酥烂成形为度。

  2.夏季制作,可置冰箱保鲜室内凝结。

  [风味特点]

  1."马莲肉"是北京都一处的风味名肴。都一处始建于清代,原是一个酒馆,兼营酒菜。相传店名是乾隆皇帝亲赐,颇有名声。清代李静山在《增补都门杂咏》中写道:"京都一处共传呼,休问名传实有元。细品瓮头春酒味,自堪压倒碎壶庐。"后来该店发展成为专营烧卖的风味面食馆,但每逢年节仍保持供应一些传统酒菜,以飨食客,"马莲肉"就是其中之一。

  2.此菜制作时用马莲草绑肉,故肉中有马莲的清香味,是佐酒的凉菜,肉烂味浓,并配有晶莹的肉冻,食之清凉爽口。

  【涮丰肉】

  [主料辅料]

  羊肉 1000克 酱豆腐 1块 白菜头 250克 腌韭菜花 50克 水发细粉丝 250克 芝麻酱 100克 糖蒜 l00克 酱油 50克 绍酒 50克 辣椒油 50克 卤虾油 50克 葱花 50克 香菜未 50克

  [烹制方法]

  1.肉选净肉,放在-5℃的冷库中冷藏12小时,待肉冻僵后,再行切片,切时将冰冻肉去掉边缘和肉头,片去云皮(即附在肉上的一层薄膜)、脆骨和未剔净的筋膜,剩下最精致的肉核。然后横放在砧板上,盖上白布,右边露出1厘米宽的肉块,左手五指并拢向前平放,手掌压紧肉块和盖布,防止滑动。右手持刀,紧贴着左手拇指关节下刀,如拉锯似的来回拉切。当每刀切到肉的厚度一半时,将已切下的上半片,用刀刃一拨,把肉片折下,再继续切到底,使每片肉都成对折的两层,也可切成卷如刨花形的肉片。每250克肉可切出长20厘米、宽5厘米的肉片40至 50片,但冰冻肉只能切到30至40片,切出的肉要求长18厘米、宽4.5厘米、厚薄度不能超过0.3厘米。将肉整齐码人盘中,白菜头切块。

  2.将各种调料分别盛在小碗中,端到席面,由食者根据个人喜好适量调配。

  3.火锅内放人清水,也可加入适量清水和口蘑汤。用炭火烧开后,下入肉片,稍稍一涮,肉一变色马上夹出,蘸汁食用。

  [工艺关键]

  1.精选原料:羊选内蒙古集宁所产小尾巴绵羊,且要阉割过的公羊,这种羊没有膻味。l只羊以出肉20公斤左右最佳。其中能够涮食的肉只有7500克左右,是用羊的"上脑"、"小三岔"、"大三岔"、"磨裆"、"黄瓜条"这五个部位。

  2.传统冻肉方法:冰池内埋肉,一层肉,一层冰,中隔油布,层层埋好。冰冻两大左右,使肉内外冻实,其目的,清除膻味,改善肉质。

  3.调料不少于七八种,如可用香油炸制的辣油,用香油调稀的芝麻酱、卤虾油、酱豆腐、腌韭菜花和酱油等。辅料还可加酸菜、冻豆腐、热芝麻饼等。

  4.食用时一次夹的肉片不宜过多,一般夹2至3片,过多就会造成生熟不均的现象,影响口味。

  [风味特点]

  1."涮羊肉"又称"羊肉火锅",是北京最著名的风味佳肴,它已有千百年的历史。据传,"涮羊肉"始于我国东北和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最初称作"煮羊肉"以厚片小块为主。到了南北朝出现了铜制火锅,使用火锅煮羊肉就逐渐发展了。《魏书·潦本传》说:"獠者 铸铜为器,大口宽腹,名曰'铜爨',既薄且轻,易于熟食。"这就是如今的"共和锅"和"小火锅"的前身。《旧都百话》中说:"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于羊肉馆食之。"17世纪,清代宫廷冬季膳革上,就有关于羊肉火锅的记载。在民间,每到秋冬季节,人们普遍喜食"涮羊肉"。据《清稗类钞》载:"京师冬日,酒家沽饮,案辄有一小釜,沃汤其中,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泵之肉片,惮客自投之,俟熟而食。""人民无分教内教外,均以涮羊肉为快。"咸丰四年,前门外肉市的正阳楼开业,是汉民馆出售"涮羊肉"的首创者,其切肉者切出的羊肉片,"片薄如纸,无一不完整",使这一美撰更加受人欢迎。到了民国初年,北京东来顺羊肉馆不惜重金把正阳楼切肉师傅聘请过来,专营"涮羊肉",从羊肉的选择到切肉的技术,从调味品的配制到涮肉工具的使用,都煞费苦心地进行了研究和改进,因而名声大振,赢得了"涮肉何处好,东来顺最佳"的美誉。

  2.此菜羊肉又嫩又香,汤烫味美,与各种调味品、主食同食,使这一风味更臻完美。

  【烤肉】

  [主料辅料]

  羊肉或牛肉 500克 姜汁 40克 大葱 150克 味精 5克 香菜 50克 白糖 25克 绍酒 10克 芝麻油 30克 酱油 75克

  [烹制方法]

  1.将肉选好,要先剔除肉筋等,再放在冷库或冰柜内冷冻。然后按"涮羊肉"切片方法进行切片。

  2.将烤肉炙子烧热后,用生尾油擦一擦,然后,将酱油、绍酒、姜汁、白糖、味精、芝麻油,可以加鸡蛋一起放在碗中调匀,把切好的肉片放人调料中稍浸一下。随即将切好的葱丝放在烤肉炙子上,再把浸好的肉片放在葱丝上,边烤边用特制的大竹筷子(长50厘米)翻动。葱丝烤软后,将肉和葱摊开,放上香菜(切成长1.32厘米的段继续翻动,待肉呈粉白色或牛肉紫色时,盛入盘中,就着烧饼和糖蒜吃,还可以就着嫩黄瓜吃。

  [工艺关键]

  1.羊肉的选择与"涮羊肉"的要求基本相同。如用牛肉,宜选用体重150公斤以上、畜龄为四五岁的西口阉割过的羯牛或乳牛。一头150公斤重的公牛,能烤食的肉只有20公斤左右,即"上脑"、"排叉"、"里脊"三个部位。"上脑"肉是一层肥一层瘦。

  2.由于烤肉的炙子温度较高,肉片不宜切得大薄,500克肉切50片,要求长16.5厘米,宽3.3厘米左右,再将肉片横截两刀成3段,即可烤食。

  [风味特点]

  1."烤肉"是北京久负盛名的特色菜肴,它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说它是古老的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食品,曾被称作"帐篷食品"。它也曾作为宫廷的一种美味而脐身于大雅之堂。《明宫史·饮食好尚》中就有"凡遇雪,则暖室赏梅,吃炙羊肉"的记载。最早的烤肉,是把牛肉或羊肉切成方块,用葱花、盐、鼓汁稍浸一会儿再行烤制。明末清初时,蒙族人则是把大块的牛、羊肉略煮,再用牛粪烤熟。到了清初时代中期,经过不断改进和发展,烤肉技术日臻完美。道光二十五年,诗人杨静亭《都门杂味》中赞道:'严冬烤肉味堪饕,大酒缸前围一遭。火炙最宜生嗜嫩,雪天争得醉烧刀。"

  2.位于宣武门内大街的烤肉宛和什刹海北岸的烤肉季,是北京最负盛名两家烤肉店。两店一南一北,素有南宛北季之称。烤肉宛始建于康熙二十五年。最初时是店主宛某带着伙计,手推小车,上置烤肉炙子,在宣武门到西革一带沿街售卖烤肉。咸丰年间,在宣武门内大街设立了固定的门面,专营烤牛肉。烤好的牛肉质嫩味鲜,馨香诱人。烤肉季开业于同治未年,店主叫季德彩,起初在风景优美的什刹海银锭桥边设摊卖烤肉。到了l120年,才在什刹海北岸建立了店铺,专营烤羊肉。烤出的羊肉含浆滑美,令人久食不厌。文史专家爱新觉罗·傅杰曾题诗赠予烤肉季"小楼一角波光漾,每爱临风倚画栏。酒肴牝羔无限昧,炉红榾柮不知寒。树移疏影堪幽赏,月满淆宵带醉看。车水马龙还大嚼,冯驩长铁莫庸弹。"

  3."烤肉"选料严格,肉嫩味香,自烤自食,风味独特。

  【炸佛手卷】

  [主料辅料]

  瘦猪肉未 200克 干玉米粉 50克 鸡蛋 2只 面粉 10克 料酒 5克 葱 10克 麻油 5克 姜 10克 花生油 300克 盐 3克 味精 2克

  [烹制方法]

  1.将猪肉未加入味精、绍酒、麻油、盐、葱、姜,用少许玉米粉拌匀成馅。

  2.把鸡蛋搕在碗内,加水淀粉10克、盐1克抓匀,炒锅用油擦一下,烧热后,将蛋糊倒入一半,转动砂锅,使鸡蛋摊成蛋皮,取出。再摊一张。

  3.把蛋皮从中间切开,成4个半张,把肉馅分成四份。用10克面粉搅成面糊,抹在蛋皮边上,肉馅放入蛋皮卷成长条,然后每隔1厘米宽切一刀。

  4.炒锅烧热,加花生油,至七成热时,将佛手下锅,色呈金黄色时,捞出即成。

  [工艺关键]

  1.制馅过稀不利于卷制。

  2.摊蛋皮锡底油不可过多或过少,多则粘不住,少则巴锅。

  3.炸时用刀托起逐个下锅。

  [风味特点]

  1."炸佛手卷"是北京名菜。最早为清宫菜。古传说,有一位仙女把自己的双手抛向人间,化为佛手柑,给一位英俊的青年猎人治好了病。佛手柑,色鲜美,香气浓郁,一直深得人们的喜爱,清官御膳厨师便仿照佛手柑的形象,制作了"佛手卷"这道名菜。不久流传民间,成为北京名菜。现在北京仿膳饭庄和一些北京名菜馆都有此菜。

  2.此菜形如佛手,咸鲜而香、色泽金黄、外脆里嫩,风味隽永。

  【荷花里脊】

  [主料辅料]

  净猪里脊肉 5O克 瘦熟火腿肉 5克 水发香菇 50克 湿淀粉 2.5克 水发玉兰片 50克 精盐 0.5克 绍酒 5克 鸡蛋 4个 猪肥膘肉 25克 面粉 2.5克 油菜叶 1片 味精 2.5克 花叶生菜心 半棵 熟猪油 500克

  [烹制方法]

  1.将里脊肉、香菇、玉兰片用开水焯一下,均切成0.33厘米见方的丁,合在一起,加入绍酒、味精搅拌成馅,分成24份。油菜叶洗净后,与火腿分别剁成碎末。花叶生菜心劈开洗净消毒,平铺在盘内。

  2.将鸡蛋搕在碗里,加入精盐和湿淀粉搅匀。把舀油的铁勺,俗称"碗口勺"洗净,放在微火上烧热,先用肥膘肉在勺上稍微涂擦一下;然后倒人一羹匙鸡蛋液,旋转摊成直径10厘米的圆形蛋皮。将铁勺拿起,用筷子迅速夹1份肉馅放在蛋皮的一半,将另一半蛋皮趁热夹起翻盖在有肉馅的蛋皮上呈半圆形,用筷子沿蛋皮的边缘轻轻一摁,使边粘连在一起把馅包住;再用筷子将凸起的部位向中间压紧,即成荷包形状,取出摆在盘内。要摊完一个蛋皮做一个荷包,共做24个。将剩下的蛋液加入面粉搅成蛋糊,用筷子蘸少许蛋糊,点在每个荷包凸起的地方,粘上火腿未和油菜末。

  3.将炒锅置入旺火上,倒入熟猪油,烧到四成熟,将荷包里脊逐个放入油中炸,用手勺轻轻搅动几下,炸约2至3分钟。待蛋皮炸硬、颜色稍一变深时捞出,放在盛生菜叶的盘中即成。

  [工艺关键]

  1.涂擦在铁勺的油要适度,使勺既不涩又不滑才能保证蛋皮的摊成。

  2.蛋皮刚摊成就放肉馅,过熟会粘不上作不成荷包。

  3.油温保持四成热,油温过高,荷包鼓裂。

  [风味特点]

  1."荷包里脊"系清宫御膳房厨师所创作。据传说,清代王公大臣喜爱随身佩带用绵缎做成的小囊,名日"荷包",用以盛钱、盛物或作为衣外的装饰物。上面绣有花、虫鸟等图案,色彩鲜艳,形象美观。当时御膳房的一位厨师,模拟荷包的样子,创制了荷包里脊这个菜。

  2.此菜形如荷包,色泽金黄,口味鲜香,外皮酥脆,肉馅软嫩。

  【它似蜜】

  [主料辅料]

  净羊里脊肉 150克 绍酒 2.5克 白糖 40克 湿淀粉 25克 甜面酱 5克 糖色 0.5克 酱油 10克 芝麻油 60克醋 2.5克 花生油 500克 姜汁 1.5克

  [烹制方法]

  1.将羊里脊肉洗净,斜刀切成长3.3厘米、宽1.7厘米、厚0.16厘米的薄片,放在碗里,加入甜面酱、湿淀粉15克,抓匀上浆。

  2.把姜汁、糖色、酱油、醋、绍酒、白糖、湿淀粉10克一起放在碗里,调成芡汁。

  3.将花生油倒入炒锅内,置于旺火上烧到七成热,下入浆好的羊里脊片,迅速拨散,勿使粘连在一起。待里脊片变成白色时,连油一起倒在漏勺内沥去油。将炒锅重置旺火上,放入芝麻油50克烧热,倒入滑好的里脊片,烹入调好的荧汁,快速翻炒均匀,使里脊片粘满荧汁,再淋上芝麻油10克即成。

  [工艺关键]

  1.浆好的肉临下锅前再抓匀,不然淀粉沉淀上浆不匀。

  2.碗汁一次找准口味,淀粉和汁水且从勺边浇人。因为兑汁芡的烹调方法和菜肴都旺火速成,调味、勾荧同时进行,瞬息间决定菜肴质感、口荧味、色泽。兑汁烹后,如不适度,再加入调味品,难以纠正,延长烹制时间,失去风味特点,如果荧汁直接淋入原料,汁芡不易成熟,糊化不匀,原料吸收汁卤也不一致,不能很快地产生复合美味。

  [风味特点]

  1."它似蜜"是清官御膳菜肴。据传,在慈禧太后执政时期,因她好吃各种口味的菜肴,所以宫延厨师总要设法经常换花样。有一次御膳房厨师用羊里脊肉,甜面酱和白糖烹制了一道又香又甜的菜肴,慈禧吃后非常满意。便召来厨师询问是什么菜,厨师不敢冒然回答,请求赐名,慈禧笑答曰:"此菜甜而入味,它似蜜。"从此,就称此菜为"它似蜜"。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北京清真馆的传统名菜。

  2.羊肉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肉。性味甘、温。含有蛋白质、脂肪、水分、钙、磷、铁、维生素B、B、胆固醇、糖类等成分。具有益气补虚,温中暖下的功效。适用于虚劳赢瘦。腰膝酸软,产生虚冷,腹痛,寒疵等症。

  3.此菜形似杏脯,色呈酱红。质地软嫩,甜香如蜜,回味略酸,深受赞赏。

  【百鸟朝凤】

  [主料辅料]

  肥嫩母鸡 1只 绍酒 50克 鸽蛋 10克 猪油 100克 熟瘦火腿 50克 精盐 10克 肥蟹黄 100克 白糖 10克 油菜心 10棵 味素 5克 水发香菇 5块 白胡椒粉 2克 鸭胗 5个 大葱 半根 生姜 25克 菱粉 15克

  [烹制方法]

  1.先将鸡杀死,煺毛,由腹下肛门处开膛,取干净抹布垫在菜墩上,把鸡脯朝下,用刀把鸡背骨拍平,鸡脯上龙骨也用刀拍平,再把鸡翅膀别起来,剁去尖扑,把鸡腿也盘起来,使鸡变成卧趴形,然后放入开水锅内烫透,鸭胗一切两瓣,在刀口处划四道口,也放在开水锅内烫透,连鸡一起捞出,放凉水盆里洗干净。取半张新荷叶,放在开水中烫一下,垫在砂锅底中,再把鸡和鸭股放在砂锅里,加入绍酒、葱段、姜块,然后将鸡汤没过鸡面,先在中火上烧开,再把砂锅迁到小火上慢炖2小时左右。

  2.把炒勺放在火上,加猪油一两,烧热,将蟹黄下勺,炒出黄油和香味,倒人砂锅中,加盐、胡椒粉,再盖严锅盖,在小火上慢炖1小时左右。

  3.用十个扁长形酒盅,在酒盅里抹上一层猪油,盅内用香菇、火腿摆成乌的翅膀和尾形,每一盅内打入一只鸽蛋,点上一滴盐水,上展蒸4分钟左右取出,趁热扣出鸽蛋即成小鸟形,放在大平盘中摆成一圈,再将砂锅内鸡取出背朝下,放在大平盘中间,再把鸭胗穿插放在鸽蛋空隙处。把锅内汤汁倒在勺内,加味精、拢粉芡,浇淋在鸡和鸽蛋上即可上桌。

  [工艺关键]

  1.开膛苦胆不可碰破,鸡、鸡肺要取出。

  2.鸡选用1000克1年之内的为佳。

  3.蟹黄用温油煸炒,不然易糊。

  4.炖时不撇浮油,可将新鲜水果去皮核,切小块,放纱布袋内扎住口,鸡将出锅前10分钟放入,炖时出浮油,能减少水气的蒸发和香味物质的散发。同时,浮油本身能使汤汁味鲜浓厚,香气扑鼻,增加营养,且能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放水果能除异味,增加果香味,营养全面,诱人食欲。

  [风味特点]

  1.清朝乾隆皇帝给太后钮氏庆贺六十大寿,时辰一到,先是乾隆皇帝给太后祝寿,接着皇后、宫妃及众亲贵大臣为皇太后敬贺千秋,宫女们抬来了一百只笼子,每个笼子中装一种鸟。皇太后满面春风,高兴地打开了第一只笼子,一群小鸟一下子冲出来,在院中不停飞舞,并卿卿喳喳地叫个不停,众人一见异口同声称颂皇太后好生之德。于是,她命宫女们一齐打开所有的笼子,顿时美妙之声久久回荡。御厨们根据放生热闹场面,精心制作了"百鸟朝凤"。

  2.形如百鸟朝凤,色泽鲜艳、鸡烂脱骨、滋味香醇。

  【鸡米鹿筋】

  [主料辅料]

  干鹿筋 250克 蒜片 10克 鸡里脊肉 50克 胡椒粉 0.5克 净冬笋 50克 碱 3克 鸡蛋清 2个 精盐 2克 湿淀粉 15克 绍酒 5克 净葱 10克 味精 3.5克 姜末 5克 鸡汤 250克 熟鸡油 25克 熟猪油 750克 花生油 1000克

  [烹制方法]

  1.用火燎去干鹿筋上的鹿毛。洗净后,剁成长16.5厘米的段。将炒锅置于微火上,倒人花生油烧到二三成热,放入鹿筋约炸15分钟,炸到鹿筋弯曲、起泡并较透明时,捞出沥去油。将炸过的鹿筋放在热碱水(开水1000克加碱 1.5克)盆里,盖盖儿,泡1小时后洗去油污,将水滗出。再用同样的热碱水泡洗一次,然后用开水泡10分钟取出。将每段鹿筋竖着破成两半,放在开水锅里永一下,再浸泡在凉水里待用。

  2.将鸡里脊肉剔去筋,切成0.33厘米见方的鸡米,放在碗里,加入鸡蛋清、精盐0.5克、味精1克搅拌均匀。冬笋切成长4.95厘米、宽1.65厘米的片。葱竖着破开,切成长3.3厘米的段。

  3.将炒锅置旺火上,放入熟猪油,烧到四五成热时,将发好的鹿筋挤去水放入砂锅中,约炸1分钟,捞出放在盘里。炒锅内留熟猪油150克,待油温降至三四成热时,投入拌好的鸡米,用手勺翻搅着滑约1分钟。然后倒入漏勺中沥去油。

  4.将炒锅再置于旺火上,舀人熟猪油25克烧热,下入葱段、姜末、蒜片,偏出香味,随即放入鹿筋、鸡汤、精盐1.5克、绍酒、味精2.5克、胡椒粉及冬笋片。待汤烧开后,边晃动炒勺边放入调稀的湿淀粉勾芡,再将炒好的鸡米均匀地撒在炒锅内,淋上熟鸡油即成。

  [工艺关键]

  1.鸡米滑油时采用热锅温油操作,不易扒锅。

  2.勾芡后翻勺不宜过多,过多,油、芡混合不亮,菜肴形状易于破碎,失去整齐美观,浆糊脱落,破坏质感,影响菜肴质量。

  [风味特点]

  1.鹿筋味甘,性平。含有蛋白质30.2%、脂肪、灰分素等。具有补肝、强筋、补血的功效。它多为干制品,是肴馔中的珍贵原料。

  2.清·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曰:"鹿筋难烂,须三日前先捶煮之,绞出臊水数遍,加肉汁汤煨之,再用鸡汁汤煨之;加秋油(酱油)、酒、微芡收汤,不搀它物,便成白色。用盘盛之。"

  3.此菜色白汁亮、柔软滑润、鲜嫩醇香,是一道久负盛名的菜肴。

  【如意卷】

  [主料辅料]

  去皮猪五花肉 150克 精盐 1.5克 鸡蛋皮 1张 绍酒 5克 面粉 10克 味精 1克 湿淀粉 15克 白肉汤 25克 葱末 5克 芝麻油 5克 姜末 5克 熟猪油 500克 花椒末 1.5克

  [烹制方法]

  1.将猪肉剁成细泥,加葱未、姜末、花椒末、绍酒、精盐、味精、湿淀粉5克、芝麻油和白肉汤,搅拌成馅。

  2.将鸡蛋皮摊平,把肉馅放在离蛋皮一端约6.6厘米的地方,摊成长 16.5厘米、粗2厘米的馅条。把湿淀粉10克放入碗内,加入面粉调和,将馅包好。卷成云纹形的如意卷。然后,摁成宽3.3厘米、厚0.7厘米的扁圆形卷,再横切成宽1厘米厚片。

  3.将猪油倒入炒锅内,置于旺火烧到四五成热,下入切好的如意卷片,将两面都炸成金黄色即成。

  [工艺关键]

  1.鸡蛋皮即用1个鸡蛋打入碗内调匀,加入湿淀粉2克、盐1克,倒入擦好油的炒锅中摊圆,四周起边,拿下即可。

  2.肉馅拌和要硬一些,稀不利于卷制。

  3.炸时油温不能过高,不然卷易散。

  [风味特点]

  1."如意"是古时贵族、官宦、富豪人家供指划或赏玩二用的器物,用竹子、玉石、骨头等制成,头呈灵芝或云叶形,柄微曲。潜心研究的厨师在制作鸡蛋卷时,依照"如意"的形状,使每片肉的横断面都有清晰的云纹,故名"如意卷"。

  2.此菜色金黄、皮酥香、肉松软,沾上花椒盐同吃。

  【砂锅下水】

  [主料辅料]

  猪肚 150克 猪肺 200克 猪心 150克 猪肠 200克 猪肝 200克 精盐 18克 连贴(沙肝) 200克 醋 24克 白菜头 250克 酱油 50克 水发粉丝 200克 绍酒 25克 水发海米 20克 味精 2.5克 葱段 5克 精盐 2克 姜丝 5克 白肉汤 750克

  [烹制方法]

  1.猪肚用清水选一遍后,翻过来刮去油和粘性物质;再洗一遍,放入盆内,加醋8克、粗盐6克,用手反复揉搓,用水洗净,放在开水里煮8至9分钟取出;刮出附在猪肚上的一层白膜,加入醋4克和粗盐3克,再揉擦一遍,用清水洗到猪肚外皮不滑而略有些涩手时为止。

  2.猪心用刀从中间剖开,不要剖到底,放在清水里,将内部的积血用手搓掉,再换清水洗一遍即可。

  3.猪肺用清水灌入肺叶内,反复洗三四遍,将积血冲净,到肺叶呈乳白色时为止。

  4.猪肠包括肥肠及肠皮,肥肠要把肠头切掉,一般要清洗和打磨四次,即:第一次把肠翻转用清水洗一遍;第二次把肠翻向外面,去掉肠上的油,又洗一遍;第三次再把肠翻过去,放在盆内,加醋8克、精盐6克,把手平放在肠上,在盆内朝着一个方向施转揉动,洗掉附在肠上的粘性物质,再用清水冲洗;第四次把肠放在开水锅里紧一下,待水又烧开时捞出,再加醋4克、精盐3克搓洗一遍,最后用清水洗到洁自为止。猪肝和连贴用清水洗一遍即可。

  5.将洗好的肚、肺、肠放入锅内,加入清水,水要浸没原料10厘米,在旺火上煮开后,撇去浮沫,改用微火,盖上锅盖继续煮。然后,将心、肝、连贴再下入锅内,在旺火上烧开后,移到微火上煮。

  6.将煮好的猪"下水"切成长3.3厘米,宽1.7厘米的长方块。

  7.将切好的白菜头放在炒锅里,再依次放人粉丝、猪"下水"、海米、葱段、姜丝及酱油、绍酒、精盐等。然后,倒满白肉汤,盖好锅盖,在旺火上烧开,再移到微火上煮20分钟,撒上味精即成。

  [工艺关键]

  1.肠、肚不要放在铜制的器具内洗,因肠、肚用醋搓洗过已有酸性,遇到铜器会变成黑绿色,不美观。洗后应放入木桶内用水浸泡以防变干。

  2.从开锅算起,猪肺煮1小时30分钟,猪肠煮2小时,猪肚煮2小时 30分钟,即能煮熟,猪肝和连贴煮30分钟,猪心煮1小时,可按时分别捞出。

  [风味特点]

  1.在北京,人们习惯把牲畜的心、肝、肺等内脏统称为"下水"。这些内脏不仅可食用,而且能做出许多风味名菜。"砂锅下水"就是其中之一。其全部选猪内脏,以砂锅为炊具,用白煮肉汤煨,佐以各种配料,滋味鲜美诱人。特别在岁寒时节,既可大饱口福,又能驱寒送暖。

  2.此菜是"砂锅居"的名肴。"砂锅居"又名"和顺居",开业于清·乾隆六年,地址原本是清代定王府更房,沿街,面向今日的丰盛胡同。现在地址在缸瓦市街。"砂锅居"开业最初门前有三块匾:中间的一块是"和顺居",左边的一块是"白肉铺",右边的一块是"砂锅居"。人们逐渐地把"和顺居"习称为"砂锅居"。它的经营方式:不卖晚市,只卖午市。过午歇业,每天只供一只全猪,卖完,取下招牌不再经营,肉和一切内脏,都煮在一只直径133厘米的大砂锅内。

  3.用此菜的配料和调料,将猪"下水"换成白肉片,即为"砂锅白肉";换成白肉片、肥肠、肚块(不放酱油、和加些粗盐)即为"砂锅三白"。

  4.此菜粗料精做,质地软烂、汤色润红、浓厚鲜香,可佐配料,食时不腻。

  【炸卷果】

  [主料辅料]

  牛瘦肉 500克 精盐 2.5克 烙炸 150克 葱花 15克 油皮 2张 姜末 5克 湿淀粉 150克 花生油 750克 熟花椒粉 1克

  [烹制方法]

  1.将牛肉去净筋膜,剁成碎末,与葱花、姜末放在一起,掺人捏碎的烙炸、湿淀粉100克和精盐、热花椒粉拌匀,再分2次掺入凉水150克,搅拌成肉馅。

  2.将2张油皮铺平,均匀地淋上用50克湿淀粉与等量的清水搅成的湿淀粉汁,再把肉馅做成2个圆条,各长23厘米,分别用油皮卷成卷,上展用旺火蒸熟,取出即为卷果。将卷果用净布卷起捏实,撤去布,晾凉后切成厚0.66厘米的片。

  3.将花生油倒人炒锅内,置于旺火上烧七成热,刚一冒烟,放入卷果片,约炸2至3分钟,待馅呈红色即成。

  [工艺关键]

  1.卷果蒸前用洁布卷实,熟后易切片。

  2.使用旺火沸油,高温时,原料表面的干燥和凝固作用很强。当原料放人油锅内,表面会骤然间受到高温,水分汽化,使原料结一层发脆外壳,形成外壳焦脆效果。同时,原料受到糊壳的保护,减少了水分的流失,能最大限量地保存菜肴的汁液,致使菜肴内部软嫩。

  [风味特点]

  1."炸卷果"是北京清真菜馆的传统名菜。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民,每逢年节和喜庆之日,多爱以炸卷果和糖卷果来飨客。此菜因在制作中要以油皮卷裹主料,故名。

  2.烙炸为北京特产,是用绿豆面加水调成糊状,摊在饼铛上烙熟的一种食品,质软味香,可单独用来作菜,也可与其它原料同做,起松软作用;油皮是豆浆经煮,冷却后,上面结的一层薄皮。

  3.此菜皮呈黄色,馅为红色,外焦里嫩,味道香醇,椒盐佐吃。

  【芫爆百叶】

  [主料辅料]

  牛百叶 250克 精盐 3克 香菜 75克 醋 5克 葱未 10克 清汤 40克 姜末 5克 熟鸡油 25克 胡椒粉 2克 芝麻油 15克

  [烹制方法]

  1.将百叶清理后,随冷水下锅,煮3小时7成烂时,离火泡冷。

  2.把百叶平铺砧板上,剔去黑色外层切成长5厘米、宽1.3厘米块,再煮1分钟。香菜择洗干净,切成长3厘米段。

  3.将熟鸡油倒人炒锅内,用旺火烧热,下人葱未、姜末、稍一冒出香味,迅速放人百叶块爆炒几下,随即加入清汤。精盐、胡椒粉、醋和香菜段,颠翻几下,淋上芝麻油即成。

  [工艺关键]

  1.用新鲜香菜的三叉梗切段,此味最佳。

  2.煮至七成熟的百叶块,放入清水煮开掺碱漂洗干净。掺碱量按1000克百叶,放碱20克,掺碱是为了使百叶更加白洁,纤维体松懈,烹制易入味。

  3.此菜要求烹炒迅速,无汤汁,可将各种调料入碗,一同下锅,后入香菜。

  [风味特点]

  1.北京鸿宾楼烹制此菜最有名。其店创立于清·咸丰三年,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它原设于天津,于1955年迁至北京前门外,1963年迁至西长安街现址,是北京大型的清真饭庄。

  2.香菜即芜菜古来有之。明人屠本蔽在《野菜笺》赞日:"相彼芜菜,化胡携来。臭如荤菜,脆比蔽苔。肉食者喜,蕾食者谐,惟吾佛子,致谨于斋。或言西域兴渠别有种,使我罢食而疑猜。"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正癸醛、王醛、芳樟醇等成分。隋代崔禹锡《食经》指出它可"调食下气"。以后药籍类皆收载,认为它"发汗透疹,消食下气",民间常用它治痘疹。《医林纂要》曰:"芜荽,补肝、泻肺、升散,无所不达,发表如葱,但专行气分。"另外芜荽还可美容。《本草纲目》载:"面上黑子,芜委煎汤,日日洗之。"百叶是牛肚内壁中有皱折的那部分,是一种特殊的肌纤维,质地脆嫩,有一种特殊的鲜味,食之容易消化。

  3.此菜脆嫩清鲜,香菜味型,清爽不腻,无汁无芡,诱人食欲。

  【三元烧牛头】

  [主料辅料]

  牛头 1个 猪肘子 1000克 老母鸡 5000克 熟火腿 250克 干贝 25克 味精 5克 口蘑 25克 绍酒 150克 油菜心 500克 胡椒粉 1克 胡萝卜 250克 糖色 20克 白萝卜 500克 干辣椒 5克 姜片 100克 陈皮 5克 熟鸡油 30克 葱段 250克 青笋 500克 熟猪油 100克 精盐 10克

  [烹制方法]

  1.将牛头锯去牛角,放在火上烧焦皮面,然后用刀轻轻刮去焦面,看一看是否烧到毛根。若未烧到,再继续烧刮,烧尽毛根为止。烧刮后,将牛头放在水池中泡软,取出刮净焦面。

  2.取一口大锅置于旺火上,放入牛头,倒入清水没过牛头,煮到能去骨时,捞出牛头,放在凉水中拆去骨。再放入水中,用刀轻轻刮一遍,修去边沿不洁和碎烂部分,牛舌刮去表面粗皮。把头皮和舌头均切成5厘米见方的块,用开水加葱50克、姜片15克、绍酒35克氽1遍,共需余3遍,每余1遍,都要用凉水冲洗,氽后用凉水泡上。

  3.将干贝去筋洗净,放在碗内加入清水,上展用旺火蒸烂。口蘑用开水泡透,洗去泥沙,再用清水漂洗数遍,放在碗内徐徐滗入已澄清的口蘑原汤。胡萝卜、白萝卜、青笋去皮削成大小一致的算盘珠形,与油菜心分别用开水焯透,放入凉水过凉备用。

  4.将老母鸡开膛,去内脏洗净,与猪肘子一起切成大块,用开水氽透,捞出洗净沫子,放入铝锅内,加入清水,置于火上煮成汤。干辣椒去蒂,去籽,与陈皮均洗净备用。

  5.另备一口铝锅,在锅底垫放一个竹算子,将牛头肉包括牛舌,皮面朝下整齐地码放在算子上,上面再盖一竹算子,接着下入鸡块、猪肘块、熟火腿、干贝(包一布包内)、口蘑及汤、干辣椒、陈皮。另取一砂锅置入旺火上,倒入熟猪油烧热,下糖色及煮好的汤烧开,再加入精盐,胡椒粉调好味,随即倒入烧牛头肉的铝锅内,用中火将牛头肉烧烂,与此同时,取一砂锅置于旺火上,放入汤100克,分别将胡萝卜、白萝卜、青笋和油菜心爆一下。最后,取出牛头肉,整齐地码入盘中,四周码上油菜心,把"三元"镶在菜心中间,再将汤汁收浓,加入味精,淋上熟鸡油,浇在牛头肉上即成。

  [工艺关键]

  1.牛头初加工时,先烧牛头顶部,切不可烧裂表皮。

  2.拆骨时要保持牛头皮肉完整。

  3.鸡与肘子要长时间煮,使鲜香之味充分溶于汤中。

  4.烧牛头时先用大火烧开,再转入中火长时间烧至软烂。

  [风味特点]

  1.所谓"三元",实力"三圆",是指削成算盘珠形的胡萝卜、白萝卜和青笋而言。

  2."三元烧牛头"的制作工序复杂,特别讲究刀工和火候,注重配料和调味,是北京饭店的传统名肴。多年来,在各类筵席上和国外进行烹任技术表演中,赢得众口一辞的赞扬。

  3.此菜色泽红亮、汁浓味厚、糯而不粘、软烂鲜美,入口即化,宜于老年人享用。

  【烧羊肉】

  [主料辅料]

  羊肉 5000克 香料 25克 口蘑 12.5克 黄稀酱 700克 药料 20克 黑稀酱 50克 冰糖 12.5克 葱姜 25克 精盐 100克 芝麻油 1000克

  [烹制方法]

  1.制汤:将铁锅置于旺火上,放入清水7500克,加入黄稀酱。黑稀酱和精盐搅匀,烧到将开时,撇去浮沫和渣滓,熬20分钟,即成酱汤,用细布袋滤入盆中待用。

  2.紧肉:把羊肉洗净,用清水泡20至40分钟,沥净水,切成33厘米见方的块。锅中放入酱汤2500克,加入葱段、姜块、冰糖和香料,用旺火烧开,逐块放入羊肉。煮15分钟,将肉翻过来再煮5分钟,待肉块发硬时即可捞出。

  3.煮肉:在紧肉的汤锅内,先放碎骨头垫底,再撒入一半药料。将老肉放在下面,嫩肉放在上面一块块码好。然后,撒上余下的一半药料,用竹板盖在肉上,板上再放一盆水将肉压紧。用旺火烧开后,将余下的酱汤分数次续入锅内,煮3O分钟,检查汤味是否合适。汤味太淡,可酌量加盐。然后,继续用旺火煮30分钟,随即改用微火。

  4.煨肉:用微火烧煨3小时后,倒入口蘑汤(口蘑用25O克凉水泡24小时即可),烧开后即可起锅。羊肉出锅后晾干表面水分待炸。

  5.炸肉:将炒锅置于旺火上,倒入芝麻油,烧到刚要冒烟时,逐块放入羊肉,两面都要烧透,随炸随吃。

  [工艺关键]

  1.羊肉用内蒙古的北口阉羊,选腰窝方子、排叉和脖子。

  2.紧肉时皮朝下不易糊,每放一块都要等汤烧开才不腥。不能火候不足。

  3.初炸肉时,四周起白泡,约炸10分钟到肉面全部起白泡时即为炸透。

  [风味特点]

  1.香料也称粗料,一般由下列4种原料组成,即八角100克、花椒50克、小茴香12.5克、甘草12.5克,共175克。用以提味去腥。药料亦称细料,一般由下列9种原料组成,即桂皮25克、果肉12.5克、丁香25克、砂仁25克、肉桂10克、陈皮15克、白芷10克、三奈6.5克、豆寇仁6克,共135克。黑稀酱即甜面酱。

  2."烧羊肉"是北京清真馆白魁老号的名肴。白魁老号开业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原名东长顺。因店主白魁制作"烧羊肉"很有名气,久而久之,人们把东长顺直呼为"白魁"了。

  3."烧羊肉"的制作,还适用于整只羊的其它部位,即:头、脖子、蹄子、肚、肥肠、肝、肺、心、连贴等。但头、蹄、"蝎子"不需要炸,如同时上席即为"烧全羊"。

  4.若用烧羊肉的汤放上几块烧羊肉和几粒鲜花椒(将新鲜花椒放入密封坛中用芝麻油浸泡)来拌面条吃,按北京地区的饮食习惯,此菜一般于每年农历二月上市,八九月下市。

  5.此菜肥嫩香烂、外焦里嫩,入口不腻,色泽金黄。最宜就烧饼和佐酒食。

  【金银鹿肉】

  [主料辅料]

  鹿肉 500克 玉米粉 10克 面粉 5克 葱段 10克 姜块 10克 熟鸡油 5克 精盐 2克 花生油 500克 绍酒 5克 鸡蛋 1个

  [烹制方法]

  1.将鹿肉洗净,放入锅中,加入清水(水量没过原料20厘米),用旺火烧开,撇去血沫,用中火煮至五成熟时捞出,切成厚1.7厘米的大片,放入碗中,加入绍酒、精盐15克、葱段、姜块和熟鸡油,上展蒸烂。下展滗去汤,将下展的肉分为相等2份。

  2.将鸡蛋抬破,蛋黄和蛋清分别放在2个碗中。往蛋黄中加入玉米粉和精盐0.25克,搅成蛋黄糊;往蛋清碗中加入面粉和精盐0.25克,搅成蛋清糊。

  3.将炒锅置于旺火上,倒入花生油烧热,将1份鹿肉蘸匀蛋黄糊,逐片下入油锅中,炸熟捞出。将另一份鹿肉蘸匀蛋清糊,逐片下入油锅中,炸熟捞出。然后,将两色鹿肉分别切成条,整齐地码入盘中即成。

  [工艺关键]

  1.调制蛋白糊切忌过份上劲。这是因为糊搅制时间越长,使得劲越大,糊越稠粘,而且劲头也越足。会使糊变得又干又硬,放入原料后不易与原料结合,形成一体,挂糊不匀。炸制后,糊层涨发不饱满。菜肴口感良硬,不酥松香脆。所以搅匀即可。

  2.挂糊后的原料在热油中定住形状即可,长时间炸,原料过分上色。

  [风味特点]

  1."金银鹿肉"以北京仿膳饭庄烹制最佳,它出自清宫御膳房,分黄、白两色,黄者象征"金"、白者象征"银",故名。

  2.鹿,全身为瘦肉,质嫩,富于营养,是肉中上品。元代御膳太医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中载:"鹿肉味甘温,无毒,补中,强五脏,益气"。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也有记述:"鹿肉不可轻得,得而制之,其嫩鲜在獐肉上。烧食可,煨食亦可。"

  3.此菜黄、白两色,香咸可口,酥而鲜嫩,别有风味。

  【焦熘肉片】

  [主料辅料]

  净羊里脊肉 100克 绍酒 1.5克 湿淀粉 100克 芝麻油 500克 姜汁 1.5克 白糖 40克酱油 15克 盐 1克 醋 10克

  [烹制方法]

  1.将羊里脊肉切成长5厘米、宽3.3厘米、厚0.23厘米的坡刀片。把湿淀粉80克加水10克调成糊。另将白糖、姜汁、酱油、醋、绍酒、湿淀粉20克和水30克放在一起,调成芡汁。

  2.将芝麻油倒入炒锅内,置于旺火烧到七成热,将肉片蘸匀淀粉糊,逐片下入炒锅内,稍炸一下,即用漏勺捞起,将互相粘连的肉片,轻轻拍散,再放入油中。这时,将炒锅端离火口,降低一下油的温度,使肉片内部炸透。然后,再用旺火将肉片外部炸焦,倒在漏勺内沥去油。

  3.将炒锅再置于旺火上,迅速倒入调好的芡汁炒熟,随即放入炸好的肉片,颠翻几下,使肉挂芡芡汁,淋上芝麻油即成。

  [工艺关键]

  1.旺火热油,主料复炸而透。头遍油使主料定型,二遍油是使原料成熟,三遍油主料上色,外焦里嫩。

  2.炒汁要快,使主料在极热时挂芡汁,如用双勺,炒汁与炸料同时进行,效果更佳。

  3.主料与汁在锅中时间不能过长,挂匀即装盘。

  [风味特点]

  1.焦熘,也叫脆熘,是将经调料腌渍的主料挂上淀粉糊之后炸至酥脆,再用较多的荧汁熘制的一种烹调方法。

  2.焦熘,是北京菜著名的烹调方法之一。北京菜中不仅有"焦熘肉片",还有:"焦熘丸子"、"焦熘鱼片"、"焦熘肥肠"、"焦熘松花"。

  3.此菜色红油亮,肉挂熘汁,味道酸甜,焦脆不艮,越嚼越香,宜于热食。

  【砂锅丰头】

  [主料辅料]

  净羊头 1个 味精 5克 水发香菇 5克 白糖 2.5克 油菜心 4根 葱段 10克 鸡汤 1225克 姜片 10克 精盐 1.5克 牛奶 150克 姜汁 2.5克 湿淀粉 25克 绍酒 600克 熟鸡油 150克

  [烹制方法]

  1.择净羊头上的残毛和杂物,用温水洗净污血,放在开水锅里。待水再烧开后,撇去浮沫,煮到七成烂捞出,剔净骨头,取出羊眼和羊脑,摘去血管和油胰,撕去舌皮,捋掉耳朵。然后,将每只眼切成3块,与羊头肉、羊舌(均撕成块)一起再用开水氽二三次,沥净水,挑出羊眼另放。香菇、油菜心分别用开水焯一下待用。

  2.将熟鸡油50克放入汤勺内,置于旺火上烧热,下入葱段、姜片炸成金黄色时,烹上绍酒10克,倒入鸡汤烧开。约2分钟后,捞去葱段、姜片。再放入熟鸡油100克,将汤烧至翻滚,使油和汤充分触合变成白汤。然后,倒进大砂锅里。下入羊头肉,煮4至5分钟,加入精盐、绍酒5克、姜汁1克、香菇煮4至5分钟,待羊肉已烂、汤已浓,再相继加入白糖、羊眼、油菜心、牛奶、味精、用调稀的湿淀粉勾芡即成。

  [工艺关键]

  1.每次永羊头均入绍酒15克、姜汁0.5克以达去其腥膻之气。 2.用大火烧开汤,中火保持翻滚,汤才能变成乳白色。原因是受水沸腾的冲击碰撞,汤中的蛋白质本身具有胶体性质,再加上胶原蛋白质存在,很快聚合成颗粒状悬浮于汤中。当胶质浓厚增强了汤中的稳定性,再就是酶将脂肪分化、经煮沸,脂肪很快就被振荡成许多小油滴,分散在汤中,变成乳白色。

  [风味特点]

  1.羊头,本是质味平常原料,北京鸿宾楼饭庄的名师们烹制的"砂锅羊头"却制成众口交赞的名肴,这个菜一上席面,便觉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鼻,原因在于烹调中用了鸡汤,经长时间煨煮,使汤香与肉香混合于一体,加之采用了能使菜肴保持原汤原味的砂锅来烹制,风味便不同一般。

  2.1957年,敬爱的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到店亲品此菜,连声称好。1962年,郭沫若初春来食此肴,写下"鸿宾楼好"藏头诗一首以示纪念:鸿雁来时风送暖,宾朋满座劝加餐。楼头赤帜红如火,好汉从来不畏难。

  3.此菜汤色如奶,软烂鲜美,炙然可口,回味无穷,适冬食用,可配蒜泥、香菜同食。

  【苏造肘子】

  [主料辅料]

  猪肘子 1000克 鲜姜 100克 香油 230克 冰糖 20克 料酒 20克 香菇 20克 葱 1棵 甘草 5克 陈皮 2片 萝卜 2片 药料 1份 香料 1份 酱油 25克

  [烹制方法]

  1.先将猪肘子洗净,用火燎净毛,用刀去其骨,洗净。

  2.锅内倒入香油230克,用大火烧热,放入猪肘子炸成上色。

  3.锅内倒入清水,放入甘草、陈皮、鲜姜、药料包、香料包煮10分钟,下入猪肘、萝卜用中火炖1小时出锅。

  4.猪时放入砂锅,加酱油、冰糖、香菇、料酒、葱、清水(没过原料10厘米),用中火煨1小时,至汤尽时即可。

  [工艺关键]

  1.甘草是为了除去猪肘子的异味,放多味苦。桂皮、豆蔻等燥热之剂冬季用量多,夏季减少。

  2.猪肘抹上蜂蜜水再过油,颜色美观。

  3.砂锅底放一竹蓖子以防糊锅。

  [风味特点]

  1.此菜是由苏州著名厨师张东官传入清宫。清宫膳单上有所谓"苏灶"即现在苏造,全出自张东官所主理的厨房,本来地方菜少滋味而多油腻,张东官入宫后掌握了皇帝的饮食好尚,将地方菜加以改进,因此他做的菜,颇合皇帝口味。"苏造"遂誉满宫廷内外。流传于北京民间的"苏造肉"、"苏造鱼"都是当年张东官传下来的。

  2.此菜香味醇厚,酥烂入口,汤浓味鲜,佐酒下饭,别有风味。

  【炒肉末】

  [主料辅料]

  猪后腿肉 500克 味精 3克 黄酱 10克 糖色 5克 白糖 10克 葱末 5克 精盐 2克 姜末 3克 绍酒 3克 芝麻油 5克 酱油 50克

  [烹制方法]

  1.将猪肉剔净内外筋膜,剁成米粒大的的肉粒,放在炒勺里,用旺火干炒一二分钟,去掉腥味和血水。反复炒至肉变成粉白色,并且渗出油来为止。

  2.将炒勺放在微火上,把肉末渗出的油撇净,再移到旺火上下入黄酱、白糖、精盐、酱油和糖色搅匀,接着加入葱末、姜末,炒出香味,放入芝麻油,最后,加入绍酒、味精拌匀即成。

  [工艺关键]

  1.糖色制法:炒勺放入旺火上,倒入白糖50克,开水50克,烧开后,用手勺搅炒一二分钟。等到水分炒干时,再把炒勺移到微火上继续搅炒,直到糖成红黑色并冒青烟时,立即倒入100克开水,搅匀后即成糖色。

  2.如肉末粘勺底,马上移在微火上搅炒,散一散热气后,再放在旺火上继续炒。

  [风味特点]

  此菜色泽浅红,鲜嫩醇香,酥中带脆,不腥不腻,烧饼夹食,风味更佳。肉末烧饼是仿膳名点。

  【樱桃肉】

  [主料辅料]

  带皮猪五花肉 550克 白糖 35克 葱 15克 醋 20克 姜 15克 油 350克 酱油 25克 五香粉 5克 精盐 1.5克 料酒 10克

  [烹制方法]

  1.将猪肉去皮切成1.5厘米见方的丁。姜去皮,切成末,葱切末。

  2.炒锅上火,放入相当于肉量3倍的水,放肉丁、葱姜各5克、料酒5克和五香粉,用小火煮30分钟将肉丁捞出。

  3.炒锅上火,注入油,用大火烧至八九成热离火,随即下入煮过的肉丁,冲炸后捞出。

  4.锅上火,倒入底油35克,放入其余的葱姜末,加入酱油、料酒、糖、醋、精盐、水10克。勾少许淀粉,待锅内鼓起大泡时下入肉丁,翻炒后即可出锅。

  [工艺关键]

  1.肉丁过油时,要趁其把油放出时出锅,早则腻,晚则柴。

  2.调糖醋汁时,需有少许盐参加,才能口正味美,柔而不烈。

  3.肉丁过油时,因水分迅速汽化,小心油溢烫伤。

  [风味特点]

  1.此菜是扬州著名厨师陈东官所创。清·乾隆帝南巡时,下榻在扬州安澜园陈元龙家,陈家厨师陈东官烹制此菜,乾隆食后极为赞赏。陈元龙将他献给乾隆帝作御厨师;又一说,此菜做法为脑后的肉丁同鲜樱桃在温水中浸泡,放入瓦罐中煨制而成;现在制做此菜,多为挂糊过油炸,加番茄酱烹制而成。

  2.此菜色泽红艳,外酥里嫩,酸甜适口,形似樱桃,为传统宫廷佳肴。

  【番茄腰柳】

  [主料辅料]

  净猪里脊肉 200克 黄瓜 12.5克 水发玉兰片 12.5克 鸡蛋 1个 湿淀粉 7.5克 鸡汤 15克 绍酒 10克 白糖 35克 精盐 1.5克醋 75克 味精 1克 熟火腿 12.5克 熟猪油 35克 番茄酱 100克 花生油 500克 面粉 20克

  [烹制方法]

  1.将猪里脊肉横着切成两段,每段正面切成斜刀,刀口之间相距0.5厘米,深度为肉厚度的1/2,背面则切直刀,距离与深度与正面相同。切完后,蘸上一层面粉。

  2.将黄瓜洗净,同玉兰片,火腿切成0.33厘米见方的小丁。将番前酱放入碗内,加入鸡汤、白糖、绍酒、醋、味精、精盐、湿淀粉和清水10克,调成芡汁。

  3.把鸡蛋搕在碗里搅匀,放入蘸粉的里脊肉。炒锅里放入花生油,置于微火上烧到即将冒烟时,将挂匀蛋液的里脊肉放入油中炸熟,约炸3分钟,捞出汤油,然后切成0.33厘米的片,一片搭一片地码在盘中。 4.将炒锅置于旺火上烧热,放入熟猪油,油热后下入黄瓜丁、玉兰片丁、火腿丁翻炒几下,倒入芡汁,芡熟后,倒在里脊片上即成。

  [工艺关键]

  1.正面刀口与肉纹呈45度角,背面则切刀口与肉纹呈直角。

  2.烹制菜肴使用兑汁芡,动作要快,出勺时机掌握准确。因为原料的多少和火候的大小,出勺的快慢,对菜肴的质量影响很大。火小,料多或出勺过早,调味料的滋味不能充分地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复合味的香气就不足,淀粉也不能完全糊化,芡汁就显得浑暗,汁卤懈而不明亮。油泡多,并有生粉芡味。出勺过迟,就会失去菜肴的脆嫩、软的特点。

  [风味特点]

  1."番茄腰柳"一菜,据说原设立于北京市东安市场的润明楼饭馆,在 40年代按照一位食客的指点而创制的。尔后在北京出了名,各家饭馆相继仿制。

  2."腰柳"即猪里脊肉,是猪身上最嫩的一条瘦肉。因其位于腰部,扁而细长,呈柳叶形,俗称腰柳。

  3.此菜肉质软嫩,味道甜酸,汁红芡亮,色泽浓艳。

  【白肉片】

  [主料辅料]

  去骨猪通脊肉(或五肉) 1000克 花腌韭菜花 10克 酱豆腐汁 15克 酱油 50克 辣椒油 25克 蒜泥 10克

  [烹制方法]

  1.将去骨的猪通脊肉横割成三四条,每条宽约13厘米,再切成长约20厘米的块,刮洗干净,肉皮朝上放入锅内,倒入清水,盖好锅盖,先用旺火烧开,再改用微火煮2小时左右,用筷子扎一下肉,以筷子一戳即入,拨出时肉无嘬力为适度。肉煮好后,先撇净浮油,再捞出晾凉,撕去肉皮,切成长10至13厘米,厚0.15厘米的薄片,整齐地码在盘内。

  2.把酱油、蒜泥、腌韭菜花、酱豆腐汁和辣椒油等调料一起(或凭食者喜好选择其中几样),放在小碗内调匀,随肉片一起上桌。

  [工艺关键]

  1.宜选用猪五花肉,才是传统风味品格。

  2.锅中清水要浸没肉块10厘米以上,保持微开状态,中途不能加水。

  3.肉老皮厚者,则需煮3小时左右。

  [风味特点]

  1."白肉片"的制法和吃法,据说是清代皇帝入关后,从宫中传到民间来的。据《梵天庐丛录》载:"清代新年朝贺,每赐廷臣吃肉,其肉不杂他味,煮极烂,切为大脔,臣下拜受,礼至重也,乃满洲皆尚此俗。"《清稗类钞》中也有记载:"满州贵家有大祭祀或喜庆,则设食肉之会。不论旗汉,不论识与不识,皆可往。 自切自食,食愈多,则主人愈乐,若连声高呼添肉,则主人必致敬称谢。肉皆白煮,无酱油,甚嫩美,量大者可吃十斤。"

  2."白肉片"是北京"砂锅居"的风味名菜,又名"白煮肉"、"白肉"。它用传统的白煮法制成,肉片薄如纸,粉白相间,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蘸上酱油、蒜泥等料,就着荷叶饼或芝麻烧饼吃,风味独特,乡土气息浓厚。砂锅居原名和顺居,建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传说当时用一口直径133厘米的大砂锅煮肉,每天只进一口猪,以出售白肉为主。由于生意兴隆,午后便卖完,摘掉幌子,午后歇业。于是,在民间逐渐流传这样一句歇后语: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

  【炸鹿尾】

  [主料辅料]

  猪五花肉 250克 酱油 10克 猪肝 75克 精盐 2克 肠皮 50克 芝麻油 30克 松子仁 15克 味精 1克 葱末 5克 花生油 250克(约耗25克)姜末 5克 白肉汤 550克

  [烹制方法]

  1.将去皮的猪五花肉、猪肝分别制成细泥,再把松子仁切碎,把它们放在一起,加入葱末、姜末、芝麻油、味精、精盐拌匀,再用白肉汤(50克)搅拌成馅。肠皮洗净,灌入拌好的馅,用线绳捆紧两端,即为生"鹿尾"。

  2.将生"鹿尾"放入汤勺内,加入白肉汤(500克),用旺火烧开后,改用微火煮20分钟。这时用竹扦在肠皮上刺2个小眼,使肠内的油水流入勺中,再煮10分钟左右即熟。取出去掉线绳。

  3.将炒锅置于旺火上,倒入花生油,烧到七八成熟,把煮熟的"鹿尾"蘸匀一层酱油放入炸1至2分钟,呈金黄色时捞出。趁热斜刀切成厚0.33厘米的椭圆形片,按原形摆在盘内即成。

  [工艺关键]

  1.若需做大量"鹿尾",肠皮灌馅,每隔16厘米再捆一道,使馅与馅隔开,但不要把肠皮勒破。

  2.用竹扦在肠皮上刺一小眼放气,保证鹿尾熟后不致涨破皮。

  [风味特点]

  1.在清代,鹿尾稀有昂贵,风靡一时。《水曹清暇录》中说:"近时宴席,不甚重熊掌猩唇,而独贵鹿尾,一头全鹿,不过数金,而一尾等之。"可想而知,当时的鹿尾只有达官显宦才能偶尝新,而黎民百姓则是难以吃到。为此,砂锅居的厨师们以猪肉、猪肝为原料,仿制成鹿尾的样子,冠以"炸鹿尾"的美称,曾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食客,"炸鹿尾"便逐渐扬名京城,成了砂锅居的代表菜。

  2.此菜颜色金黄,滋味清香,外皮略酥,里肉松软,蘸醋和姜汁吃,别有风味。

  【糊肘】

  [主料辅料]

  去骨猪肘子 1只 腌韭菜花 10克 酱油 50克 酱豆腐汁 15克 蒜泥 10克 辣椒油 25克

  [烹制方法]

  1.将猪肘子叉在铁叉子上,用火把肉皮燎成焦糊色,并起小泡。然后,放到温水里泡30分钟,刷去糊皮,使肉皮呈金黄色,再放到清水锅里煮,煮熟后带皮切成厚0.17厘米的薄片,码在盘内。

  2.把酱油、蒜泥等调料放在小碗内调匀,随肉片一起上桌。由食者蘸着调料吃。但调料也可不混合,分别放在小碗内上桌,由食者凭喜好选用。

  [工艺关键]

  1.选后猪肘,肥而不腻,为正宗风味品格。取料时,注意皮略大于肉。

  2.火燎肘皮,约燎2至3分钟,要燎得均匀。

  3.因糊肘有糊香味,白肉不要与其同煮。

  [风味特点]

  北京砂锅居饭庄,已具有200多年历史,一向以"烧、"燎"、"白煮"法制作"全猪席"而著称。其中"燎"法的代表菜即为"糊肘"。将猪肘子先用火将皮燎糊,再经白煮而成。蘸着吃,肉香之外,还带着一种糊香味,滋味比较特殊。

  【扒羊肉条】

  [主料辅料]

  羊腰窝肉 250克 绍酒 2.5克 葱段 1克 味精 1.5克 姜片 1克 芝麻油 25克 八角 2瓣 湿淀粉 15克 酱油 25克

  [烹制方法]

  1.将羊腰窝肉剔去骨头,切去边缘不整齐的肉,用凉水泡去血水后洗净,放入开水锅中煮熟。然后,将熟肉取出晾凉,去掉肉上的云皮,横着肉纹切成长10厘米、厚5厘米的肉条,光面朝下整齐地码在碗内。肉汤待用。

  2.将芝麻油10克放入炒锅内,置于火上烧热,下入八角、葱段、姜片,炸出香味后,加入绍酒、酱油(10克)及煮肉原汤(100克)。待汤烧开后,倒入盛肉条的碗中,用旺火蒸20分钟,拣去八角、葱段、姜片。

  3.将肉条和蒸肉的原汤倒入炒锅内(不要把肉条弄散),置于旺火上烧开,加入酱油15克,味精,用调稀的湿淀粉勾芡,颠翻一下,淋上芝麻油 15克,装盘即成。

  [工艺关键]

  1.必须选用羊腰窝肉,肥瘦相间,美味可口。若用净瘦肉,质柴而老,口感不佳。

  2.羊肉要煮软烂,约需2至3小时。

  [风味特点]

  1."扒羊肉条"是一道传统的清真名菜,北京东来顺饭庄制作此菜久负盛名。许多爱吃羊肉的老北京人,都常常光顾东来顺,指名点要这个菜。家庭每多仿制,流传甚广。

  2."扒羊肉条"主料选用的是羊腰窝肉,其肉肥瘦相间,红白分明,又鲜又嫩,适于炖、扒、焖。此菜就是用扒法制成的。成菜颜色金黄,汁明芡亮,肉软烂而浓香,是清真筵席上不可缺少的美馔。

  【砂锅散丹】

  [主料辅料]

  羊散丹 750克 香菜段 5克 鸡汤 900克 绍酒 10克 精盐 3克 酱酒 5克 葱丝 5克 味精 4克 姜汁 10克 熟鸡油 5克

  [烹制方法]

  1.将羊散丹用八成开的水烫一下,搓去散丹上一层灰黑色的皮,洗净后放在开水锅里,用微火约煮3小时,烂后捞出。择去散丹上的油和杂质(净剩熟散丹约300克),再用温水洗净,切成每边长约3.3厘米的三角块,在开水锅里煮1分钟捞出,挤净水。

  2.将鸡汤和散丹块放入砂锅里,用旺火烧开后,撇去浮沫,加入酱油、精盐、绍酒、味精和姜汁。待汤再烧开后,改用微火5分钟,放入熟鸡油、葱丝、香菜段即成。进餐时可蘸卤虾油同食。

  [工艺关键]

  1.可不放酱酒,汤清见底,散丹洁白如玉,口味更佳。

  2.不用鸡汤,用高级清汤亦可。

  [风味特点]

  "砂锅散丹"是一道汤菜,散丹软嫩,汤味鲜香,清淡适口,蘸着卤虾油吃,别有风味。旧时北京八大楼、八大居皆有供应,以丰泽园制作最佳,令人夜思。

  【干炸里脊】

  [主料辅料]

  猪里脊肉 300克 盐 1.5克 花生油 1000克 白糖 5克 料酒 10克 姜汁 5克 味精 1.5克 湿淀粉 40克

  [烹制方法]

  1.将里脊肉切成菱形块,用味精1.5克、盐1.5克、白糖5克、姜汁5克、料酒10克抓匀入味,腌制10分钟后再用湿淀粉挂一层薄糊。

  2.炒勺上火放花生油1000克(实耗50克),烧至七八成热时,将里脊肉逐块下勺,炸至表面绷住改用小火蹲炸,待肉炸透后勺再回到旺火上,烧至外干肉熟,色泽金红时,立即捞出装盘,带花椒盐上桌。

  [工艺关键]

  蹲炸是指此菜要求开始时用旺火热油,中途改用小火蹲炸,才能把肉炸得里外一致,炸时不能一直在旺火上猛炸,以防外湖里生。

  [风味特点]

  成菜色泽金红,咸鲜干香,外脆里嫩,为佐酒佳肴。

  【炖吊子】

  [主料辅料]

  猪肺 100克 葱丝 5克 猪肠 100克 酱油 10克 猪肝 100克 精盐 10克 猪心 100克 味精 5克 猪肚 100克 料酒 20克 芫荽末 10克 米醋 10克 葱 5克 高汤 适量 姜末 5克

  [烹制方法]

  1.猪肝洗净用开水焯5分钟捞出,控净水。猪肺、猪肠、猪心、猪肚洗净,先用开水焯5分钟后捞出用净水漂洗,下锅,煮沸一小时后,再下猪肝等物,再煮两小时,捞出控干,晾凉。

  2.所有原料分别改刀,切成2厘米见方的块,加高汤上火煮开,改温火炖半小时,加葱、姜末、精盐10克、料酒20克、米醋10克、酱油10克,尝好味即成,食用时加芫荽末、葱丝、味精5克。

  [工艺关键]

  1.此菜制作时往往用大锅,一次煮出较多量的原料,再将需要量取而炖之。

  2.此菜要掌握好初加工程序,处理不好,会出现下水腥膻味。

  [风味特点]

  此菜是京华传统风味,清淡鲜美,亦汤亦菜,与芝麻烧饼同吃,更为诱人。

  【葱爆羊肉】

  [主料辅料]

  羊后腿肉 200克 米醋 5克 净葱 100克 鲜姜 5克 花生油 60克 蒜 10克 香油 10克 味精 1.5克 酱油 30克 精盐 2克 料酒 10克

  [烹制方法]

  1.羊肉横丝切成薄片,葱切斜滚刀块,姜蒜去皮切成细末。

  2.炒勺上旺火,倒入花生油,烧至七八成热,放入羊肉片,用手勺打散,即放入姜末、料酒,用旺火快速煽炒,待肉片变色后,放入葱块、精盐、味精、米醋、酱油拌炒,待主配料已将调味汁吸收一部分时,放入蒜末,点入香油,再用手勺拌炒两下,颠翻出勺装盘。

  [工艺关键]

  此菜为火候菜。在技术上除要求肉质鲜嫩,刀工均匀外,还有调味适当,在操作时应使用旺火、热锅、快速爆炒。如因火力小,动作缓慢,必将出现主配料不熟或者肉老葱烂,甚至出汤等现象。

  [风味特点]

  1.葱爆羊肉为北京清真风味传统菜,也是民间喜食的一种羊肉烹制方法,如加些香菜段,风味更加别致。

  2.此菜质量要求为肉嫩、葱香,口味鲜、咸、香、醇,略有汤汁。

  【自汤杂碎】

  [主料辅料]

  鲜羊肚板 200克 羊肝 100克 羊肥肠 200克 净葱 15克 羊腰窝肉 200克 鲜姜 10克 羊心 100克 花椒 5克 大料 10克 卤虾油 50克 芫荽 20克 芝麻酱 100克 精盐 2克 味精 2克

  [烹制方法]

  1.羊肚板洗净择去油,放八成开的水锅内烫一下,捞出放在案板上,用力刮去肚毛,羊肥肠反复洗净,用筷子穿翻后,盘起来,用绳挂住。羊肉、羊肚、羊心洗净。将以上主料一起放入开水锅内稍煮一下,焯出血沫。然后换清水烧开,放入各种主料,葱切段,姜切片,连同花椒、大料、精盐一起放入锅内,大开后,移至小火炖2小时以上,炖烂,捞出晾凉。原汤备用。

  2.肚板切3.3厘米长条,肥肠寸段,羊肉切骨牌块,羊心、羊肝切厚片,芫荽切末。

  3.汤勺上火,放入原汤500克,再将切好的主料入勺,烧开撇去浮沫,加味精,尝好口,倒入汤子内,芝麻酱、卤虾油、芫荽末随菜上桌。

  [工艺关键]

  注意将主料洗净,煮至软烂。要求用具干净,保持汤汁洁白。

  [风味特点]

  白汤杂碎为京华清真传统名菜,色白汤鲜,味道浓厚,清爽不腻,极受老北京人欢迎。

  【滑馏里脊】

  [主料辅料]

  羊里脊肉 250克 鲜姜 5克 南荠 40克 淀粉 30克 黄瓜 10克 鸡油 20克 鲜牛奶 40克 花生油 500克(实耗60克)蛋清 30克 味精 2克 高汤 少许 净葱 10克

  [烹制方法]

  1.将羊肉横刀切片。南荠洗净去皮切片,黄瓜切片,姜切细末,葱切寸长丝。

  2.羊肉片加盐、味精各1克抓匀入味,用蛋清将淀粉10克澥开,将羊肉片上浆。

  3.用碗放入牛奶、味精、精盐各1克,葱丝、姜末、南荠、黄瓜片,再将淀粉20克用水澥开,一起倒入碗内加少许高汤,调成白色芡汁。

  4.炒勺上火,倒入花生油,烧至油温四五成热,将浆好的肉片抓散下勺,用筷子拨散,用手勺推动滑油,滑好后倒入漏勺滗油。炒勺再上火,留底油 10克倒入滑好的肉片,再将碗芡调匀倒入勺内,用手勺推动两下,淋入鸡油 20克,出勺装盘即成。

  [工艺关键]

  1.选肉要精,确保软嫩,上浆不宜过厚,滑油时油温不宜过热,但要防止油凉脱浆。

  2.炒勺要刷净,使用净油,保持此菜呈乳白色。

  [风味特点]

  此菜为北京家常风味。白绿相间,颜色艳丽;质地滑嫩,咸鲜清爽。

  【焖羊肉】

  [主料辅料]

  羊后腿肉 200克 湿淀粉 10克 葱白 50克 酱油 2.5克 姜汁 10克 味精 2.5克 蒜片 10克 花生油 50克 小茴香 20粒 芝麻油 25克 花椒水 20克

  [烹制方法]

  1.将羊肉洗净,切成长6厘米、宽4厘米、厚0.17厘米的片,加入酱油(10克),湿淀粉和花椒水,抓匀浆好。葱白用滚刀法切成菱角块。

  2.将炒锅置于旺火上烧热,先用少量花生油涮一下锅,再将其余的花生油倒入锅内,烧至四成热,下入小茴香炸成金黄色,再放入葱块、蒜片和浆好的肉片,用筷子迅速拨散。约5至6秒钟后,见肉片成黄白色时,即下酱油(15克)、姜汁、味精和清水20克,盖上锅盖,移在微火上焖1分钟,待汤汁不多时、再移到旺火上,淋上芝麻油即成。

  [工艺关键]

  1.用少量油涮锅,行话曰"炼锅",为使肉不粘锅。

  2.烹制迅速,一锅成菜,质软而嫩,时间稍长,肉质老柴,不堪入口。

  [风味特点]

  焖是一种烹调方法,即主料经油炸或油滑之后,放入汤和调料,盖上锅盖(中途不可再加汤和高料),用微火焖熟,成菜后汁浓汤紧,肉质软嫩,滋味香醇。用此法做出的羊肉,不仅味鲜,而且没有膻味,最宜冬季食用。

  【南府苏造肉】

  [主料辅料]

  猪腿肉 2500克 精盐 50克 老卤 2500克 猪内脏 2500克 明矾 5克 好汤 500克 米醋 100克

  [烹制方法]

  1.将猪肉洗净,切成12厘米见方的块;将猪内脏分别用明矾、盐、醋揉擦处理干净。然后将猪肉和猪内脏放入锅内,加清水没过物料为准,先用大火烧开,再转小火煮到六、七成熟捞出,倒出汤,换入老卤,放入猪肉和内脏,上扣篾垫,蔑垫上压重物,继续煮到全部上了颜色,捞出腿肉,切成大片。

  2.在另一锅内放上蔑垫,蔑垫上铺一层肉骨头,倒入苏造肉、好汤,以没过物料大半为宜,用大火烧开后,即转小火。同时放入猪肉片和内脏继续煨,煨好后,晾凉取出切片装盘即成。

  [工艺关键]

  1.老卤:水5000克、酱油500克、精盐150克、葱、姜、蒜各15克、花椒10克、大茴香10克烧沸。撇清浮沫,凉后倒入瓷罐贮存,不可动摇,每用一次后,可适当加清水、酱油、盐、沸水煮开后再用。

  2.好汤:以冬季为例,水5000克,烧开加酱油250克、盐100克再烧开,即用丁香10克、官桂45克、甘草30克、砂仁5克、桂皮45克、肉果5克、蔻仁20克、肉桂5克、广皮30克,用布包好,放入烧开的汤内煮出味即成,用后适量加料。

  [风味特点]

  1.此菜是清代宫廷中的传统菜。传说创始人姓苏,故名南府苏造肉。

  2.其色泽酱红,酥而不烂,入口即化,香味扑鼻,而且有开胃健脾的功效,也可作为药膳上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