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议书法气韵 “韵”的概念,是东方神秘主义的文化概念。在很多情况下只能意不能言。“韵”一词在几千年前特指一种琴器,后来演义成音律、节奏、声音的张力。如古琴优雅简朴,简远带有张力,如闲庭信步、慢慢悠悠、不慌不忙、自由自在孤蓬振翅等,后来的诗歌也常以有没有诗韵来判别诗的优劣。 韵经常与气、神联系到一起,三者虽有共同点,却又不相同。我们把气韵、神韵作 为一个概念去表达,后来把“韵”作为美学一词,来判断艺术作品的标准。特别是书法,常以气韵生动作为书法的高境界。如一件书法作品有没有书卷气,是否气韵生动等等。气韵来自客观内部,它是“隐性”的,难以表达,但又非不可以言。我们通过美学方面经验的积累,但又可以感知到的。特别是气韵,东方艺术所特有的东西,不同于西方艺术。是中国书法之精神本质,也是中国民族的精神实质。 气,是一种物质,它看不见,摸不着,是隐的但又能感知到。“天台紫真谓予曰:子虽至美,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 (王羲之《书论》)。气,是道家常用的语言,气即是混元,即阴阳,即道。老子日: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没有气就没有生命,常说气顺畅、通气等,气不通乃生命终止。老子一是指混元;二是指混元包括阴阳两种元素;三是指阴阳相互转换,阴阳互转可以生成有生命的万物。在老子五千言中就有“抟气致柔” (《五十五章》),孟子从稷下道家引进了“气”的概念,大大发展了心气论,心是主体,气是“身之充也”。 稷下道家的气在许多时候是道的同义语,如“夫道者,所以充形也”(《管子·内业》),“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管子·心术上》)。“气……其细无内,其大无外” (《管子·内业》)。道气同一说启发了孟子,使儒家把道偷运讲气中。孟子认为存气以存心,养气以养心。作为气,“内藏以泉源,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乃能穷天地,被四海”(《管子·内业》)。气的内聚、内藏,呈现“浩然和平”之态,即孟子所讲的“浩然之气”。既然气与道是同义语,气符合道的规律,气就是自然、天然。同样书法之“气”就是书法之自然。和自然相通的那部分才是书法之正“气”。蔡中郎云“书肇于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复天也,遵守天道,才能天人合一。用心去感悟,用笔墨去表现。书法之气可以用笔墨的技法表达,书法气韵,是书法生命精神,生命节奏或律动。 宋黄山谷曾经这样论述:“书画以韵为主”“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中国书法发展到唐代以后,逐渐从理论的探讨,到自觉的韵味的追求,书法艺术产生一次飞跃。早在晋代就有“尚韵”之说,六朝谢赫的《古画品录》,他提出品评人物画六条标准,称为“六法”,首推“一气韵生动是也,”将气韵视为六法之首。 书法之“气韵”是诗歌艺术的追随者,与之紧密相连。唐司空图着重从气韵谈诗,认为好的诗必须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此是说气韵必得从迹象以外的虚空处去求得,从不著一字处去领会韵外之致。宋严羽以禅喻诗,提出作诗当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说只有空和虚灵才能产生气韵、神韵。正如现今把“书法”当成“造型”艺术和“线条”艺术,是片面的不恰当的,关键是对书法气韵之不全解。书法是对自然之生命再现的一种形式。当然,书法一部分是符合“造型”艺术和“线条艺术”。反过来这两种绝不是书法。书法气韵既然是自然的,我们就有办法,去表现它,用阴阳用笔去解析它。正如,徐渭所言“手之运笔是形,书之点画是影,故手有惊蛇入草之形。 ‘手’有飞鸟出林之形,而后‘书’有飞鸟出林之影。其他斗蛇,剑舞……”故笔死之物也,手之支节亦死物也,所运者全在气,而气之精而熟者为神……”不知阴阳用笔,就很难理解文长之语,理解文长之语,就能使书法的气韵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书法气韵是可以用笔法表现并能感知到那一部分,即“气韵”。气韵是笔法灵活运用的结果。只有“笔随心运”、 “心手双畅”、 “心手互师”才能达到书法气韵生动,天然雕饰,天人合一之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