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喜欢的古诗词第269首

 静静的图书馆 2013-02-17
第269首[唐补120]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写作背景]
  
   无论如何,同谷这地方不能呆了,杜甫决定入蜀,目标成都。
  
   有一个问题,他还有路费吗?
  
   辞职后从华州到秦州,又从秦州到同谷,这下又要去成都,二万五千里长征似的折腾,需要钱!
  
   入仕前的杜甫肯定是个穷杜甫,入仕也是小吏,只干了3年。家里人口不菲(7口),即使杜甫媳妇再省吃俭用精打细算,估计也不会有多少积蓄,有灰色收入?
  
   应该没有。
  
   诗人被贬华州不久,便去了趟洛阳,我猜他是变卖家产,否则,哪来的这等支持?
  
   所以,杜甫兜里还有币。
  
   一定要注意此时的季节,到同谷的时候是11月,12月初,杜甫一家人便起身成都,这可是王昌龄所谓“棱棱寒”的时候。
  
   在同谷,诗人刻不容缓,这地方,有他无法说出的痛。
  
   为什么选择成都?
  
   天府之国,物产丰饶,气候适宜,最主要的是,杜甫蜀中有人,这一直是他瞄准一个地方的首选(稍后解释)。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蜀道难,等待杜甫的,将是何等的跋涉?
  
   命苦的杜甫,用诗记载了一路上的艰辛,穿越:
  
   第1险:
  
   木皮岭,一座高山,杜甫在诗中形容它“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如此的高,可以想像攀越之难。而且充满生命危险,“再闻虎豹斗,屡跼风水昏。”(还能听到虎豹之间的争斗,屡次困于寒风水气中。跼[jú]:弯曲。),这是诗中的描述。
  
   同情杜甫的时候,我更同情他媳妇,嫁给他,愤愤不平。
  
   第2险:
  
   嘉陵江,由陕甘流经四川。上船的时候,正是半夜,浪涛汹涌,江风呼啸。到了江中心,颠簸摇晃,冻得手脚冰凉,吓得心怦怦乱跳。这哪是人过得日子?
  
   第3险:
  
   飞仙阁栈道。
  
   在悬崖峭壁上凿孔,然后往孔中插入横木,这些横木成排,上面铺上木板,用绳索连接,横木下面用木桩支撑,这就是栈道,无路可走时的无奈之举。
  
   这个飞仙阁栈道,很高,“栈云阑干峻”(栈道高的接近了云彩,阑干高而陡峭。),而且当时风很大,“长风中怒号”,这是诗中的描写。
  
   走在晃晃悠悠的栈道上,看着下面的万丈深渊,杜甫可是胆小的人。
  
   第4险:
  
   五盘岭栈道,同样艰辛。
  
   第5险:
  
   龙门山栈道,最是难走。“终身历艰险,恐惧从此数。”,以前的艰险,与龙门山栈道相比,最恐惧。
  
   感谢上天,杜家人没有一个意外出事,诗人长出了一口气。
  
   离成都越来越近,到了距成都150里的鹿头山时,给当时的成都尹裴冕写了一首诗,表面是问候,实际是恳求出手相助。
  
   千辛万苦,一家人终于到了成都,杜甫心里没底,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裴冕会有如何表现?
  
  
   暂住在城西的草堂寺,此时759年腊月年底。
  
   成都无战事,未受涉及,整个城市井井有条。看着怡然自得的百姓,杜甫从心里羡慕喜欢。
  
   这次,能留下来吗?也就是说,这里有人出手吗?尤其这个成都尹裴冕。
  
   期待,往往滋生隐忧,诗人忐忑地等待着。
  
   意外惊喜,很快裴冕就有了表示,给钱又给粮。
  
   奇怪的是,以往饱尝冷遇的杜甫,对裴冕的这一伟大壮举,好像不太在意,在他的诗中,没有明确表露。
  
   有一个人必须要说,就是王十五,家排十五,具体名字不知。
  
   这个王十五是杜甫的姑表弟,而且任成都府司马,在裴冕手下有一定发言权,猜测他与裴冕的关系较铁。
  
   也就是说,全是王十五一人操办,只需你裴冕点头。而碍于王十五的情面,裴冕不得不点头。王十五够意思,是个好亲戚。
  
   裴冕点头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曾与杜甫同朝为官。杜甫落到这步田地,千山万水地投奔你,不出手,情理难容。
  
   当时在长安,裴冕属肃宗一派,虽然杜甫不站队,但在外人看来,诗人明显支持房琯。裴冕与杜甫的关系,一般般。
  
   虽然一般般,可以肯定的是,2人没仇。
  
   虽然没仇,但在杜甫的内心深处,可能对裴冕有着某种看法。王十五出面,也是代表政府,但在杜甫的诗作中,没有一句明确感谢裴冕的文字。我们看到了杜甫的倔。
  
   那么,快到成都时,杜甫急不可待地向裴冕求助拜山头,主动示好,而如愿后,又只字不提,是不是不够意思?
  
   人,大多这样,困难的时候,抛弃前嫌,得手后,旧情萌发。杜甫太顺了,只因有了王十五。
  
   对于裴冕的点头,就真了一点也不在意吗?
  
   不尽然,“故人供禄米”,是杜甫某诗中的一句,不明确,只以“故人”模糊影射裴冕,也算聊以慰藉。
  
   成都期间,是诗人一生中的重要阶段,所以,抠得较细。
  
  
   得到暂时的救援之后,杜甫又干了一件事,就是写诗求助高适。
  
   当时高适正任彭州(今四川彭州)刺史,而高适的回诗则比较冷漠,杜甫打消了念头。
  
   高适是以“仕”眼看人,考虑的比较多。或许是性格不同,虽然杜甫厚道老实。
  
   诗人入蜀,高适肯定是稻草之一,另一根稻草就是巴州(今四川巴中)刺史严武,严武与房琯同属李隆基派,而且与杜甫有私交,感情较好。
  
   那么,来四川之前,这个王十五,在杜甫的心目中,是不是稻草?
  
   估计不是,属歪打正着。
  
   为什么不直接投奔高适或严武,在成都停留的原因何在?
  
   杜甫见的世面太多了,当面说好话,背后不出手,对高适和严武,同样心里没底。
  
   成都小驻,属于有病乱投医。
  
   高适的冷漠,王十五的热情,让诗人冷静下来,准备定居成都。至于此时是否与严武有过联系,史料无查,不得而知。
  
  
   就在草堂寺的旁边,寺庙住持为杜甫选了一块风水宝地,于是,建草堂终于提到了正式日程上来。
  
   同样一个问题再次提出,杜甫还有币吗?
  
   肯定有,否则,不会动此念头。
  
   量力而行,豪宅不成就建陋室,也许在诗人心里,有着丝丝遗憾。
  
   就在这紧要关头,王十五再次出现,而且是携款而来,杜甫喜出望外,着实大大地感动。
  
   有了王十五的支持,诗人计划修改,档次上提,野心勃勃地要把这个草堂建成园林模式。难道王十五给他带来了足够的币?
  
   未必。但杜甫自有策略,且看他的狮子大开口:
  
   向一位萧县令索要100株桃树苗,向绵竹县令索要该地特产绵竹,向绵谷县尉索要桤树苗,向涪江县尉索要松树苗,以上行为,只是个人对政府。更有意思的是,杜甫还看上了涪江县尉家里的大瓷碗,一点也不客气,楞要。
  
   杜甫何来这么大的底气?在秦州,在同谷,他可是一直规规矩矩。
  
   个人以为,一定是王十五面授机宜,有裴尹点头,我在前面张罗,你就放开胆子干!
  
   不看僧面看佛面,哪个小吏敢怠慢。本来就爱伸手的杜甫,抓个正着。
  
   760春季,草堂建成,诗人高兴,写了一首诗《堂成》,略过,感觉一般。杜甫高兴的时候,写得诗大多不咋地,苦日子过得太多,底子薄。
  
  
   出事了。
  
   成都尹裴冕调走了,接任者是李若幽,而这位新尹似乎不买杜甫帐,王十五哑火了,杜甫再次陷入困境。
  
   只能伸手严武和高适,严武没有任何问题。高适呢?
  
   如果杜甫跑到高适眼皮底下,请求照顾,高适可能不愿意,如果只是要钱要粮,小事一桩,高适并非不讲情意。总之,有2位刺史保驾,杜甫又过上了安稳舒适的日子。
  
   需要说明的是,严武的出手大于高适。
  
   老婆孩子热坑头,这可能是杜甫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少忧少虑,享受生活。以前为仕途为生计的焦虑,一扫而光,慢慢地,变得恬淡细腻起来。
  
   无论什么,都需要积累。忙碌了若干年,突然某一天想安静下来,体会一下悠闲,那是枉费心机。闲情逸致,绝非一日之功。
  
   心静,需要时间。
  
   如此这般地,到了第2年(761)的春天,诗人羽翼丰满,终于写出了这首传世名作。
  
  
  [本诗简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乃:就。
   有一个问题必须说明,就是草堂期间,诗人是否劳作?是否完全等着朋友们为他掉馅饼?
   不是,杜甫还不至于如此不知好歹。
   躬耕田野,打理果园,标准农夫。必须靠天吃饭,对于季节的变化,也是相当地敏感。
   他的长子宗文现在12岁,次子宗武9岁。列出这2个数据,是想说明,孩子们还小,他是家里劳作的主力,土里刨食的他,非常渴望风调雨顺。
   当该下雨的时候,果真下了,一位普通农夫,掩藏不住内心的喜悦,“好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如果前2句,是一介农夫对“好雨”质朴的喜悦,那么这2句,就是以诗人的角度,玩味欣赏。
   春天的风是和煦的,和煦的春风中夹着细雨,而细雨如丝,轻轻渺渺,无声无息中,滋润万物。
   喜欢它,就想像它,这是所有诗人的必备。盼着你来,你却偷偷地来,当我发觉的时候,该是如何的惊喜。一个“潜”字,我们读出了诗人捉迷藏般的童趣。
  
   和风细雨中,也许他真的走出了屋舍,来到田野,来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看着自己的这些农作“物”如何被“润”。
   在欣喜中,在夜幔下,在田野间,诗人独自伫立,是否也将自己看成被“润”之“物”?
   感谢大自然的次第而行,千百年来,不知触发了多少诗人发自内心的慰藉与灵动。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我愿意想像,诗人真的走了出去,在田野间独行,在细雨无声的滋润下,黑径可怕吗?黑云可怕吗?甚至“俱黑”可怕吗?
   不可怕,也不必害怕,因为诗人的心中有一盏灯。
   选择什么入诗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准确表达诗人心绪的关键。茫茫黑夜,那盏灯,无疑成了诗人由于春雨而欣喜的象征。
   心中有灯的感觉,一定很好。
  
   这2句,激赏。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花重(chóng):花丛。
   锦官城:指成都。
   杜甫一夜没睡吗?不愿这样想,因为他体弱多病。
   清晨起来,诗人首先看花,为什么?
   也像孟浩然那样,担心“花落知多少”吗?
   不是,他关心的不是花落。
   那么,虽然春风和煦,虽然春雨如丝,一瓣也没有凋零吗?
   即使有,诗人情愿忽略,就是不写。
  
   “晓看红湿处”,早早地起来,只是因为春雨过后,心中有喜。而且相信,花会更娇艳,会更饱满,他想喜上加喜。
   诗人的可爱的孩子般的稚气。
  
   “锦官城”3个字,让我感动了。
   自家的物“润”了,自家的花“湿”了,自己也喜了,嘎然而止吧,干吗还想那么多?
   这就是杜甫的伟大,他自己喜,希望成都也喜,希望成都喜,就是希望国家喜。他的忧国忧民,总是流露在文字的不经意间,这是真的伟大。
   惭愧!
   甚至不惜想像。现实的成都,真的是花团锦簇吗?
   一个弃官百姓,一个随时可能挨饿的农夫,他的期盼是一团火!
  
   解析完毕。
  
   ======================================
  
   这首诗,以喜为中心,逐次展开,一介农夫的喜,一位诗人的喜,最后希望国家喜。
  
   精品中的精品。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谢谢阅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