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史 隋唐2

 鸟语花香香 2013-02-20
鸟语花香香书馆欢迎您

 

中国书法史——隋唐2

 

楷书的发展——中唐 


  概论:初唐三大家风格虽异,然祟尚瘦劲,大家都如此,遂演成风气。开元后,书风丕变,极力矫正少肉之病,渐渐的便脱了三王气息,开创唐代特有之面目,照耀书吏。此时期之书家,前有李邕,后有颜真卿,足以和初唐三大家抗衡。北海﹝李邕﹞虽未脱瘦劲,但以行书入碑,别具一格,时有写碑八百余之称。鲁公﹝真卿﹞则纳古法于新意中,陶铸万象,隐括众长,使楷书笔法,穷尽变化,臻乎出神入化之境。

  发展:

  李邕:

  字泰和、扬州江都人。生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卒于玄宗天宝六年,享年六十九岁。尝为北海守,世称「李北海」。其父名善,以注文选享名。北海资质极好,才力过人,且刚毅忠烈,嫉恶如仇,文名尤盛,世以「文章、书翰、正直、辞辩、义、烈」为六绝。工于翰墨,初学右军书,深得其妙,复脱弃旧习,参以已意,所以笔力清新。博取众美,自成一格,从「书中仙手」、「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等称美中可看出他的成就。

  李邕的书法,大概是有二王的韵致,而稍变形态,使笔画便加礼腴。尤以「行笔入楷」,气势飞动,飘逸多姿而又笔力万钧。

  传世书以李思训碑,岳麓寺碑最着。

  颜真卿:

  楷书至颜真卿而丕变,而其书实源于徐浩,两者笔法实颇有相似之处。盖真卿之笔法,实前有所承。

  真卿字清臣、临沂人,颜师古的五世从孙。官至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太师」、「鲁公」,又曾为平原令,所以也以「平原」称之。生于唐中宗景龙元年,卒于德宗贞元元年,享年七十八岁。鲁公生性耿介,为忠臣烈士。小时候家里贫穷,没有纸笔,以黄土书墙学习,初受书于张旭,深得其笔法;并兼及初唐三大家书,深得其妙。由此可知颜真卿以当代书植其基,其后便追上魏晋,颇得二王胜处。

  他博取众体之精,并融贯已意,使楷书臻于极境,至今尚不能脱其藩离,正所谓「闲气古今三鼎足,杜诗韩笔与颜书」。

  鲁公是书史上居承先启后地位的伟大人物,他的正书,向以博厚雄强着称,「锋绝剑摧,惊飞逸势」,以颜世家庙碑为代表;至于摩崖大家,气势磅礴,以大唐中兴颂最着;至最高境界,表现冲和淡远之韵致者,则推李玄靖碑。行草道劲秀挺,古意盎然,以祭姪稿为第一。 

  徐浩:


  字季海、越州人,工翰墨,声飞当代,肃宗时四方诏令皆出自其手。「用笔劲正有而心圆」,确实是真卿之本,以不空和尚碑为代表。此碑笔画肥厚,起笔、收笔及转折处皆趋圆劲而富变化,结体平正宽博,酷似鲁公笔法。

代表书家:

唐朝书家——李邕   
  李北海,即李邕,唐高宗凤仪三年(公元678年)——唐玄宗天宝六年(公元747年),终年70岁,杨州江都人,曾“旨至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

  他的字从“二王”入手,能入乎内而出乎其外。李后主说:“李邕得右将军之气而失于体格。”恰道出李邕善学之处。《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学又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魏晋以来,碑铭刻石,都用正书撰写,入唐以后,李邕改变用行书,名重一时。后人也多采用行书写碑。李邕书法的个性特点比较明显,字体左高右低,笔力遒劲舒展,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他反对机械地摹仿,提倡创新,曾说:“似我者欲俗,学我者死。”《叶有道碑》、《岳麓寺碑》、《云麾将军碑》为其代表作。他的笔力遒劲舒放,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苏东坡,米芾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点,元代的赵孟俯也极力追求他的笔意,从中学到了“风度闲雅”的书法境界。他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他能诗文,工书法,尤善行楷书。当时的中朝衣冠以及很多寺观常以金银财帛作酬谢,请他撰文书写碑颂。他前前后后共为人写了数百篇,得到的润笔竟达数万之多。但他却好尚义气,爱惜人才,常常用这些家资来拯救孤苦,周济穷人,以致家里很少积蓄。

  有一次,李邕重返故乡,见到一位衣衫褴褛的远房族弟,由于屡屡落第而穷得不堪。李邕对这位族弟的境遇十分同情,除了每月供给他生活费用外,还随时邮去他所需要的典籍和文房四宝。后来,这位族弟登上仕途,对李邕感激不尽,差人给他送银子去,但李邕却婉言谢绝。

  李邕撰文书写的碑文,常请伏灵芝,黄仙鹤和元省己鑴刻。据明代杨慎的《丹铅录》考证,这三人很可能也是李邕的化名。
  
  他的传世书迹以《岳麓寺碑》、《李思训碑》最为后人重视。

  1、《岳麓寺碑》,也称《岳麓山碑》:行书。此碑笔势雄健,与《李思训碑》同为佳作。

  2、《李思训碑》,也称《云麾将军碑》:行书,以碑笔法瘦劲是他行书中的佳作,一向为后人看重,唐玄宗开元八年(公元720年)立。

李邕——岳麓寺碑  
 
  亦称《岳麓寺碑》,李邕撰文并书,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立,在湖南长沙岳麓公园。行楷书28行,满行56字,碑额阳文篆书“麓山寺碑”四字。

  《麓山寺碑》是李邕行楷书的代表作。笔法挺拔,气势纵横。黄庭坚评其书曰:“气势豪逸,真复奇崛,所恨功力太深耳。

  少令功损相半,使子敬复生不过如此。”此碑笔力雄健,如五岳之不可撼,历来于《李思训碑》并称为李邕的书法杰作。

李邕——李思训碑 

  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亦称《云麾将军碑》,李邕撰文并书。

  《李思训碑》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六月立。行楷书30行,行70字。此碑书法劲健,凛然有势。明杨慎在《杨升庵集》中云:“李北海书《云麾将军碑》为其第一。其融液屈衍纡徐妍溢一法《兰亭》。但放笔差增其豪,丰体使益其媚,如卢询下朝,风度闲雅,萦辔回策,尽有蕴藉。” 

唐朝书家——颜真卿 
  颜真卿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终年77岁,琅邪临沂(山东临沂)人。字清臣。是中唐时期的书法创新代表人物,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遭劲舒和,神彩飞动。他的书法,既有以往书风中了气韵法度,又不为古法所束缚,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规,自成一幅,称为“颤体”。宋欧阳修评论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宋朱长文《续书断》中列其书法为神品。”并评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鲁公是书史上居承先启后地位的伟大人物,他的正书,向以博厚雄强着称,「锋绝剑摧,惊飞逸势」,以颜世家庙碑为代表;至于摩崖大家,气势磅礴,以大唐中兴颂最着;至最高境界,表现冲和淡远之韵致者,则推李玄靖碑。行草道劲秀挺,古意盎然,以祭姪稿为第一。 

  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书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辉映的,就是颜真卿了。他的书法,以楷书为多而兼有行草。用楷书所写之碑,端正劲美,气势雄厚。他生于楷书流行之际,与王羲之之典型相对,导开书法新风气。


  颜真卿是进士出身,他是在任平原太守时始闻名于世。安禄山起兵范阳时,河北各郡皆降服,唯有颜真卿固守平原城,为义军盟主,为唐朝尽力。最后他奉德宗之命,前往叛将李希烈处劝降,不幸遇害。而他一生忠烈杯壮的事迹,更是提高其于书法界的地位。颜真卿的字宛如其人,自始至终均用正锋,因此所谓颜法的定型化笔法其艺术价值较少,但此笔法却能充分发挥男性的沉着,刚毅。

  中唐以后,由于藩镇割据,兵连祸结,旧有的制度已经呈现瓦解之势。颜真卿起而建立楷书新典范,正是重建新秩序的一种心经呈理反映。但是,规矩森严的楷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毕竟是有距离的,因此唐末以后,书法艺术的发展便集中表现在行草书方面,古典的典范终于让位给个人主义的抒情作风了。

  颜真卿的书法,号称颜体,有他独特的风格和笔法。他所留下的碑帖很多,后世的书法家认为从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圆笔」的痕迹,和其他书法家的「方笔」不同。

  颜真卿被使用圆笔的书法家奉为开创者。他和使用方笔的王羲之,都对后世产生既深且远的影响。

  颜真卿现存的书法作品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祭伯文稿……等。他和唐诗另一位以楷书成名的书法家柳公权,被人合称为「颜柳」。

  他的书迹作品众多,据说流传下来的有130多种。为后人重视的楷书有楷书《多宝塔》、《东方画赞碑》、《麻姑仙坛记》、《郭家庙碑》,《颜勤礼碑》等,这些碑刻楷书,有个性,有特点,有正面不拘,庄而不险的气势,但笔画横细竖粗及捺脚空腹过大之处,在学习时应求其神韵,不应单纯追求形似。他的行书《祭侄季明文稿》是怀着悲愤的心情创作出来的佳作,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行书还有《争座位帖》、《裴将军帖》等。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楷书,岑勋撰文,徐浩题额。字体匀称,丰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25年)四月立。碑存陕西西安碑林。

 

 

颜真卿——颜勤礼碑  

  大历十四年,颜真卿撰并书。除《集古录》,《金石录》著录外,他书无言及者。192210月在长安出土,现藏于西安碑林。

  此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所立,因久埋土中,故未受损,历历如新,雄迈遒劲能传颜书之本来面目,宜于初学。

颜真卿——东方朔画赞 

  《东方朔画像赞》的楷书作品有两件,其一传为王羲之小楷,另一为颜真卿的大楷。此碑额篆“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并序”,唐天宝十三年十二月立于德州,时年颜真卿四十六岁。碑阳赞12行,阴记17行,行楷30字。额亦二,一篆书,一隶书,皆十三字。

  苏东坡曾学此碑,并题云:“颜鲁公平生写碑,唯此碑为清雄。字间不失清远,其后见王右军本,乃知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明人有云:“书法峭拔奋张,固是鲁公得意笔也。”原石多经剜刻,面目全非。传世有宋拓佳本。

颜真卿——多宝塔碑  

  乃颜真卿墨迹,作于天宝十一年他四十三岁时,楷书。碑文结体严密,笔画粗细变化不大,是他继承传统的作品,与他后来所书的《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风格迥异,而与唐人写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说明颜真卿在向前辈书法家学习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从民间的书法艺术吸取营养。

  《书画跋》:“此是鲁公最匀稳书,亦尽秀媚多姿,第微带俗,正是近世撰史家鼻祖。”此碑最便于初学书法者临习,现藏于系西安碑林。
颜真卿——祭侄文稿  


  行草墨迹,颜真卿书。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

  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张晏评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颜真卿——中兴颂  

  全称《大唐中兴颂》,元结撰文,颜真卿书于摩崖,时年六十三岁,楷书,现在湖南祁阳县浯溪。

  元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罢官后居于浯溪,溪边山岩峰峦叠障,石壁嶙峋,《中兴颂》就刻在其中最大的一块石壁上。此文记平安禄山之乱,颂唐中兴之事。此刻石书风磊落奇伟,石质坚硬,经千年尚保存完整。《集古录》称赞此摩崖刻石“书字尤奇伟而文辞古雅”。《广川书跋》评为:“太师以书名,中兴颂尤瑰玮,故世贵之”。

颜真卿——麻姑仙坛记 

  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颜真卿撰文并书。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四月立。碑旧在江西临川,明季毁于火。楷书,据传世剪裱本计共901字。

  此碑楷书,庄严雄秀,历来为人所重,是颜体代表作之一,为颜真卿六十多岁时的作品。此时颜真卿楷书风格已基本完善,不但结体紧结,开张一任自然,而且在笔画上也从光亮规整向“屋漏痕”的意趣迈进了。欧阳修《集古录》中说:“此碑遒峻紧结,尤为精悍,笔画巨细皆有法。” 

颜真卿——颜家庙碑 

  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右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君庙碑铭并序》,颜真卿撰文并书。唐建中元年(公元780)七月立,碑在陕西西安。四面刻楷书,两面各24行,行47字,两侧各6行,每行52字,额篆书“颜氏家庙之碑”六字,为李阳冰书。

  明赵涵《石墨镌华》云:“此书结法与《东方赞》正同,劲节直气,隐隐笔画间。”王世贞云:“余尝评颜鲁公《家庙碑》以为今隶中之有玉筋体者。风华骨格,庄密挺秀。真书家至宝。”

颜真卿——争座位稿  

  亦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是唐广德二年(公元764)颜真卿与郭英之书信稿。行草书,传有七纸,约64行,宋时曾归长安安师文,安氏以此上石,石现在陕西西安碑林,墨迹不传。

  苏轼曾于安氏处见真迹赞曰:“此比公他书犹为奇特,信手自书,动有姿态。”此帖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后世行草书有成就者大都对此帖下过一定的功夫。通观全篇书法,一气贯之,字字相属,虎虎有生气。此稿系颜真卿因不满权奸的骄横跋扈而奋笔直书的作品,故通篇刚烈之气跃然纸上。此帖本是一篇草稿,作者凝思于词句间,本不着意于笔墨,却写得满纸郁勃之气横溢,成为书法史上的名作。后世以此帖与《兰亭序》合称“双壁”。
颜真卿——自书告身  

  楷书墨迹,传为颜真卿自书,然疑为伪托。共386字。

  书法苍劲谨严,结衔小字亦一丝不苟,清淡绝伦。詹景风称此书:“书法高古苍劲,一笔有千钧之力,而体合天成。其使转真如北人用马,南人用舟,虽一笔之内,时富三转。”董其昌谓:“此卷之奇古豪放者绝少。”此帖字里行间可体会出颜书行笔的气韵和结体的微妙变化,是后人学习楷书不可多得的良范。原迹现在日本。

 

唐朝书家——徐浩 
  徐浩:(公元703-782年)唐代书家。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官至彭王傅、会稽郡公、太子少师。工翰墨,声飞当代,肃宗时四方诏令皆出自其手。「用笔劲正有而心圆」,确实是真卿之本,以《不空和尚碑》为代表。此碑笔画肥厚,起笔、收笔及转折处皆趋圆劲而富变化,结体平正宽博,酷似鲁公笔法。论者以为其书如“怒貌挟石,渴骥奔泉”。

 

徐浩——不空和尚碑  

不空和尚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