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书发展脉络全解,原来是“小楷”鼻祖的老师开创的这一书体

 鸿墨轩3dec 2020-09-26
原创 书法网 2019-11-06 14:45:00

行书,删繁就简,易于书写又易于辨认的书体,行书的产生与日常书写息息相关。行书有体无法,自由书写是它最主要的成因,最大特点是用连笔和省笔。

行书发展脉络全解,原来是“小楷”鼻祖的老师开创的这一书体

东汉后期行书 《犹书信》木牍

行书的称谓最早见于西晋卫恒《四体绝书》,但产生约在东汉中后期。汉代时期汉字书体是隶书,文书官吏们日常书写体也是隶书,记账、写信、起草文书等。任何书体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一定是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慢慢变化而来,行书也不例外。书吏们的日常记录、信件往来等,书写的速度较快,甚至草率写就,笔画就有了映带连接,本是隶书的字体结构逐渐发生变异,形成一种新的书体,最初叫做“行狎书”。

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瓘在《书断·行书》中给出了定义:

“行书者。后汉刘德升所造也。既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帮谓之行书。”

张怀瓘是参照楷书 (正书)的形态给出的定义,事实上,行书产生的时间早于楷书。行书易书写、易辨认,有与其他书体亲近的特点,尤其不能太草,太草就不易辨认了,所以孙过庭《书谱》说:

“趋势变适时。行书为要”

于是当代书坛就有了“行草书”的称谓,在古代是没有的,这也是发展的结果。

顺便说一句,隶书是母体,行书、楷书、草书,都是由隶书发展和演变而来,所以学书法还是要充分认识到隶书的意义。

行书书家

行书发展脉络全解,原来是“小楷”鼻祖的老师开创的这一书体

刘德昇画像(苏文画)

张怀瓘提到的刘德昇大约生活在东汉中后期,是书法史上第一位行书名家,书法史上奉他为“行书之祖”。

行书发展脉络全解,原来是“小楷”鼻祖的老师开创的这一书体

刘德昇书法隶书

“行书之祖”刘德昇有两个弟子,都是书法史上著名人物,一位是被誉为“小楷之组”的钟繇,曾做过魏国丞相,一位是隐居在野的胡昭,并称“钟胡”。两人的行书风格截然相反,据说,“胡书肥,钟书瘦”,各有特色。当时钟繇、胡昭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文人士夫争相效法,提高了行书的地位,应用更加广泛。

行书这种适合书写新书体,在推广应用上,西晋钟繇的外孙荀勖一个创举,对行书地位的提升起到极大作用。当时荀勖兼任秘书监,他就在秘书省设立“书博士”,招收学生习写行书,以“钟胡”为法,这个举措目的是为了让书吏掌握行书,以便提高抄写公文、书籍的效率,虽是一次应用举措,但客观上起到了提升行书地位的作用。

东晋时代,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文人书家,将汉魏“平划宽结”的行书,往欹侧求变,书写起来更为便捷,形成一种新书体,简易的行书成为时髦的书体,在士夫、文人阶层得到广广泛应用。

王氏家族:王羲之、王珣、王献之

行书发展脉络全解,原来是“小楷”鼻祖的老师开创的这一书体

王羲之(右)王献之(左)父子

王羲之

王羲之最重要的行书是《兰亭序》《丧乱帖》《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二谢帖》《平安帖》《奉橘帖》《何如帖》等,其中《兰亭序》用笔多曲线、多萦带,主要表现在外形上。而其它帖,用笔多隐藏的点画内部,内涵居上。《集王圣教序》是从王羲之各作品中选字汇集而成,字数较多,摹刻精致,历来被书家奉为学王行书的范本。

王珣

王珣《伯远帖》,是存世晋人墨迹真迹之一,《伯远帖》倾斜的横画,走字底的长捺,简洁的转笔,作品洒脱、俊爽、笔法洁净、挺拔,仅显高雅得境界。

王献之

王献之《鸭头丸帖》《二十九日帖》

行书发展脉络全解,原来是“小楷”鼻祖的老师开创的这一书体

王献之《鸭头丸帖》

《鸭头丸帖》,用笔流畅、飞动,始终又在控制之中,结构富于变化,欹侧、错落,生动不失分寸,是王献之“外拓”笔法的代表作。

行书发展脉络全解,原来是“小楷”鼻祖的老师开创的这一书体

《二十九日帖》与《鸭头丸帖》有鲜明对比。《二十九日帖》结构与笔画紧凑、结实,整篇字结构向右上方倾斜,真实反映了王氏家族笔法和结构特点。字体也多样,有不少字是楷书,还有几个草书,这一点也是王氏家族的特色,王羲之的墨迹中有=也有此类作品。

行书发展脉络全解,原来是“小楷”鼻祖的老师开创的这一书体

王献之《二十九日帖》

唐代是楷书发展的关键时期,是行书发展的转折期,行书涌现了李邕、颜真卿等大家。

李邕行书代表作有《李思训碑》《麓山寺碑》,共同特点是字体结构右上取势,横画平行,这一特色成为后世书家多人采用书写方式,这就是李邕在行书上的巨大贡献。

行书发展脉络全解,原来是“小楷”鼻祖的老师开创的这一书体

李邕行书代表作有《李思训碑》

颜真卿行书《祭侄稿》《刘中使帖》《争座位帖》等,这里不再赘述。

行书发展脉络全解,原来是“小楷”鼻祖的老师开创的这一书体

颜真卿行书《争座位帖》

行书,自汉中后期萌芽,历经魏晋的发展,至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形成了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自此中国书法就一直笼罩在“二王”行书氛围之下。到了唐代,唐太宗喜好书法,他的贡献是在推崇王羲之书风上,使王羲之一派的书风在书法史上长期居于主流地位。但唐太宗的一大贡献是他的行书《晋祠铭》,刻在石碑上,开启行书写碑的先例,之后如《集王羲之字圣教序》、李邕书写的大小《云麾将军碑》等,完好的保存下来。唐中期李邕、颜真卿行书开一代新风。此后宋代的“宋四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均受其影响。元至明中叶,赵孟頫、祝允明,还是文徵明、董其昌均没脱离二王之风。明代晚期至清朝是行书发展的飞跃阶段,在碑学思潮影响下,出现了用北碑笔法写行书的风格,纵观行书上午发展路径,二王书风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直至当代,或许会一直影响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