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淡泊宁静

 eug 2013-02-25

     11  淡 泊 宁 静   诸葛亮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11,多不接世12,悲守穷庐13,将复何及14 

                 (《诸葛亮·诫子书》)

【注释】                             

1、诸葛亮(181234  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人称“卧龙”先生。建安十二年(207),应刘备之请出山,辅助刘备联孙(权)抗曹(操),建立蜀汉。后六出祁山,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它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有《诸葛亮集》。

2、夫君子之行:君子的行为。夫,发语词,引起议论。

3、以:介词,用。下句中的“以”与此同。

4、俭:俭省,勤俭;约束,不放纵。

5、淡泊:恬淡寡欲,不慕名利。 无以:文言中的固定结构,“没有什么拿来”的意思。 明志:使志向明确。明,使动词,使……明。

6、致远:达成远大的目标。致,达到,达成。远,形容词作名词用,远大的目标。

7、广才:扩大才能。广,使……广。

8、成学:成就学问(学业)。

9、慆(tāo)慢:怠慢。 研精:精深的研究。

10、险躁:急躁。 理性:理顺性情。

11、枯落:枯黄的落叶。喻人生易逝。

12、接世:与世交际,接触社会。

13、穷庐:简陋的住房。一说同“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

14、将复何及:要回到青春年少的光景,还怎么来得及!

 

【译文】

君子的行为,要用宁静修养身心,用恭俭培养品德;不恬淡寡欲就无法使自己的志向明确,不宁心静气就无法达成远大的目标。学习需要内心平静,才干需要通过学习获得。不学习就无法扩大自己的才能,心不宁静就不能成就自己的学问。怠慢偷懒就不能进行精深的研究,内心急躁就不能理顺自己的性情。年华随着时光逝去,意志随着日子一天天消失,就如同变成枯黄的落叶,大多不能与世交际,悲哀地守在简陋的房子里,那时想要回到青少年时的光景,还怎么来得及!

 

评说

本文诫子在青少年时期,要淡泊名利,树立远大志向,并要戒骄戒躁,以恭俭宁静的心态来修身,养德,理性,广才,成学,研精,不可虚度光阴,无用于世,老来穷困,追悔莫及。

文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观点对后世文人墨客影响颇大,多有书之条幅挂于壁间警策自己者。但也不乏为名利钻营之徒,持燕雀小志,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大志;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情愫,学习工作凑凑合合,得过且过;性情急躁,耐不得寂寞,有一得之功,便沾沾自喜;遇些许挫折,就心灰意懒,甚而一蹶不振。“慆慢”、“险躁”像幽灵一样缠身,挥之不去,所以,无平和的心态,工作不安心,教学不认真,浮而躁的教风学风,怎能进行精深的探究?出现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也就不足为奇了。孔明此文,确实给世人敲响了警钟,是不可不闻的。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的见解非常精辟。通过学习增长才干,这是众人皆知的真理;但学习需要心静,不静就没法成就学问(业),这是为什么呢?孔子主张并强调学与思相结合,用“默而识之”把“思”具体化,即把自己的见闻、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而“思”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就是“默默地思”,排除外界干扰,清除心里的杂念,聚精会神地思,进行纵横比较,反复推敲,悟出其中奥妙,方可得出结论。由此可见,“静”是一个人求知获知的基本过程,无论贤愚都不能跨越它。孔子向师襄学琴,诸葛亮就教于海南灵山的鄷玖,华罗庚由一个初中毕业的小店学徒,成为一位世界著名的数学家,无一不是从“静”中走过来的。

父母教子就要紧紧抓住“勤俭、淡泊、宁静”这六个大字。

分享到:        
阅读(11)| 评论(0)| 转载 (0) |举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