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闽履迹:兴化剪影

 活到老学到老888 2013-03-14

八闽履迹:兴化剪影

醉翁之意    2007-06-09  写了  莆田旅游攻略
0喜欢9评论

同系列第一篇:八闽履迹:福州纪事

八闽履迹:兴化剪影

前言

“泉男化女”-以前经常听老人们(泉州)说起这么一句话。从字面上来理解,一是泉州男子变成女子。二是泉州男人“蒙拐”女人。实际上“泉男化女”指的是泉州的男子和兴化的女子,意思是说这两地方的男女长得特英俊、漂亮,是人们心目中的“绝配”,近似于戏曲所传唱的“才子佳人”,不过这里特指的是相貌相当。

关于“泉男”的传说,唯一的证据就是保存至今的一条巷子-男俊巷,现已改成了“不知所云”的南俊路,既然变“男”为“南”,何不索性改“俊”为“浚”,还更通些。这就像把好好的“文圣”巷(以前巷内有座文庙),文革时期改成了不伦不类的“文胜”巷(至今还叫文胜巷)一样让人无奈。当然把“狗母巷”、“狗屎巷”之类的不雅巷名,改成“讲武”巷、“究史”巷(应该叫做“九士巷”,因为这条位于西街的巷子,出了九位进士)还说得过去,但是却失去了原有的约定俗成和历史韵味。正如温陵路一样,人们还不是习惯地叫它“东大路”。

而“化女”的印象(自从兴化分离泉州辖区后),在泉州人的眼里已经被“兴化米粉”所替代了。不知是骨子里对兴化男人的“嫉妒”,还是什么原因作祟?对兴化人统称为“阿少”(带有贬意),时下我倒觉得是褒意的,或许旧时对“少爷”般“游手好闲”而“深恶痛绝”的时代特征吧。

对于来自兴化的奇女子林默,依然五体投地般地奉若神灵,把她“救苦救难”的事迹,广为传播,并报送朝廷册封,这就是(后来)闻名遐尔的“妈祖”。她的庙宇-天后宫,遍布世界各地,香火鼎盛。

忘了交待啦,古代兴化指的是现在的莆田市,又名荔城(因城中遍种荔枝而得名),位于福建沿海中部的一座城市,北与省城福州、南与古城泉州、西与山城三明接壤、东临台湾海峡。

一、 荔枝

(荔枝树尾红)

荔枝,是一种让人想起来(除了杨梅外)就直淌口水的水果。在闽南人眼里,是种好吃但不能贪多的东西(主要是怕上火),不像龙眼(又称桂圆)那样,可以“多多益善”的。所以在闽南人的喜好中,到处可见龙眼树生机勃勃的情境,而荔枝树却“孤芳自赏”、茕茕孑立。

从小在“荔支红阿红”、“荔枝汁水滴”、“龙眼桂圆干”中长大的我们,除了把吃剩下的果籽,垒成一堆堆的“雕堡”,再来用另一颗“炮弹”弹射玩外,还把这些籽儿当作种子,埋进土里,幻想着来年有更多的果子吃。大人们却告诉我们,等有果子吃起码要等上七年,于是谁也不再像刚开始一样,来关注它们(谁还有耐心等下去)。第二年,还真长出了绿芽,若干年后,长成大树的荔枝、龙眼,成了家门口夏天的一道道荫凉的风景,当果实挂满枝头时,那份感觉别提多有成就感。

随着城市道路的规划,家门口以及北门周围著名的“百枞”的荔枝树、龙眼树,都遭到了“灭顶之灾”,现在泉州市区的荔枝树,已经难觅踪迹啦。而龙眼除了开元寺的“东壁”龙眼和华侨新村的两旁外,大规模的也只有清檬农村才依稀可见了。

长大些念过这么一首与荔枝有关的诗:长安回望绵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绝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其一)》一直不能理解,这么近在咫尺的荔枝,为何要“兴师动众”地“一骑绝尘”,来博得“妃子”的欢心呢?

当读到苏东坡的: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才明白了身边的荔枝,以前只有现在的广东、海南一带才有的,为了把新鲜的荔枝作为贡品送到长安,则要: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阮什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永元(汉和帝年号)荔枝来交州(今两广及越南北部。南越王尉佗,在汉高祖年间开始进贡荔枝),天宝岁贡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见,武夷溪旁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乡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苏东坡的《荔枝叹》)

没想到,这么可口诱人的荔枝,在苏老先生的嘴里,竟然能嚼出这样一股味道来!至于这种时令水果,何时传入福建?而且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已难考证。当我年年吃着荔枝长大,越发对于它的来历着迷,偶然之间翻到了一本蔡襄(宋嘉佑年间)的《荔枝谱》(作于公元1059年),书中记载了一株至今依然健在的古荔树-“宋家香”。

(宋家香古荔树)

“宋家香”位于莆田市区的英龙街(原宋氏宗祠遗址)中,是一棵植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的高龄果树。据《荔枝谱》记载:“宋公荔支,树极高大,世传其树已三百岁。”

“宋家香”株高6米多,基干周长7.1米,树冠覆盖面积达65平方米。如今还仍然年年结果,据说丰年时产量高达352斤。果实呈卵圆形,色红壳薄,肉厚多汁,甜蜜芳香,脆滑无渣,堪称“奇香异味天下无”的果中珍品。(不知当年的杨贵妃盼的可是此尤物?)

走近一看,你会发现在树的叶缘尖端的部位有处微凹的痕迹,这就是古称“玉带围”的地方。相传唐末黄巢起义军经过莆田时,准备“伐树为薪造饭”,当一士兵在砍伐“宋家香”树枝时,主人王媪急来阻止,苦苦哀求,士兵方才罢手离去,而这一“斧痕之灾”也就随着时光定格在那个动荡的年代。

当我手提着这“千年树精”的果实,嘴中除了不变的香甜之外,也吃出了一股酸楚的味道来。

二、梅妃

荔城无处不荔枝,金复平畴碧复堤。

围海作田三季熟,堵溪成库四时宜。

梅妃生里传犹在,夹漈(郑樵,字夹漈,南宋史学家)藏书有孑遗。

漫道江南风景好,此乡鱼米亦如之。

这是郭沫若先生1962年来到福建时的《途次莆田》诗。诗中的梅妃故里,位于木兰溪下游宁海桥南岸的莆田县(现为荔城区,人们仍习惯地称“莆田县”)黄石镇的江东村。梅妃原名江采苹,唐玄宗时,作为秀女被选入宫,后封妃。因酷爱梅花,玄宗称其为“梅妃”、“梅精”。“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携杨贵妃仓皇出逃,梅妃则以身殉国,据说是全身裹白绫投井全节,时年36岁。一生著有《萧兰》、《梨园》、《梅花》、《风笛》、《玻璃杯》、《剪刀》

和《绮窗》等诗赋。

(梅妃图)

(梅妃故里-浦口宫)

回到长安的唐玄宗,在枯井中找到了梅妃的遗骸,悲恸的他含泪地在画像上题写了: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

相传,梅妃原是江东村里的一位牧鹅女。唐玄宗开元年间,太监高力士出使闽粤,大选秀女。当时江采苹正在家乡的溪边“鹅月豆 ”的土墩上牧鹅,被高力士派来的人抓住,经过挑选,她作为美女被选进宫。采苹聪明贤淑,擅长文学,深得玄宗宠幸,被封为妃子。因她生性酷爱梅花,在居住的地方遍植梅树,且建有一亭,取名“梅花亭”。每当梅花盛开,她便成天赏梅作赋。玄宗就戏称她为“梅精”。杨玉环入宫后,“三千宠爱集一身”,江采苹被迁于上阳东宫。有一天,她听侍女说,有人给宫廷进贡了一箩筐荔枝,勾起了她对故乡的思念。她问侍女:是不是莆田送来的荔枝?侍女说:是广东岭南送来的。梅妃一听,独自伤神。唐明皇不敢把荔枝分给梅妃,就偷偷封了一斛珍珠赐给她。梅妃知道了其中的原委,便写了一首诗,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抑郁之情。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一斛珠》:

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湿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在江东村,人们把梅妃江采苹称之为“祖姑皇妃”,还在村里建了一座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宫殿式庙宇,史称“浦口宫”。宫内竖着一座郭沫若先生的《途次莆田》的诗碑。村边的宁海桥附近有块巨石,刻着“梅妃故里”四个大字。1998年,江东村人在巨石边树起了一尊高大、威仪、秀美的梅妃石雕像。

据《莆田县志:大事记》记载,浦口宫创建于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后经宋翰林院学士吴孟慈等人重修。明万历四年、清康熙二十八年,乾隆二十一年等多次扩建修葺,至今完整地保持明清宫宇重雕风格,一切按帝王后妃的礼节建造。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999平方米,宫内殿堂高大,威严雄伟,金碧辉煌,门楼两边抬梁精刻“皇图巩固,帝道遐昌”八个大字楷书 。

浦口宫由照墙、门楼、廓房和拜亭组成,拜亭与主殿前檐连为一体,主殿为歇山顶带两披,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高大宽敞,极具特色的是屋面由100根木石柱抬梁穿斗混合支撑,受力均衡,被郭沫若称为百柱独特建筑的风格。

宫庙的大门上,高悬着雕有九龙八凤的御赐“浦口宫”匾额,门前抱鼓石上的“双龙戏珠”和“凤穿牡丹”石刻,雕琢生动、细腻,宫里的柱基、垂莲、雀替、驼峰、护棚及木石件皆精雕细刻,尤其是神龛中的金漆木雕,漆色鲜艳,刻工艺精湛。还有那些花鸟虫草、人物故事,形象生动,呼之欲出。正殿中央供奉着(仿旧塑成)的梅妃正像,慈祥俊俏、栩栩如生。东西走廊上有清代名家精绘的莆田廿四景水墨画,和许多名人题匾,其中有郭沫若先生的“梅妃生里”遗墨、有清代书法家伊秉绶的“贞烈垂芳”碑刻、有清代大理寺卿郭尚先的“泽润生民”题书、有原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张群的“正气浩然”题匾、有民国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撰写的“明珠辞一斛,亮节足千秋”和“有怀期报国,所贵在无私”的对联(此联后因“十年动乱”遭受焚毁,幸得厦门大学教授余纲先生重新书就)、有诗人赵玉林先生书写的“读采苹诗,效二南礼,奇志丹心唯报国;呈楼东赋,辞一斛珠,贞风亮节永流芳”的墨宝、有清代监察御史江春霖的“久藏胜境因人发,信知天地有精英”的名联。

走在这座空阔的宫中,眼前的繁华已经超出了一位原来是村姑的“待遇”, 就因为她嫁入皇宫,被封为妃。虽然她锦食玉衣般的生活,并非所愿,但是村民们却为之感到荣耀。在这欢庆、热闹的背后,我感受到了一颗寂寞孤单(千年)心灵的哭泣:

玉鉴尘生,凤奁香殄,懒蝉鬓之巧梳,闲缕衣之轻练,苦寂寞于蕙宫,但凝思乎兰殿,信落之梅花,隔长门而不见。况乃花心恨,柳眉弄愁,暖风习习,春鸟啾啾。楼上黄昏兮,听凤吹而回首,碧云日暮兮,亲月而凝眸。温泉不到,忆拾翠之旧游,长门深闭,嗟青鸾之信修。忆太液清波,水光浮荡,笙歌赏燕,陪从宸旒,奏舞鸾之妙曲,乘匣之仙舟,君情缱绻,深叙绸缪,誓山海而常在,似日月而无休。夸何嫉色庸庸,妒气冲冲,夺我之爱幸,斥我乎幽宫?思旧欢之莫得,想梦著乎朦胧,度花朝与月夕,羞懒对乎春风,欲相如之奏赋,奈世才之不工。嘱愁吟之未尽,已响动乎疏钟,空长叹而掩袂,踌躇步于楼东。

-江采苹(梅妃)所作的《楼东赋》

三、谯楼

回到莆田已是傍晚时分,慕名登上位于文献路的古谯楼。这座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的子城城门的门楼,楼高三层,平面长方形,长约50米,高约25米,为重檐歇山式结构。中间门洞上,有“古谯楼”三个大字。两旁分列两副标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猛一看,还以为是天安门。

(谯楼)

站在城楼的回廊上,底下熙熙攘攘的街景,宛如一卷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只不过眼前的流光溢彩,替代了过去宁静的夜空。过去悠哉游哉的舟楫变成了水泄不通的车流;以往行人眼中流露出的清纯、天真、喜悦的心情,幻化为空洞、无神、冷漠的眼神,而且脚步匆匆……

后语

当我迷茫在暮色的人群中,阿辉打来了电话。阿辉是正宗的莆田人,却娶了一位泉州女孩,演绎了一场别样的“化男泉女”的爱情故事。我们由此成了朋友,即使他们最终还是“劳燕分飞”,现在依然是“相敬如宾”的朋友。也许是那根深谛固的“好女不嫁莆田夫”的“种族歧视”的缘故(人如果改变不了生活的环境,那只好改变自己),才走到了这一步吧。在我眼里,莆田人是勤劳、节俭的,而且是一些勇闯天下的好汉。我们儿时熟悉的“绑蒸笼”的吆喝声,就是出来“闯江湖”的莆田(手艺)人的缩影。而过去的历史恩怨(影响),则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消除的。至少我相信会有这么一天的。

有时我觉得:这读史(不光指书本上的)就如同吃柑桔,同样一个桔子,有人几口就囫囵吃完,酣畅淋漓。有人则先闭目嗅闻它的清香,提了提神,再剥皮,欣赏一番那优美的造型,才一瓣一瓣地掰开,剔除杂丝后,送入口中,慢慢地品,徐徐地嚼,舒缓地咽……

如果说有什么收获不同的话,应该从一个桔子的吃法中就能窥一斑了吧。

2007年6月修改、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