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偏方“延灵逐瘀汤”治疗重度痛经3例及中医再认识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3-03-16
偏方“延灵逐瘀汤”治疗重度痛经3例及中医再认识
 

作者:杨青川 1 吴鑫业2    作者单位:(1.青海省妇幼保健院;2.西宁市城东区滨河路社区卫生服务站)

【关键词】  偏方 延灵逐瘀汤 重度痛经 中医再认识

针对重度痛经者实多虚少的病机特点,采用祖传“延灵逐瘀汤(元胡12g,没药12g,草果12g,灵脂20g)”为基本方临证加减应用,取得良效。

  患者,女,21岁。患者初潮15岁,痛经4天。经期第1、2天小腹疼痛难忍,坐卧不安,需卧床休息,腰痛,面色苍白,痛剧时冷汗淋漓,四肢冰凉,呕吐,经色紫暗,少量血块,舌质淡,苔白,脉沉弦,曾服少腹逐瘀汤、温经汤无效。现病程已五年,经B超及妇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中医诊断:痛经(寒凝血瘀证)。处方为在基本方当中加细辛10 g、吴茱萸12 g、当归20 g、赤芍20 g,水煎服,1剂∕日,连服5剂。下次经前5天开始接服上方,至经期第3天停止,治疗5个月经周期后,腹痛消失,停药3个月未复发。

  中医药治疗痛经在临床上占有优势。《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侯》指出:“妇女月水来腹痛者,多有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认为是“寒气客于血室”“经年积血”可致痛经。综上所述,原发性重度痛经多为寒凝气滞血瘀,阻塞胞宫、胞脉,使经行滞涩致痛。基本方可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加用细辛散寒止痛作用显著,能驱沉寒,且具穿透开滞之性,能通能散。细辛主要成分为挥发油,有良好的解热镇痛和局部麻醉作用,尚有一定的抑制子宫收缩作用;吴茱萸、当归、赤芍亦具温阳散寒、通经止痛、养血活血行瘀之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活血化瘀有明显抑断前列腺 F2α活性和解痉作用,能增强血液灌注量改善微循环障碍,是治疗痛经的一个重要机理。本方加味后共施温胞宫,助阳气、化瘀滞之功,因此临床疗效显著。

  患者,女,31岁。患者痛经18余年,经多家医院诊治均未见效,近月来疼痛明显加重。来诊时正值经期,面色无华,脐下疼痛(如针扎状),寒热交作,经量不多、色紫,经前乳胀、胸闷、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此乃肝气郁滞、血行瘀阻之证。患者正值经期,以行气止痛,活血通经为治法。处方为在基本方中加入当归12 g、赤白15 g、柴胡10 g、益母草20 g,1剂/日。服用5日后,下腹疼痛明显减轻,经量增多,经行通畅,月经历5天干净。嘱下次经前5天开始接服上方,至经期第3天停止,治疗6个月经周期后,腹痛消失,停药5个月未复发。

  患者,女,25岁。痛经10年余,每当月经来前则腹痛至来后2~3天,腹拒按,胸胁乳房作胀,痛甚则汗出肢冷、辗转不安,经量少、色紫色暗,涩滞不畅,有血块下后痛减。症见形体消瘦,眼眶发黑,舌暗淡,有淤斑,苔薄白,脉沉涩。辩证:肝郁气滞血瘀,冲任失调。处方为在基本方中加当归20 g、赤芍15 g、泽兰12 g、益母草30 g,1剂/日,连服3剂,嘱下次经前再服3剂后,当月无腹痛。另予八珍汤5剂,月经净后,每天一剂,作为善后,随访至今无痛经再发。

  痛经有寒热虚实之分,《医宗金鉴》云:“凡经来腹痛,在经后通,则为气血虚弱,经前腹痛,则为气血凝滞。若因气滞血者,则多胀满;因血滞气者,则多疼痛。”以上两例脉证为肝郁气滞血瘀、冲任失调证。故在本方内加当归、赤芍、泽兰、益母草共奏疏肝行气,活血调经之功而腹痛止,并以八珍汤补气养血以善其后。

  一般认为原发性痛经多与子宫痉挛和经期前列腺素F2α释放水平过高有关。故在中医治疗同时配合消炎痛或芬必得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直接对抗其活性,抑制子宫收缩,减轻疼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