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意义

 3gzylon 2013-03-18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意义
分类: 读书管见 2007-09-19 00:04

上学的时候就读“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现在我也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可真细究起来,这句话还真不那么好理解。温习旧的知识怎么就能知道新的知识呢?为什么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当老师呢?想不通。最近读到《论语 为政》中的一条才恍然有些领悟,“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也’”也就是说朝代沿革更替,必然对前朝的典章制度有所损益,但也必然要继承,而损益内容是有规律可循的,故此可以依此规律就可以推断后世的情况。后有查到了一些佐证。康有为注解此条说“盖民俗新承,故后王之起,不能不因于前朝,弊化宜革,故一代之兴,不能不损益为新制。……进化有渐,因革有因,验之万国,莫不同风。”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刘氏逢禄《论语述何篇》:“故,古也。六经皆述古昔、称先王者也。知新,谓通其大义,以斟酌后世之制作。汉初经师皆是也。”又引孔颖达《礼记叙》:“博物通人,知今温古,考前代之宪章,参当时之得失。”那么也就是说只有那些能够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把握历史规律,偱古而知今的人才能做“师”。那么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老师”吗?似乎要求太高了点。“师”的含义在古代有多种解释,其中有一个意项是“官名,太师的省称。 周 代辅佐国君的官员。《书·召奭》:“ 召公 爲保, 周公 爲師,相 成王 左右。”那么,这就好理解多了,太师要参正古今制定宪章,辅佐君主,当然应该博古通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