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关于酒文化的著名三段论

 杂货店伙计 2013-03-19

楚王派叶公子高(也就是成语“叶公好龙”的主人公)出使齐国。这位先生担心事情办不好会遭到楚王的处罚,又担心事情办好了自己忧喜交集酿出病害,两难之下前来寻求孔子的教诲和帮助。

至于孔子是如何劝导叶公的,暂先不表。本文的主要任务是向各位看官揭示两千多年前孔圣人关于中国酒文化的著名论断。

孔子说:“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秦至则多奇乐。”大意是,按照礼节饮酒的人,开始时规规矩矩合乎人情,到后来常常就一片混乱大失礼仪,达到极点时则荒诞淫乐、放纵无度。

圣人毕竟是圣人,除了治国之道,连喝酒这样的小事都能洞察得如此深邃和准确。他早在两千多年前为我们描述的饮酒作乐(或叫饮酒作乱)图,虽然历经沧桑并经受了无数战火和饥寒的考验,但还是如此鲜活地依存于国人的心中,亭亭玉立、傲霜斗妍,散发着迷人的清香。

孔子可能想不到,他曾怒斥的“非礼”行为,他的子子孙孙会如此痴迷而激情地上演至今,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他的著名三段论。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无酒便不能成席,这似乎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潜规则。只要是几个人聚在一起,不管是公干还是私会,总是要和酒较较劲的。大凡稍为正式一点的场合,酒席开始,坐在正座上的主持人往往都要清几下嗓子,一本正经地来几句祝酒词,什么略备薄酒不成敬意啦,什么希望大家吃好喝好啦,云云。然后,大家还是比较拘束地端起酒杯敬酒,并且随口奉上一些好词好句。这个阶段是非常讲究礼仪的,孔子把它称之为“治”。在这个阶段,人们的头脑还都十分清楚,对每人的敬酒举动非常在意。所以,这个时候千万不要企图混水摸鱼,别乱来。应该先敬谁后敬谁,敬什么人该一口干下,什么人可以浅尝辄止,心里都要十分有数。如果你是愤青一族,坚决不按这个套路来,那你怎么死掉可能都不知道了。

不过,这种礼节性的良好开端最多也就是十五到二十分钟。完了之后,随即便进入了孔子所说的“常卒乎乱”的第二阶段,但现代人与时俱进改称为“自由活动”。在这个阶段,对酒量大有能力的人来说,则是一个尽情发挥、展示自我的大舞台。而对于酒量小没有能力的人来说,则是自我摧残、难以跨越的鬼门关。在这个时候,人们开始撕去了脸上的伪装,用功利作杯,以虚伪当酒,开始逢场作戏。不论是男的女的,也不管是带药片的、扎小辫的、红脸蛋的,都会勇敢地挺起胸膛,端着满满一杯酒,绕道走到某人面前,毕恭毕敬地、大义凛然地、毫不犹豫地把一大杯苦辣苦辣的酒生生地灌到自己的嘴巴里去。然后用手背擦着冒出嘴外的口水和酒之混合物,借此绝好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衷肠。对他们来说,酒恐怕是自己前途上坑洼处的最好填充物,更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绝佳润滑剂。在各种功利的趋使下,人们纷纷离开座位,各奔主题。只见得,混乱不堪的餐厅内,人员往来穿梭,大呼小叫声此起彼伏……

在纯粮酿造或勾兑酒精的作用下,不出一个小时,各种洋相开始上演,也就是到了孔子所言的“多奇乐”的状态。这时候,人到了“最自由和平等的和谐世界”:没有了尊卑,没有了荣辱,只有自我,甚至无我。平时谨小慎微的,这时卷着大舌头也能海阔天空开始神侃了。平时道貌岸然的,趁着酒劲换了嘴脸也能劲爆晕话连篇了。心里烦闷的,突然间想起了已故的老娘,开始放声大哭,数落自己的不孝。心里得意的,把酒场当艺场,手持无电麦克风(注:普通筷子一双或数根)站在椅子上一曲又一曲地高歌不止。心里有事的,重复着一句他认为是天下最重要的话语,絮絮叨叨地说上半小时仍意犹未尽。心里有恨的,捏着拳头、鼓着通红的双眼、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最后,人们扔下一片狼籍,或扶,或抬,或东倒西歪,或跌跌撞撞,为自己呕心沥血地弘扬酒文化欣慰着、自豪着……

如果孔子活到现在,他备不住要后悔了。早知如此,与其推崇“以礼治天下”没人理,还不如倡导“以酒治天下”能受到如此多人的顶礼膜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