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习练太极拳心得

 太极拳养生 2013-03-24

习练太极拳心得 - 双丰收 - 双丰收的博客小屋

   笔者自幼体弱,高中时又患神经衰弱,抗病能力差,经常感冒发烧。2001年10月,赶上机会学习了陈氏太极拳小架第一路。学拳之初,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酸疼难当,时有放弃的想法,碍于面子加上自己身体确实需要一种合适的锻炼方法,还是咬牙坚持,一个月左右的工夫,学完了一路的成势动作。于是,开始自己单独练,早晨无课练,晚上睡前练,但是,违背了“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怠”的学习规律,很少请教师父关于练拳时出现的种种现象,更不用说找师父捏架子。自己学习太极的目的是为健身不是为了技击,认为把基本动作学完就了事,疏于和师友交流。练习的过程中,曾读过一些关于太极拳的书籍,但只能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然后就根据师父最初教的和书上写的,混着自己的理解,以健身为目的“下功夫”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身体的其他疾病不但未减轻,且有更甚者。
    04年秋,不期遇到恩师职汝垒先生在笔者宿舍附近的花园晨练太极拳,师父品德高尚宽厚爱人不计较笔者信心不足、毅力不坚定的性格;  自己也觉得和太极拳有缘分,遂重新跟师父练习太极拳。从第二次练习太极拳伊始,苒没有流过鼻血,饭量大增,并且常有午觉醒来就饥饿的体验,身体一天比一天强壮,精力比以前充沛了。练习太极拳之前,通常躺在床上半个小时以上仍不能入睡,且遇到点烦心事容易失眠,现在只需几分钟,甚至有时躺下就能熟睡;且睡得更深入。那么,前后两次练习太极拳存在什么不同呢?这里笔者以太极拳动作要领的把握为切入点,谈谈自己练拳的体会,以与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共勉。本文试着从上往下、由具体到一般的顺序浅谈一下笔者练习太极拳的体会:
    (1)虚领顶劲至关重要  俗话说:“人老先从脚上老”,人们可以用这句话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变老,如果一个人的腿脚开始变得不灵便了,就可以说这人开始变老了,把人的脚腿作为健康的根本,并且以树做类比,“根深则枝叶茂”的现象加以阐释,岂不知,喜阳的植物如果生长在其他植物的夹缝中是很难长大的。世界卫生组织把人脑是否死亡,作为判定一个人生死的根据,可见大脑的重要性。人们通常所说的“心想”,其中“心’’指的是大脑。著名的学者南怀谨先生根据头所接触的天和脚所接触的地在宇宙中的位置关系,将人头所置身的空间作为人们健康的大环境,把人们的脚所接触的地视为关乎健康的末节,这很有意识。人类乃至地球都是由宇宙演化而来,都是宇宙的尘埃,把人们的健康放到更大的体系中来加以关注,显然会更安全、更可靠。可见把脚作为健康和练功根本或根基是值得重新考察的。练拳时要刻刻注意头和颈的位置以及两者的相对关系,重视大脑的作用。太极拳中的虚领顶劲,要求把头虚虚领起,有拳谱上形象地说成好像有根丝线在头顶拉着,有些拳谱把“虚领顶劲”写成“虚灵顶劲”,似乎更接近练拳时头项的状态。其实,虚领顶劲是要求在练拳时,把精神振作起来,去除心中杂念,摆脱烦心事纠缠,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专心于意守丹田、动作及身体各部分的协调运动。第一次学拳时没能正确理解虚领顶劲的含义,经常丢掉顶劲或者把脖子挺得僵硬,这两种情况均不利于气血在头项部位的运行,从而也就影响整个身体内气血的流动,久练危害很大。
    (2)耳听身后多多注意  在练习太极拳时,把耳朵的注意力放在身后,一个原因是,身体前面事物的变化由眼睛可以看到,而身后的情况就要靠身体的感知能力,耳朵是重要的感觉器官,可以听到身后的动静。那么,练习太极者若想感知身后情况的变化,耳朵责无旁贷。另一个原因在于,上面讲虚领顶劲,如果把耳朵的注意力放在身后,在练拳时候就更容易做到正确的虚领顶劲,使顶劲不丢不顶,更容易排除心中杂念。练拳者可能都有这种体验,尤其在白天练拳的时候,找一块清净地是很难的,练拳者周围的环境是不断变化,一般人的思想是随着周围环境变化而波动的,那么眼睛获得周围信息的变化,会不停的扰乱心绪,导致锻炼效果较差;如果耳听身后做得好,把注意力转移到虚领顶劲上,既能把虚领顶劲的做得到位,又能减少眼前事物的干扰,练拳锻炼的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3)含胸拔背动作到位  第一次练拳的时候不知道含胸的要领和意义,将其理解成把胸口往里含住,这样势必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弓背,使心脏和肺腑受到挤压,结果常感到胸闷心慌,导致气喘,有时甚至觉得无法继续练下去。后来明白了,所谓含胸实是含肩,在练拳的时候把肩膀向胸前含住,再练拳时上述症状就消失了。所谓拔背,既包括横向的把背拔开,当然横向拔背和含胸的动作和意识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对立统一的,没有前面的含胸就不会有后面的横向拔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含胸,含胸的动作做得到位了横向拔背是水到渠成,也可把两者说成因果关系;又包括纵向拔背,也就是把脊柱骨各关节拔开,尤其指第二大椎以上的脊柱各椎之间的关节,使关节结合更有力量,而且活动范围更大,从而使身体的转动更灵活,背部气血的流动更加通畅,对打通身体脉络可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该动作到位需要其他动作要领的配合,笔者体验不深不加妄论,以免使人误入歧途。

[page]


    (4)沉肩坠肘马虎不得  沉肩顾名思义,在练拳的时候让肩往下沉。坠肘,则是在练拳的时候让肘往下坠,就好像在肘处吊有重物。沉肩和坠肘之间有辩证关系,在练拳的时候,肩膀始终往下沉,即使像金鸡独立这样动作,手虽托起但肩依然下沉,特别是要有肩下垂的意识,用力学分析,太极的技击动作几乎都是相对运动,根据冲量定理可知,肩下沉的压力愈大,胳臂作为一个整体,手往上托起的力量越大,动作也越干净利索。坠肘有利于沉肩动作的到位,坠肘意识强并且动作到位,在初练的时候,只要注重坠肘意识就足够了,因为在不同的动作中,坠肘到位与否没有一个统一的判断标准,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沉肩坠肘的意义何在呢?(3)中谈了含胸其实是含肩,如果没有沉肩动作与之配合,肩膀就容易上浮,读者试抬起肩膀,然后手臂发力,看有什么效果?接下来,肩膀沉下胳臂发力,看又有何效果?两者对比马上就见分晓。太极讲缠丝劲,胳臂上的缠丝劲就起始于含胸沉肩,那么要想把肩膀上的缠丝劲传递到前臂,就必须有坠肘的动作来完成,如果坠肘动作不到位,前臂活动的灵活性就会打折扣。上臂的活动支点在与肩膀,浮起肩膀,上臂的活动余地受到限制,同时其活动的灵活性和准确性降低:同样,浮起肘关节,前臂活动范围也受到限制,还会影响到手完成动作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沉肩坠肘到位了,在练拳过程中,练习者会感觉到胳臂发沉、发胀,手指亦有膨胀的感觉,尤其做大动作的时候,诸如云手、倒卷肱、野马分鬃等动作。初练时,如果这个要领到位,在不练拳时,长时间端坐,肩膀会有酸胀被压之感,似有重物压肩,属于正常现象。
    (5)气沉丹田水到渠成  只要以上的动作到位或者是比较到位了,气沉丹田是不成问题的,是一个身体内部正常的气血运行过程。初练的那段时间,丹田是没有感觉的,可能还会出现浊气不能正常下沉的现象,如胸闷、气喘、忍不住用嘴吐气、胸膈部胀疼、胃部轰鸣不止,这些现象,笔者练拳时都曾遇到,在上述动作要领逐渐到位以后这些现象就逐渐消失了。练拳时,由于腹饿,会出现小腹肠鸣的现象,属于正常现象。练拳能增加大小肠的蠕动,利于消化,饭量增大的原因于此可寻;但是,在练拳的时候不要追求小腹内蠕动的感觉,要顺其自然。笔者曾着意追求这种感觉,结果适得其反,弄得身体很不舒服。在练拳的过程中,始终要意守丹田,这样能促使精力集中,气归丹田,练出内劲。
    (6)放松、出汗并不矛盾  虚领顶劲做到位,心无杂念,精力集中,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绪的放松,做到精神的放松是第一位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精神能够放松下来,就能够做的自信,做得轻松,做得漂亮,打拳健身也遵循同样道理。如果精神不放松、情绪不稳定,一天练拳时间如何长,练拳的变数如何多,竟是汗水流成河,只会对身体健康有坏处,不可能起到强身的作用。放松的另一层含义是,在练拳的过程中,要放弃使用肌肉收缩所发出的僵硬之力,要用意识和丹田来指挥身体各部分协调的完成动作。靠肌肉收缩来完成动作,会造成身体不灵活,长时间那么锻炼,会使身体的器官受到伤害。笔者记得读高三的时候,军队到笔者就读的学校招飞行员,有一位同学天生肌肉发达,竟然被拒之门外,原因就是他肌肉太发达,影响操作机器的灵活性和准确性。“练气者无力,练意者寸刚”是要求,当然练太极拳者都要经历放松的阶段。经过初期紧张不适应阶段,练拳的时候不论是精神还是身体都会逐渐放松下来,慢慢进入无为而治的境界,身体就彻底放松了。很多人认为练习太极拳出汗是很奇怪的事情,动作舒缓不等于就不出汗,练拳的时候把架势放得较低,又希望把动作做得到位,势必较缓慢,这时下肢长时间承受着上体的重量,在下肢的承载能力不是很高与动作的协调性不是很强和放松的层次有限的情况下,出汗是必然的,尤其是在坐着就流汗的夏天。由于个体差异,不同人在练拳时出汗的量不同,无论多或少均不必惊慌,只要动作到位,要领领会得得当,及时的补充身体的盐分和能量就可以了,笔者是好出汗者,而且出汗量大,每次练拳几个动作走下来就汗流浃背,身体也没有不适现象。
    (7)信心足,毅力坚,急躁不得,万事开头难,毅力来支撑。大多数练习太极拳者或太极爱好知道,太极拳大致有这么几个阶段:入门,董劲,神明。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体验,都会有很多难关要过,当然笔者只能在入门阶段谈一点点体会。在入门阶段身体经常感到疼痛,可能还有气冲病灶的痛苦体验,同时还伴有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改变…个旧的生活习惯形成一个新的生活习惯在某种程度上是痛苦的,就像在旧社会里革命出一个新社会,要经历各种各样的斗争,也就是要求太极拳练习者要具备革命者的信心和勇气,或者说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在这个信念支撑下形成练习太极拳的习惯,有坚强的毅力克服在练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痛苦。信心和毅力是最初养成练习太极拳习惯的武器,当然,在入门阶段也会获得一些好的体验,比方说,食欲的旺盛和抗病防病能力增强,睡眠质量提高,这些好的体验能够增加信心和坚定毅力,这些好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会成为继续练习太极拳的动力。要想获得好的生理和心理体验必须克服急躁情绪,静气平心,克服不良情绪,提高修养水平和健康水平,是练习太极拳的根本。练习太极拳时,贪功求胜,导致情绪不稳,急躁冒进,背道而驰,这于修身无补,于养性无缘,不会起到锻炼的效果。笔者们周围也有练拳目的不纯而得重病的,所以每个练拳者务须戒骄戒躁。
    (8)随高师、觅良友,交流促进提高  传统武术讲究口授心传,像太极拳这种道和术结合、身和心兼修的涵养拳学,更离不开前辈的口授心传。只把动作学会,然后依照拳谱练习,是很难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拳谱中文字多使用古汉语,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容易发生歧义,甚至理解成相反的意思;二是拳谱中借用了许多汉语成语和俗语,但其含义大都发生了转意或者有多种解释,如果按照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所使用的意思加以理解,可能会曲解。三是在太极拳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造就了大量的专门术语,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机会很少,即使接触到也属道听途说。比如,拳谱中借用“仰之弥高,俯之弥深”来形容太极拳成手功夫的高深莫测;也可以理解为在推手时,一方的缠丝劲使另一方感到有力无处使,高不能见其顶,低不能探其底,这是用来说明太极缠丝劲的奥妙无穷。所以要正确的理解太极拳中术语的含义必须要聆听前辈讲拳.    .
    每个人由于生活经历不同,兴趣各异,对太极拳的理解角度必然有侧重,对同一个拳架或术语的理解有正确与错误之别和层次高低之分。学友之间经常切磋交流,发生共鸣,能提高练拳的兴趣;找到不同点,然后悉心求证,会提高对太极的理解;通过这种交流可以把别人理解到位的东西而自己没悟清楚的道理迅速掌握,有利于明了拳理,少走弯路,提高拳术,增强锻炼的效果。
    最后祝愿练习太极拳的朋友们健康、快乐!共勉共进发扬祖国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人们健康水平提高

文章来源  太极网

 

推荐下面太极拳理论知识文章精彩内容与大家共享

 武禹襄继承发展了王宗岳太极拳说
 太极拳的横跨步法
 螺旋缠丝能“易筋”  太极拳架与推手的关系
  太极拳的技巧、速度与威力   再谈意气力结合练太极
 “开合、鼓荡”的体悟
 孙式太极拳文化内涵初探
 太极拳“大力”的由来
 太极拳气沉丹田法
 如何「尾闾正中、收胯」
 [杨式太极拳] 浅谈太极拳的“松”
  太极拳的松之我见
  太极拳的神与意的区别
 如何正确理解杨氏太极拳中运劲如抽丝的内功心法
  道教秘传内功心法之入静的状态有什么作用
 正确理解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无极生太极”之我见
 朱老师谈太极拳到底一辈子练的是什么
 一个太极拳爱好者的太极拳内功杂谈
 松腰的重要性
 浅谈“顶头悬”
 太极入静妙境
  对太极拳的感悟
  习拳心语——闲谈太极拳
  感悟修炼太极之静
道教秘传内功心法之体感人静法  浑然太极 “天人合一”
 风zhiwu 谈太极拳的松静
 练习太极拳动作的作用是什么?
  太极拳三论(一个太极拳爱好者的练功心得)
 再谈立身中正(推荐此文章)
 略论“用意不用力”
  李雅轩风格传统杨氏大架太极拳115式健身原理
 太极拳放松八大好处
 体会太极拳的“松”
 “松”从“紧”中得 “轻”从“沉”中来  太极拳内劲之感悟(转)
 杨氏太极拳之“慢”  一位太极拳练家的感悟
 

推荐下面更多精彩内容与大家共享

 最全的太极拳明师论文总汇
  最全的太极拳教学视频总汇 最全的名师演练太极拳视频总汇
 最全的摄影技术知识大汇集
 最全的摄影技巧视频教程大汇集
 photoshop视频教程大汇集
 最全的photoshop文字教程专辑
 光影魔术手视频教程总汇
 会声会影视频教程总汇
 博客技巧总汇  博客代码总汇
 电脑技术总汇
 相学占卜大全
 健康养生视频讲座大汇集
 健康养生保健知识总汇
 沙画艺术集锦  电子图书珍藏
  交谊舞蹈教程
 音画作品欣赏  美图动图欣赏
 音乐素材总汇
 flash时钟日历大汇集
 百家讲坛视频总汇
 竹简字画总汇
 古玩字画总汇  收集最全的动画歌曲总汇
 美食/烹饪专辑
 中外美景奇观专辑  民间艺术作品欣赏专辑
 极品音画总汇
 国外摄影艺术专辑
 美景摄影照片专辑  美图秀秀视频讲座:全攻略
 花卉知识课堂
  Ps 基础教程:大师之路文字教程  人体经络穴位知识文章专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