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许县溯源

 昵称pfH9i 2013-03-27

通许县溯源(四篇)

文\时进才

 许田考证

许田,邑名,近许之田,鲁国朝宿之地,鲁邑许田;助祭汤沐之邑,许邑许田。鲁都,许田。

    周灭商后建立起我国第三个奴隶制王朝,史称西周。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诸侯,使同姓宗亲和部分异姓贵族“受民受疆土”,对地方分区管理,以藩屏周。周文王第四子姬旦有大功于天下,周武王封周公于鲁1立国。周公未就封,留在朝廷辅佐武王,使其长子伯禽赴封地 建国,即鲁国。周公初封之地在今河南省鲁山一带,国都就在今许昌市南四十里的地方,那里有鲁城,城中有鲁庙,庙中有鲁公2朔像。

    在古代,一个国家建立的标志就是先建寝庙,即左宗庙,右社稷。不管国家怎样变化,宗庙社稷是不动的。宗庙社稷不存在了,国家也就灭亡了。

    周武王死后,周成王继位,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周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  叔、蔡叔嫉妒周公权大,就联合殷纣王之子武庚及奄、薄姑、徐、淮等东夷十六国发动叛乱。周公奉成王之命,率军东征,经三年苦战,始荡平叛军,杀武庚,囚蔡叔于郭邻(在今中牟县境),管叔自缢,摧毁了东夷十六国等殷商残余势力。此后,为监   视东方殷商遗民,成王又移封伯禽于商奄3故地——今山东曲阜建国,为侯爵。伯禽    将在河南鲁山一带所建鲁国的名称带去,仍称鲁国(山东曲阜周围的山水没有“鲁”   之名称,所以,曲阜鲁国之名是由河南鲁国移来无疑。河南鲁山一带周初属王畿。)

    鲁国自伯禽立国后,曾强盛一时,成为周初镇抚东方的重要方伯。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稳定发展时期,周礼被各诸侯国所遵守,各诸侯国每年要到周  朝朝贡。作为东方重要的鲁国除每年朝贡外,还要到今河南许昌市南四十里鲁城中的鲁庙去祭祀鲁公。鲁城就是鲁邑,鲁邑因近许国地,所以称许田。鲁国每年朝贡都要先到鲁城中的鲁庙祭祀鲁公,所以称为鲁国朝宿之邑,为周成王赐之。

    鲁国西到周朝朝贡途中,当然要路过很多国家。单从杞国到许国(许国国都在今许昌市和鄢陵之间),中间距二百里左右,这中间鲁国也应有朝宿之地,这个朝宿之地就是通许县老城西一里的古许田(现康力酒业有限公司附近地区),为周成王赐之。

    春秋时,各诸侯国都在边境筑城。如卫国在南部筑仪邑,即现开封市;陈国在北部筑圉邑,即现杞县圉镇;郑国在东部筑启封城,汉朝景帝刘启因避讳改启封为开封,即现开封县朱仙镇东南三公里的古城村;许国国君许男在鲁邑许田东筑城,称通邑,即现通许县老城,有鲁国西去周朝朝贡通过这里的意思——鲁国朝宿之地。

    进入春秋后,奴隶制逐渐崩溃,各诸侯国也就不再到周朝朝贡。而鲁国作为一个有影响的大国还要继续到许昌市南四十里的鲁城中的鲁庙祭祀鲁公,因而通许县治西一里的许田荒废,渐为许国所有。因此,通许县治西的许田在其它历史书中没有记述(通许县旧志有详尽记述)。而只知道许昌市南四十里的鲁城许田,其实通许县治西一里的许田才是真正的鲁国朝宿之地。如果鲁国不祭祀鲁公,他就不会向西南多走一百多里再到周朝朝贡。

    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小国或为大国附庸或被吞并。这时的鲁国发生内讧,鲁公室被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瓜分,沦为小国。郑国占领许国地,称为旧许地。通许县治西一里的鲁邑许田早已不复存在,鲁国也早已不到许昌市南四十 里鲁城中的鲁庙祭祀鲁公了。

    祊,郑邑(今山东费县治),为周宣王赐之其母弟,使天子祭泰山时,为助祭汤沐之邑4。春秋时郑庄公或者见周王泰山之祀废弃已久,助祭汤沐之邑无所用之,祊又远隔,而许田则近。许有鲁公之别庙,恐鲁废祀鲁公,故以舍弃对泰山 的祭祀而祭鲁公,用泰山旁边的祊地交换鲁国在许地的许田,各从其近(隐公 八年三月,郑庄公派遣苑来致送祊地,表示不再祭祀泰山,鲁此时尚未以许田与郑,至桓公元年,郑始以璧假许田。通许县旧志载,郑伯以璧假许田即其地也。我认为不 是现通许县境内许田,而应是许昌市南四十里许田。据太平寰宇记:河南省许昌市南四十里有鲁城,即此许田。)

    在山东省临沂县西北五十五里也有许田5,后人以是名城为许田城,这个许田城应为许国之邑,应是周武王赐之,为周天子祭泰山时助祭汤沐之邑,不是鲁国朝宿之地。

     综上所述,许昌市南四十里的许田为周武王封周公建国的鲁国国都;山东省临沂县西北五十五里的许田为许国之邑,为周天子祭泰山时助祭汤沐之邑,不是鲁国朝宿之  地;通许县治西一里的鲁邑许田才是真正的鲁国朝宿之地。

 

    1鲁:古鲁氏族人聚居之地,在今河南省鲁山县一带。

    2鲁公:伯禽到曲阜建国之前已受封鲁公。

    3商奄:少昊之墟,商奄国都所在地,即今曲阜。

    4汤沐之邑:据《礼记-王制》载,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赐以畿内之供斋戒自洁  之邑。

    5许田:隐公八年郑伯使苑来归祊,以祊易许田,我认为应是许昌市南四十里的  许田,不是今山东省临沂县西北五十五里的许田,因祊地与这个许田离郑都很远,不符合史书上各从其近的记述。

                                        古都通许

    如果说通许具有三千年的历史,你会相信吗?如果说通许是一朝古都,有可能吗?

    这些都是真实的。通许就是三千年前的鲁邑许田、二千七百多年前许都通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展过来的,虽说现在通许城小,却历史攸久,曾是一朝古都。

    周朝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基础,分封诸侯,使同姓宗亲和部分异姓贵族“受民受疆土”,对地方分区管理,以藩屏周。周文王第四子姬旦有大功于天下,周武王封其四 弟于鲁立国。周公未就封,留在朝庭辅佐武王,使其长子伯禽赴封地建国,即鲁国。

    周公初封之地在今河南省鲁山一带(是古鲁氏族人聚居地,因而得名),国都就在今许昌市南四十里的地方,那里有鲁城,城中有鲁公、鲁庙(国家变动,宗庙不变)。

    周武王死后,子周成王继位,周公摄政。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蔡叔嫉妒周公权大,就联合殷纣王之子武庚及奄、徐、淮等东夷十六国发动叛乱周公奉成王之命平定叛乱后,为监视东夷殷商遗民,成王又移封伯禽于商奄故地——今山东省曲阜建国,为侯爵,仍称鲁国。(曲阜这个地方不论山和水等没有鲁这个字,鲁国这个名是从河南带去的)

    作为东方重要方伯的鲁国,离周王朝路途遥远,中途几十里甚至上百里没有人烟,  每年朝贡在通往朝庭的路上需要补充给养,周成王就赐现在康力酒业有限公司的地方为鲁国朝宿之地,即鲁邑许田(鲁邑为近许之田,称许田),这是通许最早的古城,距现在三千多年。

    周朝建立后还分封一个异姓男国(公、侯、伯、子、男)——许国,国都在今许昌市与鄢陵县之间。春秋初各个诸侯国都在边境筑城,许国国君许男在许田邑东筑城(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时期。由于周王室衰落,鲁国也不再年年朝  贡,祭拜宗庙祖先也断断续续,最后也就不祭祀了,通许的鲁国朝宿之地鲁邑许田实  际已废),称通邑(鲁国朝宿之地的许田邑就是通过这里的意思),这是通许历史上  第二座城,距今二千七百多年。

    鲁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1年)秋七月一日,鲁公会合齐侯、郑庄公攻打许国,初三日,郑庄公进入许都,许庄公逃亡卫国,许庄公弟许叔(许穆公)居住在许城(通许县老城),郑庄公让郑国公孙获住在许城的西部(西偏),对他说:“凡是你的器用财货,不要放到许城。”这和《通许县旧志》中的“城西门有石额曰旧许西偏”相吻合。让许国大夫百里住在许都的东部(东偏)来按抚这里的百姓,去城十里有长智镇百里村。公孙获和百里居许都(汉朝前都、城、邑是不分的)西偏、东偏是指同一个城,《通许县旧志》中既然说城西有石额曰旧许西偏,许都就是通许县老城。

    现在公认的说法是百里居许东偏为竖岗镇百里池,我认为不妥。一是百里池离城二十五里,不是《通许县旧志》中的离城十里,距离不对;二是百里池为城西南,而《左传》中说百里居许都东偏,方向不对;三是郑庄公在军事也不会这么安排(让公孙获腹背受敌);四是抗日战争时发现这个石槽说是百里的饮马池,没证据,也不可能。又说因发现石槽才改称百里池,不对,几百年前的《通许县旧志》中就有这个百里池;五是百里是一个复姓,并非人名;六是说明《通许县旧志》、《通许县新志》、《通许县志》表述矛盾,不可信。

    许国这次是被鲁、齐、郑三国联合打败,并非灭亡。从公元前711年秋七月许叔(许穆公)入许城(通许县老城)直到公元前696年春郑国发生内乱,夏许叔(许穆公)乘机回到许国原国都,许穆公在通许城长达十五年之久。许穆公居许城,实际许城就是许国国都,有古县衙前石额“古许国”为证,这附合奴隶社会城邦国家的实际,又有许国的古许国坊。通许城就是一个距今二千七百多年的古都。通许成为古都比七朝古都开封建都还要早347年(公元前711年许穆公居许城、公元前364年魏建都大梁)。

    了解古都通许对提升通许的历史地位和知名度,丰富通许文化底蕴、招商引资、促进通许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