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想说爱你,不容易!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集体(指教育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经成为传统。一个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 基于对读书在学校生活中重要性的深刻认识,2003年7月,我从到余东中心小学担任校长之始,就十分重视教师的读书。2004年9月后,从阅读《给教师的建议》开始,我们学校正式启动并持续深入地开展了教师读书活动。 我在学校推动教师读书的主要策略是如下五条: 一是自己带头读书。人言,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我深以为,校长不读书,则不可能带出一所爱读书的学校。我校的教师读书活动是从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开始的。我在二十多年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就读过这本书。这一次,为了带头读书,我比以往更认真地一页一页地重新读起了《给教师的建议》,一条一条地撰写读书笔记。我把自己的读书笔记与另外七位读得最认真的教师的读书笔记一起在教师读书 二是批阅读书笔记。无论推动什么工作,一定要有一个可操作的抓手,才能落到实处。我把批阅教师的读书笔记作为推动教师读书学习的一个具体的抓手。既然是抓手,就始终紧紧地抓住不放。从2004年9月始,我校教师整体读过的书有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卡耐基的《我努力,我成功》,窦桂梅的《梳理课堂》等。2006年下半年,我又在组织教师重读《给教师的建议》。读了这么多的书,老师们的读书笔记完了一本又一本。两年多来,每个星期一,中心小学和村小青年教师的读书笔记都要送到我的办公室。我每周批阅教师的读书笔记至少化去半天的时间,两年多来从未间断。凡是教师读书笔记中写的感想,我必定一字一句认真读过。在许多教师的读书笔记中,我还写下了许多的随感,与教师谈读书、谈工作、谈人生。老师们没想到我这么认真地批阅他们的读书笔记,读书读得认真、读书笔记写得认真的人便越来越多。2004年11月, 三是组织读书沙龙。读书沙龙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互相对话、交流读书感受的更大的平台。两年多来,我们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两至三次的读书沙龙。每次读书沙龙都事先公布话题,请老师们积极准备。沙龙中,老师们还须即兴质疑和答问,展开深度会谈。两年多来,我们学校举行过的读书沙龙的话题先后有“点燃激情、播种兴趣”、“打造理想课堂”、“放飞理想、追求成功”、“想说爱你不容易――特殊学生”、“穿新鞋,走新路――说说教学方式的改变”等。我深深感到一次沙龙,就是一次学习;一次学习,就是一次提高。 四是开展读书征文。两年多来,我们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两至三次的读书征文。每次征文都定主题,定要求。每次征文都评出一、二、三等奖各若干篇,发给奖励证书和一定金额的购书券。两年多来,我们学校读书征文的主题先后有“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我的教育小故事”、“我的教育理想”、“教育细节写真与解读”、“谈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校文化大家谈”、“学生管理的策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八大行为法则在我心中”等。有时征文结束,我还将优秀的征文印发至全镇每一个教师,供大家学习。如 五是创建新型学习型组织。我一方面在面上大力推动全镇教师的读书,另一方面还通过创建新型学习型组织,把学校的骨干、读书积极分子组织起来,突出重点地、更大力度地推进读书活动的开展。一是建立火车头学习组。参与者为中心小学全体行政组成员和村小校长。我深以为学校的中层以上干部是学校发展的火车头,必须带头学习,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管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校长不学习、干部不学习,则学校必将思想僵化、血脉梗阻。2006年初,我在学校组建了火车头学习组,每月确定一个学习主题,每月至少集中一次交流学习情况,交流以学习所得指导实践的体会。火车头学习组建立以来,其成员一起读过的书除了教师普遍读的书以外,还有《把信送给加西亚》、《第五项修炼》等。一年来,火车头学习组已集中学习八次,交流过的话题有“学习《省实小评估方案》的体会”、“谈学校常规管理”、“谈学校文化建设”、“问题管理案例与解读”、“学习《第五项修炼》的体会”等。二是创建梦想家俱乐部。我把扎根在余东这样的农村小学,但仍怀着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者,称为梦想家。2006年初,我校创建了梦想家俱乐部。梦想家俱乐部由教师自主参加,民主选举部长,在部长组织下自主开展活动。我担任俱乐部的顾问,为俱乐部活动做好行政扶持、参谋咨询等工作。梦想家俱乐部的行动理念是:读书更多一点,思考更多一点,行动更多一点,收获更多一点,成长更快一点;成长策略是:凸显强势,彰显个性,蕴育思想,成就风格;组织文化为:学习,反思,共享,包容。下半年,我校反思梦想家俱乐部半年运作的经验与教训,把梦想家俱乐部改组为梦想家读书会。梦想家读书会秉承了梦想家俱乐部的行动理念和追求,但人员组成更为精干,活动主题更加突出,就是强调读书、研究、反思和写作。如今,梦想家读书会已运作了近半年,会员们人均读书两本、写文章八篇,每人都初步完成了一个小课题研究。读书会还成功地在正教育在线上建一个主题帖,点击率近七千,11月已经提升为精华帖。 两年多来,我们余东中心小学形成了比较浓郁的读书氛围,持续的读书活动促进了教师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全校教师共同教育理想的形成,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学校先后荣获海门市一类学校、海门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海门市先进学校等荣誉,在海门市教育界和余东镇社会各界群众中声誉日渐提高。2006年11月,在海门市教师读书活动促进会上,我代表学校作了专题经验介绍。 但是,虽然我校教师读书活动已经推进到现在这样一个状态,要做的事还有很多,最需要我考虑和努力的是:当有一天,我从余东中心小学校长的位置上退下或调出时,我们余东中心小学这样的读书氛围还能持久地保持。 为此,我应该致力于做好两件事: 一是使越来越多的教师真正地喜欢读书。 在推动教师读书的过程中,我经常问自己,假如我不批阅教师的读书笔记,教师还读书、记笔记吗?假如我不组织读书征文,教师还写文章吗?我自己给出的答案是不乐观的。我感到不需要我督促,而能自觉读书的教师不超过全校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一教师会在我的关注下读书,还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就是我查读书笔记,组织征文,他也只是敷衍性的应付,有的甚至连应付性的笔记也拿不出。这三个三分之一,只是一个大致的估计,实际上可能前一个三分之一还不足,后一个三分之一还不止。读书应该出于教师的内在需要。我在学校一直倡导“学习是第一需要,是除了吃饭睡觉之外的第一需要”。可这样一种理念,现在还处于一种倡导的层次。我在一本演讲录的扉页上读到过一句话——“因为渴望,所以阅读。”许多教师并没有这种渴望,没有一种精神生活的饥饿感,没有读书学习的内在需要。说一个校长使教师真正地喜欢读书,这句话本来就有问题。读书原本就是很个人化的行为,是教师自己的事。教师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读书应该是其生命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一种本能性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不应该借助外界的推动,比如校长的督促而生成的。 教师不读书并不奇怪。教师不读书只是中国人不读书的一个反映。我们民族并不是一个爱读书的民族。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是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曾经有一个说法“十亿人民八亿赌。”人们宁愿把时间化在牌桌上,也不愿意捧起书本。虽然如今我们中国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要彻底改变中国人不读书的习惯,远非易事。推动教师读书亦然。 教师不读书也是其灰色心态使然。何谓灰色心态?就是人生态度的灰色状态。这种状态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差,是比较好,是没有沸腾的温开水状态。我们学校是一所普通的乡镇中心小学,大约80%的教师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中。20%的教师是最积极、最活跃、个人贡献也最大的一批。这种分布比例是符合管理学上的二八法则的。这80%处于灰色状态的教师基本上满足于把自己日常的工作做好,上好课,教好学生。而且他们理解的“上好课”,还大都只是上完成课,而不是上出高质量的课,这个“好”字是“完成”的意思,而非“质量高”之意;他们理解中的“教好学生”还大都满足于教出一个比较高的学科书面考试的成绩,而不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即使是学科考试成绩,也主要关注书面考试成绩,对学生口头的和操作性的考试成绩比较忽视。在乡镇小学这样一个层面上,一个教师能上完成课,教出一个比较高的学科书面考试成绩,也算是比较好的了,不能说他不好。但把他们的工作要求提高一点,比如读读书,写写文章争取发表,他们的主动性就不强了。 教师不读书,根子在其人生态度。要使更多的教师喜欢读书,关键是要引导更多的教师突破灰色心态。 二是构建推动教师读书的运行机制。我希望这个运行机制与校长的个人作用联系较小。也就是说学校应该形成关于教师读书的一整套成熟的制度,并且这些制度能始终得到充分的执行,学校的整个管理团队都在推动教师读书,学校具有很强的组织执行力,读书的教师不断受到激励,不读书的教师不断受到批评、鞭策,甚至淘汰,强化教师读书行为的组织气候越来越成熟。但我们学校现在尚未形成这样一种推动教师读书的运行机制,推动教师读书对身为校长的我的个人作用依赖性过强。这是我和我们整个学校要引起重视和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 关于教师读书问题,教师自身能突破灰色心态,产生读书的内在需要,是内因;学校构建成熟的推动教师读书的运行机制,营造强化教师读书行为的组织环境是外因。两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但我深感,解决其内因、外因都相当的困难,我更坚持再困难也要去解决。真是“读书”——想说爱你,不容易! 2007年2月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