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养生需精气神并重

 太极粉丝 2013-04-05

张其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文化学”学科带头人,北京市哲学社科重点基地“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北京卫视有关栏目主讲人。2009年,被搜狐网评为“当代四大国学大师”之一,被誉为“国学修心第一人”。

养生是一种 健康的生活习惯

什么叫养生?不要一提到养生就想到吃,有一个研究项目是去走访北京什刹海那一带的老人是怎么养生的。访问中,第一位长寿老人的养生秘诀是从来不吃肉,第二位老人是喜欢吃肉,而第三个长寿老人,是有什么就吃什么。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世界卫生组织相关研究表明,影响人身体健康的有四大要素:医疗条件、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其中生活方式占了60%。

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在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按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来做。中医的养生其实很简单,“有病”就是阴阳不和,“治病”就是调和阴阳,阴阳里面有非常深刻的含义,它反映了宇宙万物的本质规律,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第一,人与自然要和。破坏大自然,破坏生态平衡,这样的事并不少见。第二,人与社会要和。生活在这个社会,不要什么事都看不惯,总觉得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这样的人怎么能快乐起来。第三,人与人要和。我们总要和具体的人打交道,每个人的性格、个性都是不同的,难免有摩擦,碰到这种情况,如果能心平气和,为他人想一想,也就不会生气了。第四,人的心和身,形和神要和。“和”了就能健康,就能长寿。

法于阴阳,实际上就是要顺应规律,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这也是我们每一天都在经历的。第一,饮食有节。上古的人懂得养生之道,饮食是有规律,有节制的。第二,起居有常。起居——不仅是起床、睡觉,还包括日常的活动,起居要有常规,是不能乱搞的。第三,不妄作劳。就是说劳动、运动应不过分,也就是要守常规,要适度,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第四,形与神俱。形体和精神是合在一起的。前面三条主要讲的是形,这里主要讲神,讲形神合一,神离不开形,形也离不开神。形是神的依托,神是形的主导。饮食、起居、劳作和精神,这四个方面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涉及的。所以说,养生说到底就是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只要这四个方面能做到,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国学 就是学做人

“现在国学的危机在于人没有了敬畏心,道德丧失,有的人无知者无畏, 我是流氓我怕谁,要从经典入手来学习国学,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什么是敬畏心,它包括三个层面,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健全现代人精神文明的根基非常重要。学国学的作用无外乎学做人,做人就要真善美,而真善美全在六经。诗、书是至善,易、春秋是至真,礼、乐是至美。现在乐已失传。“大家读的国学五经是:《易经》、《论语》、《道德经》、《黄帝内经》、《六祖坛经》,这是国学最核心的东西。”张其成认为。

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精神境遇每况愈下。在生态危机、道德危机面前,人类有了困惑和茫然,纷纷向东方的智慧寻求心理成长与精神超越的资源。“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东方文化土壤中的一分子,我们有责任以恰当的方式发扬东方智慧的精华。”张其成表示。

春季是养生的重要季节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的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专门介绍了一年当中的四个季节的养生方法。“四气调神”就是指要按照春夏秋冬的规律来调养。这与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分不开的,春天是温,夏天是热,秋天是凉,冬天是寒,所以也要顺应天时变化来养生。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养生的重要季节。因为它还关系到下一个季节。这可以用五行相生的原理来解释,春天属木,夏天属火,木能生火。现在木没有养好,就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火,火一旦弱了,就会引起寒性的病变。

春天这三个月,按农历说就是正月、二月、三月,古人分为孟春、仲春、季春。

春天要晚睡早起,就是要增加工作的时间,减少睡眠的时间,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春天充满了升发之气,白天变长,晚上会变短,所以人在白天工作时间要长点,晚上睡觉时间要短些。

我们对待自己的身体就像对待初生的事物一样,要让它生长,不要伤害它;要保养它,不要抑制它,给它升发的机会;要奖赏它而不要惩罚它。就是说要呵护自己的身体,不要摧残身体。这就是适应春天调养升气的道理。因为春天的气是上升的。如果违反了这个道理,就会伤害到肝脏、肝气,到了夏天,就会发生寒性的病变,就会使得人们适应夏季盛长的能力减小。

中医认为,春天是肝气发生的季节,肝属木,所以春天是木旺的时候,要注意养肝。这个时候精神要畅快,这样才有利于肝气的舒展。肝气的特征就是像春天一样,要求调达、升气、舒发。

如果精神不畅快,气机不升发,人就容易郁闷。中医讲肝在志为怒,心情郁闷就容易发怒,发怒就会引起各种疾病。怒气可以使气血上涌,严重的时候会引起吐血、呕血,甚至昏厥,也会伤到脾胃,引起脾胃消化功能的失常。所以保持精神畅快十分重要。

精气神并重才是真养生

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必须与保养精气神相结合,不管何种养生方法,归结起来总逃不出精、气、神三个字。保养精气神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这里的精、气、神跟我们平时所理解的精、气、神一样吗?”张其成教授解释说,养精是养生的基础,养气是养生的路径,养神是养生的关键。“精”属于物质的、有形的层面,是道家养生的特长。

什么是精?我们常说的,比如精液、血,水谷精微,什么叫水谷精微,喝进去的水,吃进去的粮食里面的,你简单地理解营养成分,这是广义的精,但是我这里重点讲的是狭义的精,就是肾精。我们今天的养生,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全是物质层面的问题,是形体方面的问题,是关于具体脏器如何调养的问题,能首先想到的手段也全是物质化的,比如吃什么、喝什么。这所有的内容都归属于养精,养精就是解决物质层面、形体层面的问题。

什么是气?“气”属于联系的、沟通的层面,是儒家养生的特长。“气”简单地说就是一种能量,它分先天之气,后天之气。先天之气就叫元气,后天之气就是宗气。元气主要在两肾之间,宗气主要集聚于中丹田,通过呼吸,然后流遍全身。《黄帝内经》讲了一种呼吸,就是说,一呼一吸要6.4秒,而我们现代人呼吸一般的是3.3秒,古人的呼吸,比现代人的呼吸要慢,呼吸越慢,人越健康,宗气越足。所以要练这个宗气,宗气有一个外在的练法和内在的练法。外在的练法,两只手交叉,两个拇指放平。然后捶打丹田120次,越打越舒服。内在的练法,把眼睛闭着,然后呼吸放慢,把注意力集中在腹部,下丹田深呼吸,随着一呼一吸,腹部隆起,收缩,吸气的时候腹部隆起,呼气的时候腹部收缩,这个呼吸太重要了。

什么是神?“神”属于思维的、精神修养的层面,是佛家养生的特长。古人锻炼身体时,不光是活动肢体,还要加入精神修炼,告诉你在做每个动作时需要调整到怎样的精神状态。但现在我们似乎过于注重有形的养生,而忽视了无形的“神”,比如针灸按摩,我们希望直接找到个地方,按下去揉一揉就能有奇效,包治百病。

人,从本质上说,只有三样东西:精、气、神。把握住精气神的养生,是最本质的、最有效的更是最正道的养生。养精是养生的基础,养气是养生的路径,养神是养生的关键;只有精气神一起养,用“气”来连通“精”和“神”,我们的身体才能“阴平阳秘”,我们的健康才能持久。

国学养生 要“形与神俱”

“国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结构用六个字来概括,一源三流四支,一源指的是《易经》,三流指的是儒释道,四支指的是儒释道医。”张其成对国学的理解很深刻,他指出,国学的本质是生命之学,儒家讲治世、养德;道家讲治身,养身;佛家讲治心,养心。《黄帝内经》里讲“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意思是要阴阳中和。养生就是养成适合于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它包括四个方面,饮食、起居、运动、精神。

如何达到阴阳中和,首先需要知道自己的体质是偏阴还是偏阳。偏阳的体质特点是怕热,应少吃热性食物,比如说生姜、韭菜,做些动作柔和的运动,比如说太极拳、八段锦等。偏阴的体质特点是怕冷,少吃寒凉食物,可以做些剧烈运动。

《黄帝内经》里面讲饮食要“有节”,讲究吃得“少、杂、淡、温”。少指的是晚上不能多吃;杂是说要荤素、粗细、酸碱搭配,以素、粗、碱为主。淡指的是少油、少盐、少糖。温指的是低热量。

养生要起居有常,有规律。起居要注意一天四个时辰,子、午、卯、酉。子时是晚间11:00-次日1:00,阴气最盛的时候,要养胆经,午是阳气最盛的时候,是白天11:00-13:00,要小憩一会,养心经。卯时指的是早晨5:00-7:00,养大肠经,要起床,运动;酉是傍晚5:00-7:00,是养肾经的时候,也要运动。

运动指的是有氧运动,《黄帝内经》里面讲“不妄作劳”,不要过量运动。要形与神俱、身心合一。每天做半个小时以上,做到微微出汗。西方人养生是心神分离的,比如说在健身房一边跑步,两人一边聊天,这就无法达到心神合一。运动中“养神”是关键。

养心就是要 回归人的本心

中国人养生最大的特点是“养心”,这是关键。人的神分为“元神”和“识神”,“元神”指的是人的本心、本性。“识神”指的是受外界影响的人的情绪、意念、欲望等。“我们要克制识神,回到元神。”张其成表示,儒释道关于养心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静”,“静”能生慧。

精神指的是人的精气神,这是人的生命三宝。精是生命基础,气是生命能量,神是生命主宰。养精是养生的基础,养气是养生的途径,养神是关键。养神从呼吸入手,静坐,调神、调呼吸等,把杂念收住,达到入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