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古代晋国太史董狐的新研究

 荷香月暖 2013-04-11

对古代晋国太史董狐的新研究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摘要:本文以中国文明的母地—洞庭湖文化区域,是中国由猿人到图腾智人进化的中心,也当是图腾外婚制起源的中心;董姓源于南方母系氏族时期的部落;“董狐取董姓非源于官职董督”,而是和参胡、董父一样,都是居住在董姓部落而姓董。取自居住地,后裔以住地部落而一直延续作为区分的姓作为姓,是符合当时习惯的,且也是自己得到的封地为姓。

(见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7e598b0101lopr.html

    一、中华文明起源于长江流域

美国遗传学家斯宾塞/维尔斯从基因遗传学的角度出发,结合考古学、气候学的研究,得出结论是:人类祖先来自非洲。斯宾塞的研究主要依据他在人类基因遗传上的研究突破。我们每个人的遗传基因中都带有自己的基因密码—DNA。一个人的DNA记载着历史上他或她的每一次遗传与变化的信息。因此,可以通过破译与分析人类的基因遗传密码,找到他或她祖先的是谁。根据考古发现,在中国领土上曾生活有:建始人距今200万年;“元谋人”170万年;“蓝田人”50万年;“长阳人”20万年,还有我们熟知的北京人、山顶洞人、郧县人等,但根据现代人类学DNA技术测定,他们并非现代人的直系祖先。但是,没有对200万年前的“巫山人”和安徽繁昌县出土250万年前的远古人类,甚至以后如能在此发现古人类化石,那麽国人演化史的起点将可能从现今的200万年追溯至250万年前。所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巫山龙骨坡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黄万波在参加巫山龙骨坡远祖之谜研讨会时表示,中国人的祖先起源於长江流域。中国不少考古学者都认为中华大地直立人的祖籍不一定在非洲,其年代也不只限定在100万年以内。中国人的祖先——东亚人在重庆巫山龙骨坡被发现後,人类的起源历史就可以上溯到204万年以前。

从地质演变,青藏高原的升起,长江流域大三峡形成森林河流环境和与之伴生的立体气候,适合於200万年来的人类繁衍。1998年在安徽繁昌县出土数百件石骨制品,经专家推断,这些石骨器应是古人类制作的工具,说明在距今200万~250万年的更新世早期,中国长江流域就已经有古人类的活动了。因此,按照这个观点,中国人的祖先主要来自长江流域。

http://www./news/201304/55286.html

我在20121012日《江永女书与广西钟山方言是古文明的活化石》一文:“华夏文明从洞庭湖文化区为源头,驳正了黄河源头文明论 据考古学家向桃初、刘俊华先生指出“炭河里遗址西周古城,不属中原商周文化范畴,而是湘江流域本土方国部落政治中心的都城所在”(《中国文物报》200462日)。这就驳正了以往认为“湖南宁乡青铜文化来自中原”的误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历史研究》认为,代表欧洲文明起源的“希腊克里特文明,公元前2000年的早期居民,大部分是从亚洲来的长头颅人”。这“长头颅人”者是谁?就是《山海经》记“羽民国,其人长头”;《博物志》说“羽人国,去九疑四万五千里”。九疑山在洞庭文化区的宁远县。随着炎帝族向四方的流迁,把图腾柱文化远传至西伯利亚、东南亚、太平洋诸岛及南北美洲等地”。《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山海经。海内经》云:“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水经注》云:“苍梧之野,峰秀数邵之间,罗岩九峰,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嶷山。”九嶷山,又名苍梧山。”。从而,提出:“中国文明的母地—洞庭湖文化区域,是中国由猿人到图腾智人进化的中心,也当是图腾外婚制起源的中心。”。

二、董姓源于南方母系氏族时期的部落

由于炎帝避洪水灾害的迁移和北方黄帝部落的向南方迁移而汇聚。《国语·晋语》说:“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左传·哀公九年》说:“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记载说明,姜姓的炎帝,生活在姜水流域。而学者徐旭生根据《水经注》渭水条下考证,认为“岐水又东,径姜氏城南,为姜水”,姜姓的炎帝氏族发祥地在渭水上游今宝鸡一带。 其实,炎帝大部落最早在南方。 

《氏族典总部》记载:少典氏娶有蟜氏,曰安登,生子二人,长袭少典氏,是为黄帝之祖,次为炎帝神农氏。神农生子十有三人,曰钜、曰伯陵、曰祝融。钜为黄帝师,伯陵为黄帝臣,祝融为黄帝司徒。祝融生术器,术器生子二人曰条、曰勾龙,勾龙为后土。勾龙生子二人,曰垂、曰信。信生夸父,是为丹朱臣;垂为帝喾臣,又为尧臣,生伯夷,伯夷生太岳,太岳生先龙,先龙生元氏,其别支有羌氏、戌氏、杨氏。《氏族典》所记,炎帝器即榆罔之子,钜、伯陵、祝融及其子孙都成了炎、黄世代联盟政权中的重臣。

《资治通鉴》说“嬌极娶陈丰氏,生帝喾,已姓”,《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由此可见,祝融系炎帝的第五代玄孙。另据《海内经》中又称: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大荒西经》则补叙为: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这样一说祝融又成了黄帝之后了。由于上古时期黄帝、炎帝本是同根同族,且因为“龙虎”炎黄两大部落的联姻,并以媵婚制入赘而后裔随母姓,所以历史记载祝融时而是炎帝之孙,时而又是黄帝的后代。

同时,重、黎是管理火职能的部落分化出来安排在南北两方,是由重、黎两个首领带着一些部落人员去的。《国语。卷第十六》:重、黎,官名。楚语曰:“颛顼乃命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言楚之先为此二官;高辛,帝喾。黎,颛顼之后也。颛顼生老童,老童产重、黎及吴回,吴回产陆终,陆终生六子,其季曰连,为芈姓,楚之先祖也。季连之后曰鬻熊,事周文王,其曾孙熊绎,当成王时,封为楚子。黎当高辛氏为火正。言黎为火正,能理其职,以大明厚大天明地德,故命之为“祝融”。祝,始也。融,明也。……八姓,祝融之后。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也。侯伯,诸侯之伯。

《介庵经说》“夏商之世,俱有两个辛国”。分化的姜姓支国,还有姜、厉、伊、耆、巳、列、封、逢、殳、江水、吕甫、申、谢、汲、齐、许、焦、井、艾、丙、向、崔、庐、章等等。都为“羊龙”姜姓支国。

上面已经提及《帝王世纪》:“帝喾三妃,陈丰氏之女庆都生伊尧于丹陵,从母伊姓”,《水经注》“南岳峋嵝,丹水涌其左”。这伊姓、巳姓,按《氏族典》云“神农姜姓支国十三”,其中有“伊氏,巳氏,巳为蛇,蛇化龙,故《录释·帝尧碑》云“庆都与赤龙合婚而生伊尧”;且上面提及:祝融系炎帝的第五代玄孙。而《山海经。海外南经》中说: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曰:火正曰祝融,火正,就是掌管火的官员,神话中的火神祝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步演化成了司火的官职。《汉书。五行志上》一书说:“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南海神叫祝融,也有史书称其为祝赤,是祝融和赤帝的简称。其实祝融和赤帝是同一人,祝融本是火神。祝融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住在昆仑山(今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城南30公里的九嶷山,九嶷山又称苍梧山,又称古苍梧、古昆仑。古苍梧在湖南宁远、道县之间,该岭南山脉不远进入广西贺州。)的光明宫,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

      我在《祝融八姓的拨正与董氏的历史变迁》和《祝融六姓与祝融八姓的新研究》对历史以来的错误认识进行了拨正,提出了祝融六姓是:“己,董,彭,妘,曹,芈”。之后,彭姓分出秃姓,曹姓分出斟姓。最后形成祝融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也”。同时,也论证了董氏来源于母系氏族的董姓部落。《国语。卷第十六》记载:“董姓,己姓之别受氏为国者也。”。

            西周中期以前晋国的疆域。绛山之南有倗国,倗国之西有董国。《水经注》卷四“河水自河北城南,东迳芮城”条引《汲冢竹书纪年》曰“晋武公元年尚一军,芮伯乘京,荀人、董伯皆叛”;《左传·文公六年》:“晋改蒐于董”。杜解:“河东汾阴县有董亭”;《水经注·涑水》“又西过周阳邑南”条,注“涑水西迳董泽,东西四里,南北三里,春秋文公六年,蒐于董泽,即斯泽也”;《左传·宣公十三年》:“厨武子曰:'董泽之蒲,可胜既乎?’”。杜解:“河东闻喜县东北有董池陂”。

           菏泽,是秦汉以前古代中国名泽之一。《汉书·地理志》云:“《禹贡》菏泽在定陶东。”汉定陶县城,在今城北五里,而《汉书》未说在定陶东的距离。唐《括地志》云:菏泽在曹州济阴县东北九十里,故定陶城东北,今名龙池,亦名九卿陂

《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荆河惟豫州:①伊﹑雒﹑瀍﹑螕既入于河,②荥播既都,③道荷泽,被明都。④其土壤,下土坟垆。⑤田中上,赋杂上中。⑥贡漆﹑丝﹑絺﹑纻,其篚纤絮,⑦锡贡磬错。⑧浮于雒,达于河。 注④集解孔安国曰:“荷泽在胡陵。明都,泽名,在河东北,水流泆覆被之。”索隐荷泽在济阴定陶县东。明都音孟猪。孟猪泽在梁国睢阳县东北。尔雅﹑左传谓之“孟诸”,今文亦为然,唯周礼称“望诸”,皆此地之一名。正义括地志云:“荷  

泽在曹州济阴县东北九十里定陶城东,今名龙池,亦名九卿陂。”。

董姓小部落是炎帝大部落的分支,而在炎帝部落向北方迁移过程中,董姓部落母系氏族崇拜火,形成对以草取火、保存火种的崇拜,就形成董的图腾,成为部落的董姓。凭借祝融部落的掌管火的工作,用蒲叶搓为长绳,以存火种,解决钻木取火不易保存难题。《说文》云:董,薡蕫,从草,童声。杜林注:藕根。段注亦作董。《尔雅.释草》云:蘱,薡蕫。郭璞注:似蒲而细。通用。山西鬷川汇四周山水,此地泽中多香蒲,古为董草。为董姓部落的定居与炎黄两大部落的融合创造了条件,居住地也成为地处华夏文化,农业、畜牧业的中心。

古董国包括山东濮城、山东定陶附近、河南滑县东南、山西古鬷川等地的大范围。后来从侯伯、诸侯国变成一般管理人员,氏也就被消灭了,仅仅保存母的姓,保存董姓。而不再是侯伯与诸侯之后,也就没有封地,董姓的古董国范围逐步缩小,最后缩小至山西古鬷川一带变成了小国。直至被晋国所取代,不再存在国的名称。

三、董狐取姓源于母亲或其祖辈母亲姓董

董姓部落在山东、河南、山西一带定居,早于祝融六姓时期。只是,由于男性官员到董国任职而姓董而已。最早记载进入董姓部落的是陆终的第二个儿子参胡,即惠连;之后是董父,最后是董狐。而后裔记载流传的却是董父为始祖,是把第一个被赐予侯伯的董父,一个开始进入以父为血缘记载时期的男性为始祖而已。

《元和姓纂》记载:“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可见,董邑,是董姓部落居住的地方,参胡居住董邑而姓董。可是,参胡是到董姓部落最早的官员,却不记载他为始祖?他还没有到赐氏时期,也就是还没有到以父亲血缘记载的时期。那个时候还依然保黄帝以来的以媵婚制入赘而后裔随母姓的时期。因为没有赐氏,最后逐渐被遗忘?但后裔也依然按照母系氏族的部落记载,无法确定父系的血缘世系。因而在《国语。卷第十六》也唯独没有介绍参胡的具体详情。

其次是陆终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己姓后裔飂叔安(《左传·昭二十九年》昔有飂叔安。《注》飂,国名。叔安,君名。又查,得知飂的古国名,在今中国河南省唐河县南。推测出以母系氏族部落地取姓为飂)的儿子父,被派到董国任职,改为董姓。《国语。卷第十六》记载:“董姓,己姓之别受氏为国者也。有飂叔安之子曰董父,以扰龙服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之鬷川,当夏之兴,别封鬷夷”。《九州要纪》云:“董父好龙,舜遣豢龙于陶丘,为豢龙氏。”。《后纪》卷八又云:“有叔安异(裔)封于董。”。而董父不是到董姓部落最早的男性官员,却是最早一个被赐氏赐予豢龙氏官职的男性大臣。由于进入以父系血缘为标志的阶段,后裔也就尊称董父为董姓始祖!

可见,参胡也好,董父也罢,都是到董姓部落任职而为董姓。

那么,董狐真的是以官职为姓吗?我们也是否人云亦云照搬这样的说法呢?我的观点是:否!居住董姓部落而姓董,其后裔也姓董,而董姓部落却不一定全部属于豢龙氏?何况,只有成为侯伯、诸侯才有氏,其他大部分还是没有氏,只有姓!且姓是总的,氏是分支。

《玉篇》:按,秦汉以前,“姓”和“氏”不同,“姓”为“氏”之本,“氏”自“姓”出。夏、商、周三代,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 曰: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称姓。

(一)、从“董”字的解释:董 字从艹从重,重亦声。意为下沉感下坠感联合起来表示根部带土块的草本植物。本义:待栽培的草,待移栽的草。引申义:在需要的地方安插亲信人员(起监察、督导的作用)。再引申义:监察、督导。说明:本字东汉·许慎《说文》所无。本字的造字原理与方法与完全相同,请参阅。草是一种易于在任何地方移栽成活的植物,故造字者利用草的移栽来形容把本乡亲信安插到外乡各地去的人事做法。作为亲信解的话,他们是派出者的全权代表,只对派出者负责,但有在派驻地区独立行事的权力,即有等权力和责任。
   (二)、 dǒng 1.监督管理:董统(由监督者统事)。董督(由监督者督理)。董正(由督察者纠偏)。董理(由监督者理事)。董事(某些企业、学校的资产所有者推举出来代表自己监督和主持业务的人)。例:是夜,仲卒。桓公哭之恸,曰:哀哉,仲父!是天折吾臂也!使上卿高虎董其丧,殡葬从厚。——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回。2.正:余将董道而不豫兮 3.深藏:年六十已上,气当大董。案:此语出《史记》。大董大种 4.姓。

http://baike.so.com/doc/696985.html

而董狐呢?董狐。春秋时期源于姬姓部落后裔的董狐。辛有的两个儿子都在晋国任太史,负责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以官名称为董督。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五年》【注:晋昭公(姬夷),前531526在位6年。】中记载:“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适晋为大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真的是以官为姓吗?

董督,由监督者督理。他也是居住在董国!

《左传·昭公十五年》:“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以镇抚其社稷,故能荐彝器于王。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暇,其何以献器?”王曰:“叔氏,而忘诸乎?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其反无分乎?密须之鼓,与其大路,文所以大蒐也。……且昔而高祖孙伯黡,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晋,于是乎有董史【注:晋灵公(姬夷皋),前620---607在位,在位14年。这个时期赵盾专权,前607年,赵盾族弟赵穿攻杀晋灵公于桃园,董狐以“赵盾弑其君”记载此事】。”

而从:《左传·文公六年》:“晋改蒐于董”。可见,“文所以大蒐也。”大蒐指的也是在董姓部落,虽然那时候部落逐步分化变小了。可是,“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那这个器在哪里呢?据考证:铜甗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商和西周的甗,甑、鬲铸成一件,春秋战国的甗、甑、鬲可以分合。1978年山西闻喜上郭村出土,甑,鬲分体。则可以证明是春秋战国时期,不可能是之前。而该甑的腹面上饰夔纹,甑内壁铸有铭文四行共二十二字。为:“(董)五氏孙矩作其旅甗,其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故我在《祝融八姓的拨正与董氏的历史变迁》一文,进行论证:“这五氏是指五世还是姓董的出现五个氏呢?从董狐公元前约567年前左右(-607+40607~公元前716年董伯叛曲沃,灭董国,经历约149年,董伯基本是董狐的7世裔孙。董狐的5世裔孙完全还可以任大臣。但是,“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 且昭公十五年为公元前516年都不再有赐封典器,之后就难有可能。而昭公十五年与推测的董狐出生时间不足50年,那五氏很可能是改蒐于董的董地很密切又有别于任何其他氏的豢龙氏、鬷夷氏、董氏、鬷氏、融夷氏。那该甑比较接近是在春秋时期任职朝廷给董狐的。”

既然“文所以大蒐也。”,那董狐是在原来董姓部落所在地。且董狐世代在此为官。《玉篇》:按,秦汉以前,“姓”和“氏”不同,“姓”为“氏”之本,“氏”自“姓”出。可见,董狐的世代在董姓部落居住,既然没有再赐氏,按照母亲的姓或者祖辈的母亲的姓作为姓,且是自己得到的封地,也就是以董姓作为自己的姓,融入晋国大王赐予的封地“晋改蒐于董”而“文所以大蒐也。”,那个时候不再赐氏,恢复到了正统的部落为姓也就水到渠成。

《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那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时候,姓氏不分,混乱同称的时期,才形成后来的真正的姓。

因此,我认为:“董狐取董姓非源于官职董督”,而是和参胡、董父一样,都是居住在董姓部落而姓董。取自居住地,后裔以住地部落而一直延续作为区分的姓作为姓,是符合当时习惯的,且也是自己得到的封地为姓。

     

 201341103:00荷香月暖QQ:35315992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