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元剑经》
明代剑客毕坤所撰
浑元剑经-飞罡文
原文: 扫除不详,普渡仙航。梯天超海,如遁如藏。 呼灵虚位,遣役诸方,雷霆霹雳,如掣电光。 干支造化,灵集中央,阴阳五行,周天在握。 日精月华,玄黄浑合,遍体更新。筋骨皮肉,来复乾坤。 助道助法,赐我灵真。绵绵大力,默默通神。 北七南六,随在护临。
急早送灵来,急早送灵来。 哔吽吽,嘿哈臻。
闪者,进退如电之急也。 其法,择每月红虎黄鼠日时,向本辰罡方,朱书(符)饮一道; 再向北斗真方,莫持一点天清之咒,九次。 咒完静片时,再习步式招数一度。 未习之先,有告文一个,秉心朗咏数次,再演为要,久敬为主,不可梢涉怠志也。
浑元剑经内外篇原序
繄乎浑合之极,元始为尊。 浑合之旨,为内为静,为体为中; 元始之玄,为外为 梦 惟其必反乎内,故取象于离。而离之中虚,坤体之至静者也。 惟能效坤之至静,故遁幽杳之中,可潜修而无闷。 亦惟其必著于外,故取象于坎。而坎之中实,乾用之至动者也。 尤须则乾之至动,乃极于九天之上,可首出而无虞。
故必于微积之悠也久也,其涵蓄游跃之力始纯。 亦必泉以达扩,使变也化也,其阴阳互蒂之神始著。 纯则不杂,合万变而寓用无形;著由于几,化三千而充体于无外。
夫放弥六合,浑之体为展布也;退藏于密,元之用为包容也。 浑者合也,元者一也。 窃思:天之所以清,得此一也;地之所以宁,得此一也;人之所以灵,亦莫不在此一也。 三而一之浑合,以坚其体;一而三之元玄,以昭其用。
试由天而地,以近索乎人。 人为万物之灵,其即仰观天以执行,俯察地以建极,居覆载之中,首出庶物者也。仰人何谓乎先? 涵养之以静以蕴其继,灵妙之以动以畅其用。体非无以立其大本,用非无以彻其元功。离之中坤其静基也, 《易》之卑法地者此也。然静则功力绵绵不息,其体至柔至刚。非柔则原委难于无间;非柔中刚,未免有作辍之时。柔者静之体,刚者则又柔之体也。坎之中乾其动机也, 《易》之崇效天者此也。非无则空灵犹恐障蔽;非无中生有,奚以见变应之奇?
浑则静,以逸待劳;玄则元,驭静以动。动中亦静,则正奇进退之机,迟速幻转之妙,悉出于无心,系自然之运用。因时致变,因力制人。至于方圆①立体发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统蓄以先天寸绵之力,为无为无不为也。以动静互为其根,阴阳迭神其用。非浑于始,奚得其元之玄;非元之大,无以显其浑之德。是浑元者,其即无生妙有也。 元之为字,初画奇也,合第二画则偶也。其第三之儿字,奇偶、阴阳、乾坤,相构而生者人也。是元者,三才总会之地。元即太极,即太和之气,即先天也。故必浑涵以先天太和之气,合三才于一致,以内外交修,直养时习,练至体用浑化寂感而通,始足以称之元浑。而能浑者,近虚能舍正,谓后人以发也;元者,象圆能粹正,谓先人以至也。浑则涵神,至于无幽杳之内,秘密而人莫窥其机,发则必中,元之玄机也。 凡外病于形者,皆失之心有定规。若目几静悦者,心必隐灵鉴也。彼目昏滞者,其内无实学,外饰以色庄者也。若此者,其必助资于敌,又安见玄元浑化无方乎? 噫!大矣哉!浑之为体也,纯而笃静;其为用也,动而多玄。即曰纯静,以其本乎天之一,养气于至清;则乎地之一,融精于至宁;此于艮之一,涵神于至灵。又浑化清、宁而一之,更至于空灵。是统三才于一致,内而精气神无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坚融,至是则内空灵,而外灵便。此浑元功验之所以然也。 极之则光闪耀而人影无踪,身飞腾而剑芒倏忽。或一跃千里之遥,纵横随其意向;或静息方寸之内,神威感于至诚。至于形剑之名,后天之功,果能以先天之神为体用,亦足以向机御变,因变致神。是形剑又顾名思义者也。 剑者,决也,断也。必内而决七情,断凡息,内三宝得以浑化而至于纯阳,此内而剑学之筑基,内壳通而坚实也。尤当外而决灰心,断声迹,加之以招式变化之奇,以夕朝时习,外三宝得以浑成,而至于柔刚,此外而剑法之暗练,外壳注而灵稳也。至如近世所学之剑,以舞之者,类皆皮毛中皮毛,浮之至浅而至鄙者也。昔伏牛氏祖云:果尔志向上,当先静以筑其基,存之深养之熟,内外三宝合一,浑化归一。正所谓——
内外全无渣滓质,养成一片紫金霜。 阴阳造化都归我,变动飞潜各有常。
推其有内工外工,内验外验之别,故统以内外篇名其经。究其所以内功外形得内外验者,又其谁乎?则人之灵神耳。 然而三才之奥旨,犹不止此。有积气为剑者,名气剑,即剑使也。用之为剑,约之于内仍气也。有积神为剑者,名神剑,即剑仙②也。用之为剑,虚而还之仍神也。此二者即地仙天仙之分也。至于人之习能百战无敌者,亦足以称之为人仙矣。 遂乎其艺,幽乎其气,柔乎其质,刚乎其神,悠久也其功,变化也其验。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者器之体,器者道之用。是因形练形,极至道成者。其妙存乎虚灵之人,其几速于影响。此剑也,实亦入道之基。小③可神变超尘,大④则可以气夺尸解⑤。极则胎脱神结,面朝上帝,而拔升矣⑥,是知一阴阳之道,其至矣广矣,岂独长一艺之妙,而可限其神妙,足尽其浩渺之藏乎?愿学者矢志盹诚,为大有为之君子。括而要之,以造于神武不杀之时,当能赞参天地;立于其间,必足以止戈于亿万代之后。 故曰:大仁不仁,大勇不勇。噫!于剑学之中,克取法乎上,盖已鲜矣,而况于道乎!其奥更深。其能庸行造极者⑦,则将几绝矣哉!
玄真玉妙真人心坛撰序。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九月戊戌朔日。 许国本敬书。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夫剑乃儒雅中之利器, 有正直之风,和缓中锐锋,具温柔之气, 灵则通神,玄能入妙, 飞来飞去,无影无踪, 作云作雨,如虎如龙, 变化莫测,转展无穷。
诛人间之恶党,斩地下之鬼精, 可破阵以攻城,随手指点,草木皆兵, 可防一身之害,资三捷之成,故珍为致宝,运可通神。
光灵明而不昧, 体刚健而长生, 扫则雾消烟掩, 挥则石走云崩。
可避水火之灾,入不溺焚; 可解刀兵之乱,视如不见。
其为德亦若人也, 资禀于阴阳炉火之炼, 性成于元亨利贞之能,百折不屈,九转而形骸备。 铸冶始于神人, 传授依乎仙术, 习贵专精,功宜百倍, 非取天地之气,无以培养人之本源;不吞日月之精,奚以轻身健体? 非精足气不能清, 非气足神不能灵。
非内而精气神、外而筋骨皮,浑成一片,身不能轻。 将何以飞取雁书、远逐鸿迹? 非如此何以通妙,而能超众?能御大敌,足称万兵之祖。
故 精足则战耐久; 气满则呼吸细; 神清静而圆融,则变化莫测。
故曰:身完天下无敌手,剑完四海少敌兵。 能此二者, 方可超凡入圣境, 庶几驭众为高明, 勿负古人之留意、仙佛之苦衷
习得形剑成于外,则剑气备于内,是尔身心自有主。 其为用也, 可除灾以断水,可画地以成河; 斩七情、断六欲而绝淫根; 破异术,灭妖通以除恶党。 神智从生,豁古今于亲目; 谋猷克布,协治化以感通。 儒之御侮,以此而威行; 道之降伏,以此而欲空; 释之真空,以此而功成。
夫剑气即罡炁也。 而宇宙之间,亦必恃此为化育,主宰生杀权宜。 故学者业贵于精,心宜于谦,艺当熟习,志莫骄矜。 外有三尺剑,内必籍五本以佐之,始保一身安闲,无事纷纭耳。 再者,此物为仁人之珍宝,彼匪人之所畏,故好而知恶为贵。 或徒负气好胜,每生嫌隙。一旦欲胜乎理,小则鲁莽偾事,大则积愁成恨,反恨成狠,将祸延无已。 此真好武中之恶习。
故剑法既成,尤当博阅天文、地理、人事、驳杂于中, 在一番体认知改择中,卑以身处之心。 又或于澹定之候,静以抚琴,涵养性真,化净猛烈之习,效成一片温和气象。外人岂能知哉?
目为武士,而有儒雅之风,称为杲儒,而有威严之度。 故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功用到此,谓文兼武全将相身,更必出处有道焉。 试止以时,不以道殉身,亦不失机,勿贪为主,勿吝为先。 如有欲习此者,详言喻众,莫为己私,化传万方,奠定国家, 小则终保厥身, 大则兼济天下,启可轻乎哉?
试思昔有伯温先生言:此天子气也,十年之内,必都金陵,吾当负剑从之。 非明悉天文地理人事,善舞剑而能止戈者乎? 更有善观剑者风胡子, 善舞剑者李靖、伍员、吴季子等,孔门之季路善佩剑。 于此观之,剑为奇珍,自古惟然。 其用非但主于玩器,其旨趣亦深焉耳。
望古遥企,得精秘传者,不乏人矣。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 必加一能己百,十能己千之力,甚勿空演招数。 更须深参奥旨,方克许有为哉!
炼剑莫先于炼气, 炼气要首在于存神。 存神之始功,根于固精。
能此方可以论剑之练法,否则作辍之,鲜有成为完壁者。 工夫贵 勿刚勿缓,和平得中,且存且养,内外兼济。 直外便能和中,炼形亦可长生。 活动筋骨身轻灵, 周身气血力加增。 由子至午锻炼外, 自未至申静息中。
戌则吞斗持罡,运用水火,和合坎离,妙在筑基,要乃清心寡欲。 此入道之机、成道之具,岂可杳视? 惟昼夜无间,则阴阳协理。 呼吸定则灵光生,而三宝定位,同居其中。金丹日益,身法愈轻。
昔唐太宗养剑士数百人,时或令舞,则诸士身共剑各飞。若此神舞,神威足以胜人者,非此而何?
夫剑贵乘机以进,无隙则退。 故 奇正明,剑法成;精神全,神力猛。 古语之“一声吓断长江水”,乃威神并作也。既能如此,何患对敌难胜?
非内外打成一片,难以飞而出快,妙而显神。 非真阴阳生,不能召天地之精气神,归入身心。 惟气结于根,久战如未战也。
至于生威之道,在于存神。 神能常存,久自生威。 存神以固精为本。 《圣经》云: 知止止者,亦进攻退守之道也。 进攻之道,见机而作; 退守之道,忍辱为先。 进退得宜,便为知止。 若 茫然而进与退, 昧然而守与攻,非徒无益,恐招尤之媒来自面前,而昧已晚。 是求荣反辱。欲固守己身,多助敌资,良可惜也。 故曰:战胜一时,由于训练千日功夫。岂偶然乎?
人既为万物之灵,必心与道洽,庶几致人,不为人所致也。 故君子必具天险王道之全,洞天时地理人事之权宜,其略则孙、吴、司马之策,始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故君子战必胜也,历观古人个有取法。 昔亚圣云:浩然之气,至刚至大,直养无害,塞于天地之间。 夫浩然之气,在于天地间,则保合太和之气,以之生成, 在人则空灵无间之气也,即真气。 其中刚柔浑合、阴阳互生,即所以结丹粒之道也。 其大莫喻,其小难破,而来往造化之神涵于其内。 故曰:放之弥六合,卷之藏于密,直养即勿妄勿助。 直养自然先天之能力,在神为非人力也。 无害者乃顺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者也。 养至真息圆满,百慧从生,永生无灭。小可经纶,大可赞誉天地,故曰则塞于天地之间。
夫 勿妄者,非具刚决武火之力,安能常于若存? 勿助者,非有攸柔文火之功,安得依行不偃? 果能明道不计其功,是无为之为神为也。能庸行无息武火之力,固少顽空昏沉之偏。 至若乐行不期报,亦非人力之有为,以其呼用略照吸用。
全妄者,文火之功,岂更有着相燥妄之失,故内而静功、外而武学者,皆当准乎文武火侯,以行为的。 故戕贼成者,终难深造乎道。绵长者久必显达。 过急则锐,恐多退速之虞; 太缓则疏,未免作辍之情。然二夫准期何在? 诗云:
一 休逞欢来歇力行,免将过役倦容生。 中庸万古传心法,中以庸行戒律清。
二 气欲足兮精为本,神光无滞天地春。 四肢鼓荡皆符道,力量增加要日新。
剑法又有: 正奇正、奇正奇、奇中正、正中奇、奇中又奇、正而复正,六门之别,所宜别辨而熟演之。
凡高势双势为正,旁门低势小势为奇。 低忽高,旁忽正,单化双,奇中正, 高忽低,正忽旁,双化为单,正中奇, 左腿为正,右腿为奇, 剪并奇,飞步正, 颠换步奇中正,丁字步正中奇, 前弓势奇中正,七星式正中奇, 四平势伏虎势为正,钓鱼问献为奇, 三揭为正中奇,齐眉剑为奇中正, 刺猿剑为奇中奇,飞仙剑为正中正。
是皆阴阳变化,尤当洞澈,可阐发而彰明。
论阴阳手法,阴来阳敌,阳来阴敌。 若阳变阴、阴变阳,还得看他阴阳虚实之数。 故曰:悉明天地盈虚数,便是伏牛亲身传。习至如此,乃能全身远害,战胜守固也。
又有三步睡功夫。 一曰仰卧,两腿直,十足指回勾腰控,存想涌泉,双手搭扣撑住; 二曰左偏卧,头枕左足尖,左手搬左足跟,右换如之; 三曰伏卧,双手抱头,足跟朝天,十足指尖用力向地,存想泥丸。
随便卧时,头腰腿要三直。 立时足勿实踏,双手齐垂,目光四射,时或垂帘。 行步必活稳轻急,宜自跟撤尖碾,行非无跟之轻跳。 闲息时,有引气下行之法,乃六字诀,连念到下丹田存在。久则气不涌出,亦能久而无倦,用力少而成功捷。
巧从熟生,灵从快生,刚生于柔,智生于拙。 非养得目有神光,(身有灵光,体有元光,)难使敌一见生畏怯于心。 非神光难御乱敌。(非有灵光,难疾胜劲敌。) 非有元光,难临大阵而耐久。
灵光者,身外有红光缭绕。 神光者,目中有青苍之气,足以照远出威。 元光乃身外黄光闪烁,是内外功满,毫无缺欠,浑光普照,无隙可乘。
惟目中剑内手上,更有一番稳准气象,足使人畏。 故敌人动得其咎。学力至此,乃为练家,方不愧居其名,亦可留芳千古,令后世慨见而神警。 故闻声而惧者,因实称其名,威感夙著也。此真向战不持寸铁,何待矢折而胜也耶? 古之将帅,不胜之术者,以其训练精细,百战无敌,谁敢慢视哉?
又要诀曰: 一精气神, 二刚柔力, 三遐迩相当, 四阴阳相济, 五剑逢双刃与双锋,皆指其展转灵根;若敌大刀共大战,来回紧急隙间攻。 前所云六字诀,传列于后—— 提催灵闰(音按)妙工。
此乃通天彻地功夫,宜得暇即用,久可却疾,添益精气,培补下元,活涌泉穴。 此穴开通,则身中筋骨血络,皆舒展自如,乃千古不宣之妙,宜当时习之即觉也。
提者,自涌泉直上泥丸;
催字,自天目中少停,绕头三转,自左而右;
灵字,至玉枕,归一度喉间;
闰字,分入两肩,从臂内降至十指尖,由手背上穿缺盆夹脊,横穿前后心,降脐中少停;
妙字,自腰眼穴三转,少停至海底(再至丹田)气海多住,降肛前肾后即会阴(海底)少住,至尾闾多住;
工字,入环跳穴多住,至膝胫达涌泉,反上胫间,膝后多停,升到肾前九转,至下田停住。九转为满,此坐功完也。
夫行走之间,更有三字诀,乃“清、静、定”也。 清字,存神泥丸,如水清月朗,风轻日暖;
净字,一气到脐,思看取莲花净之意;
定字,一气至海底停住,思如泰山之稳,外诱难挠,如松之茂,如秋阳之清暖,如露之含珠,月之浸水。 其坚如刚,其柔如絮。 再合而为一,自泥丸一想涌泉,浑浑澄澄,无碍无停,久则神光聚也。
气愈下兮身愈轻, 神居上兮心生灵。 精常固兮法术行, 形自空兮玄妙通。
外固则内壮,心静则神安。 欲为人上人,且莫行捷径。
工夫要在学愚鲁,神常生兮心如腐。 不见不闻身形固,不动不牵意诚笃。 何非大效何非功,务远贪高徒自误。
出奇本乎平常,出妙由于拙笨。 故匠之之诲人也,能使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善哉斯言也!
且出快之要,非能接天地之呼吸、难至高超。 欲得接外呼吸,当补内壳之三宝。 凝坚而后,则目光清活圆润,面见金色,乾中润泽,周身若绵,声音响中绵软,此为内足之证。 外佐以练之功,久则风从足下生。到如此境界,方谓天根月窟常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 时乎可与天地通气机,与仙人通言语,借日精月华以自补、合太极为一体、内外合一。
浑身有痛酸之处,痛是气虚,酸是血虚,或气血之不到,然犹有别。 皮里肉外脂膜未净者,酸多痛少; 精虚损者、痛多酸少; 气血初畅之时,亦痛多酸少。 酸中代麻木,或抽筋者,两虚兼积寒湿,或偶感误中风也。
尝思天下之物,皆具灵气,况人乎哉? 人为万物之首,受命而后性理咸备。 果能从生后识开之侯,窒欲惩忿,使七情六尘,永息无生,则人心日死,而至灰扬,道心日明,以至纯粹,则基乃固矣。 且心中各具七壳,尤得当诀以通,斯可矣。
七壳者:曰 玄通、 灵根、 妙钥、 统真、 通枢、 涵神、 洞幽, 左辅元龙, 右辅白虎。
玄通壳开, 则甘露没夜子时升于泥丸,每日午时,流贯周身,则皮肤鲜嫩。
灵根壳开, 则先天之精,刻漆一粒,日夜生九十六粒,流走上下; 久则皮润泽生,光眼清爽,永无生眦、发热发胀昏迷; 虽数夜不眠,亦无倦怠,面色如金。 有歌诀两首为证: 一 一窍开时便通天,初时幽暗玄又玄, 静侯静待无烦恼,灵根洞开入九渊。 霹雳声声飞龙起,一片通明九重天。 二 此时天人合一体,便与天地通气机, 可借精华补自己,灵神圆满香寰宇 根窍通时百窍通,此窍通时知天机。
妙钥壳开: 则心性含香,阳和遍体,而立主宰,外则芳气袭人,身活如绵,发招捷速。
统真壳开: 则目读心契,理无畛域,虚灵圆满,耳通真言。
通枢壳开: 则身活骨轻,百节生胎,日夜不眠,永无怠倦。
涵神壳开: 则气无涌出,神生泥丸,普照涌泉。左目日也,右目月也,故日照临下土。
洞幽壳开: 目生真精,而天文地理奇偶之妙,变化之神,自然豁通于心矣。耳塞能通,清音可聆,役使勿停。
元龙白虎壳开: 则周身三万六千毛孔皆开,通天地之气。 功夫至此,周身气候,节之运行,与天地无违,久则孔孔生胎,则外三宝始称坚实,无六淫之感冒,可谓疾魔退矣。
夫练剑亦当先开七壳,再演外武功。 火候有准,武备成道法明,所谓性命双修者此也。 平时贵饮白水,茶多伤神冷精,使阴阳未和,奚以刚柔相济也? 食宜淡,浓则浊,气挠神,珍馐美味也,况肉食乎? 非身心了无一病,何以神通绝技乎? 五谷之气,尚能损人,而况厚味乎? 故 嗜欲消一分,则道长一分; 臭味薄一分,则心性明一分。
常叩大罗,则头中风火油渣之气渐消; 常揉两腿根之筋骨核,则筋脉渐长。 夫气灵力长身轻之后,还须保养百日,方许试习。 如随养随练,谓之抽筋扒骨,费力难成。 如成之后,再力活静息三百日,则三宝凝定矣。 又诗云: 精神凝结一团团,动静之为贵自然。 随所往来无阻滞,任从指点合先天。 又诗云: 手眼身勿滞,敌难知我武。 睛光威射人,甫不至于人。 稍疏便有失,此为真起手。
大成之法,先须活步身。单演招对招,入妙致人,方不助于人也。 孙思邈之胆大心从,体用至矣。 凡事依行,万无一失,矧在技者哉? 怯敌己必受害,轻敌亦受其计。 惟御以胆敢,待以虚心。 有胆敢则彼威自抑, 有虚心则猝变堪防,庶免资敌致害。
虽平时空演,亦如见敌一般。 进退横斜,步加稳准,体验得深,习演得到。 或无患临场失志,猝变难随也。
至若因变亦受,逸以待劳, 或从之为进退,逆力以为揭献。 或柔以济刚,阳以化阴,猝中含柔,缓中蕴刚。 或寓进于退中,寄奇于偶内,虚中实而又虚,实中虚而更实。 侧伏引诈之机,涵于无形; 注定圆照之神,寂于觉里。 蓄发之前,继发于已发之候,随发于将发之形,必深造于此,方能对敌无隙。
《易》曰满损谦益。 尤必以有若无、实若虚之心,卑以自居,乃为妥要。 若偶或稍漏一心,则愤恨之气便起,是自取其乱之媒,斯为以艺累身。何其惑乎甚矣!
再动示之不动,进示之以退,可谓因人随变。彼虽机妙,乌能灾我哉! 倘夙未细心,或疏茫动,败有必然者。 又有顺逆诳呆,骄慢喜怒,动静远近,立行反霸击神之策,要在因地制宜,因性施逆。
又曰:气盈神灵则胜,气欠神昏则败。 若平时技精兵练、声名自著,要知异地人情之喜忌险曲,地势之夷险宽窄,设防变外。 知天则生克造化之理悉, 知地则山河进退之路熟, 知风土则计策易决, 知人情则引诱乃顺。 知此者,自能心在规矩之中,神游规矩之外。造诣如兹,讵能为所误耶?
止戈之术,可备而弗用,岂可用而无备? 故 临渴掘井,晚之已甚。 艺高慢敌,昧之至矣。 故君子贵尊贤容众,采群智以择从,谦以自驭,敬以接人。 柔中刚非愚柔,此处出全身浑形远之道。群魔尽散,而高人义士得以近接也。 故天时地利,不若人和。止戈之法,如斯而已。
是以慧笔挥来,乃见龙飞凤舞。心坛授持乎人力,仙机阐天地几绝之奇文,启后觉由生之等级。 虽《经》中奥蒂或有遗漏,而剑内奇观已称略备。 果能依此,若阅星霜,当不见弃于天地。 勿谓纸短情长,言多莫如言简。 若禀斯言,行难知易。练身要在练心,愿从此乘为万代遗规,相传以绵绵不息也已。
噫!克于依行,继传不息者,抑亦观难其人也。 第谨笔之于楮,先生之面前,以待后学之取式。 故将其中妙旨变式,备详于后。 特为三复致意,识者当勿忽诸尔。
《浑元剑经.炼眼解》
炼眼解 灵活平直寸分清, 团威准猝急开明。 舒和骄慢休形色, 诳诈随流注宰精。
灵者,审视有先之明,知其未发之招,悉其将发之意。
活者,不呆不痴,如水澄月朗,则目中不致疏误。
平者,眼光平出,不偏不滞,如露含珠,一片天机,目无停碍也。
直者,上视眉间,中视齐项,下视齐带,此为三关。 上关胜负之机,强弱邪正、善恶奸诈之所从出,招所由变,欲左者虚其右,欲上者虚其下,约之前后、进退、起伏、攻守、刚弱、奇正皆如之,盖人通病,能融化者乃入妙矣。 中关看其横斜、曲直、钮跨、腰腿、动止、手肘、起伏之枢, 下关看其引诳之变,跳跃之机也。 故三关当熟看清明,方为妥也。
寸者,乃酌其神式器(用)与身之灵否,当用分、寸、毫、厘,四者之力;使用何等力量制他,为得其宜也。
分者,是二人对手,要分清认明来去门路、身法熟灵、神光熟强,以及迟速诈诱,皆宜洞悉,以为应变之权也。
清者,眼光清白,忌昏散。非素有静工,安得如是也?
团者,精神凝聚、展转如心。精定神稳,则应猝出乎自然,如处无事。无怯则神圆,无轻则防密,无傲则气平,无形则变速也。
威者,神足严而可畏、光能射人、神能御乱,使人无隙可乘也。
准者,视斯明,不迷当局,故身剑皆完,始得其妙也。
猝者,二目含光,血气之勇,皆归空化也。
急者,目光闪急、如线穿空,剑贯重甲,清利而直锐也。
开者,是对面先看他,是某门技能当用何法致他也。
明者,明来由悉他式、详情之忌。取其性偏,或骄之、怒之、惊之、疑之、吓之,以取其猝忙失机也。抑或以所喜顺击之,皆可也。
舒者,临阵不屈也。
和者,和容悦色,内隐明鉴、外无贪心也。
骄者,在我无常形,能使敌人易生骄矜之气,便可随其骄以取胜也。
慢者,在我以无形示之,彼疏慢之心遂起,再随所慢以击之也。
休者,神光照彻,上下左右前后不息也。
形者,临阵不改常形,不因乱而神摇也。
诳者,引其入境,以计胜也。
诈者,防己之害、察彼之病。若诈之,伊坦然,切勿妄动也。反是者,可取也。更有诈之假动者,形式虽动,而神意安舒,此等必三诈之,虚实自见也。
随者,随其神背向变化之机也。
流者,目圆朗无缺欠者也。工夫到此,则另有一番气象。人见之,可畏而不可测,避之而不敢凌也。
注者,神光普照、遐迩不遗也。
宰者,视有准处,身不轻动也。
精者,乃夙习功深,精华结聚,久则目光远注不疲,而耐久也。
《浑元剑经》
仙脉阐宗 繄自剑之肇基也哉于元始天尊,本乎先天一气之意,则乎木性之曲直,火功之锻炼,土性之浑厚,金质之刚柔,水德之清决,因以象形制器,会意剑法,而剑甫成,以为形。 彼时分九宫九式,九九共络而成,八十一式而已。嗣传于盘古氏,以降之伏牛氏,遂分门别式,立意传真,亦宗三一一三之旨,剑仪殆备。后又传之唐李靖、李谪仙等。当太宗之时,剑术大兴。善斯技者,精而且备。自唐以后,越宋元二代之久,虽精于外功者不少,能行内功者几希。 历于明初元末间,有毕坤者,字云龙,于韶龄之年,得异授于伏牛氏,因以遁于川之南山水莲洞。昼则采薪以自食其力,夕便内外兼修。如此者百余载,而神坠形爽,周游宇中。又阅百余载,始缘遇得以融神超脱。 由明溯至于今,数百载以来,克以剑术成道,神化之功曾未闻见也。由斯观之,剑虽微技,其旨趣亦浩渺焉。是传脉之要诀。内篇为首。即由人仙而地仙而天仙之阶梯,可不言而喻也。 今则毕氏复不敢秘其渡迷之宝筏,济世全形之梁舆,更授之于大清北直顺天府,奉先郡邑,西南周口里之仙宗派者,其意将欲继绝学,开后觉于将来也。特此谨识。
清真玉妙通玄真人心坛 敬撰 聚云山主许地云 敬书
习武须知①
戒律二十条 面不改色,舒展自如,小心谨慎,取舍分明,身曲剑直,精神团聚,动转清灵,步法灵稳,心平气和,力贯周身,进退有法,剑莫轻动,闪展轻灵,变化莫测,随其枢机,看其形色,式来当审,预知敌意,后手莫离怀,看地势险夷宽窄。
四宜 存心当忠孝,立品当义勇,内功当勿间,外功当践实。
四忌
忌厌故喜新,忌功力杂集,忌有名无实,忌气暴好较。 四勿
勿传匪人 勿传骄狠 勿得贤不宣 勿稍密诀窍
四权 要择心性相投,为喂手之助。要彼此盘较,必以真心,不可偶倦。要规过劝善,各勿嫌忌,要常演习。更不许依强凌弱。偶或较力,凡无可奈何时,与外门较,当谦卑自处,不许以艺凌人。心虚神完,慎中再慎,庶免致害。如其得已,还是勿较为是,己躬自厚之学也。 总歌诀② 数条戒律记分明,御敌心和气贵平。 若不如斯当致败,随机伸曲莫狂轻。
《 浑元剑经》,明代剑客毕坤所撰。为道家剑仙修炼典籍。其中介绍了三步睡、六字决、行走三字决、练剑先开七窍、气贯周身等原理以及修行方法。其中包括:三十六宫跳步图式、图说、练眼、练手、练身(紫霄形化二十八式法门)、九宫三十六式。剑破剑、剑破棍、剑破枪等兵器要义;以及练步、练招、飞罡文、天清咒、飞腾秘篆等。 浑元剑经-飞罡文 原文:扫除不详,普渡仙航。梯天超海,如遁如藏。呼灵虚位,遣役诸方,雷霆霹雳,如掣电光。干支造化,灵集中央,阴阳五行,周天在握。日精月华,吞入丹舍。探取天根,真息生春。玄黄浑合,遍体更新。筋骨皮肉,来复乾坤。助道助法,赐我灵真。绵绵大力,默默通神。北七南六,随在护临。急早送灵来,急早送灵来。哔吽吽,嘿哈臻。闪者,进退如电之急也。其法,择每月红虎黄鼠日时,向本辰罡方,朱书(符)饮一道;再向北斗真方,莫持一点天清之咒,九次。咒完静片时,再习步式招数一度。未习之先,有告文一个,秉心朗咏数次,再演为要,久敬为主,不可梢涉怠志也。 浑元剑经-内外篇序 剑者,决也,断也。必内而决七情,断凡息,内三宝得以浑化而至于纯阳,此内而剑学之筑基,内壳通而坚实也。尤当外而决灰心,断声迹,加之以招式变化之奇,以夕朝时习,外三宝得以浑成,而至于柔刚,此外而剑法之暗练,外壳注而灵稳也。至如近世所学之剑,以舞之者,类皆皮毛中皮毛,浮之至浅而至鄙者也。昔伏牛氏祖云:果尔志向上,当先静以筑其基,存之深养之熟,内外三宝合一,浑化归一。正所谓: 内外全无渣滓质,养成一片紫金霜。 阴阳造化都归我,变动飞潜各有常。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夫剑乃儒雅中之利器,有正直之风,和缓中锐锋,具温柔之气,灵则通神,玄能入妙,飞来飞去,无影无踪,作云作雨,如虎如龙,变化莫测,转展无穷。诛人间之恶党,斩地下之鬼精,可破阵以攻城,随手指点,草木皆兵,可防一身之害,资三捷之成,故珍为致宝,运可通神。光灵明而不昧,体刚健而长生,扫则雾消烟掩,挥去则石走云崩。可避水火之灾,入不溺焚;可解刀兵之乱,视如不见。 其为德亦若人也,资禀于阴阳炉火之炼,性成于元亨利贞之能,百折不屈,九转而形骸备。铸冶始于神人,传授依乎仙术,习贵专精,功宜百倍,非取天地之气,无以培养人之本源;不吞日月之精,奚以轻身健体?非精足气不能清,非气足神不能灵。非内而精气神、外而筋骨皮,浑成一片,身不能轻。将何以飞取雁书、远逐鸿迹?非如此何以通妙,而能超众?能御大敌,足称万兵之祖。故精足则战耐久;气满则呼吸细;神清静而圆融,则变化莫测。故曰:身完天下无敌手,剑完四海少敌兵。能此二者,方可超凡入圣境,庶几驭众为高明,勿负古人之留意、仙佛之苦衷 习得形剑成于外,则剑气备于内,是尔身心自有主。其为用也,可除灾以断水,可画地以成河;斩七情、断六欲而绝淫根;破异术,灭妖通以除恶党。神智从生,豁古今于亲目;谋猷克布,协治化以感通。儒之御侮,以此而威行;道之降伏,以此而欲空;释之真空,以此而功成。 夫剑气即罡炁也。而宇宙之间,亦必恃此为化育,主宰生杀权宜。故学者业贵于精,心宜于谦,艺当熟习,志莫骄矜。外有三尺剑,内必籍五本以佐之,始保一身安闲,无事纷纭耳。再者,此物为仁人之珍宝,彼匪人之所畏,故好而知恶为贵。或徒负气好胜,每生嫌隙。一旦欲胜乎理,小则鲁莽偾事,大则积愁成恨,反恨成狠,将祸延无已。此真好武中之恶习。 故剑法既成,尤当博阅天文、地理、人事、驳杂于中,在一番体认知改择中,卑以身处之心。又或于澹定之候,静以抚琴,涵养性真,化净猛烈之习,效成一片温和气象。外人岂能知哉?目为武士,而有儒雅之风,称为杲儒,而有威严之度。故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功用到此,谓文兼武全将相身,更必出处有道焉。试止以时,不以道殉身,亦不失机,勿贪为主,勿吝为先。如有欲习此者,详言喻众,莫为己私,化传万方,奠定国家,小则终保厥身,大则兼济天下,启可轻乎哉?试思昔有伯温先生言:此天子气也,十年之内,必都金陵,吾当负剑从之。非明悉天文地理人事,善舞剑而能止戈者乎?更有善观剑者风胡子,善舞剑者李靖、伍员、吴季子等,孔门之季路善佩剑。于此观之,剑为奇珍,自古惟然。其用非但主于玩器,其旨趣亦深焉耳。 望古遥企,得精秘传者,不乏人矣。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必加一能己百,十能己千之力,甚勿空演招数。更须深参奥旨,方克许有为哉! 炼剑莫先于炼气,炼气要首在于存神。存神之始功,根于固精。能此方可以论剑之练法,否则作辍之,鲜有成为完壁者。工夫贵勿刚勿缓,和平得中,且存且养,内外兼济。直外便能和中,炼形亦可长生。活动筋骨身轻灵,周身气血力加增。由子至午锻炼外,自未至申静息中。戌则吞斗持罡,运用水火,和合坎离,妙在筑基,要乃清心寡欲。此入道之机、成道之具,岂可杳视?惟昼夜无间,则阴阳协理。呼吸定则灵光生,而三宝定位,同居其中。金丹日益,身法愈轻。昔唐太宗养剑士数百人,时或令舞,则诸士身共剑各飞。若此神舞,神威足以胜人者,非此而何? 夫剑贵乘机以进,无隙则退。故奇正明,剑法成;精神全,神力猛。古语之“一声吓断长江水”,乃威神并作也。既能如此,何患对敌难胜?非内外打成一片,难以飞而出快,妙而显神。非真阴阳生,不能召天地之精气神,归入身心。惟气结于根,久战如未战也。至于生威之道,在于存神。神能常存,久自生威。存神以固精为本。《圣经》云:知止止者,亦进攻退守之道也。进攻之道,见机而作;退守之道,忍辱为先。进退得宜,便为知止。若茫然而进与退,昧然而守与攻,非徒无益,恐招尤之媒来自面前,而昧已晚。是求荣反辱。欲固守己身,多助敌资,良可惜也。故曰:战胜一时,由于训练千日功夫。岂偶然乎? 人既为万物之灵,必心与道洽,庶几致人,不为人所致也。故君子必具天险王道之全,洞天时地理人事之权宜,其略则孙、吴、司马之策,始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故君子战必胜也,历观古人个有取法。昔亚圣云:浩然之气,至刚至大,直养无害,塞于天地之间。夫浩然之气,在于天地间,则保合太和之气,以之生成,在人则空灵无间之气也,即真气。其中刚柔浑合、阴阳互生,即所以结丹粒之道也。其大莫喻,其小难破,而来往造化之神涵于其内。故曰:放之弥六合,卷之藏于密,直养即勿妄勿助。 直养自然先天之能力,在神为非人力也。无害者乃顺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者也。养至真息圆满,百慧从生,永生无灭。小可经纶,大可赞誉天地,故曰则塞于天地之间。 夫勿妄者,非具刚决武火之力,安能常于若存?勿助者,非有攸柔文火之功,安得依行不偃?果能明道不计其功,是无为之为神为也。能庸行无息武火之力,固少顽空昏沉之偏。至若乐行不期报,亦非人力之有为,以其呼用略照吸用。全妄者,文火之功,岂更有着相燥妄之失,故内而静功、外而武学者,皆当准乎文武火侯,以行为的。 故戕贼成者,终难深造乎道。绵长者久必显达。过急则锐,恐多退速之虞;太缓则疏,未免作辍之情。然二夫准期何在?诗云: 一 休逞欢来歇力行,免将过役倦容生。 中庸万古传心法,中以庸行戒律清。 二 气欲足兮精为本,神光无滞天地春。 四肢鼓荡皆符道,力量增加要日新。 剑法又有:正奇正、奇正奇、奇中正、正中奇、奇中又奇、正而复正,六门之别,所宜别辨而熟演之。凡高势双势为正,旁门低势小势为奇。低忽高,旁忽正,单化双,奇中正,高忽低,正忽旁,双化为单,正中奇,左腿为正,右腿为奇,剪并奇,飞步正,颠换步奇中正,丁字步正中奇,前弓势奇中正,七星式正中奇,四平势伏虎势为正,钓鱼问献为奇,三揭为正中奇,齐眉剑为奇中正,刺猿剑为奇中奇,飞仙剑为正中正。是皆阴阳变化,尤当洞澈,可阐发而彰明。 论阴阳手法,阴来阳敌,阳来阴敌。若阳变阴、阴变阳,还得看他阴阳虚实之数。故曰:悉明天地盈虚数,便是伏牛亲身传。习至如此,乃能全身远害,战胜守固也。 又有三步睡功夫。一曰仰卧,两腿直,十足指回勾腰控,存想涌泉,双手搭扣撑住;二曰左偏卧,头枕左足尖,左手搬左足跟,右换如之;三曰伏卧,双手抱头,足跟朝天,十足指尖用力向地,存想泥丸。随便卧时,头腰腿要三直。立时足勿实踏,双手齐垂,目光四射,时或垂帘。行步必活稳轻急,宜自跟撤尖碾,行非无跟之轻跳。闲息时,有引气下行之法,乃六字诀,连念到下丹田存在。久则气不涌出,亦能久而无倦,用力少而成功捷。 巧从熟生,灵从快生,刚生于柔,智生于拙。非养得目有神光,(身有灵光,体有元光,)难使敌一见生畏怯于心。非神光难御乱敌。(非有灵光,难疾胜劲敌。)非有元光,难临大阵而耐久。灵光者,身外有红光缭绕。神光者,目中有青苍之气,足以照远出威。元光乃身外黄光闪烁,是内外功满,毫无缺欠,浑光普照,无隙可乘。惟目中剑内手上,更有一番稳准气象,足使人畏。故敌人动得其咎。学力至此,乃为练家,方不愧居其名,亦可留芳千古,令后世慨见而神警。故闻声而惧者,因实称其名,威感夙著也。此真向战不持寸铁,何待矢折而胜也耶?古之将帅,不胜之术者,以其训练精细,百战无敌,谁敢慢视哉? 又要诀曰:一精气神,二刚柔力,三遐迩相当,四阴阳相济,五剑逢双刃与双锋,皆指其展转灵根;若敌大刀共大战,来回紧急隙间攻。 前所云六字诀,传列于后—— 提催灵闰(音按)妙工。 此乃通天彻地功夫,宜得暇即用,久可却疾,添益精气,培补下元,活涌泉穴。此穴开通,则身中筋骨血络,皆舒展自如,乃千古不宣之妙,宜当时习之即觉也。提者,自涌泉直上泥丸;催字,自天目中少停,绕头三转,自左而右;灵字,至玉枕,归一度喉间;闰字,分入两肩,从臂内降至十指尖,由手背上穿缺盆夹脊,横穿前后心,降脐中少停;妙字,自腰眼小小穴三转,少停至海底(再至丹田)气海多住,降肛前肾后即会阴(海底)少住,至尾闾多住;工字,入环跳穴多住,至膝胫达涌泉,反上胫间,膝后多停,升到肾前九转,至下田停住。九转为满,此坐功完也。 夫行走之间,更有三字诀,乃“清、静、定”也。清字,存神泥丸,如水清月朗,风轻日暖;净字,一气到脐,思看取莲花净之意;定字一气至海底停住,思如泰山之稳,外诱难挠,如松之茂,如秋阳之清暖,如露之含珠,月之浸水。其坚如刚,其柔如絮。再合而为一,自泥丸一想涌泉,浑浑澄澄,无碍无停,久则神光聚也。 气愈下兮身愈轻, 神居上兮心生灵。 精常固兮法术行, 形自空兮玄妙通。 外固则内壮,心静则神安。欲为人上人,且莫行捷径。 工夫要在学愚鲁,神常生兮心如腐。 不见不闻身形固,不动不牵意诚笃。 何非大效何非功,务远贪高徒自误。 出奇本乎平常,出妙由于拙笨。故匠之之诲人也,能使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善哉斯言也!且出快之要,非能接天地之呼吸、难至高超。欲得接外呼吸,当补内壳之三宝。凝坚而后,则目光清活圆润,面见金色,乾中润泽,周身若绵,声音响中绵软,此为内足之证。外佐以练之功,久则风从足下生。到如此境界,方谓天根月窟常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时乎可与天地通气机,与仙人通言语,借日精月华以自补、合太极为一体、内外合一。 浑身有痛酸之处,痛是气虚,酸是血虚,或气血之不到,然犹有别。皮里肉外脂膜未净者,酸多痛少;精虚损者、痛多酸少;气血初畅之时,亦痛多酸少。酸中代麻木,或抽筋者,两虚兼积寒湿,或偶感误中风也。 尝思天下之物,皆具灵气,况人乎哉?人为万物之首,受命而后性理咸备。果能从生后识开之侯,窒欲惩忿,使七情六尘,永息无生,则人心日死,而至灰扬,道心日明,以至纯粹,则基乃固矣。且心中各具七壳,尤得当诀以通,斯可矣。 七壳者:曰玄通、灵根、妙钥、统真、通枢、涵神、洞幽,左辅元龙,右辅白虎。 玄通壳开,则甘露没夜子时升于泥丸,每日午时,流贯周身,则皮肤鲜嫩。 灵根壳开,则先天之精,刻漆一粒,日夜生九十六粒,流走上下;久则皮润泽生,光眼清爽,永无生眦、发热发胀昏迷;虽数夜不眠,亦无倦怠,面色如金。有歌诀两首为证: 一 一窍开时便通天,初时幽暗玄又玄, 静侯静待无烦恼,灵根洞开入九渊。 霹雳声声飞龙起,一片通明九重天。 二 此时天人合一体,便与天地通气机, 可借精华补自己,灵神圆满香寰宇 根窍通时百窍通,此窍通时知天机。 妙钥壳开:则心性含香,阳和遍体,而立主宰,外则芳气袭人,身活如绵,发招捷速。 统真壳开:则目读心契,理无畛域,虚灵圆满,耳通真言。 通枢壳开:则身活骨轻,百节生胎,日夜不眠,永无怠倦。 涵神壳开:则气无涌出,神生泥丸,普照涌泉。左目日也,右目月也,故日照临下土。 洞幽壳开:目生真精,而天文地理奇偶之妙,变化之神,自然豁通于心矣。耳塞能通,清音可聆,役使勿停。 元龙白虎壳开:则周身三万六千毛孔皆开,通天地之气。功夫至此,周身气候,节之运行,与天地无违,久则孔孔生胎,则外三宝始称坚实,无六淫之感冒,可谓疾魔退矣。 夫练剑亦当先开七壳,再演外武功。火候有准,武备成道法明,所谓性命双修者此也。平时贵饮白水,茶多伤神冷精,使阴阳未和,奚以刚柔相济也?食宜淡,浓则浊,气挠神,珍馐美味也,况肉食乎?非身心了无一病,何以神通绝技乎?五谷之气,尚能损人,而况厚味乎?故嗜欲消一分,则道长一分;臭味薄一分,则心性明一分。常叩大罗,则头中风火油渣之气渐消;常揉两腿根之筋骨核,则筋脉渐长。 夫气灵力长身轻之后,还须保养百日,方许试习。如随养随练,谓之抽筋扒骨,费力难成。如成之后,再力活静息三百日,则三宝凝定矣。又诗云: 精神凝结一团团,动静之为贵自然。 随所往来无阻滞,任从指点合先天。 又诗云: 手眼身勿滞,敌难知我武。 睛光威射人,甫不至于人。 稍疏便有失,此为真起手。 大成之法,先须活步身。单演招对招,入妙致人,方不助于人也。孙思邈之胆大心从,体用至矣。凡事依行,万无一失,矧在技者哉?怯敌己必受害,轻敌亦受其计。惟御以胆敢,待以虚心。有胆敢则彼威自抑,有虚心则猝变堪防,庶免资敌致害。虽平时空演,亦如见敌一般。进退横斜,步加稳准,体验得深,习演得到。或无患临场失志,猝变难随也。 至若因变亦受,逸以待劳,或从之为进退,逆力以为揭献。或柔以济刚,阳以化阴,猝中含柔,缓中蕴刚。或寓进于退中,寄奇于偶内,虚中实而又虚,实中虚而更实。侧伏引诈之机,涵于无形;注定圆照之神,寂于觉里。蓄发之前,继发于已发之候,随发于将发之形,必深造于此,方能对敌无隙。 《易》曰满损谦益。尤必以有若无、实若虚之心,卑以自居,乃为妥要。若偶或稍漏一心,则愤恨之气便起,是自取其乱之媒,斯为以艺累身。何其惑乎甚矣! 再动示之不动,进示之以退,可谓因人随变。彼虽机妙,乌能灾我哉!倘夙未细心,或疏茫动,败有必然者。又有顺逆诳呆,骄慢喜怒,动静远近,立行反霸击神之策,要在因地制宜,因性施逆。 又曰:气盈神灵则胜,气欠神昏则败。若平时技精兵练、声名自著,要知异地人情之喜忌险曲,地势之夷险宽窄,设防变外。知天则生克造化之理悉,知地则山河进退之路熟,知风土则计策易决,知人情则引诱乃顺。知此者,自能心在规矩之中,神游规矩之外。造诣如兹,讵能为所误耶? 止戈之术,可备而弗用,岂可用而无备?故临渴掘井,晚之已甚。艺高慢敌,昧之至矣。故君子贵尊贤容众,采群智以择从,谦以自驭,敬以接人。柔中刚非愚柔,此处出全身浑形远之道。群魔尽散,而高人义士得以近接也。故天时地利,不若人和。止戈之法,如斯而已。 是以慧笔挥来,乃见龙飞凤舞。心坛授持乎人力,仙机阐天地几绝之奇文,启后觉由生之等级。虽《经》中奥蒂或有遗漏,而剑内奇观已称略备。果能依此,若阅星霜,当不见弃于天地。勿谓纸短情长,言多莫如言简。若禀斯言,行难知易。练身要在练心,愿从此乘为万代遗规,相传以绵绵不息也已。 噫!克于依行,继传不息者,抑亦观难其人也。第谨笔之于楮,先生之面前,以待后学之取式。故将其中妙旨变式,备详于后。特为三复致意,识者当勿忽诸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