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老子之十三
无 中 生 有
宇宙客观存在的无限性,决定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宇宙是什么?星球如何形成?天地的未来如何?人类认识了一些,但它够子子孙孙无休止地去研究发现。西方人简单痛快,捧出个上帝,人类永远认识不完的事情,一句话便解决,上帝创造一切!咱中国人倒是也捧出个盘古。但中国人比西方人唯物,盘古虽然也是神,但他跟西方人心目中的上帝不同,他有生命,他靠自己的能力创造。“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盘古开天也不是拿把斧子一劈了事,而是他与天地抗争的结果,期间经历了一万八千年。“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太平御览》三引徐整《三五历纪》)
宇宙起源的学说,让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并非创造了盘古这个有血有肉的神,而是老子创立了宇宙论。李政道先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在1972年10月22日接受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仪式的致词中说:“牛顿力学已被量子力学来代替,在量子力学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定律叫做‘测不准定律’。……从哲学上讲,‘测不准定律’和中国的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颇有相符之处,所以近代物理学有些看法,和中国太极和阴阳二元的学说有相似的地方。因此,量子力学创造人,丹麦大物理学家宝雅(即玻尔)教授,在他被封为爵士的时候,选了中国的太极图案,作为他的徽章,象征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两千几百年前老子创立的学说,能与近代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相吻合,这难道还不能说是先知先觉吗?我一直以为,把老子的思想体系笼统地说为宗教,非常不妥。老子的思想体系是中国的古典哲学,是充满辩证法的哲学,说道教袭用了老子思想体系的部分精神较为合适。
老子关于宇宙的文字虽不多,但却较完整地描述了宇宙的本源、宇宙的形成和宇宙的运动规律。
关于宇宙的本源,老子在第二十五章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他说有一个天然浑成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之先就存在了。它既没有声音,又没有形体,它不依靠外力超越一切之上永久不变,无时无刻在循环运行永不停止。它可以成为天下万物之源。我不知道该给它个什么名字,把它叫作“道”,勉强再给它起个名叫做“大”。
一个真实的事物,我们是无法给它一个恰当的名字的。老子在第一章里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这个道理。古汉语跟英语一样,往往宾语前置,通俗说法叫倒装句。这句话的第一个“道”,是名词,宾语,指宇宙的本源;第二个“道”是动词,说、描述;“常”是恒久不变。意思是说可以用语言和文字描述出来的“道”,它就不是那个恒久不变的宇宙本源的“道”。第二句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真相,第二个“名”是动词,命名、给它称谓。意思是说,我们给它起的那个名,不可能反映那个恒久不变的“道”的真相形态。
苏东坡对这个道理,在他的日喻一文中有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有个先天的瞎子没见过太阳,问人太阳是什么样,别人告诉他太阳的形状跟铜盘一样。他拿铜盘敲敲,听到了铜盘的声音。一天他听到钟响,就以为那是太阳的声音。又有人跟他说,太阳的光跟蜡烛的光一样。他就摸了蜡烛,知道了蜡烛的形状。有一天他摸到了一根短笛,他就认为那是太阳。太阳这个有形的东西,用语言解释给没见过的人听,结果就成了铜盘,又成了钟,再成了蜡烛,最后成了短笛。由此可见,语言文字是无法准确地描绘客观事物的。
老子给宇宙本源起了两个名,一个叫“道”,一个叫“大”。大,广大无比,可感可觉。道是什么?道也可说是路,它的原始符号是十字路口里有个人字,可以引伸为路线。我以为老子给宇宙本源起名为道,实际是对宇宙的的内在规律而言。规律是形而上,不是感官直接能感知认识的,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十四章)只能称它为“无”。那么“无”是什么?“无” 不是事物,只是一种形态,一种规律。“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 “无”,可以算作天地之始的名;“有”,是万物之根源。“无”是宇宙之本源,“有”产生于宇宙本源的“无”。宇宙的内在规律就是:无中生有。
宇宙的形成就是无中生有。老子在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的本体是“无”,“道”生一,就是“无”生“有”,“有”还不是事物,是一种混沌之气;一生二,就是“有”这种混沌之气生出阴阳二气;二生三,就是阴阳二气交合,产生了阴阳统一调和养育万物之和气;阴阳二气不断交合,不断产生新的和气,于是繁衍生成了万物,构成了宇宙。其实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无中生有。生命是怎么形成的?语言是怎么创造的?文字是怎样产生的?科学技术是如何发明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从“无”到“有”,但是“有”不是凭空产生,是在“无”的各种无形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
“无”相当于数学上的“0”, “0”并不是空无所有,“0”是有理数。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整数又包括正整数、零和负整数。“0”不是啥都没有,“0”是整数的第一个数,是整数的开始,“0”之后才有1、2、3、4以至无限。我以为“0”是“—0.9999……”至“0”再至“0.9999……”的整个形态。
提出“无”的概念,是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贡献,功不可没,它不是一味地消极,他说的“无”并非空无一物,是以负概念积极肯定,是一个有若无,实若虚,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屈为伸,以弱为强,以柔为刚,以不争为争的辩证思想体系,它与“有”都具有总括万物形态的品格。但也有一点不得不注意,老子过于强调了“无”的作用,把“无”的客观与“有”的客观割裂对立起来,而没有恰当地认识“无”和“有”的对立统一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过于强调“无”的客观性,而忽略“有”的客观性;只看到事物空虚的部分,没有充分认识事物“有”的客观价值和作用,离开了客观存在的“有”,那些空虚的“无”的部分又从哪里来呢?没有“有”又何言“无”呢?
关于宇宙的运动变化规律,老子说“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二十五章)宇宙不依靠外力超越一切之上永恒不变,无时无刻在循环运行永不停止。“大”称作消逝,消逝到极远,从极远又返还。他又在十六章中说“致虚极,守敬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他说心力使心灵回复到虚寂,保持清静的状态,万物纷纭呈现,我们就能看到它们由无到有、再从有返回到无这样的往复循环。事物变化纷繁,最后总要回复到各自的出发点,回到出发点叫做静,这叫做回复本性。
人生和世界的万事万物,都遵循着无中生有,又从有回复到无这样一个内在规律不断循环,人生和世界都是一个圆。无中生有,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有再回复到无,不是倒退,而是在“有”的基础上更新更高级阶段的“无”;这个回复的出发点也是“有”之后的新一轮循环的出发点。宇宙和万物就是在这个总规律下,循环往复,永不停息,无休无止,以至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