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蟋蟀诗话趣称

 谁清斋 2013-04-13

作者:朱聿果

 
 

秋令时节,风畅气爽,蟋蟀这可爱的小精灵又跑出来与人们相会了。原野地头,墙角屋后,到处鸣起它悦耳的歌声。

蟋蟀受国人注意,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就有文字记载。2500多年前,由孔子删订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涉及蟋蟀的就有好几处。《唐风·蟋蟀》曰:“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风·七月》对蟋蟀的记述更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入我床下。”中华斗蟋活动在远古是就有,见诸文字记载始于秦汉,兴于唐,著于宋,盛于明清。规模化饲养则见于唐朝,唐代就有“闭于笼中,夜听其声”和“天宝间,以万金之资付于啄”的记载。

对于蟋蟀,称谓颇多。在当代学术资料中常称为“中国斗蟋”,在我国南方,俗称“赚织”,北方俗称“蛐蛐”。诗文中,蟋蟀的别名以“促织”为多。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作品就是以《促织》为题目,并作为线索来写,发人深醒。诗圣杜甫曾以《促织》为题,即景生情,大发慨叹:“促织甚细微,哀声何动人”“久寄得无泪,故妻难及晨”。姜夔在词《拜星月慢·促织》中写道:“蟋蟀秋兴,败壁荒苑,笑相寻”。写“促织”很好的诗词还有张滋《满庭芳·促织》、朱之蕃、张维的《齐天乐·蟋蟀》等。“促织”作为蟋蟀的别名,缘因古人听得蟋蟀的鸣声好象织机的穿梭声,又好似催促纺织者快快织布,故取其叫声谐音而名之,借以引喻激励人们辛勤不辍之意。俗语云:“促织鸣,懒妇惊”,其意在此。蟋蟀的叫声有如鸡打鸣一样,提醒人早早起来纺织,因此亦称“梭鸡”、“纺绩”、“趋织”或“促机”。

诗仙李白在《行路难》诗中吟道:“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其中“络纬”即指蟋蟀。《秋日》诗中有“芳草不复绿,王孙今又归”句,“王孙”者,蟋蟀别称,“楚人谓之”。

蟋蟀又有“蛩”、“寒蛩”、“吟蛩”的别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以《促织》为题作诗曰:“闻蛩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蛩”即指蟋蟀。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小重山》词中“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寒蛩”即是蟋蟀。古人认为蟋蟀生于秋,得寒则鸣,有的直接称之为“寒虫”;也有人认为,蟋蟀为秋之朽苇,感肃杀之气而生,又干脆称为“草虫”。唐代大诗人王维《秋夜独坐》诗云:“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不少地方还俗称蟋蟀为“土蛰子”,即指蟋蟀秋季蛰伏于土块泥瓦中;有的也称“土车子”,实际是指的雌性蟋蟀,拖着象车把的“尾管”。喜爱斗蟋娱乐的圈内人则称能打善战的蟋蟀为“虫儿”,打斗力不强的称为“虫了”。蟋蟀的其它别名还有蚕、莎鸡、樗鸡、酸鸡、土渣、灶马等。也有人将蟋蟀科中的油葫芦、大扁头蟋(俗称“棺材头、“喉头”)、长颚蟋(俗称“瘪嘴”、“小咪”、“老咪嘴”)、花生大蟋(俗称“大土狗”)、马蛉(俗称“金钟”)、铁弹子、树蟋、针蟋、梨吉蛉(俗称“绿 吉蛉”、“梨蟋”)及螽斯科中的蝈蝈也称为蟋蟀,实际上混为一谈,它们不是一个种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