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刺绣圣手金静芬的起伏人生

 苏迷 2013-04-21
   金静芬正面照

  ■沈慧瑛

  慈禧见到《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图》,大加赞赏,称为绝世神品。外界对沈寿的绣艺好评如潮,认为都是她的功劳,其实《无量寿佛图》是学生金静芬的作品———

  1955年9月,一封来自上海的信送到苏州刺绣工场的孝贞手中,这信是她的老师金静芬所写。金老师曾在清末、民国以来被誉为刺绣圣手,现在投靠在上海工作的侄儿,整天带小孩做家务,心情十分苦闷,因此在信中向学生诉说自已的烦恼。毕竟她大半生的日子是拿绣花针做细活,而今迫于无奈放弃了热爱的刺绣,她的痛苦是可以理解的。正是金静芬的这封信,引出了另外两封信,其中顾公硕向苏州市领导的推荐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晚年的命运从此改变。

  余觉、沈寿的功臣

  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寿辰,各地官员纷纷送礼拍马屁,以期博得老佛爷的欢心。绍兴举人余冰臣听从苏州好友单束笙的建议,决定绣寿屏进献,他从家藏古画中选出《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图》作为蓝本,很快勾勒上稿,组织以妻子沈云芝为首的苏州绣娘们日夜赶工。
  余冰臣擅长书画,其妻沈云芝自幼学绣,且在当时苏州刺绣界已小有名气,他们一个画一个绣,合力研究苏绣,可谓最佳拍档。在沈云芝的领导下,刺绣能手们齐心协力,日夜赶制,终于如期上交贡品。慈禧见到《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图》,大加赞赏,称为绝世神品,“龙”心大悦之下,亲笔书写了“福”、“寿”两字赐给余冰臣、沈云芝。沈云芝遂改名为沈寿。苏州绣品在京城获得成功,得到朝廷的肯定,令余、沈夫妇及苏州的绣娘们乐不可支,这自然有余觉策划与选题的功劳,更有绣娘们精湛的技术与集体的智慧。外界对沈寿的绣艺好评如潮,认为都是她的功劳,其实她无意中侵犯了知识产权,因为《无量寿佛图》是学生金静芬的作品。
  1885年,金静芬出生于苏州一个回民家庭,小名杏宝,原名彩仙,母亲出身大家,略通文墨,因此亲自教女儿《千字文》《百家姓》《孝经》,希望增长她的文化知识,之后又送她到上海爱国女校读书,但金静芬考虑家庭经济,读了两年书就回到家乡。就像多数苏州女孩一样,金静芬9岁开始学刺绣,12岁以刺绣为生,赚钱贴补家用。由于她性格文静,善于钻研,她的绣品得到绣庄老板和亲友们的喜欢。然而金静芬并不满足,她还渴望得到名师的指点,此时正好听到技艺高超的沈云芝在仓米巷的家中招收学徒,遂拜师学艺,沈云芝从此多了个得力帮手和学生,此时金静芬已是十九岁的大姑娘了。金静芬开始跟随沈老师学习仿真绣,不久就承担《无量寿佛图》刺绣任务,她先和沈寿一起研究,但沈寿更多的精力放在人物众多的《八仙上寿图》上,因此金静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她是个爱思考且有灵性的人,寝食难安,日夜思索如何设色、如何施针。从1904年3月到6月整整三个月内,金静芬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没有吃过一顿安逸饭,处女作《无量寿佛图》终于圆满完成,与《八仙上寿图》一起被送往京城,轰动朝廷,这是对她莫大的安慰与肯定。
  以余觉、沈寿名义进献给慈禧的绣品贺礼获得上下一致叫好,清政府决定在农工商部增设女子绣工科,任命余觉为总理,沈寿为总教习。余觉、沈寿上任之前,先奉命到日本考察美术学校的教育情况。回国后,即聘请金静芬为教习,这既是沈寿缺少人手的缘故,也是她借此感谢学生的功劳。此时堂叔金颂清为金彩仙正式更名为金静芬,认为要在绣艺上日有精进,必须有文静的性情。
  远在京城的金静芬与沈老师一起教那些贵族女子学习刺绣,还要克服生活与语言上的困难。从小说惯苏州话的金静芬开始学说北京话,且培养自己的耐心,只为她面对的学生是集娇骄二气于一身的贵族小姐们。金老师在上课时既要示范操作,又要手把手教她们穿针引线。教育之余,金静芬专心刺绣,为了更精妙、逼真地表现动物,她多次到万牲园,观察各种动物的形态、羽毛、色彩,她精心创作的《锦鸡假山》受到沈寿的夸奖,且为她举办了一个圈内人参加的观摩会。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期间,她创作的水墨《苍松》立轴在1910年第一次南洋劝业会上获得三等优等奖。在北京的几年里,她还绣过慈禧太后衣服上的花鸟虫草。好景不长,第二年,大清王朝灭亡后,沈寿与余觉到天津创办“自立女红传所”,而金静芬则在那年10月底回到阔别多年的苏州,开始了另一番人生。

  行走在教书与刺绣之间

  名气不能当饭吃,何况新旧更迭之时,政局动荡,人们的生活深受影响,刚回到苏州的金静芬又开始了过去那种从绣庄领外发加工的日子。由于她的绣技出色,先施公司等商家请她刺绣商标,如狮球牌、鹰球牌商标都出自她手,这样多少增加收入。
  1912年,金静芬经人介绍来到苏州武陵女子学校教书,校长丁渭琦十分能干,除了办学之外,她专门雇了四五个绣娘,生产外销绣品。金静芬刚上了几天课,丁渭琦就因金静芬的手艺出色,以募集学校经费为由,让她专职刺绣。金静芬一针一线绣制的《德国公主像》《圣母玛利亚像》及其他水墨扇面册页等作品,被丁校长卖给美国人,获得不菲的收入,但金静芬未得分毫。金静芬的另一幅《袁世凯像》绣品则被送往北京。佳作迭出,但她的收入并没有增长,每月只有15元的报酬。丁渭琦又让她绣以春夏秋冬为背景,以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为人物的四季屏,大获成功。两年多的时间里,创作了那么多的绣品,为学校赢得了声誉与效益,金静芬的辛苦可想而知,眼见付出与所得相差甚远,遂于1914年春天远走上海,开始另一段教书生涯。
  上海城东女子学校的工作比苏州武陵女校轻松许多、自由许多,毕竟纯粹教刺绣课程,多出了一些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勤奋的金静芬利用晚上和休息天,完成了《拿破仑像》《仕女花园》《家禽图》《双狗图》绣品。这些作品送到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博览会上展出,其中《双狗图》获得青铜奖章和奖状。
  离开城东女子学校,她又来到哈同夫人创办的创圣女子学校,但在这个学校,她看到了哈同夫人对待学生的冷酷与残暴,致使她再次脱离火坑,回到苏州。刚过1916年的春节,金静芬应沈寿的邀请,来到南通,代病中的老师上课。师生分别四年多,两人的绣艺与在社会的影响都得到提高,她们除了叙述别离之情,就是切磋绣技。
  南通女红传习所是南通状元张謇于1914年创办的,沈寿被聘为所长,培养南通女子学习苏绣。为了有别于苏绣,打响自己的品牌,张謇把沈寿在南通传授的苏绣称为沈绣。然而沈寿在南通的生活并不如意,身体不好自然是原因之一,且与余觉的感情貌似出现裂痕,风言风语不时传入耳边,金静芬不愿在这样复杂的环境里工作,遂于1917年年底以探亲过年为由回到苏州。张謇数次请她重返南通,金静芬婉言谢绝,情愿在苏州女子职业学校担任美术科主任。在苏州,金静芬是一介穷教书匠,是一个为生计到处揽活的绣娘,但没有烦心事,且能在慈母跟前尽孝,她的日子过得也坦然从容。
  1920年7月,年已36岁的大龄女金静芬嫁给比她年长一轮的回族张仙源,张在津浦铁路担任锅炉工程师,婚后 搬到天津生活。好景不长,1924年张被辞退,1927年,夫妇只得回到苏州。然而红颜薄命,相伴不到十年的丈夫突发脑溢血而离世,留下了一笔债务。多事之秋,生不逢时,从清末走过来的人必经的军阀混战、八年抗战、国内战争,一个接着一个,弱女子金静芬就像一叶孤舟在人海中漂浮,她辗转在几个小学教书,白天做老师,晚上做绣女,勉强度日。抗战胜利后,投奔上海侄儿,从著名绣娘成为家庭“帮佣”。

  顾公硕慧眼荐人才

  1955年,一封书信寄到市统战部马崇儒部长的桌上,信中写道:“据顾公硕先生的介绍,老刺绣工作者金静芬现在上海住闲,金不但有四十年的教学经验,同时对近代的刺绣历史也较熟悉,如果团结她(给她一定的工作,如文管会委员等职务),不但通过她能整理一些苏绣的历史,同时统战工作的影响也很大。”
  世家子弟顾公硕热爱苏州工艺美术事业,且其夫人也是刺绣高手,他组织刺绣工场,为振兴苏州刺绣产业竭尽心力。当他得知金静芬在上海的困境后,立刻向市文化处的段东战同志反映情况,他这样评价金静芬:“沈寿学生,曾在北京、南通、苏州教授刺绣四十年,有群众威望”。不用说顾公硕的信引起市有关领导的重视,他们马上将金静芬列入统战对象,邀请她回苏工作。当年11月,金静芬从上海回到苏州,重新拿起绣花针,开始了授徒教学与研究刺绣的生涯。
  刚刚复苏的苏州急需各种人才,金静芬此时年过七十,但因为被政府重用,其愉悦的心情不言而喻,她说“没有共产党,我不知潦倒到怎样,是党给了我幸福的晚年”。她遂将全部的热情与精神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将自己的本领毫无保留悉心传给青年一代,认为这是对党和国家最好的报答。每逢“七一”、“十一”,她及早谋划,绣出大作品向党和国家献礼。1957年国庆十周年之际,她原定一个月完成的《采菱图》,只用23天就完成了。最让人敬佩的是,她把毕生掌握的40种刺绣针法通过人物、山石、浪花、翎毛、花卉等不同物象上的运用,绣成《刺绣样本》,作为学生的教材,便于她们较快掌握本领。在刺绣研究所第二届刺绣专修班上,她结合自己的刺绣心得,告诉年轻人做好刺绣,要具备细心、耐心、信心和雄心。由于自己也是苦孩子出身,因此金静芬不仅把全身本领授给学生,而且特别关心家庭穷困的学生,帮助她们解决困难。金静芬的刺绣作品题材广泛,花鸟、人物、山水无一不精,但以古今人物见长。她善用勾勒线条来描绘人物的外形,并用不同针法与绣法来表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气质的人物,如,绣仕女面部肌肤用“羼和针”,绣仕女嘴用“齐针”,绣嘴角则用极细的深色线绒加绣几针“点针”;绣老人的眼皮皱纹则用“斜针”,绣胡子头发则用“接针”。且特别讲究设色,如绣儿童的面部用粉色线绒,绣老人头发用灰白拼色的细绒。《屈原像》、《鲁迅像》、《插秧图》、《养鸡姑娘》《簪花仕女图》、《东山采茶图》、《听琴》和《惊艳》都是她在人物刺绣方面的代表作。从1958年到1966年,她用八年的时间开始创作《红楼十二金钗》,以不同的针法和设色绣出黛玉的多愁、湘云的洒脱、元春的端庄、惜春的娇弱、尤三姐的痴情,惟妙惟肖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金静芬在人物刺绣上的造诣得到沈寿的真传,更有她自身的领悟与发展。她能够抓住刺绣工艺的特长,在发扬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吸收绘画的长处,不断创新,形成独特的风格,被称为一代刺绣圣手。作家端木蕻良高度评价金静芬的作品,称她和“露香园顾绣、沈寿可三足鼎立”。
  饱经动荡生活的金静芬,热爱新中国,关心新社会,创作激情澎湃,深受政府的信任与重用,曾任苏州市工艺美术研究室主任、苏州刺绣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政协委员、全国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文革”时期,金静芬难逃厄运,作为“封建老朽”、“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判,于1970年凄惨地离开人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