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绣 沈寿及其他

 小熊家228 2018-08-31
苏绣.沈寿及其他
作者:怀莱德1278

      
    说到苏绣,不能不提一个人,就是沈寿,说到沈寿又不得不提她的丈夫余觉和当时的实业家、末代状元张謇。而沈、余、张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又有点说不清道不明。下面先说说正面的。
    
    清末民初的沈寿在我国刺绣史上开创了好几个第一。首先,她向慈禧祝寿献绣,得到慈禧赐“福”、“寿”两字,从而改名沈寿;她是第一个得到如此嘉奖的刺绣艺人,使苏绣名声大震。她又被清朝任命为农工商部绣工科的刺绣总教习,实际上也是由她和余觉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刺绣学校。我国第一幅人物肖像绣就是沈寿花18个月绣成的《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也是这幅绣像在意大利都朗万国制造工艺赛会上获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卓越奖,我国绣品在国际赛会上首次获此殊荣,从此苏绣名扬海外。这幅人物肖像绣品使得沈寿成为我国仿真绣的创始人,第一个把西洋画引入中国传统刺绣中,使苏绣技艺攀上了新的高峰,并开辟了刺绣艺术新天地。沈寿对苏绣艺术作出的贡献,大至可概括为四点:一是绣品出众,使苏绣博誉四海:二是创仿真绣,为苏绣开辟新途;三是教绣多年,使苏绣艺术传遍天下;四是总结绣谱,使苏绣流传后世,发扬光大。
    
    沈寿原名沈云芝,字雪君,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父乃一古董商人。云芝排行第五。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其侄女沈粹缜,也就是韬奋夫人,前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的母亲,从小随沈寿学绣。云芝生活在苏州这座“绣市”,从小就受到这方面的熏陶。她随姐沈立学刺绣,勤奋好学,长进过人,在乡里有针神之誉。要说沈寿后来在刺绣上取得巨大成就离不开她的丈夫余觉的辅佐。原籍浙江绍兴流寓苏州的读书人余觉,常到其父店中欣赏古书画,他能书善画,博学多才,其父也偶请他到家作客。她钦佩余觉的才华,心想如能和他结为伉俪,画绣互补,终身事业就有了依靠和希望。余觉也十分赞赏云芝的聪颖善绣。1893年沈寿20岁时与余觉结为伉俪,余觉成了沈寿事业上的伴侣和赞助者。
    
    余觉1902年乡试中举时已是新旧思想交替之时,他虽为旧学,但善于接受新思想。他为沈寿刺绣尽心策划,提供了许多精致的画稿,在读书之余以笔代针授画理,沈寿吸收绘画技法融于刺绣之中以针代笔绣画幅,夫妇绣画结合,余觉对于沈寿绣艺的提高起着促进作用。余沈对历代刺绣针法进行详细比较和分类研究,使针法技术趋向条理化,卓然自成一家。正如余觉在《痛史》中回顾的那样:“乃至半日废书,半日研绣,余则以笔代针,吾妻以针代笔,十年如一日,绣益精,名益噪。”沈寿因绣艺精湛,绣品超人。成为近代刺绣史中“三百年来第一人”。当然,余觉是一个十分会经营的人,他首先抓住慈禧太后七十寿辰这个机会,以绣屏进献邀宠。这献寿的绣屏《八仙上寿图》等就是余觉挑选画稿,并勾勒上绷,供沈寿等刺绣的。余觉通过在京供职的同窗好友将绣屏由商部尚书载振当面转呈慈禧,慈禧见到绣屏惊为绝世神品,随即懿旨嘉奖,御书“福”、“寿”两字给余沈夫妇,商部因此颁发双龙宝星四等商勋给他俩,载振也题诗四首相赠。这在当时社会的影响之大是可以想见的。沈寿原名云芝,此时便改名为沈寿。后来沈寿在绣幅上常绣二方印,一方“三百年来第一人”,一方“姓名长在御屏风”。这个机遇对沈寿的一生起了很大作用,这是她成功的起点。因为随后清农工商部奏准筹设绣工科,由余、沈具体负责,并奏准余、沈夫妇去日本考察刺绣教学情况,以便回来办绣工科;通过访日的机会,沈寿受到启发,终于创成“仿真绣”,将苏绣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由此绣品在国内外频频获奖,誉传中外。
    
    继余觉策划的首次成功,他一发而不可收拾。他有胆有识,要想把苏绣推向世界。于是他托出使意大利的好友吴公索寄回意大利君后像片,将照片放大,摹入缎面,加施颜色,成油画形式的绣稿,由沈寿绣成仿真传神的《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品署名“余沈寿”。作品在1910年南洋劝业会展出,引起轰动,意大利公使斯弗尔札专程赴会观赏,在劝业会见到这幅惟妙惟肖别具神韵的绣像,大为惊讶,清政府遂以国礼将此绣像赠与意大利。1911年这幅绣像在意大利都朗万国制造工艺赛会上展出,又获“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之卓绝奖凭”。意大利君后获此珍品为之大喜,亲笔致函清政府,颂扬中国艺术,并回赠最高级圣玛利宝星勋章一枚,赠沈寿嵌有冠鹰皇徽之钻石挂表一块。这是中国刺绣首次在国际博览会上亮相并获奖,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争得了荣誉。后来耶稣像在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又获一等大奖章,也是余觉在1913年就选稿策划,选世界公认的耶稣像入绣,沈寿去南通前已经在绣制过程中。作品参赛,遂致中外闻名。赴南通前,沈寿在余觉辅助下早已誉传四海,功成名就。余沈夫妇恩爱合作二十余年,正如余觉在《痛史》中自述:“余无妻虽智弗显,,妻无余虽美弗彰。”一直跟随沈寿刺绣的侄女沈粹缜在纪念沈寿诞辰110周年的文章中也说:“她(沈寿)二十岁结婚,姑父余觉是前清举人,家中经济条件较好,对艺术也很有研究,常帮小姑母出主意,鼓励她钻研刺绣艺术。”沈寿之所以在刺绣艺术上成为“三百年来第一人”,余觉功不可没。沈寿的艺术成就,是沈寿经过努力实践,在余觉的鼓励策划下勇于探索才逐步取得的。余觉他告诉沈寿,西洋画根据透视原理,不仅形似,还要光似。余、沈一起研究阴阳明暗之理,沈寿在实践中渐渐领悟,并创出虚实针来表现明暗之别。沈寿教绣多年,传艺天下。先在苏、京、津前后教绣8年多,为各地培养了不少刺绣人才。前年,我去南通参观了解到,后来沈寿在南通7年,共培训绣工本科完全毕业者九人,其甲、乙班普通毕业者四五十人,本科毕业试之成绩及绣品,固已突过前人,即甲乙班之出品,亦在他处之上。
    
    苏绣精湛技艺经沈寿继承发展,如何得以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呢。这是在张謇提议下沈寿在去世之前的病中将自己一生绣艺经验认真回忆出来,由张謇记录整理成《雪宦绣谱》,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这是对苏绣历代技艺的有条理的经验总结,其中有沈寿的许多创见。当然在这一点来说,张謇功不可没。
    
    以上这些都是正面来说沈、余、张对苏绣的贡献的,在我前年去南通参观张謇的濠南别业和他的博物苑时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后来又去找了些资料,写在下面,也算是为大家提供一点当时一段公案的一些说法吧。
    
    清末民初,书法家余觉和南通实业家张謇,为了沈寿长期不和,积怨很深。张在文章中一再提到余觉欺妻,余在《痛史》中进行反驳,一时成为大江南北的热点新闻。在不断的纠葛中,亲朋倒向沈、张一边,余觉却(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