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喻与双关的区别及其他

 墨海书香浓 2013-04-22

比喻与双关的区别及其他

——答《就几个“比喻用例”与<钱鍾书的比喻艺术>作者商榷》作者

李忠初

 

 

 

“越是人人熟悉的事情,越是容易认识不清。”《就几个“比喻用例”与<钱鍾书的比喻艺术>作者商榷》(载《修辞学习》今年第3期,以下简称《商榷》)一文中,这句话说得很好。现在我就同《商榷》的作者商榷几个“人人熟悉”、但不见得人人“认识不清”的问题。

 

一、比喻与双关的区别

《商榷》作者认为拙著《钱鍾书的比喻艺术》中所举“她的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的大话,大而无当”等4个比喻,不是比喻而是双关。其实,它们明显不是双关。陈望道说:“双关是用了一个词语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修辞学发凡》第98页)张弓进一步说:“所用的双关词语,表面是一种意义,里面又是一种意义。”(《现代汉语修辞学》第202页)王希杰说它是“有意识地让同一话语兼有两种意义”(《修辞学新论》第164页),说得更概括。显然,双关有两个要求:一是“一语”,就是辞面上只有一个词语或话语(即“所用的双关词语”);二是“两义”,就是有“表”(辞面)“里”(辞里,或实际含义)两种不同意义。“大而无当”例中的“两义”既然如《商榷》作者指出的那样,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里并具有“一宾一主”的关系,就不是“一语”而是“两语”了,也就不可能成为“一表一里”了。这“一宾一主”,实际上就是比喻的“‘两体”:喻体“政治家的大话”和本体“某些女人的大眼睛”。所以,此例绝不是双关而是比喻。其他3例(或许这样的“例子还有一些”)的情况与此例一样,都不是双关,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关于以虚喻实的比喻

通常的比喻总是以易喻难,以熟喻生,以实喻虚的。但是,“也有特殊的比喻,其喻体并不是形象、具体的,而是抽象、虚性的。”(李济中《比喻论析》第66页)钱鍾书先生用喻的特点之一就是“以虚喻实”。“大而无当”例就是这样的比喻。这是对比喻艺术的重要发展。李济中曾指出,这种被称为“抽象的比喻”的比喻,在古代诗词中就有,如以“梦”、“愁”为喻体来比喻“花飞”、“细雨”之类具体的本体事物。(同上书,67页)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这种比喻显然多了起来,而且情形相当复杂,表达的内容也异常丰富。就拿“大而无当”例来看,本体是某些“女人的大眼睛”,是一目了然的具体事物,而喻体是“政治家的大话”,反倒是需要琢磨才能领会其意义的抽象事物。这会不会更费解呢?不会。第一,作者已明白点出“相似点”:“大而无当”。(张明亮称为“歇后”式的比喻,见《槐阴下的幻影:论<围城>的叙事与虚构》第343页)第二,此类比喻往往是具有“多功能”作用的:在说某些“女人的眼睛”“大而无当”的同时,借题发挥地讽刺了“政治家的大话”“大而无当”。那么,可不可以看作互喻?这里是不是既以政治家的大话喻某些女人的眼睛,又以某些女人的眼睛喻政治家的大话?不是。小说文内的意义只有前者,而无后者。后者是作者联系现实的借题发挥,读者虽然在解读时会心领神会,但绝不会中断阅读去索解现实问题。也就是说,后者的意思全在文外。可是互喻的两种意义全在文内,例如《围城》第47页:“‘妻子如衣服’,当然衣服也就等于妻子”。那么,既然有文内、文外两义,不就可以看作双关吗?回答也是否定的:不是双关。一因前面第一部分所述理由,不赘。二因此处所讲的“文外意义”并非正文所要叙述的意思,因此与上下文不连贯,只能算个附属品;而双关的“辞里意义”正是作者要说的话,所以与上下文一致,不是临时的添加物。

钱鍾书文学作品里此种借题发挥的比喻相当多,不限于以虚喻实的,也有以实喻虚的。小说《围城》里,直接议论政治时事的语句很少,但作者对时局的关心和对反动当局的憎恨却体现得十分鲜明,原因就是这些多功能的比喻起了作用。例如将政府可以迁都反喻不能换座位、以风筝断线和得道成仙喻物价飞升、用美人倾国倾城喻敌机狂轰滥炸、拿猴子愈爬得高愈现出红屁股长尾巴比喻贪官污吏官越做得大越显出斑斑劣迹等等。

 

三、比喻的相似点的性质

《商榷》认为我对“大而无当”的相似点的分析是“偷换了概念”。这是对相似点的误会,也是对形式逻辑知识的误用。

的确,相似点是比喻的客观基础,是比喻的生命。它要求喻体和本体有相似的地方(一“点”也就够了)。请注意,是“相似”而不是“相同”,也就是说,不要求同一。既不要求同一,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就不配裁判它(钱鍾书语:“比喻被认为是……逻辑不配裁判文艺的最好证明”。见《七缀集》第39页),所以根本谈不上偷换概念。张炼强先生对逻辑、对钱鍾书的修辞理论都深有研究,他的《修辞理据探索》认为比喻是“言之成理的错误”,其相似点“是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的一种反映”,“体现了比喻使用者的巧思妙想”;绝对没有说存在于两体之中的相似点要保持同一。所以,《商榷》作者又误会了先生的意思。

 

原载:《修辞学习》1999年第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