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期末考模拟卷 一、积累与体验(32分) (一)名句默写(5分,每个空格0.5分,选做1、2、3、4、5或6、7、8、9、10、11)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 3、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_________________。(13.3)[02克己复礼] 4、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5)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18.7)[04知其不可而为之] 6、子曰:“老者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26)[05仁者爱人] 7、子曰:“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9) 8、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生乎?(8.7)[06君子之风] 9、子曰:“__________________-,不以人废言。”(15.23)[08周而不比] 10、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博我以文,_____________,欲罢不能。[12高山仰止] (二)选择运用(20分,每题2分) 1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且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喟(kuì)然长叹 B.屏(pínɡ)气凝神 C.被(pī)发左衽 D.色厉内荏(rěn) 1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求!无乃尔是过与 B.何以伐为 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D.既来之,则安之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B.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C.道之以政,齐之以礼 D.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15、下列句子与例句加点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事君数,斯辱矣。 A、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C、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16、与例句句式相同的项 例句: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A、有是哉,子之迀也! C、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E、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17、对下列语句中重点字有误的是 A、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免除) B、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C、必也临事而惧 D、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8、下列各项中不全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A、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B、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C、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D、衣夫锦,于女安乎 19、加点词语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C、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20、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有误的是 A、相互间的猜忌终于使原本感情和睦的夫妻俩分崩离析各走各的路了。 B、刚才唐兄说国王必是暂缓吉期,那知全出乎意料之外,并且大动干戈,用兵征剿。 C、小小三岛之国,如此欺辱我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古国,是可忍,孰不可忍? D、若得着死难者的热情的全部,便可以追他们的踪迹,杀身成仁了。 21、下列各句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论语》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础,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B、子贡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中“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C、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录。 D、楚狂接舆以凤鸟来比孔子。据说凤鸟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而孔子身处乱世却周游求仕,因此说“德衰”。李白诗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便是用到了这个典故。 (三)诵读体验(7分,标点每3分,选做22、24或23、24) 阅读《论语》片段,回答问题: Ⅰ*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22、这一则《论语》中,引号内的都是 Ⅱ*6·25 5·22 23、仔细阅读上面几节文字,它们共同点都是运用 *请给下面一段文言文加标点: 24、长沮曰 夫 执舆者 为 谁 子路 曰 为 孔丘 曰 是 鲁 孔 丘 与 曰 是 也 曰 是 知 津 矣 二、阅读与鉴赏(21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6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25、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C.且知方也 26、下列加点与例句中的加点用法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子路,行行如也。 A、夫子莞尔而笑 D、夫子喟然叹曰 27、本章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写出了不同人物的风貌,又点染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请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析各人物性格特点: 子路 公西华 28、⑴孔子“与点”的原因是什么?(简要分析) ⑵孔子“哂”子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简要分析)[选做⑴或⑵]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0分) 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②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⑤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9.从内容上看,上面五段文字可分为两类: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⑵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三、表达与交流(48分) 31、用“儒学”作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3分) 中国人民在国际事务中主张国家之间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互相尊重,这是与深受儒学“和为贵”思想的影响,形成一贯爱好和平的民族传统分不开的。 32.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谈谈你对这一名句的体会。(80字左右)(4分)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3、写作(40分) 选择下面所列《论语》中的人物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得抄袭。 【解释】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出处】《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示例】战争使全国~的局面变成了比较团结的局面。 ◎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处】:《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业;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示例】:刚才唐兄说国王必是暂缓吉期,那知全出乎意料之外,并且~,用兵征剿。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五回 【解释】: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示例】:小小三岛之国,如此欺辱我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古国,~?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三章 【解释】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出处】《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示例】待小生得官回来,谐两姓之好,却不~。 ◎元·郑德辉《倩女离魂》第二折 【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示例】若得着死难者的热情的全部,便可以追他们的踪迹,~了。 ◎闻一多《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 28答案:曾点所描绘的春游图景,是“为国以礼”的结果,与孔子的治国思想相同。 子路不知谦让,本身就不符合“礼治”之道,所以孔子要“哂之”了。 《〈论语〉选读》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默写 略 二、句读检测 7、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三、诵读体验(4分,每个空格1分) 8、主谓倒装 四、课内阅读(12分) 9、(3分)(1)对老人的尊称 10、(3分)因为“欲洁其身”的人消极避世,缺乏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心。 11、(6分)略 五、课外阅读(9分) 12、(3分)(1)馈赠(2)同“智”,智慧(3)相当于“之于” 13、(2分)阳货想通过送孔子小猪的方法迫使孔子来见他,他见孔子的目的是劝孔子和自己联合,出来为他办事。 14、(4分)言之成理即可。 六、现代文阅读(19分) 15、对人们亲近文化感到欣慰(答出“在一个精神无指向的时代,他们给出了—条文化传承之路”也可);对看经典不是为了经典本身及其意义与价值,而是为名人的签名、名人的解读甚至只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感到悲哀;对这种文化传承的产业化运作方式的批判。(每点2分) 16、文化快餐,缺少营养(方便面能充饥但营养不够,长期吃会营养不良;不阅读经典原著,就不能理解文化真正的内涵。意思对即可)(2分);精神追求:(1)追求传统文化的通俗化;(2)追求传统文化的速成,只要结论和能受用的东西。(4分) 17、(1)作者为这些人接受这种快餐文化,装点门面感到悲哀;(2)作者意在对自己的观点做进一步的强调,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3)文章开头从于丹的签名售书写起,结尾又写到签名售书,首尾照应,使结构严谨。((1)点2分,(2)(3)点各1分;意思对即可) 18、作者对这一文化传承方式主要持否定的态度。学生对作者的观点既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言之成理即可。(观点2分,理由4分) 七、阅读点评(5分) 19、讲清孔子是始终坚持礼法的,维护礼法的权威,即使碰到大家反对;同时孔子也不是一个凝滞不前的人,他的一些主张能与时俱进,符合生活的要求。 |
|
来自: yang03468@163... > 《试卷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