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采茶戏旧称三角班、花鼓班。其流行地区有吉安市、吉、永丰、峡江、新干、泰和万安等县,邻近的抚州、赣州地区也曾流行。建国后,定名为吉安采茶戏。
清末叶,一度在永丰、吉水、吉安盛行的宜黄戏和汉剧相继衰落,许多宜黄戏、汉剧艺人加入花鼓戏班,使花鼓戏在唱腔、行当、角色、演奏等方面均得到充实,发展为“七唱三打”的半班,增加了青衣、正生、花脸等行当角色和唢呐、笛子、堂鼓、锣、钹等乐器,并能演出整本大戏。花鼓戏、三脚班、半班既是同一剧种,又有一些差别,后来统称吉安采茶戏。一个戏仅有一旦、一丑、一生三个角色,故又称“三脚班”或“三小戏”。伴奏乐器有竹木邦、小锣和正反手胡琴各一件,演出剧目多为表现劳动人民的劳动和爱情的单头戏和“三小戏”。 吉安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很丰富,分为三大类:单头戏、三脚班戏、半班戏。吉安采茶戏的唱腔和表演具有鲜明的吉安地方特色,唱腔吸收了山歌小调的素材,粗犷、朴实、易于表现现实生活,共有曲调100余种;表演保留了灯彩的风格、诙谐、欢快,如小丑坐矮桩、走矮步,小丑走小脚步,小生耍折扇等。(胡)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一带曾用采茶戏形式和采茶戏曲演出过《大放马》、《欢送哥哥上南方》、《志愿当红军》等节目。唱腔分半班类、三角班类、南北词类、小调类四类。解放后整理的生活小戏《补背褡》影响较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