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 略述叶天士治痰饮病的经验

 又一本 2013-04-25

[转载]  略述叶天士治痰饮病的经验

转自《华夏中医论坛》 发表于 2010-12-31

        痰饮是四饮的总称。饮走肠间,沥沥有声为痰饮;饮流肋下,咳吐引痛为悬饮;饮溢四肢,身体沉重为溢饮;饮逆胸膈,咳逆倚息为支饮。名虽有四,然总不越阳衰阴盛,水湿不化所致。饮病不仅在临床上较为多见,且病久体虚,根治颇为不易。清代叶天士诊治此病,宗法仲景,化痰尽妙。并在《金匮》论诉痰饮的基础上,创立新发,诚不愧一代名家。现就《临证指南医案-痰饮》诸案,加以分析比较,归纳为七法,并阐明其义,卿供临床参考。
        1.  温阳除湿
        痰饮的成因,多由脾阳衰弱,健运失职,入胃的水谷,不化精微而变清稀的痰饮。饮为阴邪,非温药不化。故《金匮》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魏荔彤云:“言和之,则不专事温补,既有行消之品,亦概其义例于温药之中。……盖痰饮之邪,因虚而成。而痰亦为实物,必少有开导。”饮病虽由脾虚,却不能用归、芪、参、枣等药补之。仲景以苓桂术甘汤为主方,用桂、甘辛甘化阳,术、苓燥脾渗湿;且茯苓之量独多,因湿除阳旺,饮病可愈。叶案用此方最多,或就原方加减,或师其意立方,总不出温药和之的规律。
        2.  开太阳导饮浊
        仲景治饮,有用表散的,如治溢饮的大、小青龙汤;有用逐水的,如治悬饮的十枣汤,治痰饮的己椒苈黄丸;有用利水的,如治支饮的木防己汤及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但临床所见痰饮病,以小青龙汤证为尤多。小青龙汤用麻、桂、甘草开腠理以驱外邪,夏、辛逐饮下行,干姜温肺散寒,味、芍收敛肺气。全方用意,使寒从表解,饮从内散,为风寒挟饮的主方。若饮家上有咳喘痰多,下有胕肿尿少,则宜小青龙合越婢汤散水以除饮。
        3.  纳少阴通太阳
        《金匮》治短气有微饮,主以肾气丸。王叔和云:“肾气虚寒则邪水上溢,其间用山茱萸、山药辈取其补,附子、肉桂取其温,茯苓、泽泻取其利,理亦当矣。”可知肾气丸适用于真阳虚弱、阴邪上泛之侯。其病多有气短,脉微,四肢不温,舌质淡红等。若上有喘咳痰多、胸满的实象,下有肾不纳气的虚证,叶氏常用“纳少阴通太阳”之法,以肾气丸治本,小青龙汤去辛散甘满酸敛之品治标。
        4.   通阳逐饮
        痰饮多由阳虚阴盛而起。叶氏称脾阳虚者为外饮,用苓桂术甘汤及外台茯苓饮为主。肾阳虚者为内饮,用肾气丸及真武汤为主。真武汤原治肾阳衰微,水气内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恶寒,或咳或肿。叶氏移用于肾气虚寒,浊阴上逆的痰饮症颇有巧思。然必有小便不利,足胕浮肿,恶寒咳喘,脉沉细,舌淡等症。饮浊上逆故咳喘不能平卧,小便不利故足胕浮肿,阳气不能达于肌肤故恶寒。叶氏用熟附配生姜,壮阳消阴,参、苓补气利水,大枣益气补中。对阳虚痰饮极有功效。《医学从众录-痰饮》引天士之说:“饮为阴邪,非高照当空,氛雾焉能退避。若以地黄、五味阴药和其阴,则阴霾冲逆四空,饮邪滔天莫制,宜附子、人参、茯苓、大枣配生姜汁,除阴维阳为妙。”这段理论,说明了内饮何故须投真武汤的原理,对初学...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