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衡阳书韵

 文山书院 2013-04-26

地域文化

衡阳书韵

蒋中任 (湖南衡阳)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26日   16 版)

    跟随着春的脚步,漫步石鼓书院广场,一股翰墨书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这悠悠书韵令我忆起同在衡阳的蔡侯祠:古朴的造纸作坊里,一盘盛碎料的石臼、一池拌匀的纸浆、一张过滤的网筛,几道工序下来,一张轻薄坚韧的纤维纸便呱呱坠地。

    又不仅仅是蔡侯纸,人类的第一把火、第一件木制农具“耒”,都与衡阳这块神奇的土地息息相关。衡山祝融取火,袅袅炊烟中飘来阵阵诱人的肉香,中华始祖告别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神农炎帝创“耒”,拉开了农耕文化的序幕;衡山岣嵝峰上的禹王碑,则是中华祖先们征服自然的见证。

    眼前的石鼓书院青砖黑瓦、古色古香,掩映于绿荫下,书院广场上的巨石书卷镌刻着朱熹撰写的《石鼓书院题记》。石鼓书院建于唐,盛于宋,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它坐落在衡阳市区湘江、蒸水汇聚的石鼓山上,先后有韩愈、朱熹、张栻、胡安国等鸿儒大师到此传道授业解惑,宋仁宗钦赐御匾“石鼓书院”,弟子中不乏佼佼者,包括周敦颐、王居仁、王夫之、曾国藩、彭玉麟、曾熙等。

    王夫之为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他诞生在衡阳市区回雁峰下,晚年隐居于衡阳县“湘西草堂”。先生垂暮之年尽管贫病交加,但依然披肝沥胆,笔耕不辍,独辟蹊径地提出“天下惟器”、“道在器中”、“与时趋变”、“力行第一”、“实事求是”等真知灼见。他为世人留下的文化瑰宝,像一股奔涌不息的源头活水,孕育了湖南近代灿若繁星的旷世奇才。

    衡阳因位于巍峨秀丽的衡山之南而得名,湘江携蒸、耒二水穿城而过。伫立在石鼓书院广场,便能望见绿树葱茏、遍布亭台楼榭的回雁峰,那是北雁南飞歇翅停回的地方,衡阳因而被雅称为“雁城”,留在了许多文人墨客的作品中:“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杜甫),“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王安石)……

    也许是山水的灵气造就了衡阳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座城市的文明进步始终与书结伴同行。前不久,为庆祝市图书馆建馆90周年,衡阳举办了一个地方文献展,近3000册图书一展衡阳籍作家、学者的著述风采:有言情小说家琼瑶的《青青河边草》、《还珠格格》,有“诗魔”洛夫获诺贝尔文学提名奖的长诗《漂木》、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一朵午荷》,有国际红学研究会主席周策纵对《红楼梦》的精辟宏论……衡阳子弟的卓著建树令世人对此地刮目相看。更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老百姓中掀起了一股又一股读书热、学习热,延续了千年的书之缘必将为衡阳翻开新的篇章。

    (作者为政府公务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