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宣德炉

 天德元宝 2013-04-30
 
 大明宣德炉
 
 

欢迎到艺华斋作客

宣德继承帝业时海内升平,全国从上到下自然走上享乐之路。

宣德皇帝命令吕震等人参照《宣和博古录》和《考古图》等宋代书籍并内库收藏的柴、汝、官、钧、哥、定各大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设计出宣德炉的形制,并于宣德三年(1428)铸造铜炉。

宣德所铸香炉共计五千余座,其中最重要的有鼎彝炉、鬲炉、敦炉、钵炉、筒炉等,
而且大多数是仿照古代名器而铸,并非随意铸造。

宣炉以泰国进口的风磨铜为主要原料,选用金银等三十三种贵金属,
经过6-12炼其铜质之佳可想而知。

最佳的宣德炉还要进行鎏金、镶嵌金银丝片和各种名贵的宝石。

用料讲究、装饰名贵、数量很少,是宣德炉成为名贵古董你的一个原因。

另外还在于其颜色的丰富多彩、变化无穷、色泽滋温晶莹,有一种从内里透出的奇光。

“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而玉毫金栗隐跃于肤里之间,
若以冰消之晨,夜光晶莹映彻,迥非他物可以比方也。”

据史料记载宣炉的色泽多达数十种。

因此,宣炉惟色泽不可伪制!这也成为鉴别宣炉的根本看点。

自宣炉问世以来,时刻都有仿制者。

最早的是吴邦佐,他是当时参与铸宣炉的一员,

以后徐守素、甘文堂、周文甫等都以铸冶宣炉闻名于世。

明末的汤子祥也是铸炉的好手,清雍正、乾隆两朝都极力摹制,只是都没有珍品产出。

只有巴格仿制的还能相比。

现在社会上宣炉收藏又起,大多只是仿品而已。

香炉的出现始自战国或更早,当时焚香主要有三种用途:熏衣、读书时提神醒脑、祭祀时供奉祖宗神明。自明清以来,香炉作为祭祀焚香的澧器,不论庙宇、宗祠或是民间古老厅堂,都有大大小小的香炉 陈设。但专为焚香而设计的香炉,却迟至汉代才出现。汉代香炉中最著名的博山炉,即为香炉之始。在炉中燃焚香料,即见缕缕青烟徐徐上升,香气四溢,如通神明,大爽身心兼驱蚊虫。自汉代起,历代均制有不同形制、不同材质的香炉。元末明初,随着铸造业的发达,铜香炉逐渐取代了其他材质的香炉,到明宣宗宣德年间,宣德炉的铸造,使得铜香炉的铸造达到了巅峰阶段,原本焚香专用的器具,发展成为造型争奇斗艳、制作精美绝伦的珍贵艺术品了。
   
   
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年)初,宣宗收到泰国王刺迦霭进贡来的数万斤精美的风磨铜。宣宗为改善郊坛、太庙及内廷所陈设的鼎彝祭器,即于三月初下旨,敕令工部及礼部等官员,利用贡铜,铸造制成鼎彝祭器。由礼部尚书吕震会同各臣遵旨从《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诸书中所绘的铜器中选出88种,又在宫内所藏宋代柴、汝、官、哥、钧、定等窑瓷器中,选出样式典雅者29种,共计117种,有鼎、炉、鹤、鬲、簋、 等器。彝是泛指祭祀的用器,这些鼎彝后来世见以炉为多,所以只称宣德炉。为方便读者,现将有关宣德炉的知识简要介绍如下:

   
   
一、宣德炉样式。 现所称宣德炉,其实并非都是炉,也许大多数人不知道宣德炉还包括鼎、鬲、 等形状,然而真正值得观赏收藏的炉,却只有二三十种。其中最主要的有:鼎炉、彝炉、鬲炉、敦炉、乳炉、钵炉、筒炉等样式。宣德炉既然都是深具法度的佳作,何以真正为人称道的只有二三十种?这是因为当时宣德炉的铸制,有用来祭祀祖宗神明、内府自用及赏赐臣下等用途。祭祀神明的炉,往往因其奉祀对象而形制特殊,虽然款式精巧,却因为铸制花样的繁复及用途的单一,而缺乏美感;至于内府供使及赏赐臣下的炉,样式都极为单纯,反而显得自然高妙,呈现出洗练的抽象风格,值得再三玩味。

   
    
二、宣德炉的基本形制。 宣德炉多为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耳或腹部置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

   
   
三、宣德炉数量。按图谱记载明宣德三年(1428年)六月,由工部侍郎吴邦佐带领一百多名铸工,开始铸造。10月初宣宗又御旨补铸一批,共历时五个月,到11月中旬先后两批鼎彝便已铸制完成,宣宗非常满意,除对有关铸制的官员封赏外,宣宗在12月1日又敕令补铸,件数大增竟在万件之上,到明宣德四年才铸造完成。若除去乐器、兵器外,真正算是宣炉鼎彝者则应在一万八千件。

   
   
当年宣德炉除御用外,也分赐给了诸王及臣下,还有京内各郊庙祭坛、各地著名寺院,分布非常广泛。然而在改朝换代之际,许多宣德炉不但佚散了,甚至被大批销毁。时至今日,真宣德炉竟然失落得无踪可寻,成为可遇不可求的珍品。

   
    
四、宣德炉的制作工艺。 宣德炉是用石蜡法铸造的,主要用风磨铜及锌、锡等合金原料,风磨铜及合金原料经十二炼,最少也得六炼,才可铸器,因此每斤铜液烧到十二炼时,只剩四两精铜了,采用失蜡法铸造,后又经杨木炭磨光处理,经工匠精心做色,使它更加完美。所以铸出的宣德炉铜质也就特别精美,有珠宝的光彩,手感分量重。

  
 
   
五、宣德炉颜色。 宣德炉本身端丽无俦、浑然天成的色皮,是令诸家赏玩时叹为天人之作的主因。昌襄《宣德炉哥注》说:宣炉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正如美女子肌肤柔腻可掐。宣德炉的色皮,可谓变化万端,光是着斑色便有葡萄朱砂斑(如铜绿色)、石青斑、石绿斑、黑漆古斑、枣红色、桑椹色、猪肝色、翡翠绿色、茶叶末色、水银古色、藏经纸色、土古色及鎏金、渗金、洒金等。造成这些不同的色泽,是用各种不同颜料精工染制出来的。其间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涂色与烘烤,才能将色料沁入炉体,有的像使全器贴附一层梨皮,或像包裹一层栗壳。除此以外,还有镶嵌金银或錾金渗银的。具体哪种颜色为上品,各家说法不一。
   
   
六、宣德炉的铭款。 大多数宣德炉款铸在炉外底正中央,也有炉前的口下居中处,或几炉的一侧,极少有在内底正中。铭款均为阳文,其字体据图谱摹传有两种,其一是小篆铭款,有单字作或再加框的,有二字直书作宣德或加框的,有四字直书作宣德年制,也有四字作一行的;其二是用欧阳询体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有一行直写的,有一行横写的,而绝大多数为长方印款三行六字排列。铭款不论是小篆或楷书的字,其中的上一横笔都被省略,这可能是因尊宣宗皇帝之故而特予讳省的。此德字的省笔特征,也被引为鉴定真伪宣德炉的凭据之一。

   
    
七、宣德炉仿品。 明宣宗虽在前后一年间敕令工部铸制了大量的宣德炉,但当时分赐到皇宫之外者不过几千件,有些还不是炉,而被赐的对象都是王公大臣、官府衙门,以及各地有名佛寺道观。此后自然还有臣属会因功受到赐炉,但一般小官士绅,以至民间大户,却只是风闻而难得一见。于是一些原来主管过司铸的官员们为谋私利,将那些解散了的铸造工匠重新召集起来,按照当年铸造工艺仿制,抛售于民间,从此开民间仿制之风。当时原工部侍郎吴邦佐仿铸的宣德炉最为著名,可与明宣德三年(1428年)铸造的正宗宣德炉媲美,但这绝不能列为真宣德炉。

 
 

   
据明天启时项子京的《宣炉博论》称,当时真正的宣德炉绝少,赝品到处都是,大概十炉九伪。所以真炉可价比和氏璧。明万历末年南京甘文堂,能仿铸一种猪肝色的乳足炉,极佳。另一位比甘氏不差的是苏州周文甫,仿铸鱼耳及蛐耳两种炉,他晚年所铸者已与真器相差一等,当时亦被人搜购一空,价钱可达真炉的一半。清代以来,民间普遍存在造伪者,到处都有。经常能见到的还有正德、景泰、崇祯、康熙、雍正等年款的炉,制作也很精细。

 
 

   
从明到清,由于文人雅士对炉的衷爱,还出现了大批文人私家铸制炉,其款式质色也称得上佳品。如:琴书侣、玉堂清玩、仲师记、树德堂、品竹斋、宝鼎、赏心、清玩、王旭、杲竹山房、乾青宫、正德年制、松月侣、杏朴斋清正主人等等,有上百种之多。

  

   
八、宣德炉的鉴别。 宣德炉自明宣德三年问世以来,几百年间,由于民间大肆仿制,工艺技术不断提高,时至今日,那些原藏宫禁、民间的正宗宣德炉与民间仿品混杂一起,以至鱼目混珠,难辨真伪。难怪有些专家说,距今几千年前的商周青铜器到处可见,距今五百多年前的正宗宣德炉难见,真让人费解。我认为真宣德炉的鉴别应遵循以下要求:1、符合《宣德鼎彝谱》中所列的117种样式,古朴典雅,追求淳朴美;2、铜质要精,当时是用风磨铜经过六至十二炼,轻轻擦拭便泛出光泽,敦实而厚重;3、铭款要清楚,结构严谨,字体规整,与《宣德彝器图谱》所载相符;4、外表色泽要美观,符合《宣德彝器图谱》中介绍的颜色,鎏金或洒金宣德炉金水很厚,给人一种不同凡器的感觉;5、外表包浆要古朴,给人以珠光宝气的感觉。

   
   
2003年,嘉德专场拍卖著名收藏家王世襄所藏31件宣德炉,共拍出1179.2万元,平均每件38万元,其中明崇祯冲天耳金片三足炉、清顺治冲天耳三足炉分别拍出166万余元,掀起了宣炉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