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六单元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懿岚寻 2013-05-02

 

该病是由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流脑经呼吸道传播,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斑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危及生命。

  一、病原学
  病原体为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属。为革兰阴性双球菌。该菌按其表面特异性多糖抗原的不同,分为13个群,我国流行菌株为A群,占90%以上,BC群为散发菌株。但近年来某些地区B群流行有上升趋势。
  本菌裂解释放内毒素,为致病的重要因素,并可产生自溶酶,在体外易自溶而死亡。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人是本菌唯一的天然宿主。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病人在潜伏期末和急性期均有传染性。治疗后细菌很快消失,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可达50%以上,故带菌者作为传染源比病人更重要。
  (二)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传播,病原菌主要是通过咳嗽、喷嚏等经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密切接触亦对传染本病友重要意义。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高,但6个月以内的婴儿可自母体获得免疫而很少发病;故以5岁以下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成人发病率低。
  人感染后可对本群病原菌发生持久免疫力,各群间有交叉免疫但不持久。人群感染后多数为无症状带菌者,仅1%为典型流脑表现。

  三、病理生理
  脑膜炎球菌侵入人体后,引起患者发病要经过感染和致病两个阶段。
  细菌侵袭皮肤血管内皮细胞,迅速繁殖并释放内毒素,作用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引起局部出血、坏死、细胞浸润及栓塞。病原菌还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髓膜引起化脓性炎症。
  败血症期主要病变使血管内皮损害,血管壁炎症、坏死、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出血;皮肤粘膜及心、肺、胃肠道等组织器官均可广泛性出血。
  脑膜炎期间,脑脊髓膜化脓性炎症及脑实质受累,出现炎症、水肿及出血,临床上出现惊厥、昏迷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脑疝,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23日(110日)。
  (一)普通型
  最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临床上可分四期:
  1.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
  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低热、咽痛、咳嗽及鼻塞等,此期持续12日。但因发病急,进展快,此期易被忽视。
  2.败血症期
  起病急、寒战高热,体温40左右,伴明显的毒血症症状,如:头痛、全身不适及精神萎靡等。约70~90%患者可有皮肤黏膜瘀点或瘀斑,病情严重者瘀斑迅速扩大,中央可呈紫黑色、坏死或大疱。少数病人脾大。此期持续12日后进入脑膜炎期。
  3.脑膜炎期
  此期症状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除高热、毒血症症状外,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病理体征。经治疗病人常在25日进入恢复期。
  4.恢复期
  经治疗患者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皮肤瘀点及瘀斑逐渐消失,其他症状逐渐好转,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约10%病人可出现口唇单纯疱疹。一般在13周内可痊愈。
  (二)暴发型
  少数病人起病急骤,病势凶险,病死率高,如不及时诊治24小时内可危及生命。分以下3型:
  1.高热寒战或体温不升,伴严重中毒症状,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及意识障碍,皮肤大片瘀斑伴中央坏死,可有循环衰竭及休克。脑膜刺激征常缺如。
  2.脑膜脑炎型:为脑实质损害,高热、昏迷抽搐,有脑水肿,可发生脑疝死亡。
  3.混合型:上二型表现同时或先后出现,治疗困难,病死率高。

  
  五、诊断依据
  (一)普通型流脑的诊断
  1.流行季节
  多为冬春季,儿童多见,当地有本病发生及流行
  2.临床表现
  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
  3.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一般在(1540×10gL
  脑脊液检查显示颅内压升高及化脓性改变。
  皮肤淤点或脑脊液涂片发现革兰阴性球菌,
  脑脊液或血培养阳性可确诊。
  (二)暴发型流脑的诊断
  同普通型,但具有上述暴发型临床表现,
  休克型脑脊液变化不明显。

  六、治疗
  (一)普通型流脑的治疗
  1.一般治疗:
  2.病原治疗:
  尽早足量应用细菌敏感并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的抗菌药物。
  (1青霉素:目前仍为脑膜炎球菌高度敏感的杀菌药物,尚未出现明显的耐药。加大药物剂量则可在脑脊液中达到有效浓度。
  (2)其他亦可应用磺胺、氯霉素或三代头孢菌素等治疗
  3.对症治疗:高热时物理降温及应用退热药。如有颅压升高,用甘露醇降颅压。
  (二)暴发型治疗
  1.休克型:
  (1)尽早应用有效抗生素
  (2)迅速纠正休克,扩充血容量,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
  (3)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减轻毒血症状。
  (4DIC的治疗,应用肝素治疗,输血等。
  2.脑膜脑炎型:
  (1)尽早应用有效抗生素
  (2)甘露醇脱水及防治脑疝
  (3)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4)呼吸衰竭可适时应用人工呼吸机
  (5)高热惊厥:物理及药物降温,尽早应用镇静剂

  七、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早期发现病人,并就地隔离治疗,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日,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7日。
  (二)切断传播途径
  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
  (三)提高人群免疫力
  1.菌苗预防注射
  2.药物预防
  密切接触者服用复方新诺明或利福平,连服3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