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永远面朝未来

 阳光山庄 2013-05-04

教育永远面朝未来

                                                                  2013年05月01日 12:34    来源:中国教育报

■傅国涌

学校教育更像是一个生命展开过程,就像一棵树的生长,从一粒种子到大树,永远面朝未来。

近来,有关上海某重点高校学生袁某因“看不起学校”而单方面退学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参与骂战和笔战的人常常把矛头指向教育。的确,学校教育人人经历过,人人能言说,可学校教育到底该指向什么?学校和学生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人们似乎很少思考。

不少人眼中的“教育”只有“教”,没有“育”。如果我们把“育”作为教育的重心,就可以想到教育从来都不只是一个结果。至于学校,最应该提供的是“常人”教育、“常态”教育。试想贝多芬、莫扎特是学校能教出来的吗?他们本身就有天赋异能,在任何环境下他们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方式脱颖而出——当然,学校教育可能会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

学校须担负一个责任,就是让一个普通人成为在精神上健全的人,成为具有文明常识的社会人,或者说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尤其是基础教育,更应该以普通人为本

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求知欲最旺盛、记忆力最好、想象力最丰富,对一切都充满幻想。许多在各自领域出类拔萃的人回忆起自己的中学、大学时光,之所以会常常心存感念,就是因为他们的人生理想是从那里起步的,他们的知识基础是在那里奠定的,他们的精神气质是在那里形成的,最初的社会活动训练是在那里进行的。在许多老一辈知识分子的记忆中,不仅人们熟知的那些百年名校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就是散落在全国各个角落的许多普通学校,都一样富有特色和个性。

一所好的学校,无论中学还是大学,都应该是能让每一个从那里走出去的学生,在漫长的生命途中时时驻足回望的,是能让学生有一种精神归属感的。一所好的学校,除了给学生提供知识,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求知的方法、路径,是一种精神的训练,是打开认知世界、观察社会的窗户,或者说提供一个眺望世界的平台,是启迪心智,点亮每个人心中的那盏灯,是对创造的鼓励和激发,肯定每个人的梦,尊重而不是抹杀个性。在那里,学校教育的目的从来都不是单纯为了应付考试,不是单纯为了学生寻一条出路,教育本身有着更高的价值,教育的过程远重于结果。

一所好的学校,之所以值得我们追想、神往,最根本的就是它超越功利。把功利的目标凌驾在一切之上,只会显示出学校在精神上的猥琐和平庸。今天的学校教育,一个很显见的弊端就是急功近利,处处以俗世的标准衡量自己的成败得失,处处以功利的目光打量一切,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校长和学校的评价都是按照功利的标准。老实说,一个具有一点正常判断能力的人都不难看出,这个标准很大程度上是非教育的、畸形的以及被异化的。在这样的风气导向之下、这样的价值框架中,学校当然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人不是机器,学校不是工厂,中学不是通往大学的输送带上的一个机械环节,大学不是生产劳动者的流水线。学校应该有自己基本的独立价值,比如要让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得到陶冶,知识得到训练,视野得以开拓。即使不再升学,一个人的文明素养,对世界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理解都应该在青少年时期初步成型。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未来生命中一个不能缺少的支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更像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就像一棵树的生长,从一粒种子到大树,永远面朝未来

(作者系作家,学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