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在修炼中成长——读《小学数学教师5项修炼》一书有感

 jun2198 2013-05-05

在修炼中成长

——读《小学数学教师5项修炼》一书有感

 

陈惠芳 

 

不久前,收到了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数学教师李玲玲老师的新书《小学数学教师5项修炼》。新书的扉页上,李老师非常谦虚地写了两行字:“经常学习您的智慧,汲取力量,谢谢!”我心里颇为感动。虽与李老师从未谋面,但在心里,她俨然是我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一位非常熟悉的同行,是我学习的榜样。

在百度里输入“修炼”,有多种解释。我还是比较认同道家的所谓“修炼”,原指传统道家的修道、炼气、炼丹等活动,现指为实现某种理想信念或技术、技能目标而进行修养和锻炼的过程。我猜想李老师所说的小学数学教师的“修炼”也指这层意义吧。

在李老师看来,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经历五种修炼:读懂孩子,理解数学,有效研究、追随智者,全面学习。细细读完全书,对这五种看家本领体悟更深。

首先,读懂孩子、理解数学是基础,是前提。

一个现代型的老师,要有一双慧眼,对教育信息要有一种高度的“嗅觉”,要能及时去捕捉改革的信息,时时去洞察孩子的变化,懂得如何去呵护孩子的自信,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孩子。能读懂孩子,研究孩子,这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也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本书中,李老师用了较多的笔墨描述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和实践探索。

读《孩子的精彩才是教师的精彩》一文,可以看到李老师在课堂上非常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观点,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引导孩子发现,鼓励每一个孩子积极思考。在她的课堂上,孩子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灵感火花,都能被李老师的慧眼挖掘到。于是,才拥有了“逸凡发现”“开元格言”等别具个性的称呼。当我读到开元同学“做朋友要像垂线一样,正直诚信,互相交流,互相帮助”时,我想,只有一个民主的课堂里才有这些可爱的声音吧!

《优秀是一种习惯》一文,感动于李老师的细心发现,从哪些毕业的孩子身上看到了孩子潜在的优秀品质,那些吸引我们的东西。正是这些孩子优秀的习惯,在给学弟学妹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才能深深打动一颗颗柔弱的心。

康德曾经说过:“人有许多种子不能发展。我们的责任便是设法使这些种子生长,平均地发展他的各种自然禀赋”。读完《多量出一些好孩子》一文,似乎看到了李老师笔下那个做好事的孩子,尽管他上课分心,喜欢插话,影响周围同学,作业应付,订正也不及时,学习成绩自然也令父母担心……但如果我们换一把尺子,就能多量出一些好孩子。那些人性中应有的真诚与善良,那些打动我们的声音,自然也及时会发现,被察觉。

《今天你给了孩子什么面孔》,李老师从一位家长给她博客留言的故事说起,让我们叩问自己,学校里,课堂上,每天给孩子留下了一张什么样的面孔。她建议我们以虔诚的心,给孩子留下一张真实的面孔——一张微笑的面孔,一张亲切的面孔。当我们真诚地对待孩子时,我们也会从孩子那里得到微笑,得到理解、尊重和信任。

在“理解数学”方面,李老师提出了三个观点:把握数学本质,拓宽学科内涵,探索自主之路。文章中,有较多的篇幅写下了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出台之际,李老师就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与孔凡哲教授的真实对话,从中也让我们一线数学教师了解了数学新课程标准出台的背景及此次修订的一些特点,对于数学“四基”“四能”“两种思维”“多个核心”等有了更深的认识。李老师认为,只有把握主要变化,才能深刻领悟数学新课标精神。数学不仅仅要有“生活味”;数学和技巧是两回事;数学教学要有长效眼光。她建议我们从落实三维目标,借助阅读材料、捕捉“生成”资源、创新作业设计四个方面来拓宽内涵。因此,李老师大胆探索,走上了“先学后教”的实践之路。

其次,要以研究者的视角来观照当下的课堂。

“教师即研究者”的积极倡导者藤豪斯谈到:“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改进教学,或如何能满足课程规划。如果教学要得到巨大的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 什么是研究?什么是小学数学老师应该做而且能做的研究?孔凡哲教授认为:我们要做‘顶天立地’的研究。于伟教授说:“深入地思考就是在做研究。对一个教育问题持续地跟踪就是在做研究”。以研究者的视角来观照当下的数学课堂,能让我们收获更多的职业幸福。

本书中,李老师通过大量的教学案例,现身说法,与我们分享了她的研究之路,探索之径。《教学中的意外》《练习中的精彩》《网络助力》等一系列文章,都给我们一种真实的现场感,让我们身临其境。

如:《在“教”与“不教”中思量》,李老师关于用比例解应用题的三次思考:教材新课中没有的内容,可以教吗?解决问题复杂化,为何?搬走路牌以后,怎么走?这些问题,无疑给我们数学老师以教学启示。研读课堂究竟如何入手?

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师除了利用集体备课开展教学研讨外,还借助网络助力,与全国各地的数学同仁进行研讨交流。比如,200712月,她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新世纪教材研讨活动,从香港冯振业教授的报告“香港下朋友学习正方体的展开图”一个案例中得到启发,于是,就把这个内容定为自己磨课的主题。难能可贵的是,李老师不仅自己认真研究此课,还把上课的视频挂在她的数学工作室里播放,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两千多位老师的参与研讨,真正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在线研讨。在《网络助力》一文中,作者再现了网络教研带来的神奇魔力。诚如网友云儿飘飘说:“展开的已经不是一个正方体,而是大家不同的思维,收获的是对课堂教学更加深刻的领悟。”

有人说,教学即人生,课堂即生活。每天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老师有许多直接的、感性的、肤浅的教育经验,如果不去思考,不去串联起来,那都是零碎的,没有光亮的,不能给人启发。反之,如果我们用心去记录,那就不仅可以自由的表述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与内心体验,还可以为日常的教学实践编织出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意义,赋予自己存在的价值。李老师提出的教学“修炼”,无疑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只有以研究者的视角来观照日常的课堂,才能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落地课堂,才能更新教学行为方式。

最后,成长路上要有合适的“旅伴”。

常常记得一句话:“我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和谁在一起。”教师作为一种专业,需要睿智、机智、理智、明智、大智、德智。李老师回忆工作二十余载,一路上庆幸有智者相伴,在她失落的时候给予鼓励,在她迷茫的时候给予点拨,在她成长之时给予掌声。此书中,李老师认为每个人需要在成长路上找到合适的旅伴。对此观点,我感同身受。

《追随智者是一种幸福》一文中,我们看到了李老师结识余文森教授后的真情故事——智者不会告诉你“你要怎么做”,而是引发你思考“我应该怎么做?”这是李老师追随余教授的真切体会。在我看来,能结识一批好朋友,好的老师,真的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2003年,我在教育在线网站建立了自己的博客,也常常利用网络与全国各地的数学爱好者交流研讨,也得到了众多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名师的指点和帮助。一路走来,真的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于我的鼓励与帮助。而我,也总是尽我所能,去帮助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朋友。我非常欣赏华应龙老师的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走得更好!”

其实,所谓好的旅伴,应该是这样的:可以一起欣赏风景,也可以独自成为一道风景。她可以在前面领路,让你看到前行的目标;也可以陪伴你左右,耐心倾听你的想法和意见;甚至,她也可以走在你的身后,默默关注你,在你成功时给你鼓掌,在你心浮气躁时给你建议……我想真诚的朋友应该这样。

读完李老师的五项修炼,我猜想:所谓的“智者”,更多意义上,是指引领我们思考的人,是指导我们前行的人。这些智者,往往用他们鲜活的经验启迪我们,用他们创新的思想唤醒我们。他们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着自己的智慧。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书写自己的生命传奇,让生命诗意绽放。

“好教师从来就不是靠培训造就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竞赛造就的,好的制度加上自我期许,才是好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诚哉斯言!李老师成功的路径虽然不能复制,但是,她给我们指出的5项修炼非常实用。愿我们认真学习,不断修炼,在学习中丰盈自己,提升自己,做一个心存梦想、受人尊敬、幸福快乐的数学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