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业质量管理之六:质量人员培养

 联合参谋学院 2013-05-06

3、人员培养

    职能:企业为有效预防、控制和改善质量,必须对质量检验人员进行培训和培养,包括操作人员、计量器具管理人员及其他影响产品质量的人员。培养方式包括培训、轮岗、激励、实践能力提升等方式。

 

    人员培养包含十个管理细节及要点,分别是:

人员培养规划:与质量控制有关的人员,包括管理人员、质量检验人员、生产操作人员等,都应纳入人员培养对象的范围。质量意识强烈的管理者,有助于企业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质量检验、生产操作人员的质量意识、质量控制技能技巧、质量标准执行等,都应作为培养规划内容加以关注。

培训计划:企业每年应针对管理者、质检人员、生产人员该接受的质量管控知识,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和月度实施计划。企业应安排必要的资源支持计划实施,如资金、受训时间等,而使培训富有成效。

技能检验:人员培养在于意识和技能两方面,意识方面可以通过行为来观察,技能则需安排必要方式进行检验,以便于为人员的持续提高提供参考。技能检验结果应作为轮岗、晋升、调职等的有力依据。

轮岗和激励:企业安排质量人员的必要轮岗机会,以提高人员在不同岗位的锻炼机会。轮岗作为一种激励措施,结合其他激励措施如培训机会、福利调整等,激发人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人员培养成效。

人员结构:企业应制定明确的岗位人员技能熟练度比例,如生产人员熟悉质量控制技术的人员占比,质检人员中熟练做统计分析及编写报告人员的占比等。人员结构变化,可反映企业质量人员培养成果。

培养评估:人员培养效果、计划达成的目标等,应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包括评估方法、周期、项目、所需信息、结果分析和应用等内容。培养评估结合培训计划的实施展开,评估应考虑到不同人员的特点。

资源组织:培养质量控制人才,需要管理者、内部培训者、外聘培训者等支持资源,也需要必须的实践机会、相应的奖励措施等。企业应为人员培养,制定明确的资源提供与配合要求,使培养过程得到保障。

人员流动:企业应充分考虑到一线操作者的流动性,包括个人离开、不能胜任、需要调岗等方式。应对人员的流动,企业对各岗位的职责、所需具备的技能、新上岗人员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等,做出明确规定以便于信任更快适应岗位要求。如果内部人员流动,企业应考虑人员即将到新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培养机制:质量技术、控制、操作等专门人员的培养,应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常规行动,企业为此建立标准化的操作程序与要求。明确规定培养所需的资源、展开的项目、执行的作业、记录和评估等内容。

个人档案:企业的质量相关人员,应建立个人档案,对其基本技能、入职评价、培训知识、操作成效评估、培养计划、学习和个人成长效果评估等资料,都经过整理确认和编码后归档保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