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明文阅读技巧

 蒹葭苍苍!!! 2013-05-18

考点一:把握说明内容与特征

【考点叙述】

把握说明内容就是捕捉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信息是阅读说明文的一项重要能力。无论是对事物特征的概括,还是对文意、段意及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都需要在信息提取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指通过理解、分析、比较,确认特定的对象,找出各种不同的说法在本质上的异同,然后根据要求,从文本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

这类题目,题型主要有填空题、简答题、选择题等。不论其形式如何变化,归根到底还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问题。

【答题策略】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清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要求在文中进行提取、分析、归纳整合,再用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达叙述。

一、如何把握说明对象?

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握文章说明对象,一般可从分析标题入手,不少题目都表明了说明的对象。其次,可以抓中心句、首扩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关键句子。对于较为复杂的说明文,还得认真阅读文章,逐段梳理,找出说明对象。需要提醒的是不能以偏概全,只将某一方面作为全文的说明对象。

二、如何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了解事物的特征,不能停留在表象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那么,如何把握事物的特征呢?可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从标题着眼。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指出其特征;有的标题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第二,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征,然后归纳小结。有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者已在文章中明确地指出来了,阅读时要找出这些关键句。有的说明文没有明显的关键句,阅读时更须要细心琢磨,从中加以提炼。

【典型题解】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节选自课文《苏州园林》)

1.这两段文字说明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2.对文中“中国画的审美观”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画面切忌呆板单调             B.讲究色彩的绚丽

C.画面要求热烈奔放             D.讲究结构严谨

3.“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作者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4.第二自然段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隔”指的是                 ,“不隔”指的是                 ,“未界”指的是                                  。

5.根据审美感受,你认为第一段说明对象的特点是                      ;第二段说明的特点是                               。

【解说】

第1题考查的是对说明内容的概括,如果抓住了两段文字的中心句就不难组织答案了。

第2题考查的是对段落中关键词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去考虑、分析。第3题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考查说明对象的特点,要从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角度去考虑。第4题理解关键词的指代内容,要从上下文的表述去组织答案。第5题考查的是说明对象的特点,要抓住中心句或从整体上去思考。  答案示例:1.第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的特点。第二段,说明苏州园林花墙和廊子的特点。   2.A    3.主要说明苏州园林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    4.有墙壁隔着  墙上有镂空图案  有廊子界着,廊子两边无所依傍    5.着眼在画意    层次丰富、景致幽深

(2011)龙岩

人造的树叶会发电

郭雅婧

这恐怕是世界上最为奇怪的树叶了:它没有粗细不等的叶脉,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电子元件;它也没有心形、扇形或是菱形这样的形状,而是像一张单薄的扑克牌;甚至于,它连普通树叶常见的颜色都没有,看上去就像一块亮晶晶的遮光板。但它却能像树叶那样进行光合作用。一片人造叶子被放入3.7升水中,在阳光下迅速地产生了相当于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家庭一天的能源需求。

事实上,人造叶子是一个技术概念,并不专指某一片叶子。这种技术主要是模拟真实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用人工材料制成小巧轻薄的片状,浸泡在水中,经过太阳光的照射,水被分解为氧气和氢气,这些气体储存起来可用于发电。所谓的“叶子”,只是一块高级的太阳能电池。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寻求利用“不需要付费”的太阳能源,然而捕获并使用太阳能却需要耗费很大的财力,这让很多在太阳能上动脑筋的人望而却步。传统的太阳能电池板造价并不昂贵,它的大部分开销都在于布线,而人造叶子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同传统太阳能电池板一样,人工叶子的基础材料依然是硅,只不过运用的是三结非晶硅。虽然在转换效率上不如传统的晶体硅,但这种非晶硅价格低廉、耗能少,更利于推广。同时,叠层的设计将非晶硅分子用磷酸盐加以固定,使它们就像是捆在一架车上的几匹马,不但保证了分解水时所需要的能量,还使其更加具有稳定性。

更令学界关注的是“穿”在硅外面的催化剂。催化剂使硅板不再像普通太阳能电池那样依靠电线工作,反应速度和强度大大提高。在过去,催化剂大多采用的是锰基。目前,采用钴等作为催化剂,相比于需要不断修复和代谢的锰基,钴等有强大的“自组装”能力,它能让自己分分合合,不需要再加入额外的材料。这弥补了20多年前第一片“人造叶子”的先天不足。据说,这样的一片“人造叶子”的光合效率大约是自然树叶的10倍。用钴、镍等元素作为催化剂,不但解决了稳定性的问题,还因为廉价而有了投入商业用途的可能。

如今,这个梦想似乎近在咫尺,但还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目前,人造叶子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捕捉氧气和氢气并储存它们,以备在没有阳光时使用。  (有删改)

11.下列关于“人造树叶”的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造价并不昂贵,而且省去了传统太阳能电池板布线的费用,便于商业推广。

B.价格低廉,耗能少,稳定性较强。

C.和普通太阳能电池相比,它的反应速度和强度大大提高了。

D.容易捕捉氧气和氢气并储存它们,以备在没有阳光时使用。

1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它的作用。(4分)

11.(3分)D12.(4分)打比方(1分),形象生动地(1分)说明了“人造树叶”采用叠层的设计,不但保证了所需的能量,而且更具有稳定性。(2分)

考点二:理清说明结构与顺序

【考点叙述】

说明文结构的安排是说明文条理分明、清晰的关键,也是命题者考查学生对此把握能力高下的一个重要指标。命题的形式主要有:辨别说明顺序分析其作用,辨别说明结构的特点分析其作用,分析语篇的说明顺序或结构。题型主要有填空题、简答题、图表题等。

这类题目,很多考生犯的错误就是将说明的顺序与文章的结构混为一谈,答题方向出现了偏差。

【答题策略】

一、如何理清文章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比较清楚。通常分为三部分:开头引出说明对象,中间详细说明对象;结尾总结说明对象。常见的结构形式有:

1.总分式。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段落之间有一个总分关系,表现为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由总到分再到总。

2.承接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的发展过程,或者按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前后相互承接。

3.递进式。后边在前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

除以上三种结构方式外,还有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等。

理解并掌握了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分析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就迎刃而解了。

二、如何理清说明顺序?

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通常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三种。如何分析说明顺序呢?

1.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有些事物内部构造比较复杂,通常按空间顺序说明,或由前到后,或由上而下,或由外及里,或由中间到四周,或按东西南北方位顺序。介绍事物各个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物或事理,多数采用逻辑顺序,通常表现为在介绍事物、事理时采用总分、主次、层进等方式,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因到结果、从概述到具体地揭示事物特征的过程。因此,认清说明对象,可帮助我们摸准说明思路,进一步理清说明顺序。

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说明文语段中往往借助一定的词句表明层次和顺序,连接内容,组织材料。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等。所以,把握这些语言“标志”,可顺利地理清说明顺序。

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就一篇文章而言,有时不仅采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将几种方式揉合起来,从而达到说明透彻的效果。这就要求分析时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典型题解】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帷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脚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节选自课文《苏州园林》)

1.说明事物应抓住特征。选文第一段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是“           

”。句中“      ”二字,贯穿全篇,全文紧扣这两个字分项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选文第二段中的“                                    ”一句与最后一句话照应了这一特征。

2.说明事物应注意合理地安排说明的顺序。这两个文段采取的是         顺序。从《苏州园林》全文的结构看,这两个文段之间的关系是         关系。

3.选文第二段可以分为两层,先说假山的堆叠。文中“                           ”一句从游览者的感受的角度突出了假山堆叠的艺术效果。次说池沼的特点,并用“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都成一幅画的效果”一句评述池沼与其他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                                       。

4.选文第二段所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5.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中的“一切”、“决不”等词语表达了十分肯定的语气,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

B.选文第二段中的“大多”、“往往”等词语用得极有分寸,既不夸大,又不缩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C.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选文的语言以平实为主。

D.“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一句中的“又”字,既呼应了前文中石岸的修砌、石头的布置和花草的栽种都已“入画”的介绍,又强调了游览者看“鱼戏莲叶”的成画效果,体现了语言运用的连贯性。

【解说】

第1题概括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只要抓住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并且在归纳各段段意的基础上,提炼各段中心句,抓住各段关键句子,从原文中寻找即可。第2题考查的是说明的顺序与结构。弄清楚选文第一段与第二段的关系,就不难得出答案了。第3题考查段落的层次。抓住关键句子来分析概括即可。第4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概括。这需要认真仔细阅读原文,抓住关键语句,就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第5题意在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从语言风格上看,说明的语言有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选文的语言较生动。

参考答案: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图画”,“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2.逻辑顺序 总分关系  3.“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身在山间”,“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4.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自然美。5.C 

【模拟演练】

2009浙江义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按要求答题。

钟山①即事②

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③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释]①钟山:山名。②即事:有感于当前事物的诗,常被冠以“即事”之类的题目。③相对:对着山。

⑴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

⑵全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1)“无声”(或“涧水无声”)、“不鸣”(或“一鸟不鸣”)(2分,写出一点给1分)(2)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2分,“悠闲平和”“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各给1分,意思基本对也给分)

考点三:辨析说明方法与作用

【考点叙述】

说明文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又必须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摹状貌、作诠释、列图表、引用等。识记常用的说明方法,简要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能理解应用说明方法是中考中经常遇到的考题,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为主。

这类题目,要明白各种说明方法的不同作用,每种说明方法都有一定的答题术语,但也要联系具体的文章内容,不能泛泛而谈,注意答题语言的规范与准确是得分的关键。

【答题策略】

一、如何辨识说明方法?

一篇说明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几种综合使用。因而,分析时要认真阅读,仔细辨别,答题时不遗漏。

分析说明方法时,除了要分清类型,还要区分主次,明确哪一种是主要的,以便更好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另外,分析说明方法时,不能把说明方法与修辞方法相混淆。

二、如何回答说明方法的作用?

分析说明方法,重点在于体会它所起的作用。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如下:

1.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4.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5.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6.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7.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8.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9.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10.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2)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3)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4)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5)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首先应把握“大方向”——每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言环境综合考虑,合理“填空”——具体分析、综合归纳。

【典型题解】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个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鸷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节选自课文《中国石拱桥》)

1.分析下边的句子,指出它们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九米。

(2)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3)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4)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5)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2.要准确地说明对象,必须用语准确,讲究分寸,体会下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3.文中说,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语言材料加以组织,分点概括回答。

【解说】

第1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需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具体分析。第2题考查说明语言的,要从其科学准确的角度进行探讨。第3题考查内容的概括,需要对文段的内容仔细梳理,分点组织语言答题。

参考答案:1.(1)列数字,说明了赵州桥非常雄伟。(2)打比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赵州桥大拱的形状,从而说明了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的特征。(3)引用古籍,说明赵州桥设计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巧妙绝伦。(4)举例子,说明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5)引用古籍和运用打比方,说明了赵州桥的形式美观。  2.(1)“可算”一词表示估计,表示对所下结论不作绝对肯定,留有余地。这也是为了准确说明事物特点。(2)“两肩”准确形象地说明了小拱在大拱两端之上,而不是与大拱平行的位置。“各”准确地说明了小拱的分布和数量。3.只有一个大拱,桥面平坦,交通方便;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石料省,桥身轻,过水量大;大拱由多道拱圈拼成,每道拱圈独立承受重量,桥身坚固。

【模拟演练】一、(2011年安顺)

为了帮助同学们明确练习硬笔(钢笔)书法的意义,营造人人参与活动的氛围,请你拟写两句内容相关、形式对称的话,作为宣传标语。(3 分)

答:                                                                              

答案:一、示例:①练好钢笔书法,传承汉字文化。 ②写漂亮字,做优秀人。

考点四:揣摩语言与表达技巧

【考点叙述】

品味说明文的语言侧重于“准确”和“生动”,考试中也经常围绕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设题。常见的命题形式有:分析修饰(限制)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词语运用的互相比较,理解文本中重要词语或句子含义或作用,了解修辞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赏析语句的语言特点或表达效果等。题型主要有简答题、概括题、比较题等。

这类题目,既有结合文体考查说明语言准确、科学、简洁的特点的,也有偏重考查理解、分析、感悟以及表达等方面的能力的。答题时,要弄清楚题干的要求,精心组织答题语言。考生容易犯的错误主要有:不能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与用法,不能结合上下文分析说明语言的特点,答案笼统,缺乏针对性等。

【答题策略】

一、如何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1.要理解文中表示时间、空间、程度、范围、估计、数量、性质等词语,揣摩修饰、限制性的词语,结合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

2.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3. 注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可以从语言的形象、情感、趣味等方面思考,分析其在描摹情态和特征方面的作用。

4.注意组织好答题语言,在具体揣摩某些字词时,也要从表现说明对象的特点入手来思考。

例如:(1)“××”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一般为: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

(2)加点词语可否删去?答题一般为:①不能删或不能替换,并解释该词在文中的意思,如“约、左右”表示不确定;“仅、只”为副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或少数范围;②删去就不符合原文意思;③体现出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二、如何分析文中关键词句的作用?

把握关键词句可从三个方面考虑:抓住中心句,分析过渡句,理清指代成分。

中心句有首括、中领、尾结三种形式,又以首括居多。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上下文内容衔接的标志。

探究某个词语所指代的内容,要结合上下文。分析复杂的指代,必须从语义和语法结构两方面综合考虑。做这样题目时,一定要看某个词语的上文内容。一般从原文中找相关句子或词语回答。但有时也要把原文浓缩一下后概括回答。

三、如何分析说明文的写法?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示例: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示例: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示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典型题解】

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童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A    鸟类,B     鸟巢,C     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节选自课文《生物入侵者》)

1.请从后面的括号中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在文中的横线上。(①吞食  ②捕食 ③偷袭)

A.            B.            C.       

2.第一段中加点词“偷渡者”、“ 随便”有什么表达作用?

3. 如何理解“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一句中的“竟”字,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4.“‘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其中“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是否重复,能否去掉?为什么?

5.第一段中用两处事例来说明其危害,请说说作者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不同。

【解说】

第1题考查的是词语的搭配,在仔细辨析近义词的差别的基础上就可完成。第2题和第3题考查的是词语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要结合上下文来思考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第4题考查过渡句子的作用以及语句的全面把握。第5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取舍和安排,主要从说明的内容和作用的角度来考虑。

答案示例:1.A.②  B.③  C.①     2.“偷渡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生物入侵的现象完全没有被人察觉,“随便”准确地写出了人们还根本没有发现和意识到生物入侵后的严重后果。  3.“竟”是出乎意料的意思。表示由于人们的疏忽,几只斑贝的数量急剧增长,几乎“占领”了五大湖内的全部疏水管道,这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4.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不是重复,不能去掉。这句话是说“生物入侵者”不仅对入侵地的其他物种构成威胁,而且对“物种的多样性”也造成威胁,使生物界的物种种类日趋减少。   5.作者在这两处事例的安排上注意了详略处理。第一个“斑贝”事例说明得较为详细,其中运用了“几只”与“数十亿美元”进行对比,说明其危害之大;第二个“天牛和红蚂蚁”事例,说明得较为简略,主要说明了它的危害。

【模拟演练】二十五、(2011年河北承德)

班里开展“爱我家乡,护我土地”活动,需要拟写一条文学性宣传标语(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我准备的是(2分):                                            。

二十五、2分(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意思即可)

示例一:土地就是生命线。示例二:爱护生命一样爱护土地。示例三: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考点五:个性解读与迁移拓展

【考点叙述】

说明文阅读的难点在于对文中的材料进行阐释、解说或再表达。常见的考查内容有:

(1)作品感受——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科学态度,领会作品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

(2)个性解读——针对选文内容,探究一些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3)迁移拓展——根据选文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或经验进行联想、想象及迁移运用。

这类题目,考查迁移能力(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发现和分析能力、联想与想象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考查评价能力(启示型、理解型、经验型、探究型),考查文化积累,考查实践能力等等。

【答题策略】

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利用平时积累,二是要反复浏览文中相关材料,既要读懂所给材料,又不能脱离这个文章的内容,要把材料和文章内容有机联系起来考虑。语言表达要正确、清晰、完整。

【典型题解】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请联系上文(课文《生物入侵者》),并就生物物种迁移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一:一些专家主张人类不该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因为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遵循物竞天择的法则,“生物入侵者”能够生存下来的虽然是强者,但它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自然界的平衡终究会实现。

材料二:2003年,我国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问题日益突出,紫茎泽兰、豚草等在辽宁、云南等地蔓延,累计造成1.5亿亩森林受害。这些地方正在全面围剿外来入侵生物。

2.风筝最早发源于中国,风筝的发明成为中国人的一大骄傲。请发挥你的想像,进行一次创新之举,设想出将风筝运用于生产、生活、科研等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方法(本文中提到的除外,文字要简洁)。(2007年仙桃、潜江、油田中考阅读题《风筝中的科学》)

3.植物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而在一定区域内,如果植物过度繁殖生长,便会泛滥成灾,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甚至会成为人类的“杀手”。请你联系实际列举一例加以说明。(2008年仙桃、潜江、油田中考阅读题《警惕室内绿色杀手》)

【解说】

这一类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时应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做到言之有理,语句通顺即可。答案示例:1.生物物种的迁移虽遵循物竞天择的法则,但对有害的生物人侵必须采取措施,因为它破坏了那里的生物物种,造成了经济损失。      2.利用风筝架设深谷、大河之间的电线;利用风筝进行商业广告宣传或商业炒作等。(注意是否具有科学性、可行性)      3.如稻田中的稗草过多,就会与水稻争夺养分,造成粮食减产。(其他如田间的杂草、鱼塘的水葫芦、近海的赤潮、太湖的蓝藻、汉江的赤藻等,危害略。)

【模拟演练】(2011)咸宁

太空中的绿色动力——太阳帆

①太阳光传送光和热,照到人身上,人会感到暖洋洋的,但从来也没有人感觉到太阳

光有压力。实际上,太阳光是有压力的,因为光具有两重性,既是电磁波,又是粒子——光子。光线实际上是光子流,当光子流受到物体阻挡时,光子就撞到该物体上,就像空气分子撞到物体上一样,它的动能就转化成对物体的压力。

②不过,太阳光产生的压力——光压是非常非常小的。不仅人感受不到,就连普通的仪器也测不出来。在地球附近,太阳光照射到一个平整、光亮、能完全反射光的表面时,产生的压力最大,大约是9×10-6牛/平方米,也就是说100万平方米平整光亮的面积上才受到9牛的压力,只相当于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在地面上,由于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力的存在,微乎其微的太阳光压力被淹没在这些宏观力的汪洋大海之中。

③“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到了太空中,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几乎完全消失,太阳光压才有了出头之日。一些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开始想到利用太阳光压来推动航天器在太空飞行。早在上一世纪初,俄罗斯宇航理论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提出过这一大胆的设想。以后,又有不少科学家进行过研究。然而,只有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在有强大的火箭把航天器送入太空的条件下,利用太阳光作为航天推进力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④太阳光压的大小是与接受太阳照射的面积成正比的。受照面积越大,产生的压力越大。为了获得一定的压力,必须有足够大的受照面积,从而引出了太阳帆的概念。

⑤太阳帆是一种面积很大,表面平整、光滑、无斑点和皱纹的薄膜,一般由聚酯或聚酰亚胺等高分子材料制成,表面镀铝或银,使其具有全反射的特性。

⑥一块面积为105×105平方米的太阳帆,在太阳光正射下可获得大约100毫牛的力,用它推动100千克的物体,可产生1毫米/平方秒的加速度。这个加速度极其微小,只有地面重力加速度的一万分之一。

⑦俗话说:“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块块碎土堆成高山。”速度等于加速度与时间的乘积,尽管加速度非常小,只要时间足够长,终能达到一定的速度。即使航天器的加速度只有1毫米/平方秒,那么,一天以后,速度达到86.4米/秒;一个月后达到2592米/秒;130天后,就可超过第二宇宙速度,达到11.23千米/秒;一年后可达到31.54千米/秒,足以飞出太阳系,由此可见加速度不在大,时间长则灵。

19、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你认为“太空中的绿色动力”中“绿色”一词的含义是:             。(2分)

20、第③段中加点的“这”字指代什么?(1分)

21、太阳帆有哪些特征?请用简要的话概括。(2分)

22、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3、本文语言既科学准确,又生动形象。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4分)

(1)在地球附近,太阳光照射到一个平整、光亮、能完全反射光的表面时,产生的压力最大,大约是9×10-6牛/平方米。

(2)到了太空中,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几乎完全消失,太阳光压才有了出头之日。

19、(2分,每空1分)太阳帆 环保、无污染

20、(1分)指代“利用太阳光压来推动航天器在太空飞行”。

21、(2分)具有面积大,表面平整、光滑、无斑点和皱纹,全反射的特性。

22、(3分)列数字,作比较(1分);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一定面积的太阳帆在太阳光的正射下获得的推力及产生的加速度极其微小(2分)。

23、(4分)

(1)“大约”表估计,说明太阳光产生的压力是个约数,并未经过周密测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

(2)“出头”本指“从困苦的环境中解脱出来”,用在这里形象地说明了在地面上微乎其微的太阳光压到了太空中就能作为太空动力发挥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2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