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县玉蟾岩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 原创草根文学

 昵称12477801 2013-05-24

《汉书?职官志》中载:“县有蛮夷曰道。”这里的“县”,就是今天湖南省西南永州市道县。古时的营道县、道州、宏道县直到民国时更名的道县,名称均源于此。

  在白纸黑字的史书上,永州道县是片“荆楚蛮荒之地”,是贬官谪迁之所。唐时贬为永州司马的文豪柳宗元,宋时降为道州司马名相寇准,被人们投去怜悯的目光。可是,在当年中原人眼中的“蛮夷”之地,曾孕育出一代理学鼻祖周敦颐,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它是中国稻作文明的发祥地。

道县玉蟾岩

道县玉蟾岩

  从道县县城西行20公里,就到了农业大国鱼米之乡的源头——道县寿雁镇的白石寨村。湘桂交界处的都庞岭凛然俯视道州盆地,平原上兀立一石峰,山峰半腰有一如蛤蟆张开大口的洞。万年前湖湘的稻米清香,就从这方小石洞里飘来。

  石洞朝西北方向开口,洞口呈方扇形,离地面5米多高,大厅宽13米,深7米,整个洞穴面积也不过100多平方米。洞口上方有莹白的钟乳石悬垂,据说因为像极了蛤蟆的鼻,所以石洞被当地人称作“蛤蟆洞”,此峰被称作“麻拐岩”(“麻拐”为当地方言,“蛤蟆”之意)。

道县玉蟾岩

道县玉蟾岩

  现在,洞口被栏杆封住保护了,洞外立了块由国务院2001年立的保护碑,官方威严地铭刻了此洞的身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蟾岩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自从此洞爆出惊世的考古发现,文绉绉的学者们便用“玉蟾岩”这一雅致的新学名,替代了石峰原来的俗名“麻拐岩”。

  在考古学家的踏足雁寿镇之前,当地人还不理解一个小蛤蟆洞里有啥乾坤。也许,在大人给小孩子讲故事时,还编织着洞里住着神仙妖怪的神话。

  在寿雁镇流传一则传说:老神仙寿佛爷为了阻塞潇水北流,想把湘江堵在岭南,从广西取了72座山头,化成72只山羊,一路赶着向北行到此处。他停下休息在路旁大便,一边数自己赶的羊,数来数去却只有71只,少了1只。刚方便完就见前头何仙姑来了,寿佛爷急忙化大便为山——也就是玉蟾岩,又请何仙姑帮他数羊。何仙姑大笑,你坐着的山不也是只山羊吗?连你坐的正好是72只!

  于是,从红岩到道江镇,立起了七十二座石灰岩山头,形成道州的七十二峰。加上衡阳七十二峰的阻隔,湘江有了潇湘、漓湘和蒸湘之分,湖南因此称为三湘大地。永州这段湘江,属于潇水。

  玉蟾岩遗址的闻名于世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考古发掘。1988年湖南省文物考古所对玉蟾岩洞穴遗址进行考察后,确定玉蟾岩遗址为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阶段的遗存。1993年10~11月与1995年10月~12月,湖南省考古研究所专家在玉蟾岩先后进行两次发掘。

  考古工作者可能还记得在现场发掘出一块不同寻常的钙质胶结物时的激动。专家轻轻敲开胶结物,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里面竟嵌有一粒黄澄澄的稻壳。这一敲,敲开了万年前的稻作历史。

  考古界为之一震:这可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存!玉蟾岩先后发现的4粒原始栽培稻谷壳,经测定的年代为12000~14000年之间。稻作农业起源和发展的探讨时间,一下子从8000多年前推至14000年前!

  2004年11月,“中国水稻起源考古研究”中美联合考古正式启动,包括哈佛大学教授巴尔?约瑟夫在内的考古队再次来到玉蟾岩追寻水稻的起源。这次又发现5粒炭化的古稻谷。在此之前,稻作文明起源有“印度说”、“珠江上游说”、“长江中下游说”等观点。玉蟾岩原始稻谷的面世,近半个多世纪的争吵可以休矣。
  与此同时,玉蟾岩还出土了一些原始陶器片。1995年出土的古陶片复原出了一个高29.8厘米、口径32.5厘米的陶釜形器。这个下底细上口宽的湖南本土炊煮器又刷新一项世界之最——它是迄今所见人类最早的陶器制品,距今约12000年。

  洞穴中发现的超过28种属的动物,27种属的鸟类,5种鱼类,33种螺蚌类,40余种植物果核以及平地烧灰堆,大量的石、骨、角、牙、蚌制生产工具等,令万年前的玉蟾岩人变得鲜活起来。远处群山连绵,林木郁郁,近处湖泊绵密,水草萋萋。万年前的玉蟾岩人已懂得吃螺时去掉尾部,已经能捕获飞鸟,能制陶,并且学会栽培水稻,终于在潇湘热土上率先完成由狩猎时代向农耕时代的飞跃,开启了鱼米之乡的未来。

  蛤蟆洞里,在篝火旁用陶釜炊煮美餐的古玉蟾岩人,无意地掉落几粒稻谷,谁曾想几粒稻谷会在沉寂万年后向世人飘散它们的隔世幽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