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谷粒启农耕 道县西北20公里的寿雁镇白石寨村,有一处文化性质单纯、却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玉蟾岩,本地人称之为“蛤蟆洞”。该遗址于1993年首次发掘,出土遗物主要为打制石器和骨、角、牙、蚌制品,以及大量的动物遗骸,更为神奇的是,从中发现2粒稻谷,颜色呈黑色;1995年再次发掘,又发现了两枚稻壳,颜色呈灰黄色。经有关科研机构鉴定:这几粒稻谷,是世界上最早的原始栽培稻谷,尚且保留着野生稻、籼稻及粳稻的综合特征,距今1.2万年至1.4万年。 玉蟾岩的秘密,还不仅仅藏在几粒稻谷之上。随着挖掘的深入,考古学家们在玉蟾岩遗址的出土文物中,先后发现了最古老的猕猴桃、梅等果实标本,发现了包括被捕获的天鹅、鸳鸯等27种鸟类(可谓原始狩猎之源),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器遗存陶片(可谓原始手工业之源),还有大量去掉了尾端的螺壳化石,说明远古的道县人群种,已经懂得了如何品尝田螺的美味(可谓中国美食之源)。 2001年3月,玉蟾岩遗址被中国社科院,列入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6月,玉蟾岩遗址经国务院批准,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11月,中美联合考古队在玉蟾岩遗址,第三次发掘,再度发现5粒古稻谷,从而使得人类稻作起源的谜底被彻底揭开,玉蟾岩——成了世界稻作文明起源的“圣地”。 美国《考古科学杂志》在2009年刊发的一篇文章中,认为,玉蟾岩陶器的出土,表明玉蟾岩遗址存在资源强化利用的现象,这是人类从定居走向农业生产的先兆。随着气候的变化和人口的增加,可供玉蟾岩食用的动植物资源日趋不足,玉蟾岩人加强了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孕育了原始的农业。 2011年9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湖南永州道县文广新局联合组成的发掘队,在道县西北部乐福堂乡塘碑村的福岩洞遗址,进行首次考察和发掘,出土了5枚古人类牙齿和1000余件哺乳动物的化石,包括褐鼠、爱氏巨鼠、西藏黑熊、爪哇豺、水獭、巴氏大熊猫、虎、豹、东方剑齿象等,初步确定其年代为晚更新世晚期;2012年,联合发掘队再次对遗址进行发掘,又发现17枚人类牙齿化石和大量的动物化石;在2013年的第三次考古发掘中,再度发现并出土人类牙齿化石20枚及一批哺乳动物化石。经考古专家初步整理与观察发现,许多动物骨骼表面有明显切割和砍砸的痕迹,提示为人类活动所致。这47枚具有完全现代人特征的人类牙齿化石,表明在8万至12万年前,现代人已经在该地区出现。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从距今100多万年开始,先后出现过云南的“元谋人”,陕西的“蓝田猿人” ,北京的“周口店猿人”,以及安徽的“和县猿人”。而曾经在潇湘流域生活过的“道州人”,无疑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按照恩格斯的划分方法,人类的起源与进化,经历了“攀树的猿群” “正在形成中的人” “完全形成的人”三个漫长的阶段;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人” 的观点认为,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而来的,是在劳动的过程中得到进化并发展的,而制造工具,是人类最终脱离低级动物属性的唯一标志。 “民以食为天”,以前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曾经出土的大量距今7000年的碳化稻谷,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作物。而玉蟾岩稻谷的发现,改变了这一传统的认识,将原始栽培稻谷的历史,提前了3000多年以上。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从采集渔猎到走向农耕时代,再到手工制陶,人类命运的自身革命,就发生在上万年前的湖南道县。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认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有四大标志:一是陶器及青铜器的发明,二是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三是城市的兴起和繁荣,四是文字的出现。而人类步入文明关键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玉蟾岩都走在了前列。这些古稻谷和与其同时出土的其他文物,向人们清晰地昭示,宣告人类,从此正式步入了新石器时代。由此可见,潇水流域在中华远古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都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
|
来自: 昵称1278371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