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州传》连载24 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 古岩和石棚

 张效雄 2022-12-09 发布于湖南

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 古岩和石棚

2021年 湖南省考古文博专家经过严格评审,参考网络投票意见,最终评选出湖南省十大考古发现。其中,永州道县玉蟾岩遗址入选。

道县位于潇水中游,是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古称道州,历史上与衡州、郴州、永州并称“湘南四州”。

远在新石器时代,道县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秦始皇二十六年,置营浦县,隶长沙郡,为道县建县之始,因县治位于营水之滨而得名。历来为郡、州治所在地,其间1500多年为郡、州、府所在地,地名先改为道州,后称道县。道县在双牌岭南侧,是永州市所辖南六县之一。

玉蟾岩,俗称蛤蟆洞、麻拐岩,位于永州市道县寿雁镇白石寨村,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遗存年代距今约14000-12000年,是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文化遗址,文化堆积厚1.2-1.8米,自然堆积层次近40层,地层基本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考古价值。

1993年,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下,首次进行发掘。从该遗址发现了人工栽培的古稻和原始陶片,引起了学术界高度关注,获当年度全国优秀田野考古奖。

1995年、2004年、2005年,北京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国内外大学合作,对玉蟾岩进行了考古发掘,再度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古稻谷标本和原始陶片、打制的石器和骨、角、牙、蚌制品等原始生产工具,以及大量动物残骸,其中哺乳动物达20余种。出土的陶片外表为黑褐色,火候很低,质地疏松。

这次考古过程,最重要的发现是水稻谷壳遗存,经鉴定,为人工栽培稻,兼有野生稻、籼稻的综合性特征,距今1.2-1.4万年,是至今世界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定名为“玉蟾岩古栽培稻”,对探索稻作农业起源的时间、地点及水稻演化的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证明。

玉蟾岩遗址考古发现,刷新了人类最早栽培水稻的历史纪录。玉蟾岩遗址在世界稻作农业文明起源,及人类制陶工业起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天下谷源、人间陶本"。

玉蟾岩原来就是一处风景名胜,前后有两个洞口。前洞坐南朝北,洞口呈半圆形,上有莹白的巨大钟乳石悬挂,远远看上去像极了蛙类的鼻子,当地居民将其命名为蛤蟆洞、麻拐岩、拐子岩,文人则美其名为玉蟾岩 。

此外还有道县福岩洞古人类化石遗址。

该洞属于大型管道型溶洞,发育于上古生界碳酸盐岩系内。遗址周边属于峰林和溶盆地貌,地处亚热带,更新世以来雨水充足,繁盛的动植物资源为古人类的生存繁衍提供了难得的家园。洞内堆积发育,以砂砾石层和红黏土,包含丰富的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

2015年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多位研究员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宣布在道县乐福堂乡福岩洞古人类遗址发现47枚具有完全现代人特征的人类牙齿化石,表明8万至12万年前,现代人在该地区已经出现,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具有完全现代形态的人类。

位于双牌岭以北的东安县,也有座果山文化遗址。2008年10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当地有关部门,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在遗址内一条长达数十米的自然深沟中,发现文化层厚达3至4米,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物,石斧、石锛、石凿等石器,釜、罐、鼎、鬶、纺轮等陶器,还有少量的青铜矛、镞和玉玦、玉环等。根据发掘出土的大量动物遗骨,可以确定聚落的经济形态是以狩猎为主体。所发现的石器,已构成了一条完整的石器制作加工链,这在湖南考古史上尚属首次。

老零陵县,也就是现在的零陵区,还有一处望子岗遗址,源于发掘地地名"望子岗",该遗址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凼底乡凼底村,地处潇水支流桴江西岸。

望子岗遗址所在山坡,长约400米,宽约100米。呈东北—西南走向。遗址中心区面积约3000平方米。与此邻近的山坡周边也有零星分布,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甲字形和圆形半地穴式建筑,在同时期考古遗址中比较少见,在湘南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商周早期古越族人墓葬和人体骨架的发现,为研究古越族生物学体征、望子岗遗址的年代及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依据。遗址出土的青铜钺、玉环残件以及丰富的陶器与石制品可以证明洞庭湖区石家河文化南下的趋势,为探索古越族文化的来源与历史进程提供了坚实的资料。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湖南省考古所柴焕波研究员初步分析和评价,望子岗遗址是一个商代文化遗址,这是整个湘南和粤桂首次发掘商代古遗址。这次发现的公共墓地和"甲"字形墓葬,是研究湖南和两广古越民族文化的重大发现,具有填补空白的重大意义。

还有一处遗址以石棚为特色。

石棚系远古文化遗址,位于零陵区黄田铺镇政府之北五米黄家岭螺丝山下。它是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利用天然巨石搭架的棚式祭祀建筑物,是潇湘流域远古人类活动遗址的又一代表。岩石平台由三石鼎立,分布呈三角形立柱,支撑起重万余公斤的冠形棚顶巨石。顶石底面平整,墙石内侧亦较平整光滑,均保存有人类加工或因祭祀活动留下的痕迹,与其外部凹凸不齐之状有着明显的差异。零陵石棚位于黄田铺镇老街口黄田铺镇中学内,是一个天然岩石构成的不 规则梯形台阶上,用四块大石头搭成的一个棚子。

这石棚不是天然的,是人工搭建的,或许是世界上最早的人类建筑之一。

石棚坐东北朝西南,一石为顶, 三石为墙,三石呈三角形立柱支撑顶棚。棚顶底面平整,顶头却似山峰。顶石侧面九棱九面, 墙石侧面规整, 留有人类加工痕迹。棚口前后相通,出入自如。棚底前后有槽,前槽内嵌有一小石块,形式别致。整个石棚突兀地出现在一块整体岩石之上,四周平坦而无类似的岩石。基石平台均留有人类雕琢磨研加工的痕迹。该石棚是距今 2 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遗物。那时人类文明尚处于童年时期, 人们还在摸索着学习使用木棍、石块等最简单的劳动工具。原始 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都是在很多很多年以后才出现的。当时的人们是怎 样移动那块超过 10 吨重的顶石, 并把它垒到 1 米多高的三块墙石上安装成棚的?他们垒起这个石 棚又是干什么用呢?

类似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棚不单湖南零陵有,在我国的辽东地区, 山东和浙江,以及日本、朝鲜、西伯利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现。此外,墨西 哥的太阳金字塔,伦敦郊外的巨石阵,都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但民族不同,内涵不一样,结构也大相径庭。

专家研究后认为, 这是新石器时代原始部落特有的宗教纪念物, 称为“巨石文化”。宗教始于史前社会后期。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远古人类 对风雨雷电、洪涝干旱、疾病死亡等自然现象难以理解,他们认为,有一种超 自然的力量在掌控他们的命运,于是产生了对神灵的崇拜和原始宗教。

古人为了表达对神灵的虔诚, 就用极原始的方法采集万斤巨石, 构筑祭坛, 作为原始宗教活动场所。而零陵石棚, 应是潇湘流域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类祭祀 天、神或祭祖文化的遗址, 是原始宗教文化和原始人精神文明集中体现的典型 代表,对研究永州古代人类的活动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也有人认为,石棚是远古人类栖息、活动的遗址,是最古老的古民居。零 陵石棚如人类早期文明的一道曙光,在永州上古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石棚凝聚了原始零陵先民的聪明才智,是远古人类形成的原始思维观念中的巨石崇拜信仰,用以表达人们对天地神灵的祈求、对祖宗灵魂的祭拜。作为巨石文化,石棚也存在一些未解之谜。石棚究竟是怎样建成的?至于石棚的作用,有人认为是古人类居住的洞穴,有的说是巨石坟墓,等等说法,不一而足。

作者张效雄 ,记者出身的作家。湖南湘阴人,湘潭大学毕业。湖南日报社高级编辑、集团原副总经理。代表作:长篇小说《风起》、散文集《寻觅天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