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毕摩,飘逸在人与神之间

 七紫 2013-05-27

                                                  毕摩,飘逸在人与神之间

                                                                摄影撰文/谢罡

     作为神秘古羌人延续的彝族,彝族有祖灵崇拜、自然崇拜、家神崇拜。又有天界、地界、地下界和万物有灵、有雌雄观。正是这样的认识和观念,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神秘的毕摩文化。在四川大凉山这个彝族最大的聚集地中,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文化现象,也是彝族博大精深的核心文化。

    “毕”的彝语音译为“念经”、“诅咒”之意,“摩”为“有知识和传授知识的长者”,是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司。毕摩不是简单的宗教行为,他有为人类生活作毕、司祭、行医、占卜等活动的职能,又有担负整理、规范、传授彝族文字,撰写和传抄包括宗教、哲学、伦理、历史、天文、医药、农药、工艺、礼俗、文字等文化职能,他的行为贯穿于彝族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毕摩神通广大,学识渊博,既掌管神权,又把握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导着人事。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毕摩是整个彝族社会中最受尊重的人。

    毕摩文化是由毕摩和彝族人民共同创造和传承的以经书和仪式为载体,神鬼信仰和巫术祭仪为核心,念经或口诵为手段,牺牲用物为媒介,同时涉及和包容了彝族的社会历史、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药卫生的一种特殊的宗教文化,作为彝族文化的基石和核心组成部份的毕摩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并对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规定着彝族人民的心理流向和价值取向。作为职业的宗教祭司的毕摩,以“兴祭奠、造文字、立典章、设律科、文化初开、礼仪始备”为职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传承着彝族的语言文字,规范着彝族社会的伦理,张扬着彝族文化,毕摩作为一种文化大师在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彝文文献《勒俄特依》记载,苍天降下灵神果籽落于下界,经过三年九世后,终于长成了杉树巨人,可是一直似人非人,似树非树,不能成人类始祖。直到阿居阿丛时代,山神得知必请毕摩祛除白、花、黑三秽后举行祭祀猪胛卜才能成为人祖,于是先后派遣豪猪、白兔、野鸡和蜘蛛作为使者去上界敬请额比斯乌毕摩,经过多次请求后,额比毕摩才同意下界作毕,额比毕摩在屋后竹林中砍回三根神竹杆,做成神签、法笠、法扇,送给额阿孜三祖孙带着一部叫《斯穆安甘》的经书来到了地界,为杉树巨人祛除了三遍三色秽后举行了祭祀猪肿卜后,于是地界有了雪族十二支,其中一支便成了人类的始祖。洪水泛滥时,天神派了三个毕摩带着彝文经书来拯救民众,三个毕摩各骑一头黄牛,把经书挂于牛角上,渡汪洋大水时,把经书浸湿了。毕摩下到凡世后,便把经书放在青树枝上晒,飞来的老鹰抓破了一些书页,粘在青树枝上又撕坏了一些书页,故而彝文经书不全了。现在毕摩念经作法时,都带有牛角、鹰爪和竹签作为法器,并在祭坛上插青树枝,意即弥补经书之不足。为了世代纪念天界的额比祖孙的功绩,至今彝族毕摩举行招魂仪式时,还用三根顶端削成斜面的木签代表额比祖孙的神位插在神座中。   从杉树巨人下传到阿牛举日时代,人类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据《赞毕祖经》记载,先由石孜石德做毕摩,后传石阿牛尼部落,牛尼传石色,石色传格俄,格俄传莫米,莫米部落作毕十代后人类开始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据《勒俄特依》、《祭祀因由经》和《彝族谱牒》记载,彝族先民正式祭祀祖灵送灵仪式活动的时间大约在年前。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石尔俄特是彝族历史上改革母系氏族制度的划时代人物。从石尔俄特起,人类又提取毕摩作毕内容的精化,去伪存真,开始整理并大胆发明毕摩作毕仪式中的程序和内容及法具。至此,无论是在祭祖灵,还是驱鬼治病,祈福禳安都很灵验。从《彝族谱牒》中推算出,从石尔俄特世至今有170多代,平均以每代25年计算,距今大红4200多年。也就说,彝族宗教大约在4200多年前就基本形成。后来,石尔俄特传给维勒丘布,丘布世传代后传给普伙世,普伙世传代后传阿堵鲁普世,从阿堵鲁普世传代后传到阿苏拉则(大约在公元年南宋淳熙年间),阿苏拉则是彝族宗教赫赫有名的一代毕摩宗师。阿苏位则的功绩是对原有的彝族文字经典进行整理、规范、和编造工作。    法器法具是毕摩从事仪式活动的手段和根据,是毕摩通达神灵、降妖除魔、禳灾祛祸、祈福纳福等所凭借的具有特殊神力的工具。在凉山地区,毕摩常用的法器法具主要有法扇、法笠、法铃、签筒和经书,随身携带的用具有法网,护法法器有鹰爪、猪牙项圈、虎牙等,临时制作法具有响竹、水鼓等。毕摩法具的制作一般都择在豹星十四“勒克”日制作。

    法扇,彝语叫“切克”,据传为维勒邛部时开始使用,一般用于超度送灵或猪胛卜以及制灵牌等仪式上,用以盛撒代表金银的木屑、荞花、大米等祭品给祖妣或鬼魂献食,或用于煽鬼魂,或用于盛撒代表祖妣遗留五谷的粮食粉赐福后代。法扇有竹法扇和铜法扇两种,竹法扇也叫九眼扇,由竹篾编九个眼格扇状中间以木柄穿镶而成。不同法扇用于性质不同的仪式场合,九眼扇用于超度凶死之魂,七眼扇用于超度吉死灵魂,铜扇用于超度麻风病死魂和有麻风病有关的仪式活动。法铃,彝语叫“毕句”,是一种毕摩用于仪式中摇动而发声以通神灵、降妖镇怪的用具。常见的是铜锡制成的,有赤铃和黄铃。      法笠,彝语叫“勒伟”,是毕摩的保护伞和避邪物,一般用蔑编成,形如大斗笠,有的以黑色毡片或以纯白羊毛制成帽套套于笠上,谓之“毕尔拉略”,意为“虎眼神笠”,每作一次送灵仪式,便加一层羊毛毡,其层数愈高,表示毕摩法术高而请的人多,所以彝语谓之为“神笠毕晃晃”。据传古时候的法笠为红色八角形状。

    签筒,彝语叫“乌吐”,是毕摩常用法具之一,据传有镇魔降妖之功用,木质,中空,长短不一,按毕摩自身的体格择日制作,分公、母、子三种,尖部张口成梭锥形为阳性,张口呈半椭圆形为阴性,且张口大小与所持毕摩张口嘴形大小一致,若签筒张口过大,超过毕摩之口,会克主,不利于毕摩,若张口过小,则为法力不足。签筒由前后两节合成,前节谓之柏公,由名山深处柏树制成,后节谓之樱母,采自名山深处猎犬不及之处的樱木制成。签筒长度与所持毕摩前肘(包含五指)长度吻合,过长则把握不住,作法容易出错,或克主,对自身不利,过短则法力不足。签筒内装毕摩占卜用的神签,彝语谓之“洛乌”,有十八支或十一支两种。神签用竹削成,分阴阳两种,削成叉形为阴签,削成一侧尖形为阳签,用于占卜,签筒两端系以皮绳或铜链制就的背带,毕摩出行或举行仪式时斜跨于背上。    经书,是毕摩作仪式的重要根据,诵经的程序或内容指导或规定仪式活动展开和延伸,都是在诵经中进行仪式程序的。经书种类繁多 , 据其用途和内容大致分为“黎数”“咒术”“历算占卜”三大类,下分若干小类和子类。    法网,彝语叫“海可”,是毕摩用来装载经书、法具和其它物品的网兜,一般由毕摩自己编制,编时用两根麻绳一根按顺时针一根反时针交错编成。鹰爪,彝语叫“鹫西”,是毕摩的护法物,也是毕摩神力的象征,用老鹰足爪风干弯成,一般系于法铃上。

    毕摩法具还有毕摩随身带的护身物、鹰爪、虎牙、野猪牙象圈和作仪式时根据需要临时制作的响竹、水鼓等。

    (铜鼓)

    (鬼板,毕摩原始绘画)

    (木漆器皿)

    彝族毕摩的作毕仪式种类繁多,小型的作毕仪式只需要几小时,中大型的要几天几夜,特大的作毕仪式可达九天九夜。美姑地处凉山彝族地区腹心地带,是凉山毕摩最多、最集中的一个地区。据史书记载,彝族历史上产生过三位著名文化英雄阿苏拉则、阿格说主、阿克俄伙,以他们三人为代表形成了三大毕摩流派,其子孙后代集中居住在美姑,只有阿克俄伙的部分直系后裔迁往峨边县。所以,他们认为美姑毕摩文化知识水平最高,有“毕摩源头在美姑黄茅梗”之说。全县毕摩人数众多,仅2002年统计就有毕摩8680人。我们有幸前往素有“毕摩之乡”的美姑县全程参观毕摩作毕仪式。

    我们观看的毕摩作毕是祭祖祈福仪式。仪式目的是把无形的祖妣亡灵送往远祖发祥地的祖神界,把有形的祖妣亡灵筒送入菁洞。通过毕摩与祖灵和天地神灵沟通,向洁净无秽的祖神和生育繁殖神、福禄长寿神、人畜兴旺神和五谷丰登等神祈求,赏赐给子孙后代幸福安宁,繁荣昌盛的生活。

    作毕之前,被作毕的人砍来青树枝自己制作神枝。    毕摩们带着法具平排坐下,梱扎茅草,准备好法具和一只公鸡。        被作毕的男女手拿着制作捆绑好的神枝与小孩在毕摩一侧等待受毕。    仪式开始后,年长的毕摩带领其它毕摩右手拿法扇,左手持经文开始呤诵经文。     之后,在前方点燃一堆青树叶,示助手提着公鸡在火堆上方绕动三圈。
        再来到受毕人身后将公鸡在他们头上绕动三圈。

    完成后将公鸡交给主作毕的毕摩。毕摩手持法具唸着经的同时敲打公鸡三下,用刀放出鸡血。

    尔后,边诅咒边将鸡血滴洒在受毕人制作的神技上。     完成后,在鸡翅一侧开个小孔,在其它毕摩诵经的同时,一手握鸡脚一手提鸡冠,嘴对着鸡翅孔使劲吹。很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己无生命迹象的公鸡竟然高声鸣叫起来,似乎在召唤着天上的神灵。     紧接着放下公鸡,拿起法扇、法铃,诅咒着、击响着法铃,似乎在与天神对话。    念诵经文后拿出签筒的神签在公鸡上比划后放入签筒。    毕摩作毕完成,受毕的人和助手在毕摩仪式地燃起大火将公鸡置入火中烧熟后分发享用。

    在烧鸡的时间,允许其他非作毕的人找毕摩算命。我们见到的是毕摩使用的“看鸡蛋”方法。即口念经文将鸡蛋打入盛皿里,尔后,手持小木棍也拨动蛋黄边用彝语讲述被算命人的今生前世,福禄寿运。

    整个作毕仪式大约进行了一个小时。我们作为观摩者,自始至终仅仅是在感受这作毕程序,一切都在惊叹中朦朦胧胧,稀里糊涂中幻灯片式的走了过场。尽管为如此,我坚信毕摩有其文化的深刻内涵。毕竟,毕摩文化己有4700多年的历史,能够如此强大的传承过来,它的背后一定讲述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神秘故事。

    注:本文的毕摩文字介绍,参考李焰川、俄木尔坡之文章。在此作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