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侗乡礼赞

 湘汌馆 2013-06-09
 

侗乡礼赞

——读《苍山血脉》

蒲师清

这是一曲礼赞。

一曲侗乡礼赞!

也许,同样出生在侗乡山寨,也许有着青少年时代的同样经历,抑或是有着共同熟悉的人和事,读罢姚茂椿先生的散文集《苍山血脉》,令我有种穿越时空之感。孩提时代的景象、家乡山山水水的画图一一浮现眼前,亲切、鲜活。

茂椿的笔下,侗乡儿女:勤劳、善良、正直、淳朴、顽强;侗乡山水:古朴灵动、优美壮观;侗族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灿烂文明。

一种侗民族精神的缩影

    《苍山血脉》《苍山血脉》共有71篇,由“故园屐痕”“长梦依稀”“心的律动”“大歌音符”四大部分组成。 其中大约有15篇是对人物的记叙。或追思,或怀念。虽然涉猎的人物不多,但都很有代表性。其中有作者的至亲至爱,有孩提玩伴,有一起吟诗作赋的文友;有小人物,也有大将军。从这些人身上,可以看到侗族人民勤劳、善良、朴实、真诚、坚韧的优良品质。可以说,他们是千万个侗族人民精神风貌的缩影。

茂椿先生极重感情,他对所有关心、帮助过他的亲人朋友,都常怀感恩之心,烙在心里,刻在文中。“这段文字,是一段对儿童时期真挚友谊的回忆,也是我对那些日子的一些美好怀念,更珍贵的,是有的同学关心、支持和帮助过我。他们增添了我童年的许多快乐,令我难忘。”《山外的童伴》)

特别是对他至亲至爱,在《苍山血脉》中都有专门的文章怀念。如对母亲的思念。文章中,真切地表达了他对母亲那种梦魂萦绕的深深追念之情。“木楼的房间里,妈妈幸福却痛苦地生下了我;堂屋,曾停放妈妈的灵柩,使我感受到了生离死别时的那一声切切呼唤,妈——迸出心底长长的声音,从此留在了梦中和回忆里。腮边的几滴热泪,已成为母子情思的注脚。”(《煌煌正屋》)“龙塘水是执着的,像母亲的乳汁饱含醇香,日夜在我的心头淌过。”(《龙塘眷眷思母情》)对母亲的这份眷念之情,源于母亲本性的善良、对子女的无私大爱、对家庭的奉献精神。她“为人朴素,性格好,待人热情,还特别注重勤俭持家。……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劳碌,不知道休息,更不用说享受了。我妈就是这样的人。”(《龙塘眷眷思母情》)

而对外婆、姨婆的缅怀,则是通过对往事点滴的追忆,来表达那种挥之不去的感恩思念之情。“许多年,我是在她老人家对苍老生命的关注和对团聚的渴望中度过的,不管外乡奔波如不如意,我忘不了她那点点滴滴的浊泪。”《柔情的脊梁》)“极度怕冷,我不敢钻入僵硬黑黑的棉被。这时,姨婆会变魔术似的拿来一个小小的竹烘笼,让我有个温暖的向往。”《童心小烘笼》)

表达的是思念与追忆,赞美的是精神与美德。母亲、外婆、姨婆等女性虽然都没有文化,但她们都传承了中华女性善良、温柔、娴熟的优秀传统美德:“她们的坚忍、包容、非常平凡,却竖起了一代代母亲在生活中无言的丰碑。”(《柔情的脊梁》)

茂椿笔下的舅公是一个热心的侗家汉子,聪明的侗乡歌手。他的身上突显了侗民族精神:“爱做好事,是侗民族的优良品德在舅公身上的体现。不管在哪个时候,他都能极易找到做好事的理由和机会,修桥、补路、助人为乐。在'做好事’一点点被现代思想淡化后他乐于助人的秉性依旧。”“千里之外,耳边又响起了八拱桥传来的歌声。我想,这歌者或许不是一个幸福、成功的歌手。但可贵的在于,他长期总以平常的心态、平安的愿望,不息地唱呵、唱呵。”(《八拱桥畔的歌手》)

《苍山血脉》里还有许多对儿时生活回忆的篇章。文字朴实、流畅,情景真切感人。如《池塘边的童年》、《远方无声》、《神秘的夜世界》等多篇文章,都充分反映了侗乡山寨少年儿童天真烂漫的生活与从小养成的勤劳勇敢性格。

“皓月当空,吃过晚饭的小伙伴们溜出家门,相约在寨边'打仗’。模仿者看过的的几个战争片,大家学着里面的人物躲躲藏藏。率先发现者手指对方,'叭’的一声,被'打死’的自觉走出。……”。你看,《耳畔的夜声》里,是多么的充满生活气息,充满童趣,犹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们手挥镰刀,只听见整齐的刷刷声响起。我们晚下的腰很少直起,前面站立的稻穗一会儿就一片片成为身后躺着的禾把了。”(《风过万磨坝》)这是一群少年欢快收割劳作的秋收图。出身在侗乡山寨的孩子,很少几人没有过这样的经历。那个年代,农村孩子很早就担负起了一部分农活,做得最多的就是砍柴割草。“……记得有一次,柴没砍好就狂风大作,我们匆匆忙忙捆柴挑上回家。在一个转弯的地方,一阵狂风吹来,把我连人带柴掀下土坎,在斜坡的红薯地上打了几个滚。爬起来,我顾不上血出皮破,用扦担插入未散开的柴,手足并用爬回路上。……”(《远方无声》)

看到这段文字,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少年挑着木柴,在风雨中艰难而又顽强地奋力前行的影像。这就是侗家孩子的生活经历。正是这种从小开始的生活历练,才形成了一代又一代侗族儿女聪明、勤劳、勇敢、坚强的精神。

侗民族的精神,在大人物身上更是鲜明突出。出身侗乡的粟裕大将、曹玉清将军莫不如是。茂椿对他们的缅怀充满了崇敬。他颂扬粟裕大将,“舍小家为大家,体现了侗民族舍生取义、重义轻利、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我们为人民建功立业的楷模和榜样”;“当代干部对待职务、待遇和荣誉的一面镜子”(《大将故里的情思》)。他敬仰曹玉清少将,“我眼前,曹玉清将军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视死如归的形象,一点点变得更加高大。……他手中光亮的拐杖,不时在地上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给我的心中注入了前行的力量。”(《见过侗族将军曹玉清》)

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著名侗族军旅诗人柯原。他对茂椿的文学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他是茂椿的良师益友。因此,茂椿以饱满的激情赞颂了《柯原的乡情》:“他在写故乡的散文里,对远亲近戚的深深牵挂洋溢于言表,令人感动。他笔下魂牵梦绕的老晃城、太阳坪,他眼里神奇的山水、浮桥、石板路,他深情品尝的米酒、油茶、糍粑,是那样地影响着我的生活……”。

每个人的生活圈子中,都有许多可歌可颂的人和事。只因为我们的熟视无睹,或者因为我们的司空见惯而忽视了他们的闪光点,或者因为我们的懈怠与懒惰而不去思索、不去记录,让许许多多大好题材白白浪费流失。茂椿的可贵可敬之处,就在于他的勤于思考、笔耕不缀,在于他善于从一事一物的细微之处、点滴之中寻求出人生哲理,升华出一种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深层感悟。

我们从茂椿的《清明如风走过》中可见一斑。清明节,是我国历史传承最久的祭祀性节日,古往今来,就有大量的抒写清明的诗歌散文。但大都以怀念而叙事,缺乏一种境界,没有多大突破。茂椿的《清明如风走过》中,有一段概括性的文字,就以“会当凌绝顶”的眼界,跳出了单纯的清明祭祀,将对逝者的缅怀追忆,赋予了积极进步地意义——死而后生、精神永存的生命生存或消失的意义真谛:它是人间亲情的延伸和扩展,是人类社会的延续和进步,是民族精神传承和发展的本源所在。“我陷入沉思,对着那数十株古树出神。一个个人生,一份份亲情,犹如树上的绿叶,从冒芽,到成长成熟,直至枯萎飘落,无一能离开大地泥土。有了扎入深厚土壤的发达根系,极力向上、疏密有致的遒劲枝丫,便能撑起血脉浓密的愿望,战风斗雨,生命才生长不息。

一座座祖坟,是一段段生命的历史,沉默在人类进程的长河中,即使不显赫,也值得我们由衷地尊敬。活着的人们,是他们生命和血脉的延续。……”

一卷侗乡山水的美丽画轴

茂椿先生有着深厚的故土民族情结,对侗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有着深深的眷念。纵然是别后经年,仍然情感依旧。从《深山小学》,到《泥巴台的日子》;从《老街的店铺》到《出山的路》;……一篇篇散文,犹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示在读者面前。无论是“田间阡陌交错,水沟纵横”的上坝(《上坝如画》),还是“像个美丽的侗家少女,波光粼粼,在阵阵松涛中变换着笑颜”的龙塘(《梦满龙塘》)。家乡的那一方水土是那样的多姿多彩,俏丽妖娆。虽然不是名山大川、旅游胜地,却仍然是那样的魂牵梦绕。“在我的梦中,它还以人性的本真和善良为根,以平等、厚道、真情、豪气和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为枝叶,默默丰富着故乡的那一方水土。”《老庚树》)“往后不管身处何处,我的思绪还将不知疲倦地在那里来回”(《上坝如画》)

这,是对家乡故土深爱无比的远方游子才会有的别样感觉。

对侗乡美景,茂椿从不吝啬,总是尽情泼洒笔墨。

进入通道的坪坦河,浏览“百里侗文化长廊”,茂椿赞不绝口:“通道的坪坦河,是我迄今所见最值得美好地凝眸和相约的河流。在世界上,从没有一条如此小的溪河,被装扮的那样的美,获过那么多的荣耀这是一条拥有生态色彩和灿烂文明的河流,它展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歌吟与困惑》)

登上连接湖南贵州广西的三省坡,茂椿心潮澎湃,直抒胸臆:“三省坡的大朴之美,是无数的名山都没有的。绿色漫无边际,铺展出青色的莽原,从山脚沿着一波一波的山峦直到山巅,层次分明。山脚丛林茂盛,枝叶葱翠得清幽幽沉甸甸的,绿色像要汇成一条摇曳的河流,顷刻想你奔涌而来。”“三省坡,是大朴无言难以登顶的精神高地。界碑,是共和国时代蕴含着和与美深厚内涵的丰碑。三省坡的厚重,连着历史的深刻;它的思绪,有日思夜念的亲情;它的美,能够走进人们的梦里。”《三省坡的画卷》)

这样的画面,颇具诱惑力。当你看到这样的文字,你不能不为作者深厚的民族情感、广阔的视野、动人的笔调拍案叫好;不能不升起一种别样的冲动:在有生之年一定进入坪坦河,登上三省坡,去领略那绿色河流、青色莽原的无边风光。

一部侗民族风情的习俗大观

《苍山血脉》最值得研究的地方,是它所展示的丰富多彩的侗民族生活特点、习俗风情。茂椿没有刻意去书写地方民俗,却是从字里行间中自然流淌出来。其中,有传统的侗族葬礼、清明习俗、建造新屋等的习俗表述,如《千年悼仪》《清明如风走过》《开屋基》等;有极富特色的侗民族居住环境与生活习俗,如《侗家火铺》《亮堂的夕阳红》《迷失的花阶》《新年旧年》等;也有对现代侗民族文化的赞美与思索,如《歌吟与困惑》《青春的T台》《歌唱的力量》《转过弯弯就到屋》《醉在通道》等等。还有书面语言中不经意间说出几句侗话,更为文章凭添了许多生动与乐趣。

如《侗家火铺》,描画的是侗家人独有的居家特色:“在侗家的木楼里,位于堂屋后间的火铺,是家庭的厨房。然而它的功能却远远超出厨房。到过侗乡的人都知道,侗家的火铺有正方形,也有长方形。小的几平方米,大十几平方米,全用木板木枋搭成,约高于地面一尺五左右。……火铺虽小,却弥漫着侗家人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着侗乡的变迁。”也许若干年后,侗家火铺已然不再。那时,后人们也许只有从这书面文字中寻找侗家火铺的影子,感受侗家火铺的情趣了。

《千年悼仪》是侗乡葬礼的局部描写。老人去世,亲人们悲痛的“心情需要表达,亲人需要安慰,最好的表达方式是唱丧堂歌。逝者一切值得追忆与颂扬的方面,都成为歌唱亦即哭诉的主要内容。……其独到的艺术感染力,绝对能将陌生的路人带劲肃穆、悲伤、幽凉的境界。”我也曾参与过侗乡葬礼中唱丧堂歌的全过程,那种悲悲切切的声音,至今还常常在耳畔回响。

对侗歌情有独钟的茂椿,从现代都市的“T台”表演,联想到故乡侗寨的赶坳对歌,于是,便有了《青春的T》:“两岔河的坳会,让我感觉最具魅力。……赶坳那天,我们步行数里赶到时,坳场已是人海如潮,歌声鼎沸。我记得那坳场并不很大,但那天看到的漂亮姑娘好像很多,有的还专注地对着我们几个同学唱歌。……满坳的人群来自四面八方,侗语汉语、湖南调贵州腔,热情洋溢,水声潺潺,歌声悠悠,满眼美不胜收。……这些侗语叫娜耶腊曼的人们,看见中意的对象就忍不住唱起歌来……”赶坳、唱歌,是侗民族的一大习俗喜好,有一对一的情歌对唱,也有一群青年男女的集体合唱,更有演绎到现在的“侗族大歌”。这是侗文化的一大亮点,也是侗家青年男女相亲谈爱的“玫瑰之约”。许多美满姻缘,就是在这一场场的赶坳与对歌中相碰相撞,组合而成。如果你尚未婚娶,如果你也会侗歌,就去赶坳,就去唱歌吧。美丽的姑娘、帅气的小伙正等着你呢!

迎来送往的迎宾酒席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而侗民族的酒席文化又最具特色、最有意思,茂椿的《醉在通道》就将这一习俗表述得畅快淋漓:“我们驱车皇都侗寨。到达寨口,一排美丽的侗家姑娘盛装绽放,唱起了拦门歌,……我们喝拦门酒,……参加闻名四方的合拢宴。拼得长长的餐桌,'耶罗耶’的歌声热切欢快,大家和着侗寨姑娘的侗歌,手挽手往返地踏起了舞步。”“这晚,我夜不能寐,不仅醉在侗酒的醇香里,还醉在美丽的山水和浓郁的风情中。”读过这段文字,你是否也想去感受一番这民俗风情的美与乐?当你身临其境,在醇香的美酒与悦耳侗歌的热情包围中,你能否不醉?

一份寄予侗乡发展的热切期盼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的骨子里时时刻刻总是装着“责任”二字,就像范仲淹老先生所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茂椿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工作环境,更是注定了他对社会现状的反思、忧心与变革追求。因此,《苍山血脉》也是他对民族经济发展、侗族人民富足安康、民族文化延续与弘扬所寄予的期盼。

“长期以来,这条出山路途的艰难,束缚了山里的绝大多数人。因此,在漫长的岁月里,除了低层次的温饱,许多人没有听过、看过稍微发达一点的经济和文化景象。”(《出山的路》)面对山路崎岖,教育落后,信息闭塞的侗家山寨,面对长期以来处于低层次温饱生活的少数民族,茂椿先生表现的是一种沉重的拷问与深层的思索:“因此,我有了一些并不轻松的思绪,它们总是在不经意间叩问我们的灵魂。……公平不应只是一句空话。建议相关工作人员,还是要尽量考虑弱势的诸如边远、贫困、落后地方以及城中困难人群的生计问题。”(《还需多少童话》)

经济建设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难免会发生冲突,民族文化面临着减少与消失的威胁,对此,“我一次次感受到当地群众生活的艰辛与内心的焦虑,感受到现实的沉重与希望的迫切。……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属于国家物质文化遗产的古侗寨、鼓楼、风雨桥,保护资金缺乏。许多属于世界级、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侗族大歌、琵琶歌等等,传承、学习的人越来越少……各种困扰,拖着沉重的问号,在我们的面前挥之不去。”(《歌吟与困惑》)社会是矛盾的。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进程中,纵然要毁灭一些不得不毁掉的历史文明,却也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事。茂椿从多元的、科学的、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历史文明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花街断了,历史传统的优秀部分在减少和消失,既是一方土地上人们的悲哀,也是一个生活阶段在前行与进步中的无奈。”《迷失的花阶》)

这些文字,我们不难看到作者时刻关注民族地区脱贫解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一颗火热的心肠与深邃的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推动着各民族的不断同化。怎样让民族文化在同化之中永远保留它的一席之地,永续传承?也许,这才是作者的创作本意与希冀所在。

因此,作者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侗乡发展充满着希望。在《歌吟与困惑》中,他就从心底里发出了这样坚定的信念:

“我相信,人们向往的栖居地,不仅仅是心灵里的家园。未来的侗乡,将是各民族文明共生共荣、多样性的生态神奇长在、人类生存的资源永远也不会枯竭的侗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