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智在清康熙初年,还只是苏州甪直镇上一位贫穷的戏子,在一家小小的草台班子里担任净角(花脸)。净角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要洪亮,风格需粗犷。譬如包拯、曹操、尉迟恭、项羽、张飞等、至少要虎背熊腰,高大威武的样子。但由于陈明智身材矮小,自然条件欠佳,故没一点点名气。加上清初的苏州,城里戏班无数,著名的就有金府班、申氏班、全苏班、寒香班、凝碧班、妙观班、雅存班等,可说名角如云。陈明智几乎没有出线的机会。 深秋的一天,寒风凛冽,甪直这家草台班子跑码头演出,在路过苏州山塘河时,将一个重病在身的戏子丢弃在了岸上。瘦弱的戏子只挣扎着走了几步,就倒在了引善桥旁的龙华庵前,这人就是陈明智。天色渐渐晚了,此时的他,似乎只能闭目等死。这时从龙华庵侧门走出一小和尚,陈明智哀求说:“好兄弟行个善吧!让我在寺院里借宿一夜……”。小和尚应了一声,即去告知师父。但小和尚的师父却是铁石心肠,看到是病得半死不活的江湖艺人,便不答应,并关上了寺门。黎明,外出挑水的小和尚发现,陈明智还在寺院的墙脚下,便扶起陈明智,偷偷进了寺院的柴房。此后,小和尚每天瞒着师父给陈明智送来一日三餐。但好景不长,事情终于被小和尚的师父发觉了。火冒三丈的他将两人都赶出了龙华庵。不过,附近豆腐店的老板却对小和尚的行为很是赏识。最后在小和尚的恳求下,老板留陈明智在店里做活计,小和尚则回了家。陈明智身体恢复后,会时常在豆腐店里唱上几句,由于其声音洪亮,豆腐店生意都好了不少。山塘街老百姓都知道,豆腐店里有一位甪直来的、会唱花脸的戏子。 有一次,城里著名的寒香班,受苏州一大户人家邀请,某天要前往出演堂会戏。可到了那一天,寒香班演花脸的净角,突然生病卧床不起,不能参加演出了。班主急的团团转,忙派人到“凝碧”、“妙观”等戏班里去,想请人临时救场。可是,偏偏碰到其它戏班也都在演出,演花脸的角色没一个能抽得出。班主心急如焚,叫苦连天。正束手无策之际,山塘街一个熟人告诉班主:“山塘街某豆腐店里有一位甪直人,名叫陈明智,他以前就在乡里的戏班演花脸这个角色,是不是叫来一试?”班主一听,无暇多想,连说:“快请!” 陈明智就这样来了:只见他衣衫破旧,身形瘦小,手里提一包袱,说话笨嘴拙舌。众人看了暗暗摇头,都埋怨班主:“怎么找的?这样的人能演花脸?”扮演花脸要求身材高大,声音洪亮,可陈明智的身材,与要求伟岸的净角相差甚远,众人担心晚上演出会砸锅。 按照惯例,请来顶替的演员称“拆色”,吃饭时应当请他先入座。可是,到了吃了晚饭时,戏班里的人把陈明智晾在一旁,不理不睬的,最后还是班主招呼他一起吃饭。饭后准备演出了。这时大厅灯火辉煌,客人满座。主人请首席贵客点戏,却是《千金记》(楚汉之争的故事)。班主一听,顿时愁锁眉尖。因为《千金记》的主要人物楚霸王项羽,正是花脸角色扮演,而且这一人物的喑呜叱咤、跳跃腾掷的表演,难度甚高,便是著名优人,也觉难以演好。当时,戏班里的人都环立在陈明智面前,探问他:“你能演楚霸王吗?请实话告诉我们。倘若实在不能,我们就请求主人改点别的戏。许诺你的的酬金,明天会照常付给你的。”陈明智笑着说:“《千金记》这戏,我倒是常演;不过,演得好不好,那可就不敢说了。”班主说:“既然这样,就请快去妆扮吧。” 陈明智不慌不忙,打开自带的包袱,拿出一个中间填有棉絮的帛抱肚,束系在腰腹部,使身围显得粗状许多;又取出一双底厚有两三寸的高靴穿在脚上,个子顿时高大不少(戏剧界有此说法,如今舞台上使用的高底靴和胖袄,就是陈明智创造的)。接着,陈明智握笔对着镜子,涂墨抹粉,将脸部也勾绘的大了些。打扮完毕,简直判若两人。戏班里的人在一旁看了,都暗暗点头:“嗯,打扮起来,倒是像模像样的。” 《千金记·起霸》,是项羽率八千子弟兵渡江那一段。是表现气吞山河的楚霸王项羽在出征垓下前,整盔束甲,检查上阵作战准备的情景。但见陈明智振臂登场,龙腾虎跃,恣态动作威武刚健,跑龙套的执旗者几乎跟不上他。到了有唱腔的地方,他纵喉高歌,呜咽叱咤,气势磅礴的声音压倒钲鼓饶角,梁上的尘土被震得簌簌而落,坠到酒席上的佳肴中,座客看得惊呆,全场寂静无哗。直到这出戏唱完,座客才缓过气来,哄堂喧动,纷纷赞叹是不可多得的绝技。 戏演毕,寒香班全体成员顿时刮目相看,纷纷凑钱设宴,向陈明智赔礼。班主带着全戏班的人为陈明智敬酒,邀请陈明智加入寒香部。陈明智就在寒香部中担任了花脸角色,从此开始走红,成了声震苏州的昆曲名伶。因他来自甪直镇,故被观众称之为“甪直大净”。 康熙二十八年,皇帝南巡,江苏织造用“寒香班”等在行宫承应演出。康熙观看到了陈明智的表演,甚为赏识,竟然让他进皇宫担任了内府戏班教习。就这样,陈明智一直在宫廷里服务了二十年,“以年老乞骸南归”而告退还家。还乡时,陈明智向康熙请求,能否将苏州山塘街的龙华庵赏赐给他。没想到,康熙竟然答应了他,还赐他七品冠服一件。 陈明智返回苏州后,找到了救过他的小和尚,并与其一起来到了当年的龙华庵,将那无情的老和尚逐出了寺庙,定居下来。陈明智在北京时,曾在京师的广宁门外看过一家由民间力量筹资兴办的普济堂,他被普济堂乐善好施的做法所打动。第二年,陈明智参照京师的普济堂,在龙华庵的原址上,集资倡建了苏州普济堂,让流离失所的贫病人士、鳏寡老人等,能有个安身之地。众人称他为“陈大善人”。陈明智还收到了康熙皇帝的贺词:“闻得吴中好民风,鳏寡孤独得蔽容。浮图未必修七级,瓦堂十楹堪与同。”在普济堂附近定园的一座半亭内,就刻有康熙这首御制诗,说明康熙对陈明智的评价是相当高的。康熙五十五年,普济堂又收到康熙御赐的匾额“香岩普济”。三百余年过去,虽已难觅普济堂的旧貌,但其功能仍在延续,它已成为全国唯一一所历史最悠久,充满了慈爱、充满了善举的社会福利机构——普济护理院。 有记载说,康熙五十九年秋,陈明智仍健在,但卒年不明。相信人们不会忘记他。 |
|
来自: 苏迷 > 《苏州名人逸事、名人与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