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读书要勤奋刻苦(1)

 雪峰读书 2013-06-21

13、读书要勤奋刻苦(1)

读书要勤奋刻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爱书、读书优良传统,至今社会生活中还流传着不少苦读的训例:如孔子喜《易》而韦编三绝,《孟母三迁》择邻、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光、孙康映雪、朱买臣负薪、李密挂角等等读书典故,被传为千古美谈。许多名人也都有一段发愤读书的历史:如那些闻名于世的大作家、大文豪、大诗人,都是靠刻苦读书而成才的!幼年时代的李白,受一位老婆婆铁棒磨成针的启发,专心读书,终于成为唐代杰出的诗人;南宋大诗人陆游,人称书癫(指读书入迷、忘形似癫的人),读书何止万卷?他的住所称书巢,柜里装书,桌上堆书,床上铺书,睡觉枕书。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与书共俱。”“客来不能入,既入不能出。他自述书生习气重,见书喜欲狂。正是因为他刻苦读书,才成了知识渊博的人,成了我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一位诗人。除去散失和他自己删掉的以外,还留下9300多首诗!战国时期的苏秦,家境的贫寒,不满姑妈的势力,为了给自己争一口气,发奋读书,天天读到深夜,悬梁刺股,后来终于六国相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孙权对吕蒙和蒋钦说:你们两个都是带兵的大将,要多读书才行。吕蒙才15岁就跟着姐夫去杀山贼,蒋钦年轻时候就是一员勇将。两人名震江东,地位显赫。现在孙权跟他们说,要多读书,还真不太情愿。于是两人就说:当将军太累了,没有时间再去读书。孙权说:我要你们读书,难道要你们当博士?只不过希望你们多明白些道理而已。你们说你们忙,你们有我忙?小时候我读诗,书,礼,乐等书,现在我统治国家,每天还是抓紧时间看各家书籍,觉得大有所益。像你们两人都是聪明人,学了肯定有成就,为什么不学呢?应该马上读读历代经典的书籍。光武帝刘秀打仗的时候手不释卷,即使是我们的对头曹操,都经常夸口说自己虽然年纪大了仍然很好学。你们为什么不多勉励自己呢?于是吕蒙开始勤奋读书。所读过的书,多得连读书多年的读书人都比不上。最后终成一代名将。而蒋钦还是没怎么读书,最后依然是一介勇夫。在中国的历史上,一般说来,能成大器的人,多为苦读而成。所以,无论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以读书为苦。十年寒窗、诸人家虽贫,有志自勤苦,终一酬壮志,功名传千古。无一不在述说着读书要勤奋刻苦。由此,读书苦,也就又有了苦读书,读苦书。过去读书苦,不仅仅是书读得苦,而且在生活上、物质上尤其苦,在某种时候可以说是清贫、赤贫。清代画家石涛在七绝诗中写道:冷淡生涯本业儒,家贫休叹食无鱼,菜根切莫多油煮,留点青灯课子书。这家之清贫,生之艰苦,道得淋漓尽致了。而宋人王禹在《清明》一诗也写道: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咋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家贫至火都需要乞讨的地步,真是清贫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晓窗分与读书灯,真正可喜,其行可贵。

读书没有什么神奇的妙法,只有勤奋,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古人说,读书应从笨,行路该从苦。古诗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云程有路志是梯业精于勤荒于嬉。十年寒窗,闻鸡而起,以朗朗读书声伴若干蹉跎岁月,其中艰辛自不必多言。但卧薪尝胆的苦读者靠一股志气读书,往往有志者事竞成,因此在芸芸苦读者中,倒也不乏功成名就之辈,终于在某一天读出好大一个正果来。在古今中外历史上不乏这样的名例:东晋著名的大诗人陶渊明退居园田后,乡邻中有个读书青年来向他求教:老先生,我非常敬佩您渊博的学识,不知您在少年读书学习时有什么妙法?小辈希望陶渊明能交给他一些读书学习的妙法。陶渊明一听这个少年是向他讨教学习妙法的,觉得幼稚可笑,便掩面觉须哈哈大笑:天下那有什么学习妙法,真实荒唐、荒唐!然后,他突然止住了笑生,严肃的对少年说:学习是绝对无妙法的,而只有笨法,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马,勤学则进,辍学则近吗。接着,陶渊明拉着少年的手来到稻田边,指着一棵尺把高的禾说:你蹲在那禾前,聚精会神的瞧一瞧,它现在是不是在长高?接着引导说,你看见禾苗不长高,其实,这禾苗每时每刻都在长高,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而已。正如我们读书学习,知识在增长时也是一点一点积累的,有时连我们自己也感觉不到,但只要持之以恒,勤学不已,就会由知之甚少变为知之甚多,就如有人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陶渊明说着,又指着溪边的一块大磨石问:你在看那快大磨石,为什么会出现马鞍一样的凹面呢?少年随口回答到:那是磨损的。”“那你可曾见过,它是那一天被磨损的?少年想了想,说:不曾见过。 陶渊明有因势利导的说:这是农夫们天天在他上面磨刀,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磨损而成的,决非那一天之工啊!从这磨石,我们便可以悟出另一个道理来,这就是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学习一旦间断停止,所学知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忘掉。此时,少年恍然大悟,茅舍顿开,叩首拜谢,满载而归。陶渊明所说的没有什么神奇的妙法便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他道出了学习的真谛——勤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清末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林则徐,少年时代在书房里挂了这样一幅自题对联:家少楼台无地起,案余灯火有天知。充分反映出林则徐不顾家境贫寒,矢志苦读、自强不息的精神。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这样一句座右铭:咬成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培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一个字,把其钻研书本的情态及对事业的追求表达得淋漓尽致。民国时期的冯玉样,生平读书十分用功,他当士兵时,一有空就读书,有时竟彻夜不眠。晚上读书,为了不影响他人睡觉,就找来个大木箱,开个口子,把头伸进去,借微弱的灯光看书。冯玉样担任旅长时,驻军湘南常德,规定每日早晨读英语2小时,学习时,关上大门,门外悬一块牌子,上面写冯玉样死了,拒绝外人进入。学习完毕,门上字牌则换成冯玉祥活了。孙中山曾手书一联: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志坚意刚,跃然纸上。我国近、现代的学术界,被公认为大师的前辈学者,如王国维、鲁迅、陈寅恪、钱钟书等,除了先天禀赋已非人所能及的自然条件之外,他们无不刻苦勤奋,一生在坚持着读书破万卷的实践功夫,否则必不能卓荦不群,成为一代宗师。现代作家张恨水,夏天晚上读书时,为避免蚊虫叮咬,将自己的双腿伸进桌子底下盛满清水的大木桶里。到17岁时,他已读完了《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几百种小说和唐宋诗词等,后来他写出了110多部长篇小说。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中国人是这样,外国人也是这样。英国十九世纪的著名作家狄更斯,小时候酷爱读书。他家有一座小阁楼,堆放着许多书籍,他常常一个人爬上去贪婪地读着,吸收着其中丰富的知识;《堂·吉诃德》的作者西班牙人塞万提斯,只上过中学,但读书非常努力,他把能找到的优秀文学作品都拿来阅读。有时走到街上,拾到烂字纸也要读一读,在广泛阅读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丹麦作家安徒生,家庭贫困,饱受饥饿、颠沛流离之苦,但他废寝忘食地阅读一切能够找到的文学作品,后来写成了《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等优美的童话故事;前苏联文豪高尔基,没有上过多少学,全靠自己刻苦读书。他说: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经过苦难磨练,十分珍视读书机会。他的饿狼式读书法,就是遇到一本书时,不是用小巧橇子偷偷撬开它的锁,然后盗取点滴内容,而是像一头饿狼,把牙齿没进书的咽喉,凶暴的吮尽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碎它的骨头!直到那本书的所有纤维和筋肉成为他的一部分。一个爱说废话又不爱用功的青年,整天缠着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要他公开成功的秘诀。爱因斯坦厌烦了,便写了一个公式给他:A=X+Y+Z。爱因斯坦解释道: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什么?青年迫不及待地问。代表少说废话。爱因斯坦说。可见,勤奋是学习的最好的学习的方法,也是唯一最有效的好方法。我们要想学习得更好、想要更好的成才,就必须得勤奋,除此之外,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法。以前,我读过这样一句话:人称我为才子者,是不知我者也;人称我为勤读书者,是知我者也。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促使我养成勤奋刻苦读书的习惯。我体会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