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步入中医之门(33)

 学中医书馆 2013-07-11
第二十二讲 长期发热病案选讲
1.长期发热---治从湿温辨证 正复战汗而解
这病人是我一个朋友爱人的弟弟,大家相聚的时候,他向我说起他的小舅子的疾病,说患者发热两个月,在皖南医学院的附属医院诊治了20余天,既未弄清诊断,病也未好,花了五千多元,家里穷,没办法只好出院,问我有什么好办法没有?
9vT9}a`*K|vS0   我就让他把病人带来,患者,男,26岁,初诊:2月前劳作大汗,冷水淋浴后发热、头痛,按感冒服用西药后热退,4天后又发热至今就诊时已60余日。 每日下午3时许开始发热至次日黎明热退,热势波动在38.5~39.6 C之间。刻诊:查T39.1℃。面容消瘦,肢体困重,乏力倦怠,少气懒言,脘痞纳差,口干思饮但饮之不多,舌红干,苔白厚如积粉。
此处的辨证,这个症状最易误导人,面容消瘦,乏力倦怠,少气懒言,脘痞纳差,看起颇似中气亏虚的证候,这是才上临床的时候易犯的错误,这几个症状在湿热困脾也最常见出现,如何鉴别?舌脉最为重要,舌红干,苔白厚如积粉,乃湿温之邪客于膜原的典型舌脉。故综合四诊当诊为湿瘟,辨证为湿热内伏膜原,阻于气分。这湿热之邪侵犯人体,常常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治宜宣畅气机,芳香透达,方用三仁汤合达原饮化裁:
杏仁6g 白豆蔻6g  厚朴6g  法夏6g   草果6g
柴胡6g 薏苡仁15g 槟榔9g  黄芩12g  知母12g
日1剂,水煎服。
方取三仁汤之三仁,分消三焦,宣畅气机。湿邪客于膜原,此时邪不在表,忌用发汗;热中有湿,不能单纯清热;湿中有热,又忌片面燥湿。当以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为法,故合用达原饮。方用槟榔辛散湿邪,化痰破结,使邪速溃,厚朴芳香化浊,理气祛湿;草果辛香化浊,宣透伏邪。以上三药气味辛烈,可直达膜原,逐邪外出。凡温热疫毒之邪,最易化火伤阴,故用知母清热滋阴,并可防诸辛燥药之耗散阴津;黄芩苦寒,清热燥湿,加柴胡辛凉透邪外出,半夏化痰燥湿。
二诊不想在服方4剂后,不仅发热不退,而且乏力益甚,口干唇焦,舌红干、苔白厚而燥,查T39.5℃。
很显然,湿热久羁化火,耗气伤阴了。为什么会在服用药物后,病情不见好转反而加重呢?这就值得反思了。证属湿温,湿与热合,缠绵难愈,湿热久羁,稽留气分耗气伤阴,遂出现湿热不解与气阴耗损的复杂局面,治以三仁汤宣畅气机,分消湿热最为适合,俾气机宣畅,湿与热分,则病能向愈,然气阴耗伤又不可不顾及之,一诊忽视气阴耗损,尽管合用达原饮为对证之方,但其中多苦温之品,使气阴受戕,湿热之邪更有化燥之势,但其病仍在气分。
凡治大病久病,顾气正气最为关键,宜急急顾护气阴,佐以宣畅气机,方改生脉散和三仁汤加减:
西洋参9g 五味子9g  杏仁6g  白豆蔻6g 薏仁12g
枳壳10g  川石斛15g 麦冬15g 芦根18g
日1剂,水煎服。
仍用三仁(杏仁、白豆蔻、薏仁)、枳壳分消三焦,宣畅气机,以化湿邪。用生脉饮改人参为西洋参合川石斛、麦冬,益气养正,顾护气阴。芦根清热养阴,辛香透达外邪。用三仁汤分消湿热之邪,减去淡渗之品意在避免气阴受劫。
三诊:服方3剂,热虽未退,但身体困重,少气乏力明显好转,口干减轻,舌体明显转润,此乃气阴渐复,有托邪外出之兆。遂转方如下:
杏仁6g  白豆蔻6g  枳壳6g    淡竹叶6g   西洋参6g
通草6g  薏苡仁9g  大豆黄卷9g 川石斛12g 五味子12g
麦冬15g 芦根15g
日1剂,水煎服。
既然气阴渐复,即当加强淡渗祛湿、芳香化湿之力,以祛湿邪,故在前方中加入淡竹叶、通草甘淡清热利湿之品,佐入大豆黄卷化湿。
4诊:服方2剂,战汗热退,倦怠乏力,舌红干、少苔,知饥不食,脉细弱。很显然,患者正气来复,湿热之邪通过战汗而解,然阴虚未复,表现为中焦胃阴不足。叶天士说热病“不伤肾阴,必耗胃液”,遂用五叶芦根汤加减益胃养阴兼清余邪,药用:
沙参12g    麦冬12g   石斛12g   佩兰6g  荷叶6g
藿叶梗各6g 芦根18g
7剂 水煎服。
    最近网上又有人在说中医不科学,中医的理论不能指导临床。这个发热长达60余日病例,既西医既没有作出明确诊断,而且经过长时间治疗也未能获效,在经济极端拮据的情况下,改由中药治疗,整个治疗期间,完全是以中医的理论作指导进行辨证施治,未使用一片西药,也未进行输液,尽管治疗过程中有曲折,但终获痊愈。你能说中医的理论不能指导临床吗?!我的经验是对于诊断为“发热查因”或者说“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按照中医的理论进行辨证,常能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我想学友们对待中医理论正确的态度是不要沉溺于争论斗嘴皮,而是学好它、用好它,毕竟疗效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4.久热不退,益气升阳,两剂而痊
在我们学习《内科学》或者《诊断学》的时候,书中都例举了每个证型的主证,次证和舌、脉。但是大家要注意,这些证型里的症状都是临床常见的,临床错综复杂,症状是千变万化,对于一些临床不常见的表现,就需要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加以分析了。不可按图索骥。
下面来看看一个病例。
某患者,女性,教师,35岁,病起受寒,发热,随即发热,在常德某人民医院治疗半月,经抗炎对症治疗发热不退,也未能确诊。患者十余年前因患慢性肾小球肾炎在我院住院治疗得以临床完全缓解,其后一直未发,所以患者就转来我院诊治。入院经检查,各项生化、物理检查未发现明显的异常,只好诊断为“发热查因”,经服用中药“银翘散”加减方,并结合西医抗炎10余日,病情依旧。
一日我值晚班,这病人来到我的值班室寻问病情,说实在的对“发热查因”一类西医无法查明病情的疾患,我是非常主张使用中药的,为什么?这类疾病尽管西医无法弄清,但根据四诊,中医很易找到症结所在,随证施治,常可获效。
于是细细的问诊,这患者说发病以来,每日下午3时开始发热,热势很快就到40℃,凌晨2左右汗出热退,热退则有虚脱之感,上午精神尚可,纳差,二便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这病人我当时就认为是个气虚发热了,主张使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那是我是个小医师,不好直接对别人的治疗方案提出意见,于是我就和我的导师谈我对这病人辨证用药的个人看法,他说:“明日我去看看这病人,果如你言,我来改方。”我的导师那时是大内科主任,他有这权。
第二天,导师看完这病人,起笔就真的开了个补中益气汤全方,另加白薇一味退虚热,结果如何,2剂热邪尽退!
就上面的症状来说,大家可能很难判断出是个气虚发热证。别急我们来一起分析,首先这病人每日在下午3时开始发热,正是未土经气行脾胃之时,由夜到午,为阳气升腾之时段,正能抑邪,所以上午不发热。由午至夜阳气下潜,加上上午的活动,动则耗气,于是正气即不足,正不抗邪了,热就起来了。“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发热之后,正气耗损,所以患者就有了虚脱欲死之感了。所以我就认为是气虚发热了。
大家再看看内科书上的气虚发热症状群,可能和这病人的表现相差甚远,不可以症状不类同就言这病人不是气虚发热,对于一些特殊表现类型的病人,要善于使用我们所学的中基知识,加以分析,古人云:古人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灵魂。抛弃辨证,泥守一方一药,机械套用某药某方,或单纯使用经药理研究证实具有某种作用的药物,都难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要学会透过表面究其本质才能认识疾病,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在审证求机中做到知常达变、圆机活法,真正掌握中医辨证的实质和灵魂,然后方可做到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