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體的覺醒 心的開始 全人健康: 力量導引的核心 -核心肌群

 LM0318 2013-07-17

力量導引的核心 -核心肌群

放鬆腹部真的是這樣嗎?
  曾經接觸過或聽到過早期的瑜伽老師,都會提到:在瑜伽練習的時候,儘可能地要將腹部放鬆,好令氣吸到肚子,這時肚子會鼓脹,也就是氣沉丹田,這樣的腹式呼吸會較為深沉,在配合體位練習,將會促進氣血循環的活絡,筋骨便能更為強健.看似一句很合理的話,但就我的知識學習及體驗感受,這句話不夠精確及缺少完整性,很容易誤導大眾,而早期的練習者(老師也是),因為墨守這句金科玉律的條理,非但沒有氣血活絡筋骨強健,反而引起一大堆腰椎的病狀,這句話的問題出在於,令人誤以為-為了達到深呼吸的效果,「任何的」體位姿勢,都要儘可能地放鬆腹部.若是我在教導時,會調整修改為:腹式呼吸只能配合某些特定的體位,但不可用在講求穩定力量,及著重軀幹伸展的姿勢,特別是後彎的體位,切記不要放鬆腹部,反而要適當地收縮.每當我遇到比我更早就接觸瑜珈的學生(有些人十多年前就早已接觸了),我總是要特別引導她們這方面的體驗,也有時會碰到學生的疑慮不解,因為這抵觸他們以前所學的,在此,我必須澄清,瑜珈體位的技巧有很多種,在此時的當下資訊,已經揭露出以前的資訊獲得不夠完整,導致產生很多的誤解,再來,很多的大師,已經很明確地指出:「瑜珈只能踏實地透過覺知來練習」,這樣的方式超脫大腦的認知理解,很難全然地適用於:〈我思,故我在〉的大腦思考邏輯範圍裡,因為在瑜伽經的開宗明義便指示出:平靜安定思緒作用為瑜伽.為何呢?在此,個人分享提出一個體驗:舒服自在地坐著,好令自己的思緒儘可能地平靜下來,深呼吸著,不帶任何的思緒想法去觀察注意到,當下的呼吸過程,感知探索著吐的當下,在那肩頸的位置上,所蘊藏著有別於吸氣時的存在狀態(請分辨清楚,這裡要你連結到吐的當下,而非吸的當下),當你如實地體驗到,你會跟我一樣很震驚,震驚著:「為何我不曾思考到如此真實的存在,在此之前,自己不知錯過多少次吐氣當下的肩頸狀態的存在.」這樣體驗的發現,會令你更加地明瞭,何以瑜珈的練習,無法只單靠大腦的理解.一味地只以思緒導向來強勢操作,最後的結果就是,被舊有的習慣性思維束縛住,失去了開放性的注意,錯失當下的身體感官經驗,豐富的可能也就遠離你了.




yin yang picture
  容許我以中國的太極來導引著讀者,各位可以看到左圖的太極,如果我以某些瑜伽的知識及技巧代表著黑,而其它的代表著白,我們可以看到黑的部份有白點,且白的部份有黑點,黑能容納著白,白也能接納著黑,因為黑與白有著共同的中心-達到平衡健康,而各位練習者是屬於那部份呢?你即不是黑,也不是白,而是包覆黑與白的圓-像徵著瑜伽智慧,來自於踏實的個人練習,藉著當下的覺知,你明瞭到何時運用黑,何時運用白,實相的經驗是超然於黑跟白,因此你不被黑與白限制住,反而能從中融會貫通,以整合出符合自我平衡的技巧.(何謂「覺知」?一種非頭腦概念性的知道,也不是內心的感受,只能透過「心」藉由實相經驗所獲得的清晰感知,有機會等我的功力較為深厚,準備足夠後,再寫出關於「覺知」的文章,但你也只能從中獲得頭腦概念性的理解.)
核 心 肌 群 
  收縮腹部除了有助於力量的穩定輸出以外,最重要的是:保護穩定腰椎,分擔及支持腰椎的負荷.各位可以觸摸自己的腰部那段,會感受到很Q或很軟的組織,唯一硬的組織只有腰椎,可憐的腰椎不像胸椎那樣,有專屬的助骨胸廓保護著,好佳在的是,圍繞在腰椎的軀幹肌肉,在必要時,會如同城牆般地提供穩定與支持,這些肌群以專業術語稱為核心肌群,其中以深層的肌肉群最為重要,因為他們直接附著在脊椎上,主要負責維持腰椎的穩定與支持-內核心,而淺層的肌肉群並未直接附著在脊椎上,用來操作脊椎的動作方向,及緩衝脊椎的外力-外核心.核心肌群的範圍  
 內外核心的區分
  內核心力量的作用,須要靠腹橫肌的收縮來啟動,腹橫肌如圖所示,環繞著腰部一直到後方的腰椎,透過筋膜與腰椎上的多裂肌,組合形成人體的天然腰帶.在國外的研究報告顯示出,一般健康的人,在活動前,腹橫肌會先敏銳地收縮,以穩定脊椎避免受傷,可是常下背疼痛的人,這樣的機制啟動都比較慢,嚴重者甚至失效無法收縮,通常,日常生活上習慣性不良的姿勢,常會誘發減弱核心力量的使用,腰椎因逐漸缺乏腹部力量的支撐,骨盤開始前傾,增加了腰的弧形,日積月累,身體姿勢將會少了核心的支持,顯得坍塌駝背,似乎宣示著核心機制的退癈.失去城牆的城堡是無法提供保護的,同理,腰椎少了核心力量的分擔與支持,此時激烈地活動或扛負沉重的物品,難以確保不會受傷,受傷只是早晚的問題.一但腰椎受傷,大部份的患者都會穿載復健用的腰帶束腹,這是剛開始受傷不錯的應急選擇,但若長期地使用,恐怕會造成心理上的過度依賴,進而影響本身腰部力量的發揮.腰椎受傷的問題起因,並 7794;有獲得解決,下背疼痛還是會常常發作,時好時壞,令人困擾.所以後續要訓練強化核心肌群,才是解決的根本.
    整個核心強化的關鍵在於腹橫肌,我們得先學會收縮腹橫肌,才能掌握核心力量的運用,腹橫肌的收縮,也就是將肚臍眼朝腰後些許地沉入,促使腹部收緊猶如鼓面的緊實,這時腹橫肌的收縮,會偕同促進腰椎上的多裂肌跟著收縮,發揮天然腰帶的功效,且腹橫肌的上方與下方,分別透過筋膜與橫隔膜及骨盆底肌相連接,所以我們也可以藉著呼吸調整及骨盆底肌的徵召,來配合協調腹橫肌,以驅動更多的核心力量
核 心 力 量 的 體 驗
1.準備一個裝5~10公斤物品的背包,預備在身旁,直立站著,然後肚子儘可能的放鬆,吸時腹部鼓脹,確定幾次呼吸,腹部很放鬆後,將背包揹上,不帶任何的想法來專注著腰背的感受,確定後,再將背包卸下,然後,深吐氣將肚臍往腰後沉入並維持著,再揹上背包,檢查肚臍是否維持著沉入,確定無誤後,同樣地探索著腰背的感受,並對照剛才腹部放鬆時,腰背所承受的壓力是一樣的嗎?若不一樣,那一種的狀況,壓力負荷較大?
2.採站姿,腹部儘可能的放鬆,從腰部開始向後彎(不是只有頭往後仰),後彎的程度以站的穩為原則,並記住所彎的程度,把氣吸到肚子,以確保腹部放鬆,再不帶任何的想法來專注著腰背的感受,探索出來後,上半身帶回,將肚臍往內收,用力地深吐氣完後,閉氣不要吸,確定腹部收緊後,第二次向後彎到跟第一次同樣的程度,感覺腰背後的壓力,同於第一次嗎?請對照出二者間的差異變化.(高血壓及心臟病的人請不要閉氣)
3.找一位伙伴,背對著對方,放鬆肚子,將氣吸到腹部令其鼓脹,請對方用力地推動你,第二次推,先將自己的肚臍內收,深層吐氣後,閉氣不要吸氣,確保腹部沒有因吸而放鬆,請對方以第一次同等的力量來推動你(事先要告知好),感覺一下,自己在那樣的情況,比較容易被推動?再以不同的取向來實際一次,這次以對方推倒你為目標,做二次的對照,結束後,詢問對方那一次花費的力氣較大?那一次所用的力氣較小?(高血壓及心臟病的人請不要閉氣)
   經過體驗1、2,你將會更加地明白核心肌群的作用及重要性,何以當在實施後彎時,可千萬不可放鬆腹部,否則,每次的後彎都會因腰椎過度壓迫的不適,無法享受真正的心胸打開,許多人成功地挑戰高難度的後彎,滿足了表面上風光虛榮,但實際上是犠牲腰椎的健康所換取來的,瑜伽考驗著練習者的心,唯有了解自己接納自己,才不會在體位上迷失了,這令我想到有的人在做平衡的動作時,只會顧著立刻做手腳的進階變化,反而忽略最重要的安穩感,透過體驗3的例子,會感受到核心的運用確實能安穩住身體,當身體有足夠的安穩感,練習者得以安心地調整出細緻的動作質感,試想,吃飯的桌子不夠穩定易於搖晃,你有辨法安心地享用桌上佳餚嗎?桌子穩了,才能細嚼慢嚥地品嚐美食,這樣的比喻,箇中的意涵點出皮拉提斯練習的要領,安穩的身心才能優雅地控制出動作的靈活流暢.
   從上面體驗例子,你也會發現到吐氣會有肋於內核心的凝聚收縮,但為了穩定內核心的收縮,該吐氣完後就要保持閉氣嗎?不,這當然是絕對不行的,倘若閉氣來運動,沒有了氧氣供氣,癈棄物的排放,運動要如何持久,相反地,還會更危險(會產生努責現象:因憋氣而導致胸腔壓力增加,阻礙血液回流,腦部進而缺氣,出現頭暈,有心臟病的人,可能會出現更為嚴重的併發症),吐氣完後的閉氣,只是一時為了確保內核心收縮的手段,絕對不是練習過程所運用的技巧,真正的技巧在於:掌握著核心的凝聚,同時維持呼吸過程的順暢.吸氣時,內核心容易放鬆是很正常的,但依然意識到腹部,不因放鬆而完全放掉,這裡請注意到我的用詞,「放鬆」不等同於「放掉」,打個比喻,核心恰如車子的引擎,當車開在路上時,須要馬力的供應,所以我們會踩加油器來提升馬力(如同吐氣提升內核心的力量),但途中遇到紅燈,我們只是不踩加油器,停下來時,並不會把引擎關掉.這樣的比喻將會有助於你的理解,接下來下篇的文章,就會提供比較實際的練習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