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观察的实践操作方法

 学习快乐 2013-07-20

新课程倡导教师间的合作行为,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听评课走向专业化的要求,因此构建合作型课堂观察模式已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背景下,崔允漷教授提出的课堂观察LICC模式为促进合作型课堂观察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这里我们从工具与技术、操作与程序两个层面作介绍。

1. 工具与技术的层面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合作型课堂观察模式的构建不仅仅是理念层面的问题,同时更需要技术与工具层面的支撑。课堂观察LICC模式其最大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建构了一个科学的合作式课堂观察框架,提供了完善的技术与工具。该模式是一种由学生学习(Learning)、教师教学(Instruction)、课程性质(Curriculum)与课堂文化 (Culture) 四个维度构成的合作型课堂观察新模式,其中每个维度由5个视角构成,共20个视角,每个视角又由3至5个观察点组成,合计68个点,这些观察点不再以评价标准的方式出现,而是以问题的方式呈现,旨在引领教师对某个视角深入思考,从而使观察者更加明确观察点的相应属性和观察要求。就以四大维度之一的“教师教学”维度中的“呈示”视角为例,其中包含了4个可供参考的观察点,均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具体构成请见图7-1和表7-2:

图7-1 课堂观察框架简图

表7-1 课堂观察视角与观察点举例

维度二:教师教学
视角 观察点举例
环节 ……
呈示

·讲解效度(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怎样?有哪些辅助行为?

·板书呈现了什么?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

·媒体呈现了什么?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

·动作(实验/制作/示范动作)呈现了什么?怎样呈现的?体现了哪些规范?

对话 ……
指导 ……
机智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