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操作与程序的层面
开展合作型课堂观察仅仅具备观察工具与技术还不够,它还必须明确实际的操作程序。借鉴课堂观察LICC模式的操作程序,合作型课堂观察可分从课前会议的合作准备、课中观察的合作实施、课后会议的合作总结三大步骤。
(1) 课前会议的合作准备——明确分工、确定观察点
课前会议主要是合作共同体成员共同商定观察内容的主题、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区别指导、观察重点以及课后讨论的时间和地点等问题。具体来说,可先由授课教师进行说课,然后观察者根据说课内容与授课教师进行讨论与交流,并且结合自身的能力与兴趣选择观察点,这样就确定了各自的研究主题,同时也与被观察者事先进行了有效的沟通,这与传统意义上的集体备课又有显著不同:它是将一节课的评价分割为几个部分,主要由课堂观察者经过研究思考确定观察课题,而不是单纯地进行备课。
(2) 课中观察的合作实施——分工合作、多面观察
课中观察是整个课堂观察活动的关键环节,其结果直接决定了观察共同体所获得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所以每一个观察者都要立足于自己的观察点,认真观察课堂教学活动,运用相应的观察工具进行记录,为得出研究结论收集相应的资料和数据。需要注意的是,观察者可以根据课堂观察工具的性质和需要自主选择观察的位置、角度进行实地观察,做好课堂记录,写下自己的思考。
(3) 课后会议的合作总结——全面总结、共同发展
课后会议是分析问题、说明原因、交换意见、教学提升的关键环节,是合作共同体发挥集体智慧、群策群力的重要时刻。首先授课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然后每位观察者报告各自的观察结果,交由课堂观察共同体进行集体研究讨论,最终形成一些有针对性的结论与改进建议。在这样平等的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任课教师能够直接听到同行们的真实感受,得到更加直接、具体的帮助。同时,对评课教师来说既是一次自身理论与实践的提升,又是一次专业学习的良机。在“课堂观察LICC模式”试点学校,我们经常可听到参与教师这样的感受:“这次活动太有效了,虽然时间长了点,不过值!”、“下次,我来上课,你们来观察我吧,给我提点建议啊!”这种听共同进步的局面,才是进行合作型课堂观察的真正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