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现代、当代三位福建藏书家(转载)

 一树秾姿独看来 2013-08-16

清代、现代、当代三位福建藏书家

 


清代、现代、当代三位福建藏书家:

梁章钜—郑振铎—黄世中

作者:傅 闻 




日前,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王长英、黄兆郸编著的《福建藏书家传略》,是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介绍福建历代藏书家的专著,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福建藏书家的生平活动、学术思想、藏书事迹、藏书思想和成就,以及藏书数量、藏书楼、藏书章、藏书的传承与流散等情况,另外也介绍他们在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以及其他著述方面的成就。全书共收集400多位藏书家,并详细介绍35位重要藏书家,这其中,有三位福建藏书家跟温州关系密切。他们是清代的梁章钜、现代的郑振铎、当代的黄世中。

  梁章钜(1775—1849),曾任清两江总督,生于福建,卒于温州。据《温州市志》记载,1847年,梁章钜的第三个儿子梁恭辰任温州知府,迎接72岁的他来温州居住,并在府署建戏彩亭,传为佳话。梁章钜在温州住了三年,随处题咏,写下不少有关温州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的诗文,其名作《浪迹丛谈》系列,涉及温州诗文就有一百余篇,计十多万字,另外还有《雁荡诗话》两卷等。

  郑振铎(1898—1958),祖籍福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清末,其祖父郑允屏在温州担任盐官时,举家迁居温州,郑振铎因此出生于温州市区乘凉桥。八九岁时,郑振铎在城隍潭的一家私塾读书,与日后的词学专家夏承焘结为要好同学,十二三岁时,母亲又把他送进三官殿巷的永嘉第一高等小学(即今温州广场路小学)读书,后来考进浙江省第十中学(即今温州中学),在温州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

  我市学者、藏书家黄世中1939年出生于福建惠安县大前黄(今泉州市前黄镇),后考入浙江师范学院,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温州,从此,其藏书活动跟温州密不可分。黄世中现任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李商隐研究会副会长,曾兼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山水文学学会秘书长、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研究员、中华全国姓氏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本版摘选刊登由王长英撰写的三位藏书家事略,以飨读者。

  梁章钜:十万藏书不吝外借


 


梁章钜的藏书楼“黄楼”

  梁章钜,字闳中,又字苣林、芷林、苣邻,晚自号退庵,福建长乐人。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生于福州,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卒于温州,终年75岁。梁章钜一生为官从政数十年,有政治抱负,力行“经世致用”之学,造福于民,政绩颇佳。同时,他善读书,精藏书,勤著书,好刻书,为保存我国的文化典籍、丰富祖国的文化宝库做出了重要贡献。

  梁章钜是清代著名的著述家,也是著名的藏书家,他与当时福州著名的藏书家陈寿祺齐名闽中。名士施鸿保在其所著《闽杂记·闽中藏书家》中写道:“闽中藏书家最著称者,……近时若梁苣林(章钜)中丞、陈恭甫(寿祺)太史,……所藏皆十余万卷,真可羡也。”梁章钜的藏书不只限于图书典籍,还应包括金石书画。这也成为他藏书的特色之一。

  梁一生嗜书成癖,藏书数量闳富,主要来源有三:一是他出身于“书香世业”之家,其叔父是进士,也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祖传藏书是他藏书的基础。二是主要来自为官任上所得和书肆上购买的。在每一任上,他无不乘隙探访书情,访名家、逛书市,广为搜集。他在《为逢儿题载书图卷子》诗注中云:“余性喜购书,宦游江南所得愈多”,每到一地,“犹勤发箧,网罗文献。”三是勤刻书,以所刻书馈赠同僚名士、耆旧新朋,自然得到各方回赠或相赠。自刻书加上相赠书,数量相当可观。他所刻梓的书,有60余种,其中大部分是自己著述的书,如《退庵随笔》《吴中唱和集》《文选旁证》《古格言》《巧对录》等;有替亲友编梓的遗作,如《密斋诗存》《西霞文钞》等。

  梁章钜所藏图书的门类十分齐全,大至诸子百家、山经地志,小至墓碣家乘,地方文献,几乎涵盖经史子集、人物艺文、图书目录、金石书画诸门类。为了藏书事业,耗去了他俸禄的大部分。可以说,他的一生心血和大部分财富,都凝聚在他的10余万卷藏书上。

  同所有藏书家一样,梁章钜在网罗大量图书的同时,特别重视图书的精心保存,设有理想的藏书处所:“黄楼”一“东园”和“北东园”、“亦东园”等。梁章钜一生的最后三年是在杭州、温州度过的,这段时间他虽随三子恭辰生活,但也设有专门的藏书、治学之处,曰“亦东园”。

  梁章钜对自己苦心收藏的图书十分珍爱,但却没有把它封闭秘藏,而是提倡对外借阅,认为以书借人,是“推己之有余,益人之不足”,“其功似更大于通财”。他在主张家藏图书外借的同时,提出三点保护图书的措施:一是择人而借,提出要把书借给那些懂得以书为宝的人。二是勿使污损,只有这样,藏书者才会“不厌其求”。三是见损即补,要求借阅者一发现图书有损坏,就要及时修补。

  在“黄楼”一“东园”邻居,有一闻名闽中的“小嫏嬛馆”,那是著名藏书家陈寿祺的藏书楼。陈氏的图书禁止出借。两楼相望,一边门庭若市,来者不拒,还以茶水相待,包括陈寿祺也成为“黄楼”常客;一边“扁钥甚严,不能借读”,人们只能望楼兴叹。两楼一热一冷,对照鲜明,其社会价值自有众评。

  郑振铎:一生与书结缘


 



  


  郑振铎为福建长乐人,生长于浙江温州,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文学家,文学史学家,藏书家,考古学家等。其一生在文学创作、美术、戏剧、考古、金石、方志、文献学、民俗学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郑振铎终生与书密切相系,他从青少年时的嗜书、读书、抄书、寻书、访书、淘书、编书,到青壮年时的著书、译书、教书、购书、藏书、救书、护书、研究书、献书等等。总而言之,其一生都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郑振铎第一次收集线装古书是在20岁之时。那年夏天,他从温州到上海的外祖父家玩。一天,在四马路(今福州路)逛旧书肆时,他发现了一部小字石印本的《九通》,见一大堆的书只卖2元钱,于是立即买下这部书。但从四马路到其外祖父家的路程还很远,要把这一大堆书搬回去,委实费了不小的劲。虽然搬书很累,但他心里觉得饱满,觉得痛快极了。

  他开始大量收藏图书是工作以后的事,在上海时,他对搜寻有价值的图籍非常痴迷,常邀叶圣陶等人去四马路中段的旧书铺集中的地方去淘书。叶圣陶曾这样描述郑振铎:“看他兴冲冲地捧着旧书出来,连声说又找到什么抄本什么刻本,‘非常之好’,‘好得弗得了’,我受他的感染,也就跟着他高兴起来。”“振铎讲究版本,好像跟一般藏书家又不尽相同。他注重书版的款式和字体。尤其注重图版——藏书家注重图版的较少,振铎是其中突出的一位。就书的类别而言,他的搜集注重戏曲和小说,凡是罕见的,不管印本抄本,残的破的,他都当作宝贝。宝贝当然是可遇不可求的,往往在书铺里翻了一通。结果一无所得”,由此可见其淘书之不易,但郑振铎却乐此不疲。他说:“夕阳将下,微飔吹衣,访得久觅方得之书,挟之而归,是人生一乐也!”

  郑振铎早在1932年时就积聚了100多箱图书,共有2万余册。他以一人之力编辑《中国历史参考图谱》这部巨著,他还用自己的藏书,主编过不少其他的书。1932年1月18日,日寇占领了他的住处,书箱被刀斧砍开不少,其中的弹词、宝卷、鼓词及各地的小唱本等均丧失无余,损失不小。其余剩下的书经整理后,寄存于开明书店图书馆,“8·13”战事起后不久,开明书店图书馆毁于日寇的战火,郑振铎的1万余册书也全部被毁。这些被毁书,有元版的书数部,明版的书二三百部,还有他在欧洲收集到的图书以及数部清人的手稿等不曾刊行的书。为此,郑振铎感到万分的惋惜与沉痛,并对穷凶极恶的日寇反人类文明的暴行,表示极大的切齿与痛恨。

  郑振铎后来又不断搜集图书,共有近10万册,其藏书的数量与质量俱佳,这在现代藏书家中是极为罕见的。郑振铎为自己的书室取名有“幽芳阁”“纫秋山馆”等,其藏书印章不少,有“长乐郑氏藏书之印”、“纫秋居士”、“不薄今人爱古人”等。后来这些藏书与手稿、日记,以及书橱、书箱,由其家人据其生前遗愿,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黄世中的“与石居书屋”

  大学毕业后,黄世中被分配到温州的第一天就到温州府前街4号的古旧书店购书。当时旧书店经理叫冯国栋,是一位版本学家,后来因为经常购书他们成忘年交。他从冯经理处购藏了许多清代木刻本书。黄先生的藏书,并不限于浙江省。除了温州、杭州外,他常到上海、北京采购图书。“文化大革命”中期,古旧书店开张,他曾取道杭州水漾桥古旧书店,再到上海福州路的古籍书店、古旧书店,上海淮海中路的古旧书店,然后至苏州观前街古籍书店,直至北京琉璃厂东街的中国书店。他背了一个网袋,所到之处,只要自己认为有用之书,即“一网打尽”,绝不吝惜几个钱。网袋装满了,即至邮局挂号寄回温州家中;时常是钱买光了,让家里电汇,再买,再寄。

  喜欢藏书的人都知道,尽管图书馆能借到书,总不如自己的书可以点点画画。黄先生说:“读书时重要的地方要画各种符号,有时还要批上几字,图书馆的书不能这样做。”但是,图书馆的藏书目录,对他寻书、购书、藏书帮助很大。温州市图书馆前馆长梅冷生先生赠送他许多善本书目,他就“按图索骥”,或借抄,或借来复印;若经济许可,也适当买一些比较昂贵的古籍。 

  黄先生认为,藏书对他帮助很大。他说自己在大学任教二十多年,开过《中国文学史》《唐宋诗词研究》《古代文论》《唐诗与道教》《李商隐研究》《易儒道佛与传统思想文化》等等课程,出版论著18种,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从不曾向学校图书馆借阅过一本书;所需之书,家中“与石居书屋”皆可寻到,节省了许多时间。可见其购书、藏书,非藏书家之藏书,实学者之藏书。

  1995年3月,黄先生被评为“温州藏书第一家”,当时与石居书屋藏图书已达17000多种;现在已经达到27000多种。其中有明汲古阁原刊《十七史》,有康熙初刻本朱鹤龄《笺注李义山诗集》,乾隆时刻本姚培谦《李义山诗集》、屈复《玉溪生诗意》、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嘉庆刻本冯浩《玉谿生诗详注》,以及同治三色辑评《李义山诗集》(黑色朱彝尊评,朱红色何义门评,蓝色纪晓岚评)两部。数种李义山集,天头皆有前人点评笺释之文字,洵为“镇家”之宝籍。另有许多清代刻本,如前面提到的《义门读书记》,以及嘉庆刻本《尔雅注疏》《曝书亭集笺注》《曝书亭词注》等等,均为今日难得之善本。民国版也有许多好书,如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等,这几种今日或已重刊,但初印本仍不易得。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书籍在五分之四以上,只要是需要之书,皆倾囊以购。此外《金瓶梅》、《红楼梦》及其研究的各种书籍,品种齐全,藏量丰富;自然,大多为解放后影印及排印本。

  黄先生一直工作到2005年才正式退休,而仍返聘给研究生开《易儒道佛与国学研究》课程,并常为温州市图书馆及中学校长、教师开设文史讲座,继续活跃在温州的学术讲坛。黄先生是全国唐诗研究的知名学者,有时还走出国门,赴外讲学,但大多数时间仍栖居于与石居书屋,潜心研究学问。2008年,黄先生移居美国(两个女儿均在美国定居,年老须要照看),仍继续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

  “与石居书屋”坐落在温州市南浦水滨,黄先生退休后的读书生涯,亦井然有序。晨六时起,即坐拥书屋,有闲章一枚云:“生涯只在一屋书。”晚上,若有月光,则于窗前读诗;月斜,则读《易》,享受与感悟人生。他对于退休生活很满足,在给友人的信中感慨地说:“不意未耄即有此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