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圣解(七十一)

 永生道人 2013-08-23

道德经圣解(七十一)----萧天石

(2011-10-23 16:25:28)
标签:

杂谈

分类: 道门语要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①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②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③人多伎巧,奇物 滋起;④法令滋彰,盗贼多有。⑤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⑥
    【注释】
    ①正,御注、遂州本及《文子·上礼篇》引均作“政”,顾本成疏 “政,谓名教法律也”,亦作“政”。正、政二字古虽通用,然此处正 与奇对,且四十五章“清静为天下正”,故以用本字“正”为佳。奇,刘师培谓:“不依正术用兵。”蒋锡昌谓:“言以权诈用兵。”范应元注此句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不若以大道无事而取天下也。”
    ②俞樾:“自‘以正治国’至此数句,当属上章。如二十一章曰:‘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五十四章曰:‘吾何以知天下 之然哉?以此。’并用‘以此’二字为章末结句,是其例矣。下文 ‘天下多忌讳,而人弥贫’,乃别为一章,今误合之。”
    ③此句句首,傅奕本、范应元本有“夫”字。范本“国家滋昏” 上有“而”字,并曰:“古本有‘而’字。”忌讳,《楚辞.谬谏》王注“所 畏为忌,所隐为讳”。案:此下四句指人主而言,以明有事之不足以治天下。
    ④人,傅奕、范应元本作“民”。伎,御注本作“技”。此从王弼、河上本。此言人主重智慧,则邪事滋起也。范应元本作“民多智惠,而袤事滋起”。袤与邪同。惠、慧,古通用。 
    ⑤令,河上本作“物”。蒋锡昌曰:“令字,景龙碑、河上本等皆作‘物’,以老校老,当从之。三章‘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十九章‘绝巧弃利,盗贼多有’,五三章‘财货有余,是谓盗夸’。皆以货物与盗贼连用,均其例证。”
    ⑥故,明太祖本作“是以”。御注本“无事”在“好静”句上。河上公《道德真经注》本,句末有“我无情而民自清”句。今从王弼 本。此言己正而物正,圣人如此,是以虽不取天下,而天下自归 之。
    总阐君学三纲领四条目第一
    圣人不得已而临莅天下,不可不明君学即“帝王学”;内圣而外王,内圣有内圣之学,外王有外王之学;君人者,不可不“明其道而计 其功”,以为法守。老子于此章,示天下万世以君学之三纲领、四条目。所谓三纲领者,“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也。所谓 四条目者,“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也。此乃为圣王者之不二法门,守而行之,自与道 合。背而离之,自失于道。得道者昌,失道者亡,此千古不易之微传也。
    以正治国者,即以道治国也。何谓正?止于一之谓正,亦即止于中也(详参拙著《大学中庸贯义》)。一即道,道之始生始形也。故 “抱一以为天下式”者,即抱道以为天下式,守正以为天下式也。正则自中,中则自正。至中至正者,人中也,人道也。大中大正者,天 中也,天道也。天人合正,即天人合中,亦即天人合一。以此治国,则国自不待治而自治,以民皆自治其事而自正,故能无治而无不治 也。
    以奇用兵者,奇为正之反。正者,道也;奇者,术也。正以守一为道,奇以多方为术。多方始能肆应无穷,因物变化,与敌推移;其 为法也,无穷如天地,不竭若江河。或正而奇之,或奇而正之;或虚而实之,或实而虚之;或强而弱之,或弱而强之;或阴而阳之,或阳而 阴之。或以谋为谋,或以不谋为谋;或以反为反,或以不反为反;或以用为用,或以不用为用;或以进为进,或以退为进;或以取为取,或 以予为取。万千兵法,总以“出其意表,超乎象外”,而又随机转圜,因势异应,神奇不测,为奇之上又上者也。老子力主非战非兵,主不 为天下先,若万不得已而用之,则握正行权,而“以奇用兵”,以求立于不败不亡之地,冀有以自保自存也。夫“兵者,诡道也”,故兵家多 主以权诈用兵,以阴谋用兵,唯此非上之又上者也,故老子仅言“以奇用兵”。上之最上者,大兵无兵,大战无创,大杀无杀,大胜无胜。 故“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攻而取人之地”,“亡人之国,而不失其人心”,方为善之至善,与奇之至奇者也。至奇之极,自与道合。故曰: “以兵战胜,不若以政战胜;以政战胜,不若以道战胜;以道战胜,常能化人而无形,胜人而不失人心。”此道家千古不传之心法也。
    以无事取天下者,取乃不取之取,取之不取;以道化天下,使天下自归之,共相与而同化也。如此,岂可以有事取天下哉?“天下神 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不可有事于取,有事则必有争有夺、有得有失、有成有败,故 圣人之于天下,尤不可使天下多事,多事则乱,乱则逐鹿者众,逐鹿者众,则天下自伤于多事与多乱,则不可以胜天下矣。故庄子曰: “闻在宥天下,未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 哉!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舜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夫不恬不愉,非德也, 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以无事取天下,使天下各安其性命之情,则无为矣。无为则无事无作,且亦无治。而“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 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要亦无心运化,任其自然而已矣。是以庄子又谓:“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 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托天下。”是故有天下者,不可以有事撄人心;取天 下者,尤不可以有事乱人心,而伤其性天之和。
    故老子又曰:“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此乃多事之罪也。多方以 为权谋,则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矣;多方以为圣知,则民多利器,而国家滋昏矣;多方以为巧利,则人多伎巧,而奇物滋起矣;多方以严 法刑,则法令滋彰,而盗贼多有矣。盖罪莫大于多欲,咎莫大于贪得,恶莫大于多智,祸莫大于多事!多事之利未见,而多事之害已 形,天下且将愈治而愈乱矣。凡此,不但残生伤性,且亦害心背情。心贵无识尤知,无欲无物,无思无念,自静而自定,自虚而自无也。 不如是,则不可“与日月参光,与天地为常”。又乌可以治天下哉?
    故老子最后结之以四条目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目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此四者,圣人不得已而临莅 天下之最高心法也。夫能无为,则自清虚静定其心,则我无心而民自化矣。能自静其心,寂然不动,则我无事于天下,而民自正矣。能 无事于心,无物于心,则自万欲不起,一念不生,清明在躬,虚灵不昧,神化天行矣。四者总以“无为”为总纲。故庄子曰:“无为名尸, 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于天,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 不伤。”四条目之教,要亦旨在圣人之于天下万物,宜用心若镜,能不将不迎,应而不藏,始能无欲而静,无为而行,无事而功,无知而应。 故能应物而不伤,应天下而不伤!以其不私不有不藏不居也。
    参证章旨第二
    本章旨在以上所举之“三纲领四条目”,用为教君人者之心法。李息斋于其《先天道德经二解》藏本中注本章文,旨意简要,可供补 为参证之用。其解曰:“我以正治人,由人之本正也。以奇用兵,由兵之本奇也。以无事取天下,由天下之本无事也。凡我之应物者, 岂以我哉?亦由物而已矣。古之圣人,能以天下为一身,中国为一人者,其治自心出也。我多忌讳,则禁防必设;禁防既设,则民安得 而不贫?我以利示民,则民多趋利;民既趋利,则国安得而不昏?我以巧示民,则民多伎巧;伎巧既胜,则奇物安得不滋?我以法治民, 则民亦窃法以自便;上下相冒,则盗贼安得而不多?圣人示以无为,示以好静,示以无事,示以无欲,天下各以其所示者报之。故曰:德 犹风也,民犹草也,草上之风必偃。”此所以正己以正天下,化己以化天下!守“三纲领四条目”以为天下式,乃老子之无上心法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